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云、大数据等接踵而来,正在快速而深刻地改变着现实生活。2010年我国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2013年我国明确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天,教育人面对“互联网+教育”,正在经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没有围墙的校园、学生走班选课的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转变,教育信息化正在洗礼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作为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我们必须要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一、教师的信息化观念要跟得上
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冲击着政治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教育也不例外。我国拥有网民6.49亿,基本覆盖4.84亿10至39岁的青年人,移动宽带用户5.3亿,手机用户近13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而教育的进步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面对全球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搭乘信息化的“动车”、实现教育发展的新跨越,是我们不容错过的共同机遇。因此,必须解放思想,使教师能全面认识信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能意识到信息教育不单纯是开设计算机课,学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其他学科教学服务。能充分认识推进教育信息化,能更好地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能更好地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推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引导教师充分体会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让教师自觉转变观念而积极接受。要让教育信息化如同当前人们对待手机的态度一样,融入头脑、融入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教师要具有熟练的信息化操作能力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级已逐步将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师基本素养之一,纳入了培训规划,作为晋职晋级的必要条件,以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作为教师,对文字、图片、动画等处理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资源搜索能力及筛选能力、微课制作能力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必须熟练掌握,做到熟练运用,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三、教师要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应用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教师在对信息技术熟练应用、对学科课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基于融合的教学设计。融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代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对信息技术教育具有独特作用的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依据学科内容和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图文声像并茂的教与学资源,以便让学习者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四、教师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开放性特征使没有围墙的校园成为可能。慕课的流行、翻转课堂的深入应用、北京十一中学的走班选课等等,都对学生信息化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垃圾信息,不做非法活动,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入侵。其次应该教会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常识,让他们具有基本的信息能力、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等;具有信息采集能力、信息通信的能力、信息的组织与表达能力、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信息结果的分析与报告能力等。让他们主动并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到现代的教学活动当中来,真正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新常态。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会是新时代的引领者,才会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才会推动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论文作者:冯伶俐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1
标签: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论文; 教育信息化论文; 素养论文; 互联网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