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技术在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的四个重要环节_审计抽样论文

抽样技术在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的四个重要环节_审计抽样论文

银行内部审计应用抽样技术的四个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部审计论文,环节论文,银行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抽样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总体对象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做出相应结论的过程。审计抽样作为一种审计技术方法,需运用统计抽样原理,并严格按规定程序和抽样方法的要求实施,所得出的审计结论比较而言更加客观。其中,统计抽样原理是指根据经济统计数学概率论原理科学地确定抽样规模,保证抽样风险可预知和可控。

目前,随着审计业务的发展和审计广度、深度的拓展,审计抽样技术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有效控制审计风险、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应用抽样技术同样成为银行内部审计的必然选择,其中应注意把握四个重要环节。

1、掌握抽样技术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基础。抽样技术作为重要的审计技术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审计项目。当审计项目存在较大审计风险、审计对象总体量较少、或并不有利成本效益原则时,一般不应采用抽样技术。在确定抽样总体对象时,必须充分考虑相关性、同质性、可变相、充分性和完整性。抽样技术的应用必须以健全的内部控制为前提,不然,审计质量、效率难保证。

2、科学确定抽样方法。当前,随着银行审计系统的充分运用,非统计抽样审计技术方法的审计效率和效果得到较大的提升。在审计实践中,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技术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更为广泛,这使审计样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运用审计经验判断,通过审计系统得出的疑点样本;二是采取统计抽样技术抽取的补充样本。比如,在公司类贷款风险分类结果真实性审计抽样中,一般情况下,风险分类结果发生变化的贷款应列为审计重点,因此,一方面,通过审计系统查找风险分类结果发生迁徙的贷款作为非统计抽样样本;另一方面,按照贷款种类对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房地产类贷款等的风险程度合理确定抽样比例抽取的样本。同时,由于是审计贷款风险分类结果的真实性,而关注类贷款和次级类贷款会直接影响到不良贷款率这一关键性指标,因此,这两类贷款需重点关注;而正常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可以降低关注程度;损失类贷款占比一般较低,可以采取全面审计方式。这样,按照贷款分类结果的不同,将总体进行分层,再根据每层的具体风险状况、业务量等因素采取适当的抽样方法,最终合理确定审计样本。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技术方法的结合运用,将有助于充分揭示和反映问题,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3、规范审计抽样流程。按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所规范的流程,应重点关注以下环节:一是定义总体。审计结论必须根据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得出,在设计审计样本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审计程序的目标和抽样总体的属性,在实施抽样之前,必须科学定义总体,确定抽样总体的范围。样本总体应具备相关性、完整性和经济性的特征。如在代理保险业务收入完整性审计中,要检查代理保险业务收入是否完整入账核算。如果选择审计期间的相关收入明细记录为总体,就不能发现收入未入账的控制误差,因为该总体不包括那些已实际收到但未入账的收入记录。因此,为有效发现代理业务收入未入账的记录,应该将银行开具的专用保险收入发票存根作为总体,或者能证明实际收到收入的其他总体,这样才能保证样本总体的相关性和完整性。二是样本量的确定。进行抽样时,要充分考虑审计目标、审计总体及抽样单位、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可容忍误差和预计总体误差等因素,通过计算得出所需样本量。审计样本量的确定受可靠程度、可容忍误差、预计总体误差、总体规模等因素的影响。选取样本时,审计人员应当使总体中的所有抽样单元均有被选取的机会。选取样本的基本方法包括使用随机数表选样、系统选样、随意选样、分层选样、整群选样、判断选样和其他非统计抽样的选样方法。如在公司类活期存款审计中,实施审计抽样时,首先进行分层,对高风险部分进行判断抽样,运用经验判断或审计系统查找的疑点样本,对高风险账户进行进一步分析,确定需要抽查的样本;对低风险部分实施统计抽样,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固定样本量抽样,在确定了可接受风险、可容忍误差率和预计总体误差率等参数后,得到样本量,然后采取简单随机选样或系统选样方法选取样本。三是推断总体误差。推断总体误差直接关系到重估抽样风险步骤是否需要实施,只有当总体误差小于可容忍误差时,才能直接根据抽样结果形成审计结论,否则,需要重估抽样风险。如果审计人员不能接受重估的抽样风险,还需要增加样本量或采用其他审计方法重新审计。审计人员通常将样本误差率与可容忍误差率相比较以判断总体是否可以接受,如果样本误差率大于可容忍误差率,则总体不能接受;如果样本误差率小于且接近可容忍误差率,从谨慎性原则出发,审计人员可以认为总体实际误差率高于可容忍误差率的抽样风险很高,因此总体不接受;如果样本误差率大大低于可容忍误差率,审计人员可以做出总体可以接受的结论,即接受对总体相关特征的评估。审计人员应根据抽样结果的评价,确定审计证据是否足以证实某一审计对象总体特征,如在公司类活期存款业务审计中,若高风险子总体占比为5%,中等风险子总体占比为90%,低风险子总体占比为5%,预期总体误差率为5%,通过审计测试得到判断抽样样本的误差率为10%,统计抽样样本误差率为3%,抽样误差为0.5%,则可以推断总体误差率为3.45%,总体抽样误差为0.45%,总体的误差率在3%~3.9%之间。

4、控制审计风险。在样本选取阶段,要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控制审计风险,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样本数量要合适,即在总体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从总体中抽出的数量要合理。二是选样的方法要合理,在样本数量一定的情况下,选样方法决定了样本的代表性,如在个人贷款专项审计中应结合审计要求,灵活确定样本量;对于经营规范性差、不良率较高的区域和机构可适当增加样本量。同时,按照贷款种类及其风险集中程度确定总体、样本比例,比如个人汽车贷款及个人消费贷款可分别以经销商及担保公司为单位作为总体进行抽样,抽样比例可有所不同,再通过系统分析得到全面深入的审计发现。在样本测试阶段,审计风险主要表现为非抽样风险,这种风险无法量化,对审计效果和效率均有影响。为了降低非抽样风险,审计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应加强指导、监督和复核,坚持质量控制标准,保证审计质量。同时,要根据审计目标确定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以获取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并且对审计证据做出合理评价,恰当地解释样本结果,得出样本结论。在由样本推断总体阶段,审计人员要由点及面,由部分到全体,根据样本结果合理地推断总体。应该明确样本和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合理的逻辑推理方法得出审计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审计目标、范围、样本结论,由于样本推断总体的推理方式不同,其总体结论可能完全相反,这一点在变量抽样中有三种典型形式:均值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和差额估计抽样。为了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要仔细考虑误差的变化和相关因素,根据相关因素确定具体方法。如果审定值与账面值的差异随着样本数额成比例变化,最好使用比例法;如果被估计值无论大小,预期都有相应的差错数,最好使用差额法,这在银行存款利息支出、贷款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审计项目得到广泛的运用。尤为重要的是,审计人员在推导出审计结论后,还要科学合理地表达审计结论,需要用到重要性和可靠程度两个概念,这是审计人员对自己结论的一种合理的保证,也是对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传达一种信息:不要高估或低估审计人员能力和水平。总之,正确使用抽样技术才能真正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和效果。

标签:;  ;  ;  ;  ;  ;  ;  ;  ;  ;  ;  

抽样技术在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的四个重要环节_审计抽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