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与对策_素质教育论文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与对策_素质教育论文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阻力论文,对策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国内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实践探索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并引起全社会的热切关注。本文拟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阻力及如何促进转轨机制的运行等问题作以粗浅的探究。

一、“五难”: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

素质教育是建筑在对过去教育的深刻透视和扬弃之上,是对原有教育的一种切实的改良和完善,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可行性等特点。但由于多年一直广有市场的“应试教育”盛行而造成的疾患,特别是来自校内的阻力与外部的压力等的重要雾障,使中小学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步履维艰,阻碍重重。简而言之,有“五难”。

1.思想观念难转变

由于沿袭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特别是“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制度所带来的压力依旧严重地束缚着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手脚,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要求发生激烈碰撞,不少领导、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核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一时又找不到新的出路,步入观念误区,导致出现不少中小学以偏代全,以课外活动、以所谓的“办学特色”代素质教育。不少人一提起素质教育,不知所云,竭力反对,认为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热衷于升学教育,思想观念、深层次的潜意识难以转变。

2.“片追”现象难以扭转

由于现行教育管理体制本身所带来的弊端,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质量衡量标尺本身的严重错位与失真,再加之广大等米下锅的中小学不得不依赖办学单位,甚至乞求他们的“资援”,把谋求高升学率作为讨要的借口、生存的条件等。制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呼吁不知多少人喊了多少年,非但未能扭转“片追”,反而愈喊愈烈,愈禁愈猖。作为广大中小学校的领导、教师深谙“片追”的危害,但出于对现实的无奈,不得不借波兴澜,你追我赶,升学大战市场日益扩大。天津市教科院课题组曾以“教育转轨的制约症结是什么”为题,对百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90%的校长认为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正因为这一症结的顽固存在,导致中小学教育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

3.教师素质难适应

在制约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素质是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实施素质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审美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和明显的改观,但还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广大农村中小学表现尤为严重,一些教师虽有献身教育之心,但迫于生计,不得不应付学生,搪塞教学;一些教师学历尽管不达标,但无心继续学习;不少农村教师玩命似地耕耘,身心状况堪忧,但无钱医疗。现时的环境,令人难以满意的待遇,导致我们难以造就和涌现基本功扎实,敢于开拓创新的教师群,而教师在本身素质低下而又因循保守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对素质教育有真正的理会,并付诸实施的。

4.评价系统难构建

伴随应试教育而产生并逐渐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不仅为人们所掌握、接受,而且正在无可争议地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强化功能,考什么、怎么考,可谓周全、严密得无漏可出。然而,对素质教育这一人们普遍难以理会、实施阻力重重、要求较高的全新教育课题,不仅我们广大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教师们显得手足无措,手忙脚乱,而且,就连许多教育科研人员、学者们似乎对素质教育的内核、实施的手段、教育模式、评价方法也处于一种文字的争闹之中,表现出令人失望的茫然之态,更谈不上尽快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也正因为如此,使广大基层中小学对实施素质教育不知所云,无法操作。

5.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难合一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广大家长,寄厚望于通过升学之道使自己的子女成才,特别是他们对学校衡量只牢牢把握“升学”这把铁尺子,别的什么不仅无兴趣,而且大加指责。在农村,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早日脱农皮,跳农门,升中专、考大学,已成为家长们的“最大政治”。有的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走“无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之办学正道,常常遭到家长的非议和责难。加之,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奖励大都看升学,这些来自家庭、社会的外部强大攻势和压力,迫使学校不得不集中力量抓升学。本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形成正向合力,建成教育同盟,但由于现实的压力和阻力,使三者很难形成合力,在这种氛围中,素质教育岂能不流产、落空?!

二、对策:启动教育转轨运行机制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在新形势下,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本身的一次重大转型升级。要促使教育转轨机制的尽快启动。以外部而言,必须有相应的社会压力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内部教育者和决策者对外在推动力所产生的感应能力和现代教育观念意识,需要我们排除一切阻力,克服转轨之道上的重重障碍,通过综合整体配套改革,尽可能减少无必要的震荡和无序,启动教育转轨的运行机制。

1.彻底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观念”。目前造成教育疾患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根源最主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不端正所致。因此,中小学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医治应试教育模式“片追”顽症。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最重要的是,从领导做起,特别是各级党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和决策者做起,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思想转变。从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的战略高度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教育质量观,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明确“全面打好基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排除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障碍。

2.围绕核心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改革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要扩大视野,着眼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着眼于学生的终生,着眼于未来,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克服现行教材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的现象,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应在“优化学科课程,加强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上下功夫,使教材及课程设置能反映中国和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及当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最新发展,又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多样化,并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的体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快编写活动课程指导要点,充分发挥课程设置和教材在素质教育中“纲”、“本”和强制、规约之作用。

3.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

当前中小学教师有相当部分的素质低下,不仅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而且已成为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瓶颈。素质教育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1)政治道德素质,即教师必须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性格、行为情操等方面做学生的表率;(2)知识能力素质,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基础专业知识和组织表达、教研创新等能力素质;(3)身心审美素质,教师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操。依据上述素质标准,尽快建设一支达标加特长的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通力协作,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通过各种形式,力争在3~5年内使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第二,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反复讨论,使它们加深对素质教育和学生素质所包含内容的全面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第三,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基本功达标训练,特别要抓好青年教师的“三字一话”训练,开展“说课”活动,提高授课质量。全面实施以培养青年教师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造就一大批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群体。

4.加快多种素质教育模式探索的步伐

我国目前各地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实验正处于亢奋状态,并已初步探索出各有特色的实践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果。如以把学校改造成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乐园为主旨的“乐学教学”;承认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关注他们多方面的发展动向,要求教师给每一位学生指出最适应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以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成功教育”;以主张素质教育首先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先决条件下,针对个体差异实施教育的“差异教育”;以及“希望教育”等等。这些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有的尽管不够完善,在实验、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究,但必定为我们全面实蕢素质教育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借鉴和参考。目前,我们应动员教育科研人员、实际教育工作者联手合作,依据中小学生学习心态发展所表现出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特点,依据素质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不同地区的素质教育模式。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采取措施排除阻力,创造条件,加快素质教育模式探求的步伐,及时推广成功经验。对在素质教育探索、改革方面有突出贡献者,国家、省、市政府要予以重奖。

5.构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目前中小学素质教育之所以举步艰难,缺乏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及未能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而,尽快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要在认真总结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实施素质教育评价过程中所初步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大胆引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实践经验,洋为我用。鉴于目前中小学素质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评价体系的构建不要过于求全、求高、求细,应是粗线条的,最基本的要实现两点:一是制定教师评价系统,包括教师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身心审美等方面;二是制定学生评价系统,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评价。

除上述措施之外,还必须营造良好、宽松的、有利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制定切实可行的、系列配套保障性、激励性政策,以促进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健康运作,改革中小学教育结构,避免过多摆动和震荡,改革现行考试制度,选拔培养一批改革型、创新型、学者专家型的中小学领导,也是不容忽视的。

标签:;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与对策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