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下博物馆角色的变化-以非遗实践为视角论文

旅游市场下博物馆角色的变化-以非遗实践为视角论文

旅游市场下博物馆角色的变化
——以非遗实践为视角

朱妍昕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摘 要: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既保存自然标本和有形财产,也保存、展示和传播对公众、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主要讨论在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和娱乐需求的背景下,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实践的变化,以及实践过程中博物馆扮演角色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 博物馆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

1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

1.1 博物馆职能的演变

荷兰博物馆学家彼·得·冯门施把博物馆的职能归纳为保藏、研究和传播;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把本馆的职能确定为教育、探索、研究;日本博物馆学界把博物馆职能规定为收集保管、调查研究以及社会教育三个方面[1];《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博物馆看作收藏、宣传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现今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可归纳为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从博物馆发展历程来看,博物馆的职能随人们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不断变化。

外科护士VTE预防行为子问卷得分(52.44±10.53)分,大部分做到及以上平均得分率为50.5%,各条目具体得分情况见表5。

1.2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概念在博物馆界领域中出现的相对较晚,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中才正式将“非物质遗产”纳入博物馆概念的范畴。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非遗逐渐成为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2]。可以说《非遗公约》的出台使一些学者将非遗与博物馆工作进行联系。21世纪初期,国际博物馆协会颁布的《上海宪章》确定了博物馆应更积极地投入非遗保护中去,至此,博物馆与非遗保护开始引发一系列关注与实践。

随着理念、技术的进步及政策、市场的推动,博物馆不断调整对非遗的实践,非遗与博物馆的融合日臻成熟。

2 博物馆非遗实践受旅游业影响后产生的变化

博物馆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早有理论依据,2007年国际博协就发布了《关于全世界可持续文化旅游的宣言》《博物馆与文化旅游原则宪章提案》等关于博物馆与旅游的纲领性文件,指出博物馆是构成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许多国家的旅游业发展都与该国博物馆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如英国与大英博物馆、美国与大都会博物馆。

近年来,我国文化、旅游部门推出的一系列文旅活动带动博物馆人气的上升,人们在追求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多关注自己在旅游中的所学所得,具有人文景观的博物馆逐渐成为旅游者参观游览的首选。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受旅游业影响的实践活动自然也包括非遗方面的实践。非遗实践在受到旅游业影响后产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展览内容与展示手段、社教活动、服务、文创产品四个方面。

2.1 展览内容与展示手段

以市场价格随机波动为前提,模拟市场需求扩大或缩小两种情形,分别探讨在不同契约参数下,供应链最优策略和最优收益的变化情况.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对展览内容与展示手段做出改进。通过实践,博物馆从业者认识到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宣扬非遗的重要方式。过去大多数博物馆以研究、保护、展示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故在展示非遗时,内容与方式也多为静态。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需要活态传承,在展览中不仅要让观众看“物”,更要透过“物”看历史和文化。

2.2 社教活动

综上,本文介绍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都没有自己的测绘标准或者地理信息标准,都是修改采用或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组织(如ISO、IHO、OGC)制定的相关标准。其次,这些国家,大部分没有建立自己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也没有对应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制修订机构,只有少数一些国家有对应的技术委员会,负责与国际或发达国家标准制修订机构建立联系,参与相关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会议,了解国际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制修订现状,或者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因此,也可以说沿线国家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中的大部分领域都是空白的。

由图5可知,掺加粉煤灰对混凝土在28 d时的水、气体渗透系数的影响大体规律是一致的。掺量在30 %以内,随着粉煤灰的掺量增加,混凝土水和气体渗透系数均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有较明显的降低,表明粉煤灰能有效地降低混凝土的水与气体渗透性。而粉煤灰掺量超过了30 %后,则混凝土的水与气体渗透性有所增加。因此,大掺量粉煤灰不利于降低混凝土的水和气体渗透性[4,9]。但总体上,掺加粉煤灰之后,混凝土的水和气体渗透性均低于对比组1的,其中,降低混凝土气体渗透性的最佳掺量是30 %,而降低混凝土水渗透性的最佳掺量是40 %。

2.3 服务设施

博物馆文创产品不仅有商品价值,更具文化价值,能与展览内容相互补充,助力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非遗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是目前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新方向。

近年来,出于满足馆内日益增长的游客的诉求、拓展自身业务范围等层面的考虑,博物馆在社教活动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与改进,包括博物馆学习、活动项目的开发。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活”的显现,它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较符合博物馆游客的休闲需求,故许多博物馆尝试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社教活动,并取得了不错成效。

为更好地判断地质旅游活动对地质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借鉴相关研究成果[15-16],本文引入生态压力指数对该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生态足迹指数是指该区域内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式(4)。研究区可持续发展状态分为6个等级,见表1。

由上述博物馆非遗实践不难看出,博物馆非遗展览内容正在发生变化。博物馆自出现之日就肩负保存藏品的职责,所以传统意义的博物馆多展示静态物为主的藏品。近年来,非遗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进入博物馆后,博物馆展览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如今成功的非遗展览多是提供观众沉浸式体验,从而了解非遗的全貌。这与非遗进入博物馆之初以物质结果示人的效果有很大的区别。

2.4 文创产品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政府鼓励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2015年施行的《博物馆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伸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

为社会、观众提供服务,营造以人为本的旅游环境是我国博物馆的本职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的配套硬件设施与优质服务都不可或缺。

3 博物馆在非遗实践中的角色转变

当社会的分工逐渐细化,博物馆扮演角色出现变化、功能相对增减是必然会发生的。法国卢浮宫馆长H.Valorette曾表示:“今天的博物馆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待’。今天,博物馆应该在城市生活占据重要的地位,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公民责任感的工具,是批判精神的孵化器,是品味的创造地,它保存着理解世界的钥匙。当然前提条件是它必须有能力通过各种手段,不仅将这些钥匙传递给它的同道,而且还要传递给所有其他的人。”[4]

3.1 从教育者到分享者

从服务方面观之,解说工作为游客、观众与展览搭建了有效的交流桥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更多需要讲解服务的游客,尤其在非遗展演中,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游客不容易从观展的过程中领会到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这对非遗展演的讲解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类的讲解服务不仅需要介绍该项非遗的基本情况,还需提供关于非遗文化内涵的信息,如历史源流、时代特色等,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这有助于更好保护、传承该项非遗。

博物馆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展示内容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涉及多个领域,可以较好满足观众在学习、休闲等方面需求[3]

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博物馆条例》中强调博物馆应面向社会,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我国大多博物馆已开始与学校合作,但社教活动的受众不应局限于学生,还可以面向游客。

这也体现博物馆对观众的态度变化,博物馆不再是处于高位的施教者,而像平等对话的朋友。如今无论是展览内容还是解说服务,博物馆都更倾向于为观众提供展品的来龙去脉,启迪观众的思考,而非灌输、说教。博物馆已不再仅仅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它更接近于分享者,着力于将信息以更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本研究中的20例均成功实施了鼻内镜下切除了鼻腔鼻窦肿瘤。其中,有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在手术中出血相对而言多一点(150毫升),其余患者的出血量均控制在50毫升以内,中位数的出血量:30毫升;在手术后使用膨胀海绵填塞鼻腔,48小时候后取出。患者的手术用时在20分钟至50分钟之间,中位数为35分钟。若是患者在术后的反应轻,则在术后三天左右便能够出院,并给患者应用维生素AD滴剂滴鼻及生理性海盐水喷鼻;在术后的7天内进行鼻腔清理,之后每14天检查一次,术后60天腔上皮化均良好,没有出现出血以及鼻腔干燥等并发症。

3.2 从保存者到见证者

博物馆原先对非遗与对物质遗产的态度类似,专注于维护、展示非遗的历史面貌。但实践证明,非遗是不断发展着的动态过程,每项非遗在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特征。博物馆不应满足于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现存的状态,而需随时代的发展变化,为观众提供开放而伸展的理解文化的方式、开启各时代文化遗产的钥匙。

从展览形式来看,博物馆不再以静态展示非遗。从博物馆文化进入中国之初至今,我国博物馆在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随着非遗越来越多出现在博物馆展览中,其展示手段的不同也逐渐显现出来。非遗保护需要的不是保存其现有状态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使它有生命力地传承下去。当然,一项非遗进入博物馆后,它或多或少是会受到博物馆内特有文化的影响,故博物馆需要在展示的过程中注意,不能为了盲目迎合游客而对非遗进行过度商业化的开发或者歪曲本质的利用。但是总体而言,每个时代下的非遗都有自身的特色,故进入博物馆也并不影响该非遗整体自然的延续。

博物馆行业是相对开放的领域,博物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化,这需要我们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应对新问题、新挑战。在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对非遗的实践做出调整,笔者认为一方面非遗不仅被博物馆抢救性记录,还能被更多人了解、体验;但是,另一方面,非遗的保存传承或多或少受到博物馆文化的影响,这是否有利于非遗的发展还有待探讨。

博物馆的角色从教育者转向分享者,从保存者变为见证者,博物馆参与非遗的实践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评估、修正以及实践博物馆的职能。要利用现有的平台与资源,注重学术的综合,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科学合理地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耦合起来,突破现有的发展局限,适应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0

[2]王凤英.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基本现状[A]//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书店,2017.

[3]陆建松.博物馆与都市旅游业[J].探索与争鸣,1997(11):37-38.

[4]曹静,黄玮.世界文明的高处相逢[N]解放日报,2008-03-19.

【作者简介】 朱妍昕(1995—),女,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标签:;  ;  ;  ;  

旅游市场下博物馆角色的变化-以非遗实践为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