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论文_付新霞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论文_付新霞

(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中心医院药剂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3)

【摘要】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登录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数据库检索相关期刊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多见。结论:常规剂量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部分患者凝血功能有一定影响。用药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者加用小剂量维生素K1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

【关键词】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凝血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1-0190-02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菌药物,由头孢哌酮钠及舒巴坦钠组成。头孢哌酮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杀菌作用;舒巴坦是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保护头孢哌酮不受β- 内酰胺酶水解,对头孢哌酮有增效作用。由于其疗效可靠,病患耐受性好,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及败血症、脑膜炎等。但因其可引起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出血的报道近年逐渐增多,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应当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1.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凝血功能异常的作用机理

1.1 抑制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的合成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的凝血功能异常与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II、VII、IX、X的水平降低有关。维生素K是肝细胞微粒体羧化酶必需的辅助因子,参与凝血酶原前体中谷氨酸的γ羧化反应。有文献报道[1],头孢哌酮分子中有四氮唑硫甲基(NMrT)侧链,该侧链在体内代谢可干扰谷氨酸的代谢,致使凝血酶原生成减少;肠道杆菌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极为敏感,肠道杆菌受到抑制可直接导致维生素K的生成减少,肠杆菌还能与体内的维生素K作用使其消耗增加,共同引起维生素K的缺乏,引起凝血机制障碍导致出血。

1.2 抑制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功能包括粘附、聚集、释放、促凝等效应,二磷酸腺苷(ADP)、α-肾上腺素、胶原等是诱导血小板凝聚的激动因子。测定出血时间、血块退缩试验,以及ADP、α-肾上腺素和胶原诱导血小板的凝聚试验可判断血小板的功能。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凝集功能障碍、急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粒细胞减少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发生机理有两个方面[2]:一方面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在体内可能成为免疫介导物,引起免疫反应,破坏血小板,使其数量急剧下降或对外周血中血小板或骨髓早期巨核细胞有直接破坏作用;另一方面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可作为半抗原先吸附于血小板膜表面,构成全抗原,然后刺激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后者与靶细胞作用,引起血小板大量凝集与破坏。

2.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吴斌等人[3]通过对40例患者在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后PT、APTT、INR均延长,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提示患者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后凝血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凝血因子活性下降,而血小板计数未受影响,这些患者加用维生素K1后PT明显缩短,而APTT、INR有所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从该结果可知患者服用药物后自身维生素K1的凝血相关因子活性受到影响。纳入研究内患者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药物后,肝肾指标检测数据均无明显异常,说明了该药物所引发的凝血功能异常情况机制并非是损害肝肾功能,影响药物代谢而造成体内积蓄有药物。

3.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有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而言,肝肾功能异常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根据该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而言,经过肾脏和胆道两个渠道排泄,而肾脏能够将25%比例的头孢哌酮以及84%舒巴坦排泄,其它的则由胆道负责。肝肾功能如果存在障碍则上述药物在人体体内的滞留时间会延长,随着药物在体内积蓄程度加重诱发各种不良反应。在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药物时应高度注意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有一定概率发生凝血功能异常,治疗期间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医护过程中查看皮肤有无出血点,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极易出现瘀斑,记录是否有尿血便血状况。

4.进食减少是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

对于诸如中度或者重度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自身消化道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可从患者的进食状况大致了解其肠道的蠕动以及吸收功能,对饮食结构进行改善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还有预后质量有直接影响。相关研究提示每天进食量在1000毫升以下患者,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后发生凝血功能异常概率明显提升。因此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药物治疗时如患者有食欲差的表现,需要密切监测其凝血功能,同时也要重视饮食护理,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则,促进和维持肠道功能恢复症状。

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中、重症感染,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患者消化道功能。进食情况不仅反映患者肠道蠕动和吸收功能,而且改善饮食关系到患者疾病恢复及预后。戴晓琴等报道,每日进食<1000mL患者在接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时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明显高于进食量≥1000mL的患者(P<0.05)。临床上碰到食欲差进食少的患者接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时,一方面要加强出血体征的观察和凝血功能的监测,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少食多餐,尽量加强进食,维持正常的肠道功能。

5.大剂量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是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

刘云芳等在体外实验中观察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均有影响,且影响程度与药物剂量成正比。本研究观察到血浆中头孢哌酮浓度为350ug/ml时,PT值及APTT值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头孢哌酮浓度在3500ug/ml以上时,对PT实验产生极显著性干扰(P<0.001);在8000ug/ml以上时,对APTT实验产生极显著性干扰(P<0.001)。因此,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PT值及APTT值延长更为显著,说明使用大剂量头孢哌酮对凝血实验结果有直接的极显著影响。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超常规量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特殊性情况(如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确实需要大剂量使用时,应该严密观察患者体征,做好凝血功能监测。

6.结论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凝血功能的影响与患者本身的状况有关,老年人、营养不良、伴有肝、肾功能障碍时凝血障碍发生率大为增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引起凝血功能异常还与剂量和疗程有关。临床医师要对该药所致的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引起充分的重视,并在用药前后及疗程中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凝集抑制试验等。发现异常时立即停药或补充VitK1,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的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是完全可以防治的,固不影响该药物在多数患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韦凤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引起严重出血1例[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5,36(4):9-10.

[2]李娟,鄢浩.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机制及风险规避的探讨[J].中国新药杂志,2010,21:1932-1935. 

[3]吴斌,戴晓琴,等.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3):228-230.

论文作者:付新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  ;  ;  ;  ;  ;  ;  ;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论文_付新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