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扎实推进“十一五”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扎实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着力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但是,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这项改革仍然没有完成,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仍很突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十一五”时期,必须加快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一)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要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能范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分开;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其倾斜,把领导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切实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维护竞争秩序上;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二)创新组织体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严格控制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定化;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管理权责,做到横纵结合、简政放权、权责统一;充分利用现代交通通讯发达、信息传导便捷等各种有利条件,精简管理层级,扩大管理半径。
(三)完善决策机制。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透明度。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
(四)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继续推进依法行政;调整政府的行为观念,政府只能从事法律法规允许做或者要求做的事务;全面建立政府问责制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
二、以理顺产权关系,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着力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经过20多年改革,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但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十一五”时期,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尽快研究提出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制定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调整的目标、原则、步骤、措施以及配套政策。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在更大范围、以更大力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二)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绝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改善国有企业股本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着力培养和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全部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退出市场问题。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三)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管理规范、上下协调、精干高效的中央和省、市(地)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的组织体系;做好《国有资产法》立法工作,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与《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的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放宽准入、引入竞争、依法监管,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的要求,推进交通运输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加快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巩固厂网分开,加快主辅分开,稳步推进输配分开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深化石油、电信、民航、邮政、烟草、盐业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形成竞争性市场格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进一步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完善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改善行政执法和司法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三、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也要看到,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村土地制度亟待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根本确立。“十一五”时期,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着眼于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深化农村改革。
(一)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进一步扩大市、县试点范围,力争五年期间或更长一点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试行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土地征用的宏观管理,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进一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土地出让增值的共享机制,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让农民和村集体共享土地增值,为农民在城镇顺利实现安居乐业、享受社会保障和建设农村社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来源。
(三)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围绕建立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深化改革,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区域差别,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清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可衔接;创新农村公益性服务主体和运行方式,建立农村新型公益性服务体系。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体制机制。按照“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促进农民在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的基础上成为稳定居住的城市市民。
四、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十一五”时期,要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实行有利于均等公共服务、促进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财税制度。
(一)完善财政体制。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预算编制制度,提高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国库现金管理和国债余额管理制度,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加强预算执行审计,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规范对土地和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收入的管理。
(二)完善税收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适当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合理调整部分应税品目税负水平和征缴办法。适时开征燃油税。合理调整营业税征税范围和税目。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稳步推行物业税并相应取消有关收费。改革资源税制度。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等。
五、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健全金融调控机制为重点,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稳步健康发展,已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调控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但是,金融体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十一五”时期,要加快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加强综合性制度建设、强化金融监管。
(一)深化金融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通过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途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银行。合理确定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风险调控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其他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等金融机构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重组与改造。完善金融机构规范运作的基本制度,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
(二)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推进证券发行、交易、并购等基础性制度建设,促进上市公司、证券经营机构规范运作,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拓宽资金入市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展创业投资,做好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
(三)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完善金融调控体系。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稳步发展货币市场,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四)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体系,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加强风险监管和资本充足率约束,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间以及同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
六、着眼于完善市场功能,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和拓展功能的运行载体。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已大体发育成熟。但是,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低、重要资源和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等问题仍很突出。“十一五”时期,要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一)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商品市场,健全资本、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和非经营性用地公开供地制度。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技术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合理调整水利工程供水、城市供水和再生水价格。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建立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定价的机制。适时推进石油价格改革,建立与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扩大市场形成土地价格的范围。
(三)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竞争秩序。清理整顿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加强价格监管,禁止价格欺诈、价格操纵等行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七、着眼于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深化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依法逐步建设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时期,要继续深化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一)完善就业制度。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即:实行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总量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支持自主创业、广辟就业门路的创业激励政策;实行统筹改革调整、控制下岗失业规模的就业调控政策;实行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的劳动培训政策;实行扶持弱势群体、解决就业困难的就业帮扶政策。
(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努力缓解行业、地区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学、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职务消费,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控制和调节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建立健全个人收入申报制,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革发展的“减震器”,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社会安定的“稳定器”。要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统筹层次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推进各类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规范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完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制度。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并实现制度化。
八、着眼于健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基础,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与经济领域改革相比,我国社会领域的改革仍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十一五”时期,在深化经济领域各项改革的同时,必须着力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健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基础。
(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方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换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方便、有效合理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按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原则完善分类管理。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责任,建立各级政府间规范的责任分担与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补偿政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大力提高农村、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公共卫生资源的比重。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服务质量和药品市场的监管,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
(二)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要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通过强化教育的普遍服务功能,缩小公民受教育的差距,阻断贫困和不平等的代际传递,促进发展机会的平等。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职责,制定和完善学校的设置标准,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规范教育收费,建立严格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推进教学课程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健全评价制度。形成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在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招生规模、人才聘用等方面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培育并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改进对公共文化单位的扶持方式,促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努力形成一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对互联网的管理,坚持扫黄打非,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促进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间科研人员的合理流动与合作,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开放合作的研究开发体系。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科技评审评估和成果评价奖励等制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此外,“十一五”时期,还要着眼于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完善对外开放的体制保障,在更大范围、以更大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标签:农村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价格机制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十一五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