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动机测量的新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机论文,新方法论文,测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8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对他人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推测,有时也会对自己的动机进行反省、解释。人们的动机受个人经历、个性、情绪状态及外界情境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无疑为动机的研究增加了许多困难。然而,动机研究的更大困难,还在于人们的动机有时极其自动化、难以觉察。正因为如此,内隐动机的研究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的兴趣。而研究内隐动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内隐动机的测量。关于内隐动机的测量,国内学者陈祉妍在2001年曾有所介绍[1],而近几年,国外相关研究又有较大进展。
1 传统的内隐动机测量及信效度评价
虽然学界对内隐与外显动机概念加以明确区分还不到20年时间,但在动机测量直接和间接方法上的争论却由来已久。实质上,动机测量直接和间接方法的争论,也就是动机的外显和内隐测量方法的探讨。
早在1943年,Murray就采用了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为内隐动机的测量打下了基础。后来为了避免“测验”二字给被试带来压力,人们有时称之为PSE(Picture Story Exercise),即图片故事练习。由于TAT计分的信度和效度不尽如人意,而且施测成本较大,于是又有研究者开发相应的问卷,来测量TAT测验中所包含的动机内容,如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EPPS)、人格研究表(Personality Research Form,PRF,Jackson)等。20世纪70年代末,动机的内隐测量方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Winter开发的连续文句动机意象计分系统[2]。他将“大三”动机(成就、权利和归属/亲和动机)的各种计分系统进行梳理和总结,建立了一套整合的计分系统,不仅可用于对TAT计分,而且可广泛用于讲演、访谈等多种言语材料。该计分系统的出现,基本解决了过去内隐动机测量受到质疑的信效度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分方法的难度。没有任何计分经验的学习者,按照动机计分手册练习约15小时,即可达到良好的水准,与专家计分的一致性可达0.85。由于较以前的计分方法更为客观、易学易用,所以该计分系统在西方一直广泛使用。
随着内隐动机测量方法的发展,人们重新审视了内隐动机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如Schultheiss和Brunstein指出,内隐动机只对特定类型的刺激有反应,而对其他刺激没有反应[3]。例如,唤起权力动机的个体对影响他人的机会有反应,但对与他人轻松友好接触的情境没有反应;而唤起归属动机的个体,情况正好相反。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内隐动机似乎更容易为非言语线索所唤起,并对其进行反应。情绪的面部表情是内隐动机的一种明显的非言语线索,如友好和敌意的面部信号与内隐归属动机有关,而支配和顺从的面部表情与权力动机有关。内隐动机不为内省和自我报告所及,但优先对非言语刺激反应,并可较好地预测了动机和行为的非陈述性测量。这些资料表明,内隐测量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Schultheiss等还考察了内隐测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间信度、重测信度。传统TAT测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似乎较低,克伦巴赫α系数一般在0.20到0.50之间。TAT测验内部一致性信度似乎基于人们对其过去行为的长时记忆。但内隐动机的情境性较强,而且图片线索(动机唤起力和广度)也存在差异,即所谓的“带宽-精度”问题(bandwidthfidelity problem)。也就是说,图片差异大,有较好的外部效度,但内部一致性较低;图片差异小,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但外部效度却受到了限制。如果从此内隐动机测验特有的评分者信度(此测验要求两位评分者评分)考虑,它本身就要求评分者间达到很高的一致性(0.85或以上),才能正式计分。从重测稳定性来看,内隐测验的重测信度也是令人满意的。Schultheiss等采用McClelland-Atkinson计分系统的重测系数回归函数,计算出重测间隔1天,平均的稳定性系数为0.71,重测间隔1周为0.60,1个月为0.52,1年为0.37,5年为0.29,10年为0.25。
2 内隐动机测量的新方法
近几年,不断有学者对内隐动机测量方法进行创新,如Kubinger等的工作风格测验(The test battery Work Style)[4]、Sokolowski等[5] 的多动机网格技术(Muti-Motive grid,MMG)及Brunstein等[6] 首次在动机测量中引入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7]。
2.1 内隐动机的客观行为测量——工作风格测验
使用TAT投射技术测量内隐动机,存在着施测、计分的不便及主观性较大等问题;而使用问卷测量,既难以避免被试作伪,又存在测量构念上的差异。这些问题影响了TAT测验和问卷法在人事选拔中的应用。针对传统内隐动机测量中的这些不足,Kubinger等在成就动机研究中采用卡特尔的客观人格测验(Objective Personality Test,OPT)范式,首创了工作风格测验[4]。
工作风格测验包括两种任务,一种是符号编码(Coding Symbols);另一种是图形辨别(Figure Discrimination)。鉴于后者当前版本的内容效度有待提高[4],这里仅对前者作简要介绍。
符号编码是由5个试次构成的速度测试任务,如图1所示。测试内容包含三项指标:抱负水平、耐挫力和持久性。抱负水平指个人所设定的现实或不现实的目标。它并非成绩的绝对水平,而是把试次2的成绩作为基线,并把此时(还未出现挫折)的抱负水平,作为执行任务时成就动机的一个客观指标。此时被试只得到“自己”成绩的反馈,因此该变量实际上是“个体标准下的抱负水平”。其计算公式为:抱负水平=(试次1后的预测数-试次2的正确符号数)/试次2的正确符号数。
耐挫力是一个反映失败体验影响的OPT变量。在符号编码任务中,被试将在试次2、3和4后重复体验到失败,因为其成绩要与“他人”成绩相比,该“他人”成绩总是稍微好一些(实验设计中有意这样做,籍此对被试的主观成败概率进行操作)。计算公式为:耐挫力=(试次5后的预测-试次2后的预测)/试次2后的预测。
持久性变量以耗费的时间来测量。在任务开始时,被试对成败并不清楚,在做试次1时,他们只知道必须尽量做出正确反应。在做出预测或做出社会比较之后,开始试次2时,他们就要产生自己的成功标准。持久性的指标是明确的:5个试次中成绩上升(至少是稳定)就是持久的表现。
由此可见,OPT测量依赖于行为观察,而不依赖行为的自我评定,所以研究者认为,该方法较之问卷调查,更可能得到真实结果,而且比投射测验更为客观。
2.2 内隐与外显测量方法的结合——多动机网格技术
为了解决传统TAT测验费时费力的缺点,Sokolowski等基于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单个动机网格技术,发展了一种对大三动机同时进行测量的工具,即多动机网格技术。它结合了TAT和问卷测量的特点,是一种测量内隐动机的半投射方法。类似于TAT,多动机网格技术也是向被试呈现一系列(14张)模糊图片,以引起动机意象。每幅图片下面各有12个陈述,它们代表三种动机:成就、归属和权力,及三种动机的趋避方向:渴望与恐惧。要求被试选出适合于描述图片的陈述,并以此取代编写故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矩阵,它有14×12个单元(Cell,或者叫网格,Grid)。如果要计算某种动机的分数,只需数出该动机相关陈述被选择的个数即可。这种方法进一步了减少施测、计分、数据处理的时间和精力耗费。测验通常需要30~45分钟,而且,测验可进一步缩减为72个项目(即MMG-S),需要15~20分钟。
对MMG和MMG-S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可以将渴望和恐惧两种动机趋向有效地分离。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MMG-S包括6个因素,反映了在成就、归属和权力三个动机主题上的渴望与恐惧动机,这一点确证了该方法的构想效度。
表1 多动机网格技术的12个陈述项目
陈述 动机类型
1交际感觉良好HA—归属渴望
2预感将要丢脸FP—权利恐惧
3对成功有信心HS—成功渴望
4恐怕被人拒绝FR—拒绝恐惧
5感觉无能为力FF—失败恐惧
6担心被人压制FP—权利恐惧
7感到可以胜任HS—成功渴望
8害怕麻烦别人FR—拒绝恐惧
9打算避开难题FF—失败恐惧
10
试图影响别人HP—权利渴望
11
想要联系他人HA—归属渴望
12
想获得好名声HP—权利渴望
信度数据表明MMG和MMG-S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都比较高。它还具有很高的外部区分效度:MMG成就动机预测了乐观主义和成就任务的得分;MMG权力动机预测了成功的领导行为;MMG归属动机预测了日常归属活动的比例。此外MMG还具有在动机类别间的区分效度:归属与权力动机,尽管与成就动机在本质上有相关,但对成就相关变量的预测并没有任何显著的作用。
Kehr认为,MMG尽管使用了类似外显的项目选择方法,但实质上主要测量的还是内隐动机[8]。这一观点的依据在于:(1)MMG并没有要求被试对自己的动机进行描述,而外显测量则明确要求描述自己的目标、努力、追求[9];(2)MMG与外显测量(如PRF)之间的相关,尽管在统计上显著,但相关系数较小(在0.23~0.28之间,共同变异不超过8%),这与传统内隐动机测量方法TAT/PSE的结果是相同的[10];(3)MMG动机分数可以预测传统内隐测量的效标(任务愉悦、内在激励、日常活动的主题内容等)[5]。
总之,数据表明,网格技术是测量内隐成就、归属和权力动机的有效的测量方法。
2.3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引入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以反应时为指标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新方法[7]。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内隐联想测验已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各个领域。国内也有许多学者采用IAT进行有关方面的研究[11~15]。内隐动机不仅在意识上难以触及,而且也预测了独特的行为。因此,Brunstein推测,IAT也许适合于测评内隐动机[6]。
为检验IAT能否测评内隐成就动机强度的个体差异,Brunstein考察了IAT和自我报告是否选择性地预测了不同的成就行为(行为表现的任务成绩vs.外显的任务评价)。他们假设:在自我概念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着大量联结,它们可能无法被个体意识到,因此也可能无法被自我报告工具精确评测。在对成就动机的直接和间接测量中,他们使用了相同的刺激材料,测评了自我和描述能力的词语的内隐和外显联结。设计中使用了两个因变量:(1)实验任务的平均成绩(反应时);(2)被试完成测验后的任务愉悦度。
IAT的施测过程严格按照Greenwald等描述的程序[7],4个自我词、4个非我词作为概念词;8个成功词、8个不成功词作为属性词,它们取自TAT测验的成就动机意象计分手册及成就动机标准问卷(分别为:有雄心的、好奇的、坚持的、勤奋的、创造的、有效的、成功地、有能力的;懒惰的、无趣的、分心的、不关心的、懈怠的、低效的、失败的、无能的)。Brunstein还以这些属性词组成了一个新的16项目的外显成就取向量表(Achievement Orientation Scale,AOS),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上标明这些形容词对于他们的适合程度,作为外显成就动机的测量。该成就取向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86(负性项目反向计分),与同时施测的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 Motives Scale,AMS,Nygard and Gjesme,1973)相关显著(r=0.54,p<0.001)。
为了初步验证预测效度和区分效度,Brunstein首先要求被试做一个精力集中测验。该测验由几个连续区组组成。半数被试在每个区组实验后给予反馈,即给出他们自己当前成绩与前面成绩相比的水平;另一半被试不给予反馈。精力集中测验中的加工速度可反映自发性努力的强度。被试完成实验任务后,要在一些自我报告项目上指出对这些任务的喜爱程度,由此得到另一个因变量(任务愉悦度),它反映了被试对测验任务的有意识的评价程度。
结果发现,在有反馈时,IAT所测内隐成就动机能可靠地解释任务成绩的变化(从基线到测验阶段),但AOS所测的外显动机却不能。相反,对同一反馈组,成就动机的AOS测量与实验后报告的任务愉悦度有正相关,而IAT测量却没有这种正相关。因此,IAT有选择地预测了被试提高任务成绩的努力程度,而AOS较好地预测了被试对完成任务带来的愉悦程度的自我报告。在无反馈条件下,没有出现相应的效应。
结果表明,IAT和AOS所测得的成就动机在统计上相互独立,成就动机的两种测量对反馈高度敏感。这就证明,内隐与外显成就动机(人格变量)调制了个体对反馈的反应。Brunstein认为,成就动机的IAT与自我报告测量代表了两种明显不同的构念,因为它们之间本质上没有公共方差,但却有选择地预测了不同的输出变量。
3 内隐动机测量的发展前景
3.1 工作风格测验
上述三种内隐动机测量新方法中,工作风格测验属于典型行为测量,由于其施测简便易行,可能满足人事心理学在成就情境中测评典型行为。该测验目前版本中,有内容效度的变量只有一个,即符号编码任务的成绩,用这种目标设定任务的方法来研究潜在的成就动机是有前途的。但作者尝试的另一个变量——图形辨别任务中的“耐力”,与在任务上的注意保持相混淆,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研究应考察这些变量与TAT、IAT、MMG等测量间的关系,以便获得构念效度、汇聚和区分效度的更多信息。
3.2 多动机网格技术
MMG方便实用,在对管理人员样本的研究中很受欢迎[8];而且具有相当高的信度和效度[5]。MMG的使用,是这内隐动机测量方法的重大进步。但从刺激项目和施测角度上看,仍有其尚待改进之处。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中,只有2因素结构符合理论假设,三因素结构无法展现三种动机的构念。更明显的是,在6个子量表间普遍存在显著的相关。原因可能在于,MMG中用12个陈述代表“大三”内隐动机的6种取向,似乎过于以偏概全。被试看到图片并唤起某种动机,可能在选项中找不到相应的陈述,因而勉强选出含义相近的选项。这必然会导致各分量表间较高的相关,进而导致区分效度下降。未来研究中,可以尝试使用更多的陈述。
另外,在施测上,作者使用纸笔测验,图片无疑会对被试产生持续的影响。但实际上我们考察的是被试自己的内隐动机,图片在唤起动机后,不应再对被试有其他影响。在未来研究中,可以考虑使用计算机施测,用程序控制图片呈现时间。比如可以采用TAT中的方法,使图片呈现10~15秒钟后自动消失,有利于减少变量的混淆。
3.3 内隐动机的IAT测量
Schultheiss等认为,Brunstein和Schmitt在动机的内隐测量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甚至可以看作内隐动机测评发展的里程碑[16]。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种方法尚有许多有方面值得进一步思考。
首先,在理论假设上,Brunstein等认为,成就动机的个体差异对任务成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体对能力的自我概念[6]。他在实验中对反馈的操作,就等于是将个体的能力自我知觉作为中介变量来操作。有反馈(让被试有明确的能力自我概念)时,高IAT内隐成就动机个体比低IAT内隐成就动机者更大地提高了在实验任务上的成绩;无反馈(不让被试有明确的能力自我概念)时,则没有这种区别。但实际上动机与行为变量之间不只是自我知觉这一个中介变量。如Winter等认为,人格特质塑造了日常活动中动机的表达[17];Code等认为,个体的特质、认知、动机是相互作用的[18]。McClelland曾强调动机与情绪的对应相关[6],后来的研究者证实了这一观点[19]。从这些观点看,在使用IAT方法时,还应考虑动机与情绪、认知、特质、情境等多种因素的关系。
其次,在各种测量间的比较方面,Brunstein等未就IAT与TAT的内隐成就动机测量间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探索[6]。既然两者都测量了内隐动机,那么它们测量的是否同一构念?这有赖于对IAT和TAT测量的理论基础做进一步的探讨,也有必要在未来研究中做出这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在目前的文献中还没有发现这种对比,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因为IAT测量是一种新方法,其理论基础还不是十分明确;更重要的是,IAT所使用的刺激材料是词语,因变量是反应时;而TAT的刺激材料是图片,因变量是故事中的动机意象。因此而这很难直接比较。但MMG的内隐动机测量方法的最新进展,为IAT和TAT之间的鸿沟架起了桥梁。MMG同时使用图片和词语刺激,记录的是被试对词语的反应。这使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比较IAT和MMG,再直接比较MMG和TAT,从而可以实现IAT和TAT的间接比较。
再者,在目标词选择上,Brunstein等在成就动机研究中使用了经典IAT测量的“我与他人”[6],我们认为,选择这种具有社会比较特征的目标词,考察的可能只是属性词与自我概念的内隐联结强度优势,这里面势必包含内隐自尊的成分。内隐自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尚需明了,因此该方法的效度仍需进一步考察。另外,内隐自尊对不同的内隐动机的效度增量(incremental validity),可能也有所不同。在Winter的动机计分手册中,内隐权力动机明显地表现为一个人对他人的影响、控制、地位的比较,而成就动机则较多涉及与个体内部的成就标准的比较,归属动机主要涉及人际间的和谐融洽,较少涉及我与他人的比较[2]。因此,可以考虑对IAT程序中的目标词作出改进,例如以被试相关动机的自传记忆关键词取代“我”类目标词,以非自传词(非词)代替“他人”类目标词。这样就可能避免被试进行社会比较带来的偏差,也就有可能减少内隐自尊对内隐动机产生的效度增量。
最后,Brunstein等还主张,描述成就动机最有潜力的方法当是多变量评测[6]。但限于初次探索,他在研究中只对成就动机作了尝试。但“大三”内隐动机中的其他两种动机“归属动机”和“权力动机”,近来也日益受到重视。归属动机在幸福感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如Hofer等发现,内隐与外显归属动机的一致,能够提高生活满足感;但在权力动机领域没有发现这种效应[20]。权力动机在领导心理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研究涉及从企事业单位到政府官员,从绩效管理到领导行为、心理素质等多个领域。但大多只限于理论思考,实证研究很少,这可能是先前测量方法不太适合国内现实情况。使用IAT这类方便快捷的测量工具,对内隐的归属和权力动机进行测量,或许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