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面子的中国人如何点“待用快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面子论文,快餐论文,待用论文,中国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待用咖啡”正在登陆中国
这不是什么咖啡新花样,也不是哪家咖啡连锁店,而是一杯充满了温暖的爱心咖啡。
“待用咖啡”的意大利语是caffesospeso,这个传统起源于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的咖啡馆。在那里人们可以提前多买一两杯咖啡,给其他可能比较贫困的咖啡爱好者享用。囊中羞涩的顾客可以问问是否有“待用咖啡”,如果有就可以不用付钱也能喝上一杯热热的咖啡。
近来,这个满是温馨的故事在微博上流传甚广,很多国人第一次听说还有这样一种“微公益”的方式。“待用”的不光是咖啡,还可以是三明治或快餐。
“待用咖啡”传递出的“待用爱心”概念,正在国内悄然兴起。然而,正在本土化的“待用咖啡”,面对的依然还是陌生人间能否信赖的老问题。
“待用”概念走入中国
80后北漂小伟,在北京旧城的胡同里开了一间咖啡馆,最近,在看到了“待用咖啡”的故事之后,他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小伟的咖啡店位于大兴胡同里,古旧的小店在胡同里面毫不起眼,只有门口摆列的各式各样的酒精容器让人意识到这里不是普通的民居。容器旁边有一个小黑板,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着“待用咖啡”还有三杯。小伟说,他刚看到这件事情就立刻被吸引了,作为一家咖啡店的老板,他的便利就是有了想法立刻就能实现。
在小伟看来,流浪汉和无家可归的人是不会到咖啡馆里面来的;那些现在正在北京读书,手头又不太宽裕的大学生是他心目中真正的目标群体。学生们本身没有收入,但是想要体验别样人生的要求却是最迫切的。自己也从那个阶段走过,如今希望能够帮到一些人。
自从门口的黑板上挂出“待用咖啡”以来,每天都有很多人过来,令他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是来喝“待用咖啡”的,倒是为别人点一杯“待用咖啡”的人很多。
在上海,浦东图书馆里有家咖啡馆在店内贴出了提供“待用咖啡”的提示,每天提供4份,同时倡导顾客为低购买力的人士额外购买一杯咖啡。发出倡议之后,这家咖啡馆已经在网上售出了十几杯“待用咖啡”,却始终无人领用。
尽管“待用咖啡”的故事温暖人心,但很多商家在听说后,对加入这个行列却持不同意见。
“这个事情挺好的,但咖啡未必是流浪汉需要的。”一家饮品店的老板说,他也注意到了微博上流传的这个故事,但要复制这一微公益模式似乎并不现实。
“待用”公益层出不穷
“待用咖啡”显然有点水土不服,有人想到让这种爱心实现本土化转变。
西安的一家餐馆老板高文麒正在做着这样的努力。
他制定了一份“待用快餐”19问,包括“待用快餐”的价格、种类、份额都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规划。在他的理念中,“待用快餐”有四个基本精神,其中包括了“信任”“邻里”两个概念。他说,“待用快餐”是一个邻里之间互助、关怀、分享的公益活动。
一种新兴公益模式的出现,大众从了解到参与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的行为,让“待用咖啡”的影响力正在扩大。
一个半月前,陈里在了解了“待用咖啡”的故事后,便在自己的微博中呼吁发起了“待用快餐”的活动。很快,这一呼吁得到来自全国多家餐馆老板的响应。
河北衡水的杜明就是在陈里的号召下,加入了“待用快餐”的行列。第二天,杜明就在店门上贴上了“待用快餐”标识,在墙上贴上了“待用快餐”公示栏,在餐桌上竖起了“待用快餐”标识牌,并决定每天认购4份“待用快餐”(一碗馄饨+一张油饼),提供给有需要的人。截至目前,除店里自行认购的外,已有爱心人士认购了19份套餐,急需帮助的人享用了6份。一天,一位好心女士带着一位流浪老人来到店内,为其认购了一份“待用快餐”后悄悄离开了。店员们看到老人吃完一份还没饱,就又给他端上了一份。老人吃饱后,满脸幸福地离开了。
生活中并不缺乏感动,但质疑声也总会随之而来。陈里的活动甫一发起,就有人质疑:怎么确保“待用快餐”是给有实际需要的人?现实社会中,冒领、贪婪的大有人在,难免会有人抱着“吃白食”的心理去免费享用“待用快餐”。
陈里回应说,“待用快餐”活动救助的对象是残疾人、流浪儿童、低保的老弱病残、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民工等等,还有特殊原因造成的经济窘迫的人。如果有证件最好,没有也没关系,这些人一般仪表特征比较明显;随着活动的推进希望会有更好的规则出现。
陈里说,“待用快餐”最大的意义是唤醒人们心中沉淀的爱心,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体面地得到救助,是让富起来的人和还贫穷的人在这个理念下找到手拉手、心连心的平台,也是教育孩子的好方式。
据悉,目前全国已有逾20个省近30余家餐厅或单位加入到“待用公益”行列中,“待用盒饭”“待用饮用水”“待用豆浆”“待用衣服”等形式层出不穷。
重建“陌生人信任”
你愿意认捐一杯“待用咖啡”吗?“待用咖啡”的慈善模式适合在中国推广吗?最近,一份网络调查显示,过半网友对“待用咖啡”未来在中国的发展信心不足。
在1349位网友参与的调查中,33.59%的网友认为“一方面社会缺乏信任,没有此类项目植根的土壤,有人捐都未必有人敢领;另一方面,不少人可能没有大大方方接受其他人善意的传统”,22.76%的网友表示“说不好,将咖啡换成包子、热茶或牛奶等可以再试一试”。
针对“待用咖啡”遇冷的主因,53.3%的网友认为“大部分中国人没喝咖啡的习惯”,21.58%的网友认为“商家的透明度做得不好,不足以让‘准认捐者’信赖”,14.02%的网友认为“去领用免费咖啡会让人感觉挺没面子”。
“如果需要有人来监督,当然是饭店的顾客来监督。”面对一些人的质疑,高文麒表示,客人认购了“待用快餐”,当然有权利了解餐馆执行“待用快餐”的状况。其次是媒体,这是个公众事件,传媒当然也有深入了解的义务。高文麒会公布“待用快餐”的认购数量和领用数量,而且登记册就放在柜台上,任何一位顾客都可以随时翻阅。
高文麒说,不要小看这个监督的力量,认购的顾客都是饭店的老顾客、熟朋友,这是多年积累的信任基础,今天他们信任老板,把这个责任托付给饭店;如果顾客察觉饭店在“待用快餐”上弄虚作假,不再信任饭馆,他们不仅不会再认购,很可能从此不再光顾。
“待用慈善”,之所以风行西方,是因为它倡导在不增加个人负担的情况下随手公益,更倡导一种能持续传递温暖的“陌生人信任”。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在采访中表示,“待用咖啡”的本土化困局实则是一场社会信任的困局。在推动文明的进程中,信任壁垒的打破有个过程,它受到种种质疑是在情理之中。
“企业要对认捐和受捐数量做到全程实时的透明,方便同步监督。”一位网友这样评价“待用咖啡”本土化遇冷,“‘待用咖啡’目前所遭受的质疑正是培育社会‘陌生人信任’、开展公民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
“我们愿意接受这场关于信任的考验。”上海一位咖啡馆负责人表示,他们已在微博上每天公布当日捐赠和认领情况,对于来领咖啡的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坚持一个原则:不问身份不质疑动机,从信任每一个受捐人开始,重建“陌生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