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I2-MALT1融合基因与MALT淋巴瘤及其演进的关系研究

API2-MALT1融合基因与MALT淋巴瘤及其演进的关系研究

杨文秀[1]2004年在《API2-MALT1融合基因与MALT淋巴瘤及其演进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来源的B细胞性淋巴瘤是一种惰性淋巴瘤。由于缺乏特征性的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标记,目前对MALT淋巴瘤的诊断仍然主要依靠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最近发现在MALT淋巴瘤中,由t(11;18)(q21;q21)染色体转位导致融合基因API2-MALT1产生是多发的分子事件,认为它是低恶性MALT淋巴瘤的特征性遗传改变。 从配合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诊断的需要出发,建立完善合理的石蜡组织RNA提取方法、优化检测条件、发现融合基因mRNA变异体的分布特征和地区差异对于提高检出率很有帮助。 目前API2-MALT1融合基因的检测多在惰性的MALT淋巴瘤中进行,在DLBCL和一些MALT淋巴瘤相关的病变中是否有融合基因表达、表达融合基因的MALT淋巴瘤和DLBCL之间的关系尚未见到报道。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我们收集了肺、胃肠及甲状腺的MALT淋巴瘤和DLBCL以及桥本氏甲状腺炎病例,首先建立起石蜡组织RNA提取的合理方法,优化融合基因mRNA检测的RT-PCR条件。然后通过对API2-MALT1融合基因多种变异体的检测,全面了解API2-MALT1融合

杨文秀, 李甘地, 周桥, 刘卫平, 陈铌[2]2005年在《API2-MALT1融合基因表达与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检测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PI2MALT1融合基因mRNA表达,了解其表达与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胃肠和甲状腺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共32例,通过RT PCR检测所有病例的API2MALTlmRNA,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根据融合基因表达情况将病例分为两组,即API2MALT1mRNA表达与未表达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32例中11例检出融合基因表达(34.4%)。与API2MALT1mRNA未表达病例相比较,API2MALT1mRNA表达病例临床病理分期较早,细胞增殖指数、淋巴结累及远处转移率和复发率都较低,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意义。生存分析:API2MALT1mRNA表达病例平均存活时间长、5年生存率高,两组的存活情况差异有显着意义。结论API2MALT1融合基因表达对结外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有明显影响,来源于MALT淋巴瘤恶性转化的DLBCL有具有更加惰性的临床过程和较好的存活情况。MALT淋巴瘤和由它高恶性转化而来的结外DLBCL应被视为同一个临床病理学实体,这样更能体现MALT淋巴瘤的演进过程。

杨文秀, 李甘地, 周桥, 刘卫平, 李俸媛[3]2005年在《胃B细胞淋巴瘤API2-MALT1融合基因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胃MALT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演进中t(11;18)(q21;q21)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 以及检测API2-MALT1融合基因的意义。方法 47例胃淋巴瘤病例(MALT淋巴瘤3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6例),经 复查诊断后,用RT PCR和巢式PCR,检测肿瘤组织中API2-MALT1融合基因的表达,用半巢式PCR和特殊染色检查HP感染 情况。根据淋巴瘤类型及融合基因检测结果将病例分组,观察各组病例HP感染的差异。结果 47例胃淋巴瘤中20例API2 - MALT1融合基因mRNA检测阳性,包括16例MALT淋巴瘤和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P感染检出率:API2- MALT1阳性 组为25%(5/20),API2- MALT1阴性组25.92%(7/27)。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2例API2 MALT1融合基因 检测阴性的胃MALT淋巴瘤病例经抗HP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 胃MALT淋巴瘤和DLBCL中API2- MALT1mRNA表达与 胃淋巴瘤HP感染无明显相关,API2- MALT1融合基因可能成为胃MALT淋巴瘤抗HP治疗效果不良的预测因子。

李百周[4]2008年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形态、染色体易位及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系统地研究全身不同部位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和目前文献报道的几种MALT淋巴瘤相关的染色体异常,即t(11;14)(q21;q21);t(1;14)(p22;q32);t(14;18)(q32;q21)以及其他异常,并观察这些遗传学异常对相关蛋白(BCL10,CARMA1,NF-.B)表达的影响。方法:①收集全身不同部位的MALT淋巴瘤217例,包括眼眶和眼附件60例、胃47例、唾液腺25例、肺23例、肠20例、皮肤17例、肝脏8例、甲状腺6例、其它散发部位11例(咽喉3例,附睾2例、舌根2例、胸腺、牙龈、胰腺、肾脏各1例),根据HE切片进行组织学评价;②用荧光素原位杂交(fluorescent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的方法,使用AP12-MALT1、BCL10、IgH、MALT1四种染色体探针,分别检测上述病例中几种染色体异常的发生情况;在检测MALT淋巴瘤中API2-MALT1融合基因时,同时比较了32例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内API2-MALT1融合基因的发生情况。③用免疫组织化学(IHC)的方法分别检测了10例扁桃体和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43例非MALT淋巴瘤的其他类型淋巴瘤和217例MALT淋巴瘤中BCL10的表达情况。并检测了其中74例MALT淋巴瘤内CARMA1和NF-.B蛋白的表达特点。结果:第一部分:①本研究组内MALT淋巴瘤主要发生在55岁左右的人群,平均年龄52.4岁,中位年龄53岁,并且以男性发生居多,男女比例1.5:1。②在低倍镜下,MALT淋巴瘤常具有结节样结构,并可分为四种不同模式:根据结节有无残留的生发中心可分为边缘区增生型和结节型(滤泡殖入),并会进展为弥漫型并逐渐发生母细胞转化。但是这四种生长模式常混合在一起,并不是单独的生长类型。③MALT淋巴瘤细胞类型多样,可同时并存,也可以某种细胞为主。大量的单核细胞样B细胞(MBC)和大量核内包涵体的浆细胞等特点,在某些部位有提示恶性的作用。④MALT淋巴瘤多与慢性炎症刺激相关,在病变中两者可并存或互相移行,但如果出现明显浸润,如破坏血管壁、神经、上皮、侵犯深层组织等特点,结合部位和其他特点,有助于恶性的诊断。第二部分:①在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BCL10、CARMA1和NF-.B的表达模式类似,都表达在淋巴滤泡生发中心B淋巴细胞的细胞浆内,滤泡间细胞呈弱表达。②BCL10免疫组化显示,BCL10可广泛表达在不同类型的NHL中,在MALT淋巴瘤中细胞核表达有一定特异性(35.9%,78/217),而在非MALT淋巴瘤的其他类型NHL中,除3例黏膜的DLBCL出现细胞核阳性外,在140例非MALT淋巴瘤的NHL中均未发现细胞核表达。③在不同部位的MALT淋巴瘤中,核阳性率有一定差异。从高到低分别为肠60.0%(12/20);肺43.5%(10/23);眼眶和眼附件43.3%(26/60);肝脏37.5%(3/8);胃36.2%(17/47);皮肤29.4%(5/17);甲状腺16.7%(1/6);唾液腺4.0%(1/25)。④CARMA1蛋白在MALT淋巴瘤中多呈细胞浆阳性(77.0%,57/74),部分呈细胞核阳性(8.1%,6/74)。经。~2检验比较在BCL10核表达与CARMA1核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76)。⑤NF-.B/P65在MALT淋巴瘤中的阳性率为100%(74/74),其中细胞浆阳性47.3%(35/74),细胞核和细胞浆共同阳性占52.7%(39/74)。经。~2检验分析,BCL10核阳性与NF-.B核表达间有显着相关性(P<0.001),而CARMA1细胞核表达或细胞浆均与NF-.B核浆表达间无相关性(P>0.05)。第叁部分:①在217例MALT淋巴瘤中,AP12-MALT1融合基因共检出26例,占总体的12.0%。但是在不同部位,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肺39.1%(9/23),不伴DLBCL成分的胃MALT淋巴瘤25.0%(10/40),唾液腺12.0%(3/25),肠10.0%(2/20),眼眶和眼附件3.3%(2/60)。在7例伴DLBCL成分的胃MALT淋巴瘤、皮肤、甲状腺、肝脏和其他散发部位,均未发现AP12-MALT1融合基因。在32例胃肠道DLBCL中,也均未发现AP12-MALT1融合基因。②1例肺组织同时显示IgH和MALT1分离探针异常,可能是t(14;18);6例(2例唾液腺、2例肝脏、1例伴DLBCL成分的胃和1例甲状腺)显示细胞内3个融合信号,可能为3体18;3例(1例胃、1例肠和1例伴DLBCL成分的胃)显示细胞内5~15个融合信号,为MALT1基因扩增。③3例(2例胃和1例肺)显示IgH与BCL10探针共同阳性,可能为t(1;14)。结论:第一部分:①MALT淋巴瘤是一类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并可广泛发生在全身多处结外部位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但是在不同部位,其平均发病年龄、性别分布和细胞学特点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本组病例与国际淋巴瘤研究小组(ILSG)的临床资料比较,平均发病年龄年轻8岁左右(52.4岁VS61岁),而且男性居多(男女比例1.5:1 VS 1:1.2)。②MALT淋巴瘤中由于多样的细胞学特点,常与炎性增生性病变非常类似,也存在移行和相互重迭的中间状态,因此与炎症的鉴别是临床病理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某些形态学特征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第二部分:①BCL10免疫组化显示,在MALT淋巴瘤中有高比例的细胞核阳性率。但在非MALT淋巴瘤的其他类型NHL中,除部分胃原发的DLBCL中有核表达外,均未发现核表达,提示BCL10核表达对MALT淋巴瘤有相对特异性。对MALT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特别对肺和眼附件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性质的判断有辅助价值。②BCL10核表达与NF-.B核表达间有显着相关性,提示BCL10核表达是细胞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是部分病变细胞持续增殖发生恶性转化的机制。③胞浆内信号分子CARMA1也可表达在细胞核上,但机制和临床意义尚不明确,但CARMA1细胞核或细胞浆表达与BCL10核表达和NF-.B的活化间无显着联系。第叁部分:①t(11;18)是MALT淋巴瘤中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而t(1;14)、t(14;18)和其他异常则较罕见。但其总体发生率较低,遗传学检测不能作为敏感的诊断MALT淋巴瘤的标准。②t(11;18)均见于无大细胞转化的MALT淋巴瘤内,而在DLBCL中也未发现t(11;18)融合基因,提示这是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特有的遗传学异常,而且一般不会发生大细胞转化。③肺是全身各部位中最常出现遗传学改变的部位,FISH检测可对肺MALT淋巴瘤的诊断有辅助价值,特别对穿刺或活检的小标本的诊断有帮助。④在MALT淋巴瘤中可出现MALT1基因扩增。⑤BCL10免疫组化显示细胞核表达与染色体易位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用免疫组化的方法不能观察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

李百周, 叶洪涛, 施达仁[5]2006年在《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对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和染色体异常。除早期发现的t(11;18)(q21;q21)/API2-MALT1融合基因外,还发现t(1;14)(p22;q32)/BCL10-IgH或t(1;2)(p22;p12)/BCL10-IgLκ;t(14;18)(q32;q21)/IgH-MALT1;t(3;14)(p14.1;q32)/FOXP1-IgH以及BCL6基因异常。另外,对MALT淋巴瘤和由此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也逐渐明确,发现了独特的或二者相互重迭的基因异常。这些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也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

江炜[6]2007年在《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未转化与转化肿瘤细胞间克隆性分析、基因表达谱及FOXP1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MALT淋巴瘤(MALToma)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多步的过程,并可发生大细胞转化使得疾病的恶性程度增加,提示MALToma中存在某种促进疾病演进的机制,然而这种机理尚未明确。本课题对MALToma中未转化与转化肿瘤细胞成分间的IgH基因重排、基因差异表达谱及FOXP1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以确定未转化肿瘤细胞与转化大细胞间的克隆联系,筛选与转化相关的候选基因并评价FOXP1基因在未转化与转化MALToma中表达的意义,探讨MALToma发生转化的可能机制。材料与方法:(1)选取6例伴有转化的MALToma病例,采用激光显微切割方法在石蜡切片上分别提取未转化与转化肿瘤细胞,通过PCR反应分别检测IgH基因重排,经序列测定并通过数据库分析二者间的克隆联系。(2)提取桥本氏甲状腺炎、未转化MALToma及转化的MALToma病例各一例新鲜组织的总RNA,反转录为cDNA,并在体外转录为cRNA,与含有38,500个人类基因的Human Genome U133 Plus 2.0 Array寡核苷酸芯片杂交,获得它们的基因差异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重点筛选MALToma与转化MALToma中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101例)、免疫组织化学(115例)及Western blot(6例)等方法对MALToma及转化MALToma病例中FOXP1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水平改变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克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6例病例各自的未转化与转化肿瘤细胞成分的IgH基因重排片段大小一致,测序证实4例发生重排的D区与J区节段和随机插入片段完全相同,2例在各自的D区和随机插入区分别有1个核苷酸的差异。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1)相比桥本氏甲状腺炎,未转化MALToma相对表达水平升高2倍以上的基因共1123个,表达水平降低2倍以上的基因共1153个。相比未转化MALToma,伴有转化的MALToma相对表达水平升高2倍以上的基因共1488个,表达水平降低2倍以上的基因共1609个。(2)未转化与转化MALToma中表达上调的基因包括:FOXP1、Bcl6及MALT1基因;大量DNA复制与RNA合成相关基因。(3)转化MALToma中TGF-β信号通路基因表达下调。(4)在未转化与转化MALToma中,某些通路的相关基因表现为部分成员上调,部分成员下调,包括:凋亡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糖、脂、蛋白质及核酸代谢相关基因、心肌细胞钙调节相关基因、核糖体蛋白及整合素介导的细胞间粘附分子及翻译因子家族。FOXP1的表达检测结果显示:(1)FOXP1基因mRNA(101例)和蛋白(115例)表达水平在转化MALToma中显着高于未转化MALToma;Western blot检测也显示FOXP1蛋白在转化MALToma(2例)中表达强于未转化MALToma(4例)。(2)FOXP1蛋白表达阳性组(核表达率≥30%)较FOXP1蛋白表达阴性组(核表达率<30%)容易出现大细胞转化(p=0.000),细胞增殖指数高于阴性组(P=0.022),在消化道MALToma中FOXP1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正相关(P=0.039);FOXP1蛋白表达阳性组在发病年龄、性别及发病部位等方面与阴性组无异;FOXP1蛋白表达与API2-MALT1融合基因与Bcl10蛋白核表达没有相关性;FOXP1蛋白表达阳性组生存情况差于阴性组,但对预后的影响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1123)。结论:1.转化MALToma中未转化与转化肿瘤细胞成分为B细胞单克隆性增生,其转化大细胞起源于未转化小肿瘤细胞,但可能存在克隆内变异。2.桥本氏甲状腺炎、未转化MALToma与伴大细胞转化的MALToma具有不同的基因表达谱。3.FOXP1基因表达可做为MALToma发生大细胞转化的新指标。

刘宏艳[7]2012年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分子病理诊断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简称MALT淋巴瘤)是发病率仅次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的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病因学研究证实其发病与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在组织学上呈现小淋巴细胞形态,缺乏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和特异性免疫组化表型,目前以排除性诊断为主要鉴别方法;而形态学上介于重度炎症与早期MALT淋巴瘤之间的病例,更是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的难点。由于MALT淋巴瘤本身存在免疫球蛋白基因克隆性重排及特有的遗传学异常,包括t(11;18)(q21;q21)、t(1;14)(p22;q32)、t(14;18)(q32;q21)等,通过分子病理学技术进行检测,不仅能够辅助这一类型淋巴瘤的诊断,而且是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主要依据,从而改变以往对于MALT淋巴瘤存在盲目过度治疗的状态。因此,本研究以不同部位原发的MALT淋巴瘤病例为研究对象,拟在FFPET上建立稳定的检测IGH基因重排的PCR技术和染色体易位的荧光原位技术,一方面用于MALT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另一方面为临床合理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择94例MALT淋巴瘤,4例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及10例重度胃炎病例。第一部分:应用BIOMED-2标准化引物体系检测58例,包括44例MALT淋巴瘤、4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性病变和10例重度慢性炎症病例IGH基因克隆性重排;从而评估该方法在MALT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FFPET上检测45例不同部位原发的MALT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11;18)(q21;q21)和t(14;18)(q32;q2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ALT1和BCL10两个蛋白在MALT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ALT1的表达水平及BCL10在细胞内定位表达与特异性染色体易位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病史及随访资料,总结不同部位原发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58例样本,经DNA质控引物检测后可用于模板扩增的37例(包括23例MALT淋巴瘤,4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和10例重度胃炎),18例MALT淋巴瘤和2例反应增生性病变检测到IGH单克隆重排,敏感性为78.3%(18/23),10例重度炎症和2例反应性增生病变均未检测出IGH基因呈单克隆性重排,特异性为85.7%(12/14)。VH-FR1、VH-FR2、VH-FR33个引物管组合应用对IGH单克隆性重排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独及任意两个引物管组合(P>0.05)。2、45例石蜡包埋组织样品经FISH检测(包括41例MALT淋巴瘤,1例DLBCL,1例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淋巴组织增生)均获得满意的信号。6例MALT淋巴瘤(胃和肺各3例)MALT1基因断裂(14.6%,6/41),3例t(11;18)(q21;q21)阳性(14.3%,3/21);5例MALT淋巴瘤(4例肠道和1例眼附属器)检出18号染色体非整倍体(45.5%,5/11);1例甲状腺原发MALT淋巴瘤IGH和MALT1基因拷贝数增加,但未检测出t(14;18)(q32;q21);1例甲状腺和1例乳腺MALT淋巴瘤检测出IGH基因断裂,但未发生t(14;18)(q32;q21)。3、92例MALT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ALT1和BCL10的表达,18例表现为MALT1蛋白强表达,29例表现为中等强度的胞浆表达,46例(50.0%)呈现弱阳性或阴性表达;40例(43.5%)BCL10染色细胞浆和细胞核同时表达,32例呈现细胞核阳性,15例呈现胞浆阳性,另有5例不表达BCL10抗体。MALT1的表达在染色体异常组与正常组中存在差别(P<0.05),即MALT1蛋白在染色体异常的MALT淋巴瘤病例组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染色体异常组;而BCL10的表达模式在两组间无差别(P>0.05)。4、87例临床随访资料完整的MALT淋巴瘤按照Ann-Arbor I临床分期:ⅠE期57例,ⅡE期18例,ⅢE期1例,ⅣE期11例。ⅠE期和ⅡE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89.4%和81.4%,ⅢE、ⅣE期5年生存率为61.1%。临床分期、胃肠道原发肿瘤侵犯的深度、治疗方案、是否累及淋巴结外其他器官以及IPI评分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在石蜡包埋组织上,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均可用来辅助MALT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PCR方法在鉴别早期MALT淋巴瘤和反应性病变中较FISH技术灵敏度更高,但FISH检测出染色体异常的阳性结果特异性较强,对于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染色体易位发生的频率可能限制了FISH技术的灵敏度。MALT1和BCL10抗体可用于MALT淋巴瘤染色体易位诊断的初步筛查。MALT淋巴瘤是一类具有惰性临床过程的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很高,且预后较好。

董伟[8]2006年在《BCL10介导LPS/TLR4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天免疫又称固有免疫或天然免疫,是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在先天免疫系统中,不同吞噬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细胞等通过来自Toll样受体(TLR)的信号而辨别出病原体及“自己”。在启动先天免疫对抗病原体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识别,由杀伤细胞的受体识别存在于病原体而不存在于细胞中的成分,这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不同的TLR识别的PAMP不同,例如TLR4可以识别革兰氏阴性菌的LPS。在这里,我们证明T细胞和IκB激酶复合体间的重要信号分子BCL10与先天免疫系统有关,并参与了TLR4途径及核因子κB(NF-κB)的激活。BCL10作为一个在适应性免疫信号转导中的信号分子,其在TCR通路中的作用机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说明,我们的工作发现,BCL10不仅在适应性免疫中具有信号转导功能,而且在先天免疫中也有这种作用,它能在细菌LPS刺激下,参与LPS/TLR4途径,最后引起NF-κB的活化,我们还提出了这条通路中针对BCL10的负反馈调节模型。在这里,我们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在LPS刺激下,TLR4途径中的上游信号分子IRAK1对BCL10有招募作用,能结合BCL10到TLR4复合物中。我们构建了IRAK1表达沉默的细胞系,当细胞中IRAK1的表达被沉默时,BCL10不会被招募到TLR4复合物中。我们构建了IRAK1激酶活性失活的突变体,检测到它依然能招募BCL10到TLR4复合物中,说明这种作用并不依赖于其激酶活性。BCL10被招募后,可以传递IRAK1发出的信号,使NF-κB活化。当LPS刺激时,IRAK1发生寡聚化是其活化的主要原因,IRAK1的寡聚化能导致BCL10的寡聚化,使BCL10活化。我们还对IRAK1和BCL10的作用序列进行了定位,将IRAK1和BCL10进行截短突变,再通过pull-down实验来验证相互作用,发现IRAK1的514-543位氨基酸残基是与BCL10结合的功能区。Pellino蛋白作为一个新的信号传导分子在TLR信号亚通路的建立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期研究表明外源鼠pellino2反意(antisense)重组表达能抑制LPS诱导的NF-κB的活化。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BCL10同Pellino2在体内能相互作用。我们通过siRNA重组质粒pSUPER-Pellino2构建了Pellino2表达沉默的细胞系。在该细胞系中,我们发现LPS诱导或BCL10过表达所引起的NF-κB的激活均受到部分抑制,说明Pellino2在介导LPS通路或BCL10所参与的信号转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用siRNA质粒pSUPER-BCL10转染构建了BCL10表达沉默的细胞系,发现受LPS刺激后BCL10表达的沉默会削弱NF-κB的活化。而在野生型和BCL10表达沉默型细胞中,TNF-α处理引起的NF-κB活化情况没有差异。这就提供了一种可能即BCL10是TLR4下游的特殊信号分子。在随后的实验中,当LPS刺激后,内源性TLR4能与BCL10共沉淀下来,暗示BCL10参与了TLR4通路并被招募到了TLR4的信号复合物中;此外在Pellino2沉默型的RAW264.7细胞中,BCL10的招募没有受到影响,说明Pellino2是LPS通路中位于BCL10下游的一个接头分子。SOCS3在LPS/TLR4通路中起着负反馈调节作用。为了确定SOCS3在LPS通路中的确切功能以及BCL10是不是SOCS3作用靶标,我们用免疫沉淀来检测体内BCL10与SOCS3的结合。在用LPS刺激的或没有刺激的细胞中,过表达的SOCS3都能与BCL10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确证,我们构建了能稳定表达SOCS的细胞系,发现SOCS3的过表达能减弱BCL10诱导的NF-κB活化。因此,BCL10可能是LPS通路中SOCS3的负调控的靶标分子。另外,在相同的细胞系中,我们发现当SOCS3过表达时,同野生型的细胞系相比,BCL10与Pellino2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减弱,BCL10与SOCS3的相互作用显着增加。而在SOCS3免疫沉淀的复合物中没有发现Pellino2,在Pellino2免疫沉淀的复合物中也没有找到SOCS3,说明SOCS3与Pellino2并没有相互作用。因此, SOCS3对LPS/TLR4的负调控可能是通过与BCL10的相互作用来减少BCL10与Pellino2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TCR通路中,MALT1是位于BCL10下游重要的信号蛋白,负责传递由BCL10到TRAF6的信号,最终引起NF-κB的活化。最近有人发现在BCL10的结构中有一段16个氨基酸残基的序列负责与MALT1的结合。我们通过RNAi技术对MALT1的表达沉默,发现在RAW264.7细胞中由LPS引起的NF-κB的活化显着减弱,说明MALT1参与了LPS/TLR4信号通路。我们的结果还证明MALT1可以和BCL10和TRAF6作用,并促进TRAF6在细胞质中的自身泛素化。同时我们检测到MALT1可以与BCL10和TRAF6作用,但它只出现在细胞质的信号复合物中,而后两者还出现在膜相关复合物中,说明MALT1使它们由细胞膜信号复合物转移到细胞质信号复合物中。由于BCL10与TRAF6不存在直接相互作用,我们发现信号分子Pellino2充当了桥梁作用,当IRAK1降解后促进了BCL10和IRAK1之间的解离,介导了BCL10与TRAF6的作用同。

付婷, 唐运莲, 甘润良[9]2013年在《非可控性炎症的恶性转化》文中指出炎症和肿瘤之间存在内源性及外源性两条通路,它们在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机体内有多种消炎机制的存在,当炎性因素如组织损伤或者感染消除后,炎症很快结束;如果存在持续的或低强度刺激时,炎症将不可控制。在非可控性炎症状态下,炎症介质尤其是活性氧氮介质引起原癌基因活化和抑癌基因灭活,启动肿瘤;NF-κB和STAT3通路活化后与促炎细胞因子间存在正反馈循环,共同促进肿瘤的发展,新生血管的形成,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发生;炎症细胞释放的金属蛋白酶(MMP)有利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此外,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细胞如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AMs)、骨髓来源抑制细胞(MD-SC),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研究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机制可为肿瘤的预防和治愈提供新的思路。

付婷[10]2013年在《EB病毒转化淋巴母细胞中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课题组前期采用cDNA基因芯片技术(Agilent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已经筛选出EB病毒诱导淋巴细胞转化过程中可能具有关键作用的4个分子,分别是E2F1、PLK1、BIRC5、PTPN11。本实验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转化淋巴母细胞及其配对的正常人淋巴细胞中E2F1、PLK1、BIRC5及PTPN11表达差异情况,进一步验证前期基因芯片结果,为研究EB病毒诱导淋巴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5例健康成人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在体外利用EBV诱导B淋巴细胞转化建立永生化的淋巴母细胞系。提取转化淋巴母细胞及其配对的健康人淋巴细胞的总RNA和总蛋白,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E2F1、PLK1、BIRC5及PTPN11基因在5例转化淋巴母细胞及其匹配的健康人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建立EBV转化的淋巴母细胞系,得到了5例健康人转化淋巴母细胞,检测了E2F1、PLK1、BIRC5及PTPN11基因在5例转化的淋巴母细胞及其配对的健康人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E2F1基因在两种细胞中均表达,与正常人淋巴细胞相比,转化细胞中E2F1的mRNA表达上调3.16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人淋巴细胞相比,E2F1在转化细胞中的蛋白表达上调1.85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K1基因在两种细胞中均表达,与正常人淋巴细胞相比,淋巴母细胞中PLK1的mRNA表达上调11.32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人淋巴细胞相比,PLK1在转化细胞中的蛋白表达上调8.14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IRC5基因在两种细胞中均表达,相比正常人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中BIRC5的mRNA表达上调7.92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人淋巴细胞相比,BIRC5在转化细胞中的蛋白表达上调2.06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PN11基因在两种细胞中均表达,与正常人淋巴细胞相比,淋巴母细胞中PTPN11的mRNA表达下调4.76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正常人淋巴细胞和转化淋巴母细胞中PTPN11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E2F1、PLK1及BIRC5在转化的淋巴母细胞中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其在正常人淋巴细胞。2. PTPN11基因在转化的淋巴母细胞中mRNA转录低于其在正常人淋巴细胞,而蛋白表达水平在两种细胞中的差异没有显着性。

参考文献:

[1]. API2-MALT1融合基因与MALT淋巴瘤及其演进的关系研究[D]. 杨文秀. 四川大学. 2004

[2]. API2-MALT1融合基因表达与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J]. 杨文秀, 李甘地, 周桥, 刘卫平, 陈铌. 贵州医药. 2005

[3]. 胃B细胞淋巴瘤API2-MALT1融合基因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J]. 杨文秀, 李甘地, 周桥, 刘卫平, 李俸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5

[4].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形态、染色体易位及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D]. 李百周. 复旦大学. 2008

[5]. 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 李百周, 叶洪涛, 施达仁. 白血病.淋巴瘤. 2006

[6]. 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未转化与转化肿瘤细胞间克隆性分析、基因表达谱及FOXP1基因表达的研究[D]. 江炜. 四川大学. 2007

[7].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分子病理诊断与临床研究[D]. 刘宏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8]. BCL10介导LPS/TLR4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D]. 董伟. 武汉大学. 2006

[9]. 非可控性炎症的恶性转化[J]. 付婷, 唐运莲, 甘润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0]. EB病毒转化淋巴母细胞中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与分析[D]. 付婷. 南华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API2-MALT1融合基因与MALT淋巴瘤及其演进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