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战略内涵分析_丝绸之路经济带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战略内涵分析_丝绸之路经济带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战略内涵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丝绸之路论文,内涵论文,战略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76(2014)03-0005-07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得到包括中亚国家和中国诸多省、市、自治区的广泛赞同。作为当前中国重要的对外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不仅预示着中国西进战略内涵的重要拓展,而且给西部省、市、自治区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对外开放无疑将面临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内容。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与现状

      距今2100年前,张骞通西域被誉为“凿空”,虽然没有实现汉武帝联合大月氏国共同抗击匈奴的战略意图,但是对中国与西亚、中亚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上,商品货物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丝绸,作为当时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丝绸之路也由此闻名世界。

      这条起始于中国长安、跨越陇山山脉、经过河西走廊、穿过阳关和玉门关的通道,沿线道路被称为东段。丝绸之路在新疆内通道被称为中段,经过中亚最终抵达欧洲的部分称为西段,中段和西段又分为南线、中线和北线:南线自阳关起,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经过今天的若羌、和田地区抵达帕米尔高原,并由此进入克什米尔地区,抵达巴基斯坦和印度;中线则是从玉门关开始,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经过罗布泊、吐鲁番、焉耆、库车、阿克苏、喀什等地进入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并经过中亚地区在伊朗与丝绸之路南线形成交汇;北线自甘肃瓜州开始,经过哈密、乌鲁木齐、伊犁,再穿过中亚和俄罗斯,抵达欧洲的伊斯坦布尔。丝绸之路随着历代政治、宗教环境的变化,交通运输道路也发生着不断的改变,但这条联结欧亚非地区商贸往来的“桥梁”推动着世界文明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向西发展的商贸活动。兴起于西汉的丝绸之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此后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开始走向衰落。

      应当说,丝绸之路经济带从兴盛走向衰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主要原因在于:交通运输方式替代、商品贸易结构转变和地区政治局势复杂等。

      丝绸之路联结中国与欧洲,这种陆地交通运输方式曾经是不可替代的贸易通道。但是自宋代开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从广州、杭州等地出发,利用海洋运输瓷器和香料的通道日益发达,从而开始了对陆地贸易方式的替代。当时的海洋贸易虽然规模不大,但仍然形象地被称为海洋丝绸之路。此后海洋贸易在欧洲达到了顶峰,意大利人拿破仑曾经坚信,完全有另外一条海上通道可以实现欧洲与中国东部地区的衔接。虽然在15世纪的欧洲并没有太多人相信哥伦布的设想,毕竟在他看来,依据地圆说理论,从欧洲西部出发,很快就可以绕过地球抵达印度和中国的东部地区,并且这段海上距离并不遥远,从而梦想着开辟出全新的海上贸易运输通道。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哥伦布虽然没有实现其最初的设想,以至于他始终认为发现的美洲大陆就是亚洲的印度,但是仍然开辟出一条横跨地球的海上贸易通道,并且为当时人口和生产能力急剧膨胀的欧洲找到了可以进行海外扩张的美洲新大陆。中国同样拥有伟大的航海家,明朝的郑和几乎比欧洲的哥伦布提前了近百年,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途径南海、马六甲海峡、阿拉伯海、红海、印度洋等重要海域,绘制了详细的航海地图,为中国海上贸易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海洋贸易通道的构筑极大地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运输成本明显低于陆地交通运输,很快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近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从陆地转向海洋最为明显的例证当属香港,这个以对外贸易出口香料而得名的城市对于中国历史上海洋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商品贸易结构方面,丝绸之路最初运送的物品主要是丝绸,这种易于保存、方便运输、价值较高的商品成为带动丝绸之路发展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更迭,丝绸这种商品逐渐开始居于从属地位,不再是国际贸易中的支柱性商品,茶叶、香料、瓷器等商品加入了贸易行列,并且此后贸易商品种类急剧扩大。由于商品种类日益繁多、规模日益扩大,单纯依靠驮马队伍运输显然不能满足国际贸易所需要的规模,海洋贸易才是更加合理的选择,丝绸之路自然随着丝绸地位的下降而开始逐渐走向没落。

      丝绸之路自西汉时期兴起,随着中原地区政治局势的变化,丝绸之路的控制权也发生着频繁的变化,到了西汉末年却几乎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直至后汉时期才重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再次控制了河西走廊,并启动了丝绸之路的新一轮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中原地区没有统一政权,但由于西域相对稳定,丝绸之路才得以顺利发展。唐代时期,中国统治者借着突破突厥统治西域的时机,实现了对天山北坡的控制,并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中亚地区,丝绸之路也由此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此后,丝绸之路上的草原、绿洲由于政治、宗教等原因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商贸活动由此走向衰落,中原地区的贸易逐渐开始转向海洋运输。

      显然,不能因为丝绸之路被海洋贸易所替代就因此否定丝绸之路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承担了中国与亚洲、欧洲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并且对于中国西北边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欧亚国家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日益深入,扩展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对于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意义不言而喻,并且能够显著带动中国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格局,使新疆这样的西北边陲在对外开放中的桥头堡作用更加凸显。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原有道路,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辐射效应在中国已经扩展到诸多省市。其中最为典型的例证就是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已经不再是西安,而是依托新开通的“渝—新—欧”铁路将成都、重庆这两个中国西部重镇囊括其中。因此,受交通运输路径的影响,现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历史上的线路已经有所改变。应该继续向东延伸到沿海城市,如连云港,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穿过新疆后途经中亚,形成联结欧亚经济的大通道,而沿线各主要城市、产业聚集区、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自然称为经济带上的重要支点。

      现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大体上保留着方向上的相似性,自东向西仍然分为北线、中线和南线,但交通运输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路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线主要依托的交通运输线路是“渝—新—欧”铁路,从中国境内经过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穿过俄罗斯的伏尔加格勒联邦区,经波兰抵达德国,可以说是联结中国西部省份和欧洲最为便捷的运输通道。此外,原有的公路、铁路运输也为北线发展提供了支撑,沿途经过的霍尔果斯和阿拉山口两个口岸自然成为未来丝绸之路向西发展的重要窗口。中线主要依托的运输工具是中哈石油管线,联结中国新疆和里海能源通道,是现代丝绸之路运输成本最低廉、运输效率最高的线路。南线是沿着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的运输道路,在乌鲁木齐实现货物集散,通过霍尔果斯和阿拉山口口岸抵达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土库曼斯坦的土库曼纳巴德等地,此后再进入西亚、南亚等国家。另外,还有两条从乌鲁木齐出发的南线支线通道:一条是从新疆喀什吐尔尕特口岸出发,经过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后,与南线主线汇合;另外一条是从新疆喀什的伊尔什坦口岸出发,经过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与南线主线汇合。

      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相比,随着陆地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丝绸之路主线、支线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历史上在新疆区域内出现的北、中、南三线已经基本统一为沿河西走廊到乌鲁木齐,此后再转向伊宁或者喀什,线路基本清晰。而在中亚地区的线路却变得异常复杂,交通运输条件最好的北线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波兰、德国等国,沿途经过诸多大型城市,中线和南线也在中亚地区呈现出纷繁复杂的交汇结构。显然,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前景愈发清晰。但是,由于沿途经过中国、中亚国家、俄罗斯等地,如果在国际视野下观察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中却存在竞争与合作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复杂局面。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战略解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诞生于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其中必然囊括了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内涵。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产生的背景看,并非是单纯为了促进沿线省市经济发展的措施,而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提出的具有深刻战略内涵的国际战略,其中所涉及的经济、外交战略需要从更加广泛的外延进行阐释,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演进脉络和发展趋势。在世界多极化背景下,近年来美国全球化战略频繁作出调整,对于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追求和平崛起的中国,在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时需要对国际战略作出更加积极主动的应对,以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新千年以来,美国曾经将中东地区作为主要战略要地,但布什政府随之抛出了“重返亚太”的战略。奥巴马上台后,虽然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巴以等复杂局面仍然存在,但仍然将东南亚国家作为其首访国家,充分显示出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意图,并且重新定义为“亚太再平衡”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使得《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声名鹊起,美国也利用这一平台全面启动其亚太战略。TPP原本产生于APEC框架内的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四国,通过签署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希望在APEC经济合作框架内寻求突破,但关于商品和服务的条款均比较宽松,并且由于经济规模较小、空间距离较远,因此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美国虽然也是APEC成员国之一,但由于1994年在印尼提出的“茂物目标”迟迟没有进展,所以美国还无法借助于APEC平台实现对亚太经济的深度参与。而东盟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日益紧密无疑给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美国倍感压力。与此同时,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重要的亚太国家也纷纷通过“10+N”合作模式实现了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美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受其主导的亚太区域合作组织,以实现其对亚太经济的更多主导权,TPP由此进入美国决策者的视野。早在小布什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之时,美国就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TPP谈判,此后在美国的带动下,澳大利亚和秘鲁也加入了TPP谈判,此后的发展速度更为惊人,2010年马来西亚和越南、2012年加拿大和墨西哥、2013年日本先后成为TPP谈判国,至此,谈判国数量已经扩充到12个,并且涉及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多个地区。从当前的谈判国来看,智利、新加坡、秘鲁、澳大利亚、墨西哥、加拿大等六国均属于美国传统上的贸易伙伴,而TPP未来的扩容对象必然是亚太地区的国家,扩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贸易伙伴,并通过构建新贸易规则的方式来实现其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控制权。

      当前,中国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构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上,并希望通过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来实现与亚太其他主要经济体开展合作的目标,这种模式显然对中国比较有利。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无论是在与东盟十国组建的“10+1”框架内,还是在中日韩三国共同合作组建的“10+3”框架内,甚至是未来有可能构建的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10+6”框架中,中国都很难实现全面的主导权。反观美国,不仅在TPP谈判中将中国排除在外,而且日益紧密的谈判进程显示着中国未来在亚太地区战略空间的压缩,这无疑对中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贸易大国,面对这种东部相对被动的局面,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开放点,以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带来的全新挑战。在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下,与中国所要面对的东亚国家相比,西部的中亚地区产生对抗和冲突的可能很小,“西进”战略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方面具有较好优势。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西进”战略只有合作没有竞争,美国曾经提出过“大中亚计划”,并于2011年将其中亚、南亚政策命名为“新丝绸之路战略”,中国和俄罗斯对此反映并不积极,但也没有直接反对。②尽管这样,对于中国而言,与错综复杂的东部开放相比,“西进”战略既特别必要,也特别迫切。毕竟,如果中国能够显著提升通往中亚、俄罗斯和欧洲的经贸往来,形成东西两翼协调发展的局面,对于摆脱和抵制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如果说美国因素是中国“西进”战略的外部原因,那么中国与中亚国家长期构筑的合作关系,以及中亚地区丰富的能源储备等经济因素则是中国“西进”战略的内在原因。

      中亚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与中亚国家开展经济合作不仅可以扩大相互之间的贸易规模,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国家能源安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能源消费量连年攀升,能源对外依存度随之提高,能源安全必然需要从战略上进行部署和防范。传统上,中国石油大部分来自于中东和北非,运输方式则采取海洋运输,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最后送达中国境内。这条运输线路不仅受制于“马六甲困局”的影响,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南海争端也促使中国必然改变能源运输线路单一的局面。相比较而言,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已经成为新的世界能源中心,并且与中国陆地接壤,采取管道运输的方式不仅安全,而且能够显著改善能源运输渠道单一问题,从而基本摆脱“马六甲困局”和“南海争端”给中国能源运输所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联结中国与中亚地区,更是中国通往欧洲的重要陆地通道。近年来中国与欧洲经贸往来明显提升,不仅与西欧国家保持着紧密的贸易联系,而且已经将贸易伙伴发展到广大中东欧国家。但受制于交通运输条件的约束,尽管采取了成本较低的海洋运输方式,但仍然无法达到中国期待的贸易规模和水平。依托陆地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紧密联系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陆地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这对中国向西开放战略无疑会形成重要的支撑。

      显然,在美国重返亚太的国际背景下,中国“西进”战略的必要性日益增强,并且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及经贸往来日益密切,这恰恰是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背景,同时也显示出其独特的国际战略内涵,就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同时扩大中国与俄罗斯及欧洲国家的贸易规模,以实现中国东部和西部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东西两翼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国际战略布局。而将“西进”战略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实质上更加容易调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毕竟,中国在“西进”战略中还没有形成具有制度性特征的多边框架合作协议,这与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欧亚联盟,以及美国与亚太国家的TPP谈判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定位于“经济带”,事实上就是以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项目、区域经济合作等为抓手,带动整个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容易得到沿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自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未来,如果能够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所带来的贸易、投资合作项目,形成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制度性协议,那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无疑会更加重要。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就决定了以中国为主导创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俄罗斯而言,不仅存在着相互合作的发展空间,也存在着两个大国在区域经济内相互制衡的博弈,从这个视角看待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和俄罗斯是名副其实的大国,而中亚国家则属于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家,其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中国和俄罗斯的崛起必然会给中亚地区注入非常强劲的动力,但同时也会给该地区带来强力的冲击。虽然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但各种合作并非由中国主导,因此,必然也会存在“竞争”。中国和俄罗斯对中亚的影响力也必然会成为相互竞争的筹码,而那些经济规模较小的中亚国家,其内部所存在的利益诉求也就决定了他们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观点和立场。

      大多数研究习惯于将中亚地区看作一个整体,也经常将其作为一个整块的区域经济来分析,这样的分析难免有些笼统。事实上,中亚国家不仅存在各自的经济利益,其中有些国家在立场和观点上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矛盾。由于历史渊源和地缘政治的关系,中亚国家与俄罗斯始终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决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特征。中亚地区在经济上既存在着“去俄罗斯”的倾向,也存在着对俄罗斯的严重依赖,这种相互矛盾的张力主要取决于中亚五国与俄罗斯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中亚国家独立后纷纷谋求独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俄罗斯的依附关系逐渐转变为合作关系,其中,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的关系最为密切,甚至还积极筹划具有共同利益的战略性合作。而在其他中亚国家中也存在着与俄罗斯保持距离的想法,其想要构建的合作模式应当是如何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平衡关系中寻求主动,并从中获得客观的经济回报。在中亚国家这种利益现实主义的合作态度中可以发现诸多特征,例如,中国与很多中亚国家开展的金融合作、交通合作、农业合作等都带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中亚国家始终是各种协议中的受益者。当前,从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关系看,虽然近年来在地区安全、联合反恐方面多次合作,但在解决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上,中国更愿意从长远着眼,即通过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来获得中亚地区的长治久安。这样的逻辑更加意味着,以经济发展作为基础性功能来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完全符合中国的发展战略。

      俄罗斯作为一个战略协作伙伴是中国需要认真对待的,但两国之间也并非毫无矛盾而言,尤其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线路方面就存在观点不同的可能。中俄两国在涉及中亚地区的竞争与合作方面,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一些具体的经济领域却也时常会出现“非此即彼”的胶着状态。例如,在能源领域,俄罗斯希望扩大在中亚地区的控制权,并通过中亚和中国建设通往东方的石油天然气管道;而中国的立场则明显不同,更希望获得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渠道,以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

      中国与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大国,经贸合作历来受到双方高度关注,2012年对外贸易总额已经突破800亿美元大关,多年来中俄两国共同努力的目标得以实现。经贸合作带动了国际投资、劳务合作和技术转让,使两国经济日益深化、紧密。应当说,中俄经贸合作具有自身特征,中国的劳动力密集,而俄罗斯则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传统上中国出口以加工制造业产品为主,而俄罗斯则主要向中国出口能源产品。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深化有利于两国共同实现全球战略,不仅在经济方面能够互利共赢,而且在战略上也明显有利于遏制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和辐射。

      当前,中国贸易结构的非对称性使得俄方对“中国威胁论”的观点开始增多,认为中国在以国际竞争优势换取俄罗斯不断消耗的能源。中国在中亚地区影响的逐渐增强也使得俄罗斯开始注意如何应对来自中国的竞争与挑战;加上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关税水平的普遍削减,国内敏感产业必然更加重视来自国外的竞争威胁,而中国作为俄罗斯第一出口大国,必然会受到特别注意。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政治的互信比较坚实,而经济合作的关系却始终脆弱,曾经以能源项目合作为基石的经贸关系需要逐渐转变,进入全面互利双赢的发展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正是给中俄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意味着两国开始走向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俄罗斯而言,中国市场空间的拓展可以为其打开亚太之门,巩固俄罗斯在亚洲的战略地位。而对于中国而言,俄罗斯则是中国向欧洲拓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可以打通中国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另一方面,两国合作也能够使中国更加便捷地开展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毕竟,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影响非常强大。

      从当前形势看,中国需要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功能,而俄罗斯关于区域一体化建设则完全倾向于在“欧亚联盟”框架内进行磋商和谈判。关于这一点,容易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职能处于从属地位。毕竟,即使在上海合作组织签署的几百个文件中仅有不到五十个涉及经济合作,即使是上合组织领导人比较看好的能源合作也处于久拖不决的状态。③从俄罗斯视角看,其希望不断加强在中亚地区的主导性愿望有可能会逐步实现。当然,俄罗斯的愿望也必然会遭遇来自中亚国家的抵制声音,毕竟在这一地区客观上也存在着强大的“去俄罗斯化”倾向,中亚国家这种不配合主要来自于地缘政治和军事安全方面的担忧,而并非经济合作领域。这种情况下,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而言,其中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机遇是多年来迟迟没有进展的区域合作终于迎来了实质性的发展空间,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也找到了合理的发展方向。而挑战则来自于“欧亚联盟”,如今中亚国家所面临的是逐渐被俄罗斯所主导的“欧亚联盟”接收,从中亚国家在经济合作方面所持的积极态度看,这种发展过程应当是“双赢”和“多赢”的结局,必然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强大的影响。

      从俄罗斯发展战略视角看“丝绸之路经济带”,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中国对中亚区域经济的巨大贡献,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从1992年的4.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460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100倍。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中国同中亚国家及其他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速度。从地缘经济安全来分析,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够显著提高能源运输安全,该经济带将里海、中亚、俄罗斯中西部等多个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连接起来,通过铁路、公路、航空以及管道运输等多个方式和渠道打造区域一体化、多元化、立体化的能源资源合作平台和空间。因此,对于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作用和前景,俄罗斯必然会有较高的期望。这条位于自然地理影响下形成的传统贸易线路涵盖了欧亚大陆腹地的多元文明国家,从经济结构和资源优势上,中国与沿途国家有着极大的互补性和合作空间,中国的投资和贸易将带动该地区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沿途国家的人口、自然资源、市场及技术潜力真正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从而激发出新的增长潜力和活力。

      新疆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自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排头兵,既要发挥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历史责任,也要利用好中国西进战略实现新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出口竞争能力提升等目标。

      从新疆向西开放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看,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战略内涵,当前最为关键的任务是处理好两个意义上的“节点”关系,分别是交通运输和产业聚集。从国家层面看,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主要受制于交通基础设施,因此需要尽快打通交通运输瓶颈,即需要四川、重庆、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加快运输干线建设,并且提高口岸通关能力,这既需要强化各地区的协调配合,也需要突出重点、打通瓶颈,共同构筑美好蓝图。从交通运输的主要节点看,新疆需要从大局出发,发挥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主要支撑作用。从新疆对外开放格局看,需要特别注重丝绸之路在新疆段的产业发展节点,对于重点城市发展规划需要作出相应安排,例如,乌鲁木齐、喀什等主要区域,需要利用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所带来的契机,合理分配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提高沿途生产能力。只有处理好这两个意义上的节点关系,新疆对外开放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才能实现目标与途径的统一,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合力。

      ①王缉思.“西进”,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N].环球时报,2012-10-17.

      ②赵华胜.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③Виталий Бушуев,Валерий Первухин.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й клуб ШОС:каким ему быть?[EB/OL].http://www.bc-sco.org/?level=10&id=1219&lng=ru.

标签:;  ;  ;  ;  ;  ;  ;  ;  ;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战略内涵分析_丝绸之路经济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