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笔谈)——更新观念 拓展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骈文论文,笔谈论文,视野论文,更新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眸20世纪中国学术史,人们清楚地看到,在大师倍出的前三分之一世纪,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基础。这时期的几部骈文学和骈文史研究著作的出现,也将骈文研究带入了现代学术研究的领域。但在这之后,由于社会大文化背景的原因,在贵族文学、形式主义等一系列帽子下,骈文研究陷入了停滞。到本世纪的最后20年,骈文研究终于复苏。但长期的研究空白,使骈文研究的起点极低,仍然在几部现代初期著作骈文概念和作家作品介绍的框架内徘徊。近十几年来,确实可以说,是继世纪初叶以后,骈文研究又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骈文研究,在整个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水准是较低的。尽管近年来,也有具有理论价值或历史意识的优秀研究著述出现,但笔者认为,总体上看来,骈文研究还未摆脱介绍鉴赏式研究模式的影响,与古代文学研究勃勃深入发展的趋势脱节。骈文学要成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门类,必须更新研究观念,拓展研究视野,研究成果也还有待长期积累。
学术研究的起码条件,是材料的准备。前修时贤的骈文史著作,及一些骈文选本,勾划了骈文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也整理出了许多重要材料。但总的说来,对骈文作品及古代骈文研究著述的整理,还十分缺乏。骈文文本不像许多其他古代文学文本,如《诗经》《楚辞》或《金瓶梅》《红楼梦》之类,存在着那么多扑朔迷离、需要考证的问题。骈文研究的材料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搜集整理工作。唐及唐前有两部全文,《全宋文》也已出版,为研究工作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而有清一代,骈文家极多,这些作家的文集,却大多没有现代版本,清人的骈文总集和选集,除《骈体文钞》外,也几乎都无整理本。即使先唐及唐宋时期的骈文,混杂在各类总集别集中,到底有多少作品,恐怕谁也还不能说清。在我们对骈文文本的面貌尚无全面把握、缺乏初步整理时,我们的研究工作,往往针对少数传世名篇,又怎么能说我们所得出的结论,都能符合文学史的本来面目呢?研究文学史,要力求弄清,某种文学或某段时期文学,本来面貌是什么样子,以及后人眼中的这段文学史是什么样子。不管哪种情况,都离不开对这类文学或这一时期文学文本的全面把握和认识,才有发言权。除了文本以外,我们对历代骈文研究的著述,也还十分缺乏整理研究。有的先生正在整理历代的四六话,这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成果面世后,相信会对骈文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门学科的成长,必须在前人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而有关学科研究史的研究,则是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笔者期盼《骈文学发展史》之类著述的出现。
但是,骈文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要毫不遗漏地重提骈文史上曾出现的大大小小的作品,开一本事无巨细的流水账。我们应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以审美的视野,去把握历代骈文作品中流溢着的人的情感和文化心态,以及律动的社会脉搏。在对美文的观照中,感悟民族的心灵。因此,我们对骈文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介绍的层面上。我们要深入其中,以现代人的文学眼光对骈文文本进行分析。同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还必须从中跳出来,高屋建瓴地观察骈文与古代文化的整体关系。
十几年来,在文学研究领域,对观念方法的提倡,曾十分热闹,各种理论接踵而至,各领一时风骚。到世纪末,这种声音逐渐低落。许多学人认识到,观念、方法不是万金油,可以随意涂抹。但一些新的观念、方法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研究思维。骈文作为一种我国古代独有的文学形式,照搬任何一种现代的或西方的文学理论,显然都是不合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对骈文研究毫无用处,骈文研究只能在传统感悟式的文话或评点的圈子内进行。思想的苍白,必然带来研究的贫乏,而新的理论和方法,常常会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比如,形式美学是曾影响很大,而又颇有偏颇,并非十全十美的理论体系,但如果在对骈文进行审美评价,对骈散之争以及骈文的起源、流变等问题上,参照其理论的某些观点,确实很具有启发意义。例如,在骈文研究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骈文是否具有文学价值。当今,人们已完全否定了将骈文斥为形式主义、一棍子打倒的做法。但人们在肯定骈文时,确实不得不面对骈文的形式特征往往突出压倒了其内容意义的现象,以及骈文语言确实与日常语言应用有突出区别,甚至颇为矫糅造作的事实。许多研究者竭力另列举一些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篇章,证明骈文也有丰富的内容,并非都是形式主义之作,或是提出一些较为自然素朴的作品和字句,证明骈文并非都是雕琢华丽之篇。这样一来,实际上骈文仍处于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如果从形式美学的立场来看,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与其他任何用语言表达的文献的差别,不在于它反映的内容,而在于它表达这种内容的特殊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即其形式。正是这种特殊形式,使文学产生了其他文献不能产生的审美效果,成为文学独有的特殊性。骈文以铭颂诔碑,诏奏书启,论序檄移之类应用文范畴的作品为多,正因为它以文章形式之美为价值所在和追求目标,应用文才成了美文,才具有了文学的特质。骈文雕琢的语言形式,实际上是不重视语言清晰的表情达意功能,而苦心经营语言修饰和结构,这使骈文语言成了一种“诗语”,由言志载道的工具,变成了独立的审美对象。骈文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在六朝使深受传统散文熏陶的读者耳目一新,失去了可感性的文学语言为之一变,骈文盛极一时,而经过几百年流行以后,骈文语言失去了新奇性、陌生化的特点,成为了熟套,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当然,由于形式主义美学完全否定外在的社会因素可以成为文学本身的内在因素,造成了其理论的局限性,也就使其不
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也能开拓研究思维,扩大眼界。总之,对现代各种文学新理论的借鉴,对骈文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对古今中外理论的借鉴中,形成了骈文研究独特的理论视野和方法体系,应该是骈文研究者努力的目标。
以理论思维对骈文文本和骈文史进行观照的同时,笔者还主张拓展骈文学的研究范围。骈文研究不应局限在骈文文本和作家的范围内,而应将骈文史放在文化史的背景下来研究。对骈文的纯文学研究,展示了骈文的纯文学价值、美学意义,而对骈文的文化研究,能使骈文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得到全面深刻的揭示,确立其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真正地位。骈文研究也将走出狭隘、单薄,而变得博大、丰厚。研究者在骈文的文化研究中已有一些探索,但仍有许多工作可做。比如,研究者对骈文的兴衰流变,和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关系已有所注意,但无论是细节的描述,还是规律的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都还是初步的、粗略的。而像骈文与历代的政治文化、地域文化、家族文化等的关系,骈文在历代知识分子的仕途、交游生活中具体的情形和所起的作用,骈文家生活、心理状态个案的研究等等,都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还有待研究者去发掘。骈文的文化研究,是要以现代学术眼光,还原骈文在我国文化史上的真实面貌,进而说明其历史意义。
总而言之,骈文的文本研究和背景研究,相对于古代文学其他门类而言,都可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骈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将把骈文研究推向更高层次的使命,摆在了每一个骈文研究者的面前,我们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