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及其对道德信仰的意义_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及其对道德信仰的意义_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及其对道德信仰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其对论文,当代论文,道德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德信仰的性质取决于特定时期社会道德的性质。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之所以带来了道德信仰的革命性变革,其根由就在于,其一,道德的共同利益基础第一次由虚幻变为真实;其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确保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科学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从而也为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确立科学的道德信仰创设了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在于它的实践性和革命性,它的当代价值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仍是现时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对道德信仰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为道德信仰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合理的价值观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曾经不仅被视为共产党人的“圣经”,而且也被世人视为人类未来的希望。然而,在上世纪末,它似乎陷入了相当难堪的境地。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兼之西方借机蓄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挫折歪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失败,与资本主义表面的繁荣暂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导致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的态度,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空想论等喧嚣不息,仿佛再提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已经理不直、气不壮了。经过近些年的理性反思,人们逐渐重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其主要根据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开放性和自我批判精神。开放性的原因有二:一是它的方法论前提是辩证法;二是它的本体论基础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 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批判的精神”及其同“非批判的头脑”之间的对立。所谓的“批判”,绝不是庸俗意义上的“大批判”,而是作为哲学理论自我反思方式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批判。科学的批判精神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马克思说:“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末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地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2] 不畏权贵、勇于自我解剖和自我否定是无私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独有的理论勇气和高贵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所揭示的基本原则同时也适用于它自身,这一逻辑的和理论的彻底性正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真正的生命力的哲学世界观的根据。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 实践唯物主义的精髓就在于实践的批判,即实际地反对现存的一切事物。实践的批判本性必然造就哲学自身的不断改变与发展,即哲学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变自己的主观世界。换言之,亲近时代、回到此在、与时俱进、积极地与“他者”展开建设性的对话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不是外在的开放,而是内在的开放,即体系自身内在具有的与实践相沟通的能力,与其它理论相交流并汲取其学养的能力。

第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为产生它的时代根据还在,它仍然是时代的思想精华。和以往的任何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公开承认自己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宗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以社会改造为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本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精神,始终能够真实地反映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变化的趋势,这已经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所雄辩地证明。尽管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但总的说来超越马克思主义的那些历史条件还不具备。这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那个时代还没有被超越。从宏大的历史背景看,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所揭示的以人类解放为基本特征的时代。马克思讲的人类解放,实际上就是超越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现在看来虽说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而不是毛泽东等当年所想像的那样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的,不过,马克思所设定的人类解放的理想又是有其充分的现实根据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科学批判基础上的。

其一是对资产阶级革命局限性的批判。资产阶级否定了政治特权和人身依附,主张人人平等,这是它的伟大历史功绩,但它的局限性在于这种平等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公平的支撑。因此,所谓的平等、公正还只能是浅层次上的,即程序上的和形式上的,而非内容和实质的平等、公正。只不过是以私人化的经济不平等代替传统的赤裸裸的政治等级差别,广大的工人农民并没有真正得到经济与政治的实质性解放。

其二是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批判。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第一次正确地揭开了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秘密。马克思以此为武器又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诸多矛盾,如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资本的无限积聚和工人的日益贫困化、财富创造的丰富多彩和精神生活的日渐空虚等。这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导致了两大后果,一是贫困化的后果。所谓贫困化,就是造成了两极分化(包括国内有产者与无产者的两极分化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国家间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大量无法消灭的相对贫困人口,引起了各种国内、国际矛盾及其不断的尖锐化。另一个是异化的后果。所谓异化,就是由于“物役”(资本对人的统治)的结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而导致人的片面化,如人的工具化、物欲化、孤立化等,使得人的个性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多地停滞在美好的理论憧憬上。正是在这两大后果基础上,马克思创始人提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课题,这也就成为所有共产党人共同的政治基础和伦理目标。

即便从今天的人类现状来看,时代也没有根本超出马克思的分析。因为工人阶级仍然是现时代的主导力量。工人阶级所要解决的根本课题没有变,贫困化和异化依然是当代人类所不得不面对的主要挑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日益纳入世界的视野就是明证。解决贫困化和异化问题正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换言之,资本主义制度是这两大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靠资本主义制度是决无解决可能的。惟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和制度才能完成这两大历史重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没有变,即使因为社会主义实践的世界性挫折使一些人暂时未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历史大趋势,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历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对其自觉的迟早,并不能改变它的必然趋势。因此,任何借口时代的变化而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如果不是有意地歪曲了时代的特征,就是没有能够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

在今天,马克思的学说已被举世公认为是在人类生活中具有最深刻影响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仅早已成为全世界进步人类的思想旗帜,而且正在引起当今世界潮流中各种持不同态度的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在当今的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是个大热门。尽管人们出自不同的动机,马克思的学说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研究、评价和争论,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被遗忘,而且继续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它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众所周知,在千年交替之际,西方媒体组织纷纷评选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多次名列前茅。在英国广播公司组织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高居榜首。在路透社邀请34位来自各国政界、商界、艺术界专家名人进行的千年人物评选中,马克思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位次爱因斯坦之后。考虑到二人学科性质的不同,第一或第二的区别并无太大的不同。如果这一评选是由共产党搞出来的,那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它,而现在却是由一个曾视其理论为“欧洲的幽灵”从而要消灭它的人们评出来的,这一评选结果不仅表明了人类理性与良知的进步和力量,同时也足以充分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意义了。马克思主义生前无权无势,一生过着被驱逐的流浪生活,他所创立的主义之所以能够长存人间,并已经、正在和行将发挥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完全是因为他的主义所揭示的真理的力量和道义力量,他本人是“为人类工作”,他的主义是为人类——特别是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呐喊。因此,为马克思及其主义而辩护,也就是为人类的正义和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辩护,同时,也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尊重与遵循。

二、马克思主义对确立道德信仰的意义

从历史总趋势上看,道德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而向前发展,但这一总趋势是通过主体的自觉选择实现的,并非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过程;道德信仰的发展同样也是一条曲折的道路。不过,并非任何一种曲折都与前进呈正相关性,更不是曲折本身就意味着进步。人类历史上曾遭受过重大的挫折,经历过漫长的道德黑暗期。如,欧洲曾放弃了古希腊的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传统而接受基督教,中世纪四五百年的宗教统治造成了漫漫的道德黑夜;近现代在全盘否定基督教,以个人主义的实用信仰来代替价值信仰后,又导致了新的精神荒芜,迄今仍让人看不到道德精神复苏的迹象。因此,要抓住道德信仰危机所带来的重塑道德信仰的机遇,作出睿智的抉择,确立一个符合历史必然性的选择,就离不开真正洞悉历史必然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当下的中国,克服倒退性、萎缩性的道德信仰危机,建构真正合乎人性完善和发展需要的道德信仰,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它在新时期的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在这里统称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引导。

任何道德都是特定时代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在阶级关系还存在的时代里,受制于领导集团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道德信仰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那些以道德非意识形态化和道德的纯粹知识化为借口,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对道德信仰建设指导作用的观点,如果不是对道德社会本质的误读,就是试图以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意识形态来改变道德信仰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中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为道德信仰的确立提供了思想政治保证。不论是从道德的超越时空的全人类性或普世性上看,还是从其时代性和阶级性上看,道德都是利益的反映,体现了一定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在旧意识形态那里,无论道德以何种全社会或全人类的普世利益面貌出现,这一面貌都只是其极其次要的方面。从本质上看,统治阶级的剥削本性决定了其道德的阶级偏私性,因此,无论是其倡导自我牺牲原则还是利己主义原则,其实质都不过是旨在让多数被剥削者为少数剥削者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声明自己的理论具有阶级性。它之所以有敢于标明自己理论阶级性的政治勇气,是因为它的无私性,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学说,是关于劳苦大众自我解放的学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人民本位的根本政治立场。这一立场决定了人们道德信仰的价值内涵既不是整体主义性质的,也不是个人主义性质的,而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统一、和谐发展的集体主义性质的。不合理的道德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个体与社会对立起来,将自我与他人疏离开来,历史上的绝对自我牺牲和个人利己主义便是不合理道德的两种典型表现,以这两种价值导向为基础的道德信仰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就具有很大的时空局限性。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第一次实现了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也因此具有了不同于以往道德信仰的全新的功能。合理的道德对社会和个体都具有工具性和目的性的双重价值和意义。以此为根据,道德的信仰化便是道德存在的特有方式,个体合理的道德信仰便既是个体幸福的重要条件,又是个体生命价值提升的重要前提和主要标志,社会合理的道德信仰是人类文明的表征。

第二,马克思主义确保了道德信仰的科学性。在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对社会邪恶的道德控诉即价值批判。然而,单纯的道德呐喊,其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和不能持久的。道德化的批判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才是真正有力的。道德价值目标的实现,唯有建立在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方是可能的。道德信仰作为对终极目标的虔敬之情,本身就具有非理智性和非逻辑性的一面,如果缺乏正确的哲学世界观的引导,难免陷入盲目性、蒙昧性乃至反理性的泥潭。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强大指导力量不仅来源于其道德的力量,更来源于其科学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辩证法精神,确保了其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为指导,使我们能够正确揭示道德的社会本质和人性根基,使社会主义道德既由于有其现实的社会存在基础而避免流于抽象与空乏的永恒道德的梦呓,又由于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人文根基和道德发展的总趋势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为指导,使我们能够第一次正确而全面地估价道德对社会和个体的功能和意义,免却滑入唯道德论和非道德论之两极;同时,使个体在确立自己的道德信仰时能够自觉地投身到人民群众的道德生活实践中去,避免过去所难以避免的独善其身的狭隘性和唯心主义的心性修炼路径。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将唯心史观第一次赶出了历史领域,伦理学也因此而由空洞的说教或唯意志论式的修炼而变成真正的科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已经能够清楚而科学地揭示道德的本质和功能,这在人类伦理道德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而也是伦理生活划时代的进步。道德不再神秘,它既不是天启,也不是人生而固有,从本质上说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的观念再现。基于现实生活的、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德规则和道德价值理念,虽不是无所不能,但也不是一无所能,虽不万能,但缺之却万万不能。对社会群体而言,道德既是社会人际关系协调的经济而有力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精神目标和支柱;对个体而言,道德既是个体幸福而快乐生活的必须手段,又是个体幸福而快乐生活的内容本身。“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里,充分发挥道德的功能不仅必要,而且也有了其现实可能性。

以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而对道德考察所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些结论为道德由外在的规约转化为内在的需要,升华为信仰化的道德,提供了充分条件。

标签:;  ;  ;  ;  ;  ;  ;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及其对道德信仰的意义_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