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班级的性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级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14)06-0011-03 近十几年来,关于班级性质如何厘定的问题时有论见。较早的一篇名论是谢维和先生1998年发表于《教育研究》上的《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一文。文中提出观点:将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进行分析,班级是一种社会初级群体。[1]之后,吴康宁先生提出商榷:认为班级的首要社会属性可以确认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班级无疑具有多种特殊社会属性,而班级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个首先属性在于它是一种社会组织。[2]继之有学者认为从多维视角可以把班级的社会属性归划为三种理论模式: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3]对于这三种理论模式后来有学者以相互独立的三种班级特性观再次提及,并认为对于班级特性的考察尚停留在一个没有维度的思考状态。而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应该让动态发展的班级回归到其原本直接诉诸我们感知的质朴状态,即用成形群体观来说明班级特性。[4]另有学者从共同体的角度补充论述班级的性质。一种认为班级是一个精神、文化、伦理共同体,其根本特点是成员在精神上的相互平等、对各种活动的平等性参与以及对“发展性资源”的共同享有;[5]一种认为班级是一种学习共同体,对班级性质的认识,经历了由社会组织、初级群体到“学习共同体”的转变。[6]由上可见,关于班级性质的论说尚属各抒己见,其说不一,未达成共识。对于班级性质的不同界定,当然可能有助于从更多视角理解班级的内涵,不过也可能成为对于班级的偏颇解读及至实践异化。为达成对于班级性质的完整理解,本文尝试进行整体分析,并提出新的观点。所论班级指中小学班级,其班级发展阶段指成熟阶段的班级状态。 一、对其中两种班级性质的确认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是探究班级性质问题的实然起点。这一起点包含了两个要素:一是班级存在的基本功能是教育教学,二是班级作为基本单位而存在。作为实然起点,究问班级的性质应当以我国当下的中小学班级作为实践文本,而不仅是囿于理论和概念范畴的逻辑推论。或者说,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分析。需要澄清的一点是,班级作为基本单位的内涵是班级中的一群学生,即班级的内容所指是中小学生。因此,讨论班级的性质要做的是对班级中学生群体的属性作出界定。 班级的性质是指班级本身所具有的质的规定。班级作为基本单位包含着群体概念。群体概念涉及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问题,而社会性发展正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因此班级的性质首先与群体概念和社会性概念有关。美国社会学家Parsons提出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这可以成为讨论班级性质的理论起点。正是从这一理论框架出发,班级的性质才转称为班级社会属性。 班级作为一种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体系是一种多元价值、多元功能的存在。谢维和先生与吴康宁先生之间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之争,就如同一张盾牌两面各自呈现的金盾银盾之争。班级的性质应该反映出班级的多元性,其本来就不是一种单一的性态。 如果回归到成形群体视角理解班级的性质,这并非是认识的深化。成形群体观强调了组织和群体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认为可以最大限度地解释在班级特性中到底是组织还是初级群体之间的矛盾,并以现象学的真实保留班级所具有的反思性和灵活性。实际上,这只能使人们陷入班级繁杂多变的具体现实中,而远离对班级共性的认识。这反而使得对于班级性质的理解更为模糊。直接观察到班级原本的现象学真实,不代表可以把握到班级的本质。而且,教育活动本身并不存在与观念相剥离的客观“真实”。因此,这里要从达成部分共识的观点出发进行讨论。 Parsons将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进行分析,这意在说明班级的背景应为教育社会学的体系框架,但如果将社会体系界定为班级的一种性质则尚显宽泛。班级与社会体系只具有一种较远的相关性。Parsons关于班级性质的规定,是从论证其观点的方便和必要出发的。如果从班级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从班级育人的功能出发,则可以对班级的性质作另外的规定。[1] 从教育社会学的视野首先看到的是班级中的一群学生。由此可确认的第一点是: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集群,即社会群体。班级首先是一种社会群体,这是对班级群体属性的基本认同。关于这一点已有学者作过充分论证。[2] 意识到班级是一种社会群体,其教育活动就有了社会的意义。学生的活动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反映班级群体环境的行为;学生的表现不一定是个人意愿的真实反映,还可能是受班级其他成员意愿影响的表现。即是说,在班级中一个学生的行为,是其个性特征与班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成长,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环境、班级环境的影响多方面进行的。班级中的成员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交往实质上相当于广义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交往的实践活动。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会追求一种平等而真诚的人际关系,同学间彼此保持着相互理解与内心沟通,共同分享意义,不断达成共识,相互印证自我的存在与成长。个体正是在这种交往中不断进行着社会化过程。 从教育社会学的视野继而看到的是班级中有组织的一群学生。由此可确认的第二点是: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即社会组织。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这是对于班级组织属性的共同认识,关于这一点亦有学者作过充分论证。[2] 社会群体有松散团体的意味,作为一个人群的集合来说,社会组织比社会群体更体现出团体的整体性和人际关系的密切性,其成员间存在更深程度的相互交往。实际上,现代教育把班级作为社会组织是人所共识的。但是班级的社会组织有其特殊性,与成人的社会组织有质的不同。成人社会组织的功能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需要的服务,强调组织的管理性质;班级社会组织的功能是提供学生自身社会化发展的条件,首先强调的是组织的教育性质。班级的管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辅助。认识到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更应发挥其社会性的教育价值。班级中有组织分工,学生的行为具有了社会角色的意义;班级中有组织规范,学生的行为具有了社会意识的引导和约束。在班级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中,个性不同的一群同学需要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平等与宽容,从而达成和谐开展班级活动的共识。这对于学生的社会性成长是有利的。 二、从班级核心价值出发的追问 将班级视为一种社会群体和一种社会组织时,实际上都在强调这种群体和组织的特殊性,而其特殊性无非是指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特殊身份和班级的教育教学价值。因此需要考虑,班级存在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否应提出与之相关的再一种班级性质? 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首先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而存在。班级也是学校组织建制的基本形态,班级因此还作为管理的基层组织而存在。一群组织起来的学生在班级里生活和成长,班级更作为发展的共同平台而存在。后者因其包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得到了人们的更多关注。 有学者提出班级应该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平等的共同体,在更充分的意义上,它是一种文化共同体、一个精神共同体和伦理共同体。发散性地去思考班级作为共同体的丰富价值,这当然无可厚非,但这个问题的焦点不在于此,而是班级因之存在的首要价值是什么? 有学者提到:把班级作为“学习共同体”来培育。班级不仅是一个授课的基层单位和场所,更是一个以共同学习活动和密切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这一点似乎可以达成共识,因为学生的首要属性是学习者,其基本任务是学习,是为将来进入社会生活作准备的奠基性学习。[2]然而,“学习共同体”是否可以代表班级的核心价值呢?恰恰是这位学者接着在文中表述:随着生命教育理念的逐渐确立,班级不再仅仅被视作物理意义上的教室,也不再仅仅被视作为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班级绝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场所。[6]实际上,对于学习的偏颇认识与无节制地强化已经带来了很多成长方面的问题。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学生学习的理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工作方针部分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应该明确为班级存在的核心价值。班级团体的目标是儿童自身的发展,班级存在的意义就是维护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中小学生处在一个身心未成熟的成长阶段,他们在班级里共同生活,结成一个成长共同体。即从班级的核心价值方面考察,应提出班级的第三种性质:班级是一种成长共同体。 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成长是硬道理。成长是身心的成长、生命的成长,学习是成长的必然内容。在班级中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都能够顺利进行,这是班级成员作为成长共同体的基本任务。班级既要有很好的稳定性,又要有充沛的活力;既要满足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又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成长共同体,班级中有三个要素形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即:个性化要素,着重满足“这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社会化要素,着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社会化成长;稳定性要素,营造班级组织稳定的小社会环境。 三、班级三种性质的体系观 班级的性质应该是班级的群体属性、组织属性和其核心价值的统一,它们共同界定了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的班级。即是说,它们并不是孤立的三种性质,而是具有体系特性的三个质的规定,亦可视为班级的三个基本维度。 美国社会环境专家Moos对各种组织的社会环境进行了研究,认为有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人际关系,主要描述环境中个人关系的性质和强度;二是个人发展方面,指环境中具有的让个人自我增强和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三是系统保持和系统改变方面,指环境的结构、秩序等。[7]依据Moos的研究,可以从体系环境维度的视角来理解班级的性质。本文所述的三种性质恰恰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规定班级的基本面貌。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更多地表现其人际关系方面的特性;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更多地表现其结构秩序方面的特性;班级作为一种成长共同体,更多地表现其学生个人发展方面的特性。 班级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其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数不胜数,或许关于班级的成形领域的研究还可以提供一些佐证。有关班级的研究可以归属到三个专项领域:班级社会学领域,班级管理学领域,班级心理辅导领域。合适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的逻辑。稍作分析不难发现:班级社会学把班级视为一种社会群体,其研究主要是班级人际关系、班级社会环境和班级社会结构等。班级管理学把班级视为一种社会组织,它研究的对象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班级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班级心理辅导关注的是学生作为成长共同体的心理成长,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学生人际关系、学习心理、自我意识等方面的成长性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辅导以及适应不良学生的辅导等。 在现代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班级的性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认为,班级的三种性质构成班级的质的规定,这一方面可以达成对班级的完整认识,另一方面亦能够包容班级生活的生态丰富性和社会建构性,达成理论与现实的统一。论阶级的性质_社会组织论文
论阶级的性质_社会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