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5年来中外体育观念的比较_国外教育论文

对近25年来中外体育概念研究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外论文,年来论文,概念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割为单独的部分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保加利亚科学学学者雅赫尔说“科学还没有得出详尽的公认的定义。”德国科学哲学学者赖欣巴哈说“我们的知识体系是一种语言的奇怪的混合物。”上述几位著名学者在其他方面的精辟论述来说明体育概念研究的现状,似乎再恰当不过了,但这并不等于说人类不能继续探讨想要探讨的问题,体育概念的研究正是如此。

体育的概念,是多年来一直倍受世界各国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曾较大规模地对体育的概念研讨了3次,即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今,确立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此间,在美国、前苏联、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对体育的概念研究也相当深入,并且在诸多专家、学者的论文和著作当中首先明确的就是体育的概念问题。

为什么体育的概念能引起各国学者如此大的兴趣?不外乎研究体育的概念有利于历史地、发展地认识体育;能提高体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水平,促进本学科建设;能不断丰富体育概念的内涵,提高体育的社会地位、扩大体育的影响;有利于国际间体育学术交流。本文对近25年来中外体育概念研究进行回顾与比较,目的在于总结历史,借鉴国外,研究未来,将体育概念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比较研究法、系统方法、第二手分析、复合研究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见表1)

1980年,《成都体院学报》第一期发表了胡晓风先生“关于体育科学体系的若干问题”的文章,将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最大的贡献在于肯定了“人”的价值。

1982年6月,林笑峰先生在《体育和体育方法》中对体育的定义,对于当时的学校体育是有贡献的,这种定义把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分开,为体育教学在学校中争得了一席之地,对于文革后恢复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并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把体育只当作体育教育,应该说是很不全面的。这种思想与同期日本有些学者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表1 20世纪70年代后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外体育概念研究比较

1983年,《体育科学》第二期发表了刘秉果先生“体育概念应如何确定”的文章,他在文章中从《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中引的体育条,也是把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

这一阶段中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1)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2)从教育学、生物学视角研究体育概念;(3)将体育分为广义体育(体育运动)和狭义体育(体育)。这从王汝英、熊斗寅两位先生的有关观点及《现代汉语词典》对体育的定义可以看出。当时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1)在体育的定义中涉及“人”的问题时,整体上还相当不够;(2)研究的角度整体上缺少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这与当时这两门学科在中国发展的水平是相当的,使得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同期国外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1)将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与中国具有一致性。(2)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学角度研究体育概念。比中国当时的研究视野宽。(3)国外在对体育概念研究时注意区分了体育与玩、游戏、娱乐、竞技等的区别,这一点从有关的资料中可以看到。(4)对Sport的理解与体育的概念有明显不同。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在对体育概念的研究中多从具体情况以及要说明的具体问题出发,将体育的概念限制在一定的范围来定义,这一点与中国的研究有根本的不同。在20世纪60年代末,LOY的“体育的本质:一个定义的努力”一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把体育分成作为游戏发生,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游戏,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作为一种社会环境,或社会系统等4种不同情况来给体育下定义,来分析体育,这样的研究比中国不分任何体育问题统一一个体育概念的研究方法要好得多。

3.2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见表2)

表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外体育概念研究比较

中国在这一阶段对体育概念的研究,从三本比较权威的著作中,即1986年3月第三次印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1988年8月曹湘君先生的《体育概论》和1988年3月第3次印刷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理论》中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1)在中国大体育概念已经确立,包括体育(狭义的)、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尽管这种划分遭到任海先生等人的批评,认为“这种不合逻辑的划分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人为地割裂开来,歪曲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批评用今天的眼光看也是对的,但遗憾的是中国体育界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较好代替这种划分,并能让大家接受的新的划分方法。(2)体育概念的内涵扩大。(3)把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及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4)在体育概念的研究中非常可喜的是重视了体育的主体一人的问题。而围绕着“人”的问题,也有着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体育就是体育,不能异化”;这种观点受到了张彩珍、吾如仪等先生的批评。应该说在阶级社会中,体育也应该被打上阶级的烙印,与政治、经济紧密相联。人的发展应该是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5)学者们对体育概念的研究已不象第一阶段那样急于给体育下一个定义,而是翻译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用以借鉴,并且在研究中注意到了体育与Sport,体育与运动等方面的区别,研究较第一阶段有明显的进步。

国外同期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有以下特点:(1)将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2)Sport成为体育运动的总概念,这种趋势在前联邦德国、日本、前苏联等国的资料中都有所反映。但在日本1987年出版的《体育原理讲义》中,仍有学者认为体育与Sport是有区别的,认为“体育是有意识、有计划的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活动,是教育的一部分。Sport更多是作为统称各种运动项目的术语而被运用的。而就体育与Sport的关系来看,Sport永远是作为体育的手段、媒介,不能把‘进行Sport活动’直接当作体育。”这说明在日本,当时学者们的认识是有分歧的。(3)对体育概念研究更加深入。如法国里尔大学体育研究中心的科研小组于1985年出版了《从竞技运动的真正本质谈起 竞技范畴的一般性探讨》一书,从逻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角度对竞技运动和体育教育作了全面的分析。这反映了研究逐渐转向对体育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研究的分化趋势。(4)更加注重体育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5)突出了体育的社会性。

3.3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今,确立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见表3)

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概论》,对体育定义是相当全面,突出特点是:(1)即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2)注重人健康的生物观、心理观和社会观的统一;(3)这个定义是以日本、美国、前苏联等学者在体育的“育人机制”的基础上定义的;(4)将体育归入教育、文化、社会现象之中。

1999年,在《体育与科学》第2期,韩丹先生发表了“论中国体育:一分为三”的论文,较全面地对体育进行了定义,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体育概念的文章。但对体育的定义不够精确,并且有用被定义概念解释想要定义概念的情况。

表3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今中外体育概念研究比较

这个阶段中国对体育概念研究的特点是:(1)体育概念的内涵继续扩大。1995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将体育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卢元镇先生在1997年《体育科研》第四期发表了“21世纪对体育社会科学的挑战与期望”的文章,将体育划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康复体育等部分。《体育科学》2000年第3期发表了卢元镇先生“世纪之交体育运动的回顾与展望”一文,按参加体育的群体和活动区域范围,将我国的群众体育事业划分为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民族体育、老年人体育和残疾人体育等。(2)对体育各个部分的研究有加强的趋势,并注重各部分的关系。(3)对体育的主体——“人”的认识更进一步。

由于中国对国外有关文献研究的滞后性,国外对Sport的定义仍基本延续了历史的定义方法。这从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外以前对体育概念的研究较深入,因此,才具有如此好的稳定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对中国体育概念的历史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是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2)体育的内涵随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大;(3)“人”成为体育的主体,成为具有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体;(4)研究体育概念的视角逐渐扩大;(5)注意到了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同时也关注体育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研究。

存在的不足之处是:(1)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研究的思想基础,研究结论不够准确,反映体育的本质不够;(2)对国外资料的理解不够精确,对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Culture、Sport、Athletic等都翻译成“体育”,不够准确,并且研究滞后;(3)对国外的学习借鉴多于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创新;(4)概念定义得过于宏观、笼统、不具体,针对性不强,经常用一个统一的概念概括所有体育的组成部分;(5)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的关系界定不够清楚;(6)对玩、游戏、休闲、娱乐、身体教育、Sport、竞技、工作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深入。

国外同期研究具有几个优点:(1)研究较深入,较具体,能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界定自己的研究范围,在具体条件下给体育下定义,针对性强,科学性强,准确,有利于体育自身学科的建设和发展;(2)Sport成为体育的总概念;(3)研究视角较多,注意研究的历史继承性和批判性,研究成果有所创新;(4)充分肯定人在体育中的价值;(5)也将体育视为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6)在研究中非常注意玩、游戏、休闲、娱乐、身体教育、Sport、竞技、工作等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研究思路符合人的认识过程,便于人们理解体育的概念。

不足之处在于:(1)有就体育研究体育的倾向,虽然具体,但指导性不够强;(2)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不同,对人的阶级性研究不够,而阶级性是不能回避的。

4.2 建议

4.2.1 中外体育概念研究应具有互补性。中国在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有独立的见解,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贡献;

4.2.2 中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应不断具体化,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4.2.3 中国对体育概念理解的内涵不断扩大,要界定各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关系。并应该注意这种趋势,避免内涵无限制扩大给体育造成的负面影响。

标签:;  ;  

近25年来中外体育观念的比较_国外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