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学情,培养地理思维论文_陈芳

关注学生学情,培养地理思维论文_陈芳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实验高级中学 211500

摘 要:地理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呼应,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缺乏呈现出依赖性、局限性、表面性和单一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使用结构化体系的评价、采取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构建知识网络的体系和加强地理实践的能力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关注 学情 培养 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人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从根本上讲地理思维是一种学科思维,是围绕地理学科的学习,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而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判断和分析能力,提升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1.新课程课改的需要。

在地理教学中,能力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规律的认识,一般来说包括观察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最为重要。一切创造力源自思维,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正如《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以便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地理核心素养中也提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重视学生地理学习中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能够达到的程度,以及建立联系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呼应。

人的创新思维不是天生的,基本上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教育学指出受教育者是具有思维潜能的主体,作为教师应该要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个体。正如教育学家赞可夫的思维培育思想,赞可夫强调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个体自然的成长”,反对“牵着学生走”的传统教学模式。他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强调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的知识形成各具特色的思维形式。斯滕伯格提出以事实为基础的问题策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依据事实设问,学生针对问题思考讨论,在课堂上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和讨论,师生间大量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践证明人的思维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是相辅而生的。人的思维活动受到动机、目标、情绪、意志、兴趣和人格特征等的影响。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传授知识,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地理学科特点的需求。

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特征。综合性表现在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因此,通过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拥有比较完整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区域性思维就是揭示区域特征,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可以说区域性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推理分析,这是从细节角度对地理思维的培养。实践性,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地理知识,感受地理知识的思维特征,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如地理核心素养中提到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二、学生缺乏地理思维能力的表现

1.依赖性普遍。

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唯师”、“唯书”的现象,学生对老师和书本知识少有质疑,懒于对地理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变通分析。学生普遍存在对老师的依赖性,希望老师能对所有的地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记忆。长此以往,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容易使得学生越来越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钻研意识。

2.局限性较强。

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不少学生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经常会混淆,如对光和热的理解。不少学生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就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高原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时,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再如,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但不少学生只能停留在简单的形象思维阶段,不能对地球运动带来的影响做出分析和进一步理解、运用。

3.表面性突出。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缺乏一定的深度,仅局限在表面上。地理核心素养中提出“要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求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预测”。如地球运动的公转和自转产生了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进而引起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知道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是昼长夜短。但在进一步推理到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各地昼都在变长,夜都在变短,越往北昼越长。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极点自春分日开始极昼,近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等相关知识时,部分学生就不能理解了,缺乏了地理思维的深度。对于地理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思维过程只能停留在表面。

4.单一性明显。

地理核心素养中提到“从多个维度度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常常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全面认识地理事物和处理地理问题,思路较窄,思维简单。如关于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课本上从资源状况、市场条件和交通条件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学生能较好地记得。但如果知识拓展延伸一下,要求评价江苏省风能资源的开发条件时,不少学生暴露出了思维的弱势,仅局限在前面提到的三个方面,而不能进行思维的拓展延伸,灵活应用的能力较差,只能按部就班。需要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如从有利及不利方向进行分析,适当地添加地理位置条件、水源条件、技术条件等几个维度的分析方向。

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方法

1.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

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平等地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在学生智力的差异、学生个性的差异和学生的认知方式的差异。地理思维能力属于学生的智力方面的能力,不同的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地理思维能力,如有的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擅长,有的学生擅长概括、逻辑思维,而有的学生擅长发散性思维能力等等。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正如《学记》中指出的:学生常犯四种毛病,或贪多务得,或孤陋寡闻,或浅尝辄止,或畏难而退,其原因在于“心之莫同”,即个性差异。教师用“知其心”,才能“长善而救其失”。

2.使用结构化体系的评价。

地理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既具有同龄学生的共性,也具有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思维的个体差异,及时做出评价,将有助于教师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后续的教学设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地理学习的评价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教师对学生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水平”。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可将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无结构表明学生思维混乱,无法回答问题;单点结构表明学生只涉及单一的要点和要素;多点结构表明学生可以涉及多个要点和要素,但无法建立相互之间的关系;关联结构表明学生能够涉及多个要点或要素,而且能够建立合理的联系,真正理解了问题;拓展抽象结构表明能够更进一步抽象认识或给出教师预想之外的答案。使用结构化的评价方案来判断学生思维水平,进而合理评分,可以不断地激励学生层层深入思考,养成思考地理现象和问题的习惯,进而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努力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从单点结构思维培养成关联抽象结构思维。

3.采取问题解决式的教学。

问题解决是以思考为内涵,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情境问题答案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刺激下,通过积极的思考活动,去解决问题,从而在整个过程中慢慢地学会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地理的思维能力。

4.构建知识网络的体系。

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看似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存在联系的。如果引导学生用一根线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会更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地理知识的联系可以分为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多向联系。纵向联系的地理知识之间存在因果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演绎推理的思维,理清知识的前后因果,构建知识网络,将更利于学生总结知识之间的联系。横向联系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如冷锋、暖锋的比较,等高线、等温线和等压下之间的比较,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比较等等。多向联系的知识可以采取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某一个知识点出发,找出与其相关的各个方向的知识。

5.加强地理实践的能力。

生活即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渠道,也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乡土地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热点问题,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可以让学生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将知识的感性化推升理性化。在分析、解决实践中的地理问题时,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过程显得更加的活跃和全面。

地理思维能力是中学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养成的好坏。“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韩金荣 中学生地理科学思维方式及培养研究。

[3]周勤 论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南京高师学报,1995年9月。

[4]柳立云 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策略探析.教学研究,2015年第一期。

[5]金爱春 陈晔 杜季秋 突破思维弱点 优化地理教学。

论文作者:陈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

标签:;  ;  ;  ;  ;  ;  ;  ;  

关注学生学情,培养地理思维论文_陈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