朱权农学思想考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学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朱权,明代著名道教学者、农学家,其著作异常丰富,从宗教和科学的角度看,其著述自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皆具。道教专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成书于正统九年,收入《续道藏》。其农学著作有《臞仙神隐书》、《茶谱》和《臞仙肘后经》,集中体现他丰富的农学思想。可不知何故,现代学界对朱权及其思想研究、尤其是对其农学思想研究罕见,从目前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来看,有关朱权的论文数量还不足50篇文章,其中大部分研究其内丹、医药、养生思想和音乐思想,还有些文章论及其道教思想、家族情况。只有四篇文章对朱权的《茶谱》进行了研究,例如,晓柳的《朱权与〈茶谱〉》①、《朱权茶道述评》②、朱海燕的《朱权〈茶谱〉的“清逸”审美思想》③。没有一篇对《茶谱》中的农学思想进行详细介绍的,在我国农学史家王毓瑚先生的《中国农学书目录》④中明确将其列入我国古农书,视朱权为我国古农学家,但至今无一篇文章对朱权的农学著作及其思想做一个详细的考证。后学今撰写拙文,以视诸位农学史家,并期盼校正。
一、朱权其人考辩
朱权是一位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其身份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后学认为其身份可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可认定他为具有皇族身份的道士,这可从《四库全书》的介绍得知详情,在其作品署名中也可看出其崇道思想。朱权(1378-1448),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七岁自号大明奇士,号臞仙,亦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这些号乃典型的道士之称号。例如,最早用于《神隐》所载《上天府神隐家书》中的“涵虚子”,其意就是“涵虚宽容”,体现他崇道修真以涵养虚静为务的道家情怀。还有“臞仙”称号,“臞”为清瘦之意,“仙”为朱权所慕,此号也表明朱权强烈的求仙问道之意。丹丘先生或丹邱先生之称亦有深厚的道家文化气息。丹丘为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境。“《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因就众仙于明光也。丹丘,昼夜常明也’。洪兴祖补注曰:‘留不死之旧乡,其仙圣之所宅乎?’可见以丹丘为号,正是朱权的神仙向往”⑤。一些史迹中也可找到朱权为道士的证明。《净明宗教录·涵虚朱真人传》:“明高皇帝十四子。锡名权,号涵虚。初封宁夏,因其智谋,宠锡山疆,巩固邦国也”。先是诸藩王各有时赐田庄、陂池、芦州诸利,上以王当食租衣税,无事田土,优诏罢之。明洪武廿四年辛未夏四月,封于大宁。明永乐元年癸未迁封江西,因而上书愿赐南昌近(郭)灌城田土,俾诸子耕自给。徙居南昌后,拜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为师,研习道典,弘扬道教义理,醉心道教修行,力求长生久视,曾于西山缑岭(今属南昌市)创建道观与陵墓,后来成祖朱棣赐额“南极长生宫”。宫前又有华表一对,上刻道教符箓,这是朱权崇道、习道的明显见证。另外,在其平生作品和论著中亦多表现道家无为思想,例如在其《臞仙神隐书》序言中说:“人家子孙不可不教,但能识其姓名,知其数目,写得几行歪字,算得谷米粮数足矣”⑥。主张男人娶农家贫女为妻,这样就能同甘共苦,使家业兴旺。明正统十三年戊辰九月十五日巳时薨,明景泰二年辛末十二月初十日,敕封南极冲虚妙道真君。死后着道冠道袍入殓,故别号云庵道人。《臞仙神隐书》中的自序可以看出。它说:“藏其天真,高莫窥测者,天隐也;避地山林,洁身全节者,地隐也。身混市朝,心居物外者,名隐也;身虽不能避地而心能自洁,谓之神隐,不亦高乎。乃学于抱朴子之术,予尝得之矣”⑦。这也是朱权道士身份的见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道家类》中江西巡抚采进本说:“明宁王权撰,权有《汉唐秘史》,已著录。此书多言神仙隐逸摄生之事。权本封大宁为燕王。永乐元年改封南昌,会有谤之者,乃退讲黄老之术,自号臞仙,别构精庐,颜曰神隐”⑧。
其次,他还是一位出身于皇族的、非常重农的农学家。他在我国皇家重农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皇族重农的优良传统。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首位重农务农的著名皇帝是宋真宗,他积极推广占城稻,并亲自试种于玉宸殿上。又开启了后来皇上重农之风,对后来清朝皇帝重农有深刻影响,清朝初期的顺治帝隐居相间务农,康熙帝在皇家御园的西苑种有玉田品种的水稻数畦,培育出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味腆的早熟稻种—御稻米,并在江南普遍推广,均受到其深刻影响。
二、《臞仙神隐书》及其农学思想考辨
《臞仙神隐书》自产生以后,流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既在古籍中有所著录,例如在《明史·艺文志·农家类》有著录,为二卷。《朱氏八支宗谱·宁献王事实》载录有二卷,在《宝文堂书目》(明·晁瑮撰)载录书目53种中将其著录于子类,亦为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道家类》亦有录。另外在《古今书刻》、《读书史会要》、《江西历代刻书》、《中国印刷史》、《净明宗教录·涵虚朱真人传》、《献征录·宁献王权传》、《列朝诗集小传》中均有载录。同时也有很多种单行本流行于世,从现有情况来看,这些单行本主要是明朝刻本,有如下几种⑨:①明刻本,半页十一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双边。②明刻本,半页十一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双边,存上卷。③明刻本,半页十一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④明刻重修本,清丁丙跋,半页十一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有刻工。又藏南京图书馆(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⑤新刻臞仙神隐四卷,收入胡文焕《格致从书》,明万历胡氏文会堂刻本,半页十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又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见《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通过对朱权著作落款的比较,在朱权著作中凡属他个人创作的均以“制”落款,属于他编述和辑纂的著作则以“编”落款⑩,而刊刻他人作品则往往在作品首页中加以说明,该书正署有“涵虚子臞仙制”,故由此可知该书为朱权的撰著。
关于该书的性质,这是一个难题。在我国古籍著录中存在不同的分类现象,例如,《百川书志》载录在隐家类,亦为二卷,并且明确说明“《神隐》二卷。臞仙制。上卷四十一类,凡三百九十三条,摄生之道,乐其志也;下卷十四类,凡五百四十五条,归田之计,乐其事也。”(11)我们从此可以看出,它并非专业的农书,但《明史·艺文志》明确将其著录于“农家类”中,所以后来我国著名的农学史家王毓瑚先生明确将其视为农书,而且是月令体农书,他说“《农桑衣食撮要》要算是完整保存到今天的、最古的一部月令体农书了。以后明代这类著作也不少。比较可观的只有朱权的《臞仙神隐书》和桂萼的《经世民事录》,而这两部书的有关部分,基本上又都是转录的本书”(12)。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道家类》中其内容也只分为两卷,上卷有部分内容涉及到农业,此内容为:卜筑之计23条,在此作者主张池中养鱼,种植茭菱芡,塘边种植甘菊、芙蓉、红蓼、水柳等;草堂清典47条,作者在此也主张种花草美化环境,养猫、狗、鹿、鸡、龟、猿、鹤,以便增添活力;草堂杂用22条、道具之属18条、山家农具15条,提及农家必备农具;仙家服食21条、山居饮食99条,具体介绍食物加工与食物搭配禁忌;牧藏果物27条、造面醖酒醋日12条、醃肉瓜菜鲊脯日2条。整篇贯穿道教农学思想,但主要目的不在于说明和介绍种养方法,而在于突出“摄生之道”。只有下卷才具有丰富的农学思想,主要论述归田之计,是真正的农书,其内容为:首先说明农民必须重时,必须重农,重视农业生产的教育与实践,文中提出“锄云耕月”的说法,即“若药苗出时,必于清晨,往药圃荷锄而去,其时天底将明,白云满谷,为之锄云。五更参上月未落之时,农家于此时夜间赶凉,皆去使牛以耕其田,为之耕月”。不仅如此,农民还要关心对下一代的农业生产教育,他说:“这两般事为子侄孙辈都要知道,乃是庄家受用丰身处。”然后以月令体的形式分别指出各季各月的农事活动:春151条:正月39条,具体指出此时的一岁之务:修墙垣、编篱落、开沟渠、偃陂塘、整屋漏、修蚕屋、修农具、织蚕箔、置蓑笠等。二月59条,具体介绍了此月的农事活动:教牛、种木、时种、种药。三月53条,指出此月在二月基础上多进行种花、修馔、养蚕法。夏123条:四月39条,此月的农事活动基本同三月,只是多有收藏。五月10条,此月同四月。六月54条,此月农事活动为务农、修馔、收藏。秋105条:七月21条,指出此月的农事活动为种木、仙道、时种、修馔、收藏。八月40条,此月的农事活动为务农、种木、时种、治药、种花、修馔、收藏。九月44条,此月农事活动为务农、时种、种花、治药、修馔、收藏、牧养。冬86条:十月38条,此月的农事活动为务农、种木、时种、种花、治药、修馔、收藏、牧养,可以说是一年中农事活动最多的一月。十一月19条,此月的农事活动为务农、种木、种花、修馔、收藏。十二月29条,此月的农事活动为务农、种木、修馔、收藏、牧养。牧养之法十六条;治六畜诸病法64条。概括了农家一年的种养之事,为农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指导。
三、《臞仙肘后经》及其农学思想考辨
《臞仙肘后经》亦为朱权晚年自撰的作品。后来既著录在其他古籍中,又有单行本,《明代版刻综录》录为宁藩刊。《中国印刷史》载有朱权《瞿仙肘后经,晋府四世锺铉宝贤堂刻,嘉靖三十九年载入晋王府刻。《续书史会要》和《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载为《肘后经》。《净明宗教录·涵虚朱真人传》载有《肘后奇方》。《宝文堂书目》、《古今书刻》均载有《臞仙肘后神经》,《江西历代刻书》载《臞仙肘后方》,不分卷。以上是否皆为《臞仙肘后经》的别称有待于再考,在《绛云楼书目》中著录于“天文类”中,在《宝文堂书目》(明·晁瑮撰)载录书目53种中将其著录于阴阳类,在《四库全书》中被编入术数类,《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载此目,入五行类。单行本情况:①有明嘉靖三十九年晋府宝贤堂刻本。此本又藏徐州市图书馆(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②明刻本,半页十三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双边。③明刻本,藏于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博物馆、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处(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筮吉肘后经二卷》明朱权撰;①明刻本,行数字数大小不等,黑口四周双边。②明刻本,藏于北京大学(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本书性质的确定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学界研究现状来看,至今并未见有关此书研究的相关论文发表。从书中的内容来看,本书并不属于专业农书,因为它主要阐述观星象和天象等术数内容,均属于天文类和术数类,其目的是点明人类活动的宜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一定的实质性指导,文中也因此存在不少天文学思想以及与此相关的农学思想,后学不管其正确与否,因此文旨意本在挖掘我国传统文化,所以在此对其中的农学思想也予以介绍和说明:
书中的农学思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在上卷的“种植类”中,此处重点介绍种养技术问题,也就是文中的“宜忌”问题。作者首先详细介绍了置园圃的方法、开荒田等土地利用规划思想,还介绍了具体的种植稻谷的环节和过程,烧田、陆种、浸谷种、下种、插秧、耘田、割禾、大割五谷、置稻禾麦豆等场、开场打稻,为广大农民提供详细技术指导,又下来还介绍了种粟、种麦、种荞麦、种麻、种黍、种豆、种瓜、种一切菜、种姜、种葱、种蒜、种芋、种果树、栽木、栽竹、栽桑、栽花木等农事活动,也介绍了骟树即接树等技术。可以说,作者对农业生产中的所有种植技术均详细介绍,由此表明此书在农学古籍中的地位和贡献。当然作者本意不在介绍农事活动,而在于根据自己的术数知识说明从事这些农事活动过程中所要注意的宜忌,这里面当然既包含大量的所谓迷信思想,但也不乏丰富的农业技术思想,以及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关系等农业哲学思想。作者不仅认为农事活动如此,在饮膳类中也需注意具体的宜忌,作者在文中具体介绍了酿造类活动中的宜忌,例如造酒醋、造、做酱、腌藏瓜菜、腌制腊肉等活动中均有其独特的宜忌。甚至还介绍了蚕桑六畜活动的宜忌,具体有养蚕、缫丝、养马、养牛(全文予以重点介绍)、养猪、养犬、养鹅、养鸭、养鸽子等于农家生活密切相关的六畜喂养宜忌。还介绍了《臞仙肘后经》骟马、宦牛、羯羊、阉猪、镦鸡、善狗、净猫等畜医方面的宜忌。
上卷中的农学思想主要是技术类的“宜忌”思想,在下卷中则为这种“宜忌”思想寻找理论和现实根据,文章主要从天文学的角度加以论证和考察,以月令体的形式详细说明天运星煞值日图,指出每一个月的具体星煞,指出不同月份的星煞所带来的不同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虽然现在有些人一看到星象名称就认为是迷信,但从天象学和气象学等角度去思考农事活动的注意事宜,实际上是看到了农业生产与气候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了星象变化与地球物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从经验层面去强调农时的重要和具体的注意事项,为农民的农事活动提供具体的指导,这是不可多得的经验性科学知识。除此之外,货物类中具体讲了五谷入仓和开仓具体宜忌,这是论及农产品存储过程中的防腐防潮技术问题。因此,本书中的农学思想内容相当丰富,远远超过上文所述的《臞仙神隐书》中的农学内容。
四、《茶谱》及其农学思想考辨
汉宣帝时的《僮赋》是首次提及茶事的专著,自此,谈茶论茗之书屡见不鲜,略约粗算就可达一百余种。最早的《茶谱》出现在五代十国,其作者为毛文锡。而本文所论《茶谱》则是指朱权于明正统四年(1440年)写成的一部论茶专著,总数一卷,著录在明朝梅纯编的《艺海汇函》杂艺类中。《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所载录的91种道教书目中有《茶谱》,《续书史会要》载录书目100种,其中亦有朱权《茶谱》(13)。还在《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中有著录。
朱权之所以重视对茶的研究和消费,一是因为深受道家轻身寡欲思想的影响,他在《茶谱》中抒发了“因力避皇权之争,大有看破红尘之态。遂竭力从内心到周围环境,去追求营造一种峨然尘外”(14)的出世之感。这也是朱权自号“臞仙”的原因和目的。“一篇《茶谱》,既是他茶道理念的全面阐述,更是其独特心态在压抑与捐傲间冲突的极好表露。是一种以强烈的愤世嫉俗为基调的遁世托道之孤芳自赏”(15)。一是基于对茶的功能与作用的了解,他在序言中指出茶有“助诗兴”、“伏睡魔”、“倍清淡”、“中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解酒消食,除烦去腻”的作用。所以他继承历史上的陆羽、蔡襄和宋徽宗的茶理论,对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大胆说“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因此,朱权《茶谱》所述多有创见,现仅就其茶技略述如下:
《茶谱》的内容,可分为序与正文二部分,正文中亦可分为茶说与茶目二部分。序言中主要点明朱权著《茶谱》的真实目的。在茶说中不仅论及茶之称呼和功用,而且简括了我国饮茶史。朱权在《茶谱》中以宋代点茶法为基础对已有茶道进行改造,首次提出不将茶叶压成茶饼,利用炒青法将团茶改为叶茶,也不加香料,以保存茶的真香的饮请茶法,从而自成一家,既采用了明朝朱元璋废贡唐宋以来饮团茶习惯而兴饮散茶的诏令,也开创了力倡用叶茶制作成末茶的新时代。茶目共分16章,分饮茶方法,制茶方法、饮茶器皿三类。饮茶方法中列有品茶、品水、煎汤、点茶四项。朱权在其“品茶”中指出,品茶当品“谷雨”茶。如果要想得到高品质的末茶,对其茶叶也有很高品质的要求,要求在谷雨前采取一叶一芽的茶叶,再将这些新茶研成细末,不将茶叶压成茶饼,也不加香料,以保存茶的真香。末茶做好后,为了保存茶叶的滋味,还必须对这些末茶进行细心呵护,这主要体现在《茶谱》的“收茶”中,这既是制茶方法,也是茶叶收藏方法。文中指出收藏时用箬叶包裹,放在木制的茶焙里,每两三天焙一次,温度如同人体温”(16)。在“点茶”中,他认为点茶要经“价盏”、“注汤小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等几道程序,并以“汤上盏可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制茶方法除了上述的收茶法外,朱权还指出熏香茶法,在这里,作者指出熏茶有用香花熏的,也有用龙脑熏的。作者在书中介绍最详尽的是茶具,他具体详细介绍了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十件茶具等制造、使用和保护。煎汤法,他在此提出“煎汤要掌握“三沸之法”。品水,在此作者指出用水当用“青城山老人村犯泉水”;“山水”;扬子江心水;庐山康王洞帘水”等(17)。
总之,朱权是一位皇亲,也是一个道士,更是一位农道合修的道士,是一位有着浓厚道家思想的农学家,他的这三种思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我国农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农学思想。
①此文见《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第228-229页。
②此文见《农业考古》1992年第4期,第83-85页。
③此文见《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82-85页。
④王毓瑚《中国农学书目录》,农业出版社,2005。
⑤⑨⑩(11)(13)叶明花、蒋力生《宁王著述考》,《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23、28、22、25、26页。
⑥⑧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辑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道家类》,齐鲁书社1995年9月第一版,子260—262、260-282页。
⑦同上书,子260—262页。
(12)王毓瑚校正《农桑衣食撮要》,农业出版社1962年版,第9页。
(14)(15)陈珲《朱权茶道述评》,《农业考古》1992年第4期,第83页。
(16)(17)晓柳《朱权与茶谱》,《农业考古》1991年第2期,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