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资企业论文,产品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外资企业对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有了很大改善,具体表现为:(1)80年代,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开始占主导地位,到1999 年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为86.9%。(2)90年代中后期, 在工业制成品中,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机电产品超过了纺织品成为第一大项出口商品,1997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34.6%,而同期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所占比重为23.6%。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迅速转化为在国际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纺织品以及其它一些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出口在80年代高速增长,扭转了改革前出口产品长期以初级产品为主的落后局面。在这一阶段,外资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不大,在出口中占的比重不超过10%。进入90年代,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外商对华投资猛增,外资企业逐步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在出口额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到1997年已达41.0%,在“八五”和“九五”的前两年中,外资企业对我国对外贸易额增长的贡献率为65.3%。根据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有关数据,外资企业销售额占全部工业企业销售额的20%,利润占30%,出口额占52%。与此同时,外商投资逐步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十分迅猛,改善了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 外资企业在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中所占份额十分突出(见表1),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电子工业,外资企业出口已占绝对优势。

表1 1995年主要出口行业数据分析(单位:亿元人民币)

产业全部企业 外资企业 全部企业

销售总额所占%

出口总额

食品加工业

2863.9621.15258.03

纺织业

4257.0117.88

1294.12

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 1346.4250.81811.17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891.9554.13485.2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92.1860.76209.42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3592.1 12.62325.0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763.76 6.24347.85

金属制品业

1515.6226.64311.80

普通机械制造业

2202.1014.50228.98

专用设备制造业

1643.34 8.95114.8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185.4925.21200.2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479.0224.17352.31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2424.5260.63922.70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416.6738.82115.39

产业外资企业 全部企业 外资企业

所占%

利润总额所占%

食品加工业

57.46 45.64 36.04

纺织业

28.58 -41.3 -26.7

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 60.51 24.39 81.57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

73.21

9.75 59.4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68.88 11.68 36.15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31.62 120.06 18.0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6.3 130.68 5.11

金属制品业

61.14 26.18 45.79

普通机械制造业

30.58 66.65 41.98

专用设备制造业

35.46 26.87 29.6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0.42 86.92 53.8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8.31 74.28 34.50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94.44 116.82 68.86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

71.81

6.91112.4

注:所选行业为出口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制造业部门和主要机械、电子、电器制造业。

数据来源:《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工业普查》。

外资企业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远高于其它类型企业(见表2 )。随着外资企业在出口中所占份额的不断上升,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也随之上升,1995年达到49.6%,首次超过一般贸易,成为第一大出口贸易方式,“八五”以来加工贸易对全部贸易增长的贡献远大于一般贸易。机电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较高,1997年达到75.4%,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加工装配业务的出口,并未脱离劳动力密集的生产方式。所需的技术、原料、零配件、生产设备都从国外进口,与国内产业的联系较少,因此对国内产业升级、经济总量增长的带动并不大。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80年代及90年代初纺织品出口的高速增长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大发展,而90年代以来机电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却并没有引致国内机电行业的相应发展,相反我国机械等行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还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

表2 出口贸易方式构成

1990年

1995年

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

国有企业 63.5 34.661.5 31.0

外资企业 14.0 85.5 9.3 89.7

集体企业

-- 53.6 41.6

其它

0 0 8.8

2.4

合计57.1 41.048.8 49.5

1996年

1997年

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

国有企业 62.4 34.864.0 33.3

外资企业 12.2 86.312.7 85.7

集体企业 52.0 43.352.2 39.1

其它 9.1

1.426.2

2.1

合计41.6 55.842.7 54.7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数据计算。

因此,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并不表明国内产业发展也出现了相应变化,外资的进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只是部分地改直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为出口以价值更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为载体的装配劳动。

二、国外跨国公司对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压制

90年代,国外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投资集中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投资形式以独资或控股合资公司方式为主,主要以国内市场而不是以出口为主要目标,其出口额对销售额的比率远低于全部外商投资企业。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宣布增加在华投资额,争夺我国市场份额。我国企业不仅要在国际市场上与这些公司竞争,而且要在国内市场上与其短兵相接。这对各方面都处于下风的内资企业而言,形势相当严峻,某些行业毋论发展,就是生存已属不易,跨国公司对内资企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压制现象。

六七十年代,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创建了结构性市场不完善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善,跨国公司可以运用更合理的组织以及技术、规模上的垄断优势,取得高于东道国当地公司的垄断利润。巴克利建立了自然性市场不完善理论和市场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是不完善的,跨国公司用有效率的行政结构取代不完善的市场结构,即建立公司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邓宁则发展了一般化的跨国公司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拥有:(1)所有权优势(别国厂商难以得到的技术、规模等一切优势, 近似垄断优势),(2)内部化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内部交易系统, 自行使用而不是转让给其它企业使用获利的能力)(3 )区位优势(跨国公司将内化的所有权优势和不能流动的资源在外国而不是在本国结合从而盈利的能力)。我国事实上给予了外资企业以“超国民待遇”,这样跨国公司相对于内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垄断优势更容易转化为竞争优势。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基础,也是其控制东道国企业与产业发展的手段。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产业压制通常是通过技术控制和厂商压制来进行的。跨国公司对关键技术严密封锁以保持技术优势;积极对外投资争夺市场份额,发挥其所有权优势;独资、收购或与东道国企业合资,获得区位优势;“消化吸收”东道国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对行业内其它企业造成更大的竞争压力,引致更多的购并与“合资”,进一步减少竞争对手。外商控制企业后,整合子公司或合资企业的业务,获得内部化优势,使东道国企业的独立研发、生产能力进一步削弱,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的一枚棋子。技术控制与厂商压制相互作用、相互加强,以强化母公司在东道国的竞争优势。

我国为推动国内产业发展,防止外资对我工业部门的全面控制,对部分产业的外资准入设立了诸如外商股权限制、国产化率、用汇平衡等条件,但从实践来看效果十分有限。提高国产化率往往是以牺牲产品性能为代价的,国产化的桑塔纳轿车与德国大众的同型车在性能上无法相提并论,根本没有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投资是服从于其全球化生产战略的,在不同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分工不同,例如在美国进行开发设计和关键部件的生产,而在台湾生产半成品,最后到大陆进行组装以供应全球市场。关键技术特别是产品开发能力始终掌握在母公司手里,东道国想全面掌握生产技术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中方控股的合资企业,由于外方的技术封锁,主导权依然可能落在外商手中,从而陷入不断引进的泥潭而欲罢不能。因此,想单纯通过引进外资来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历史上从未有任何大国这样成功过。以技术转让积极而著称的上海贝尔公司到1995年仍有30%的核心技术没有转让,目前的产品只是母公司的过时产品。我国的通讯主干网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在通讯设备制造业建立的大量合资企业并没有改变技术落后的局面,它们占领的只是国内低端市场。因此“跨国公司无国界”只是相对的,东道国与母国所处的生产环节是不同的,其生产的附加值也相应不同,母公司在东道国取得的利润最终要汇回母国,双方在生产活动中所得的利益相差悬殊。像我国这样的大国如果主要依赖外资企业而不是本国公司,依赖技术进口而不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将失去未来工业发展的自主权,将越来越向加工、装配方向发展。随着外资企业在我国市场所占份额的不断扩大,外资主导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部分产业已构成事实控制态势,如我国的移动通讯器材、洗涤用品已基本为几家外商所独占。从表1来看, 外资企业在我国主要制造业中的市场份额已相当大,并且取得较其他企业更高的利润,展现出良好的经营状况,而且1997年上述数据又有所上升。

幼稚产业保护论的先驱李斯特说过,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不知要重要多少倍。我国企业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也引进了部分先进技术,却发现相当多的企业已为外人所控制,被“剥夺”了自主开发能力,是否可以说:技术的开发能力比技术本身不知要重要多少倍。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后进国家在幼稚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依赖国内市场达到规模经济,谋求竞争优势,进而参与国际竞争。随着国外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这种可能性在我国已不存在,我国公司还未进入国际市场,就提前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对手遭遇了,毫无疑问,这增加了我国产业升级的困难,从而对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国内原因

1.我国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滞后于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滞后于微观经营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没有找到根本出路,为维持其生存,必须保持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制度中的一些扭曲,即不断大量注入资源以拯救国企。改革前国家财政直接补贴国有企业,改革后逐步改为以银行贷款、资本市场的债券发行与股票上市筹资为主,其中又以银行贷款为主要形式。国有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只占全部工业企业的50%,但在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却达70 %~80 %。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吞噬了大量的国民财富和资源, 据1996年世界银行估计1987~1995年间,我国国有企业历年储蓄—投资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7.0%~10.5%之间, 整个公共部门赤字(国家财政赤字与国有企业赤字之和)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8.7%~13.1%,其中60%~80%通过银行融资弥补。而具有活力的非国有企业却得不到有力的融资支持,难以得到银行信贷,只能靠自我积累发展,企业难以迅速上规模。随着中央整顿金融秩序,各大国有银行的风险意识增强,“惜贷”现象较为普遍,非国有经济和大量下放的中小国企由于信用风险较高,申请贷款更加困难。这样外商进入我国遇到的对手,要么整体效率低下,要么后天贫血,难以迅速成长,竞争力不强。

2.在机械、电子、化工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厂商的竞争力首先表现为产品的质量、价格与技术水平,国有企业由于机制上的原因,技术进步缓慢,产品老化,难以与外商竞争。这些行业由于技术和规模经济的原因,一般进入壁垒较高,我国新兴的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大部分只能停留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与“三产”上。而行业内的国企经营不景气,条块分割严重,“内斗”有时比“外战”更严重,外商采用各个击破战略很容易,一家企业同意合资后,别的国企生存立刻出现危机,于是也纷纷找外商合资。外资企业利用原企业的购销渠道可以迅速占领市场,行业进入门槛对内资中小企业来说高不可攀,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而言却很低。近几年,外商特别是大跨国公司在这些领域的投资是令人瞩目的。随着中央政府投资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集中,国家不会注入更多的资金,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约束变得越来越紧,上述领域的国有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生存危机将迫使更多的国企与外商合资或被其收购。

3.我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低下,特别是装备工业的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企业的技术改造。我国每年花费数百亿美元进口机械设备,国产机械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80年代初的9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60%,特别是高精尖加工设备、大型成套设备对外依赖度更高。这种长期成套持续引进现象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在工业大国也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几乎每个工业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会优先发展装备工业,以此带动国民经济整体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一般而言,国产设备的价格要比同等性能进口设备低得多,对于资本仍然缺乏的我国而言,国内装备工业的落后对内资企业的影响要比对外资企业大,因为前者资金短缺而无力进口,不利于技术进步。特别是目前几乎在所有高新技术产业享有绝对领先地位的美国,在对华技术及设备出口方面设置重重障碍,引进受到很大限制。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设备制造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对此负有历史重任。

4.国有企业负担太重。我国国有企业在得到国家大量支持的同时也承担着沉重的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办社会、冗员等问题由来已久,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的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较低,大口径宏观税负(各级政府总收入包括税收收入、预算外收入及其他政府收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水平却很高,向国企伸手的部门太多,国有经济承担财政收入的70%,而国有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早已低于30%。国家在减少对国有企业资源注入的同时,也应当减轻国企负担,规范政府行为,否则将对国企产生新的不公平。

四、结论

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中已经起了主导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国有企业由于体制障碍,效率太低,并且扭曲的投融资体制阻碍了内资非国有企业有效地参与竞争和产业升级。因此,面对外企在市场中咄咄逼人的态势,我国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事实已经证明,保护主义对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没有明显帮助,反而制造了大量的寻租机会。根本出路就在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能力,特别是要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中充满活力、具有一定实力与竞争优势的中资控股公司。既然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原因不能抵御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渗透,那么在深化国企改革的同时应当取消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信贷和融资歧视,加速其发展,鼓励其参与国企的资产重组,共同参与竞争。

标签:;  ;  ;  ;  ;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