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图书馆学流派论评(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流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6 新技术学派
新技术学派出现于60年代,它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产物。由于新技术学派注重引进和发展新的信息技术,注重以新的信息技术为前提来预测图书馆的未来趋向,因此它也称作未来学派。新技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利克利德(J.C.R.Lickli-der)、兰开斯特(F.W.Lancaster)、汤普森(James Thompson)、克劳福特(Walt Crawford)、戈曼(Michael Gorman)和道林(K.E.Dowlin)等人。
利克利德是美国图书馆学家,他于1965年出版了经典之作《未来的图书馆》。利克利德认为,随着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已不再是适宜的信息贮藏物,这样,当人们最终拒绝接受图书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输机制时,他们也就会拒绝接受图书馆。利克利德强调信息查询者与信息本身的动态交互,他甚至还设想了一种可以形成“新图书馆网络”的预知系统(precognitive system):用户可以通过名为“共生者”(symbiont)的机器进行存取,“共生者”的键盘和显示部件允许用户观察文献、图形、书目引文并可执行书目查寻及其它功能。利克利德是新技术学派的先驱人物,他的未来图书馆理论已具备了新技术学派的特征,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技术决定论”。
兰开斯特是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和情报学家,他从1970年以来一直执教于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和情报学院,主要著作有8种,其中以《情报检索系统——特性、试验和评价》(1968年)、《图书馆服务的测量与评价》(1977年)、《走向无纸信息系统》(1978年)、《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1982年)等最为知名。兰开斯特的未来图书馆理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他基于计算机在情报存贮、检索和传播方面的应用,大胆地预测了2000年前后无纸信息系统的发展及技术细节,而这一切现在大都已成为现实。②他探讨了无纸信息系统对科学交流的影响,认为“在全部电子化环境中,正式和非正式交流之间的区别将趋于模糊”,网络信息交流将使正式交流渠道和非正式交流渠道之间的共生关系越来越明显。③他分析了无纸信息系统的实施可能遇到的技术方面、智能方面、社会和心理方面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比较棘手,“但看来没有哪一个问题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换言之,无纸信息系统的实施和普及是必然的趋势。④他探讨了图书馆在无纸社会中的作用,认为未来的图书馆要么演变为“收藏旧印刷记录的档案馆和提供娱乐消遣方面的阅读材料的机构”,要么就是为那些没有计算机终端的人而存在。⑤他预测了无纸社会中图书馆员的角色变化,认为2000年的图书馆员“将是一个自由的情报专家,可在办公室或自己的家里为那些求助于他的人工作,帮助他们开发利用各种可获得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兰开斯特本人是情报检索专家,他对未来图书馆的预测是建立在技术预测的基础上的。为此,他所作的预测中的许多技术内容都已化为今天的现实;但他的预测较少考虑社会、心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对于无纸社会及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作用的预测未免失实。但无论如何,兰开斯特都是一个伟大的图书馆“预言家”,人们接受他的理论也好,否认他的理论也好,都不会掩盖其夺目的光芒: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者。
汤普森是英国图书馆学家,他在《图书馆的未来》一书中阐述了自己对未来图书馆的认识。该书写于80年代初期,全部内容共分6章:①无法利用的图书馆。主要分析了急剧增长的图书馆藏书与传统的组织和检索手段之间的矛盾,以及经费拮据对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制约。②先发制人的技术。指出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有效结合正是解决图书馆危机的根本途径。③电子存贮。通过对联机检索的回溯和比较研究,说明电子存贮即联机数据库的发展将是未来图书馆的核心。④数据桥梁。诸如文件提供服务、传真发送、全文系统、电子出版、电传、光符识别、机器翻译等都属于数据桥梁——传送数据给用户的桥梁。⑤图书的未来。电子出版物将取代印刷型图书成为新时代的主要形式。⑥图书馆的未来。“图书馆的结局可能是采取博物馆形式并告别印刷时代”,但“图书馆员和图书馆的真正任务——信息的选择、存贮、组织和传播——仍然和历来的任务一样”;改变的只是图书馆的形态、结构和图书馆员处理信息的技术方法。汤普森的未来图书馆学理论也许较少创意,但他博采众家之说,内容翔实,逻辑顺畅,时有真知灼见,确为优秀的图书馆学论著。
克劳福特和戈曼均为美国加州资深的图书馆自动化专家。克劳福特从1968年起从事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研究领域涉及图书馆、技术和个人计算机(PC),研究成果包括10本著作和数十篇论文;戈曼曾在芝加哥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Berkeley)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Fresno)的图书情报学院讲授图书馆学课程,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书目控制、图书馆自动化和图书馆行政管理,有著述多种。克劳福特和戈曼联手于1995年推出力作《未来的图书馆:梦想、狂热和现实》之后,在美国引起极大反响,有多篇书评高度评价该书所取得的进展。该书共分12章:①信条。克劳福特和戈曼认为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法则已不能适应今天和未来的图书馆情境(context),为此他们提出了新的五法则,即图书馆是为人类服务的、尊重所有的知识交流形式、理智地(intell-igently)利用信息技术以改进服务、保护知识存取自由、赞美过去和创造未来。②印刷物的生命,印刷物既不会消亡也未受到损伤,有多种迹象表明,图书馆流通量和书籍销售额都呈上升势头,连续不断的新技术(包括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只是建立了自己的市场而不取代图书馆,经过数百年发展的高度精密的印刷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将各擅胜场,互补共存。③技术迷的狂热(the madness of technolust)。新技术不是万能的,新技术只是旧技术的补充,大多数新的设备都失败了,技术成功是极难预测的。④电子出版与分布(distribution)。以提供信息和数据为主的印刷出版物将被电子出版物所取代,CD-ROM不会拥有巨大的市场,巨型联机文本数据库也运转不灵,Internet只是由新方法所支持的“无形学院”,电子杂志在特定范围内效果良好。⑤与电子信息竞争。全世界的数据量平均每5年翻一番,但没有工具能够支持对大型、异质的全文本数据库的有效检索,这正是图书馆员的优势。⑥破除全电子未来(the All-Electronic Future)的梦想。通用工作站无法满足学者对原始记录的需求,数字转换和存贮的成本使一般的转换极不可行,电子分布的成本模型未包括脱机打印等项费用,Internet从来就不是免费的,没有强大的公共图书馆及其持续的印刷收藏,电子分布也将失去优势。⑦图书馆的敌人。图书馆在意识到自己的敌人的同时应识别和鼓励自己的朋友,图书馆工作是重要的,改变职业名称只能削弱和威胁它的未来,非中介化(让用户变为自己的参考馆员)的冲动是自杀行为,图书馆不是受资助的书店,图书馆员也不是保管员。⑧图书馆的多样化。不同的图书
馆和不同的图书馆用户拥有不同的需求和问题。⑨馆藏和存取的经济学。完全建立在存取基础上的图书馆服务是不现实也不经济的,图书馆必须在馆藏和存取之间求得平衡。⑩连续出版物危机的生存指南。连续出版物尤其是科技期刊价格的持续上涨已引发了一场危机,对此,一方面可以就印刷期刊、电子期刊、数据银行等进行比较选择,另一方面可从知识产权入手寻找解决方案。(11)未来图书馆:无墙图书馆。今天和明天的图书馆将越来越多地为远方的用户提供服务,它们必须寻求新的存取非本地信息和资料的方式,它们需要采用那些能够扩展图书馆工作的工具和技巧。(12)好运属于成功的图书馆(succes-sful libraries make their own luck)。未来只有成功的图书馆,未来意味着印刷物和电子传播的共存,意味着线性文本和超文本的共存,意味着以图书馆员为中介的存取和直接存取的共存,意味着馆藏与存取的共存,意味着图书馆既是一座大楼,又是一个界面。克劳福特和戈曼的《未来图书馆》完全可以被称为经典之作,其中的一些论点虽有待于完善和接受实践的检验,但就其博大精深而言,足以与巴特勒和谢拉的同类著作相提并论,它们都是美国图书馆学史上的里程碑。
道林则是美国著名的电子图书馆学家。据汪冰的研究,道林“是电子图书馆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位明确电子图书馆的含义、特点和功能的学者。”道林于1984年出版了《电子图书馆:前景与进程》一书,在书中,他概括了电子图书馆的“二、三、四”。“二”即两个原则:最大可能地存取信息,使用电子技术增加和管理信息资源。“三”即三个功能:资源功能、信息功能、通讯功能。“四”即四个特征:利用计算机管理各种资源,通过电子渠道将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查询者连接起来,能使信息专家在信息查询者需要的时候介入电子处理过程,能以电子方式存贮、组织和传递信息。1993年,道林应兰开斯特之邀撰写了“新型记录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30年展望(The neographic library:a 30-year pers-pective on public libraries)”一文,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the n-eographic library。这种图书馆可用于处理各种信息、知识和阅读材料的格式;其关注的重点是为用户传送各种应用格式,提供整个社区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增加社区所需要和利用的信息和知识的存取,利用现有技术去管理资源和增加存取;the neographic library是图书馆员设计的、存取取向和用户驱动的图书馆,其任务是消除无知。道林还以自己工作的旧金山公共图书馆的计划为依据,对未来作了预见。在他看来,未来的图书馆决不是“无墙图书馆”,事实上,未来图书馆将拥有许多能将图书馆服务“输出”到居民家中的视听工作室,其建筑具有“智能性”,是“社区网络的中心”。他相信,电子技术能使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小城镇社区的氛围和感觉”,同时又能使用户获得即时的全球联通。道林的电子图书馆思想是新技术学派图书馆学逻辑发展的产物,其中的技术决定论色彩依然浓厚,但只要留心就可发现,“资源”已潜入了道林电子图书馆思想的深处。
新技术学派正在各个层面迅速取代早期技术学派的位置,一旦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具体的图书馆工作部门,由传统方法所支撑的早期技术学派的阵地就会土崩瓦解。就新技术学派自身的发展轨迹而言,又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是以预测为主的时期,“技术决定论”的色彩极为浓厚。②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是以实践为主的时期,“无墙图书馆”、“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诸多概念学说竞相纷呈,技术仍然是这些理论的核心。③90年代中期开始,理性分析又渐渐抬头,唯技术倾向的一统天下风光不再,对当前和未来图书馆的分析预测更多地渗入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因素,“资源中心”的思想有所体现。新技术学派的发展过程再次证明了图书馆学的进化规律,即图书馆学的突破往往首先从技术发端,经过实践的中介,最终回归信息资源和用户需求所组成的理论核心,新的理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和完善的。
7 信息管理学派
信息管理学派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在图书馆学领域的发展所促成的图书馆学理论流派。就图书馆学自身的逻辑发展而言,信息管理学派(或信息资源管理学派)是新技术学派进化的必然产物。就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而言,“信息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一种变体,使用“信息管理”一词者多为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他们一方面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植入图书情报学之中,另一方面又竭力将具体的图书情报学理论提升和一般化,这样就形成了具有图书情报领域特色的信息管理理论。信息管理学派的主要特征是注重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注重信息资源在集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注重一般信息管理理论的探索。信息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丁(W.J.Martin)、克罗宁(Blaise Cronin)、达文波特(E.Davenport)和斯特洛特曼(Karl A.Stroetmann)等人。
马丁是英国昆士大学(亦称女王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人员,他于1988年出版了专著《信息社会》,其中专门辟出一章来论述自己的信息管理思想。他在谈及信息管理产生的背景时认为,信息管理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其一,信息管理是图书情报领域早已熟悉的挑战的更为复杂的变体,它涉及信息扩散、信息载体的异质性、信息爆炸等问题;其二,这些问题的复杂化本身又是社会内部变化的结果,这些变化源于信息的机构化以及人们对信息的认知——信息是竞争优势和利润之源。信息管理是使有价值的资源隶属于标准化的管理和控制过程以实现其价值的活动,更有效地说,它必须超越程序式的信息收集、贮存和传播工作而致力于使信息利用及其贡献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信息管理的范围广及数据处理、文字处理、电子通信、文书和记录管理、图书馆和情报中心、办公系统、外向型信息服务、所有与信息有关的经费控制等领域,其组成要素则包括技术、专家、可利用的资源和系统等。马丁的信息管理思想深受源自美国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它是以假想中的集成信息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已不能称之为图书馆学理论。准确地说,它是从图书情报领域发展起来的信息管理理论。
克罗宁是美国资深的情报学家,达文波特则是英国苏格兰的一位青年学者,他们于1991年合作推出的《信息管理原理》(Element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代表了信息管理发展的又一种方向,这是一种哲学层次的信息管理理论。克罗宁和达文波特不满足于现有的理论思维与探索,他们试图从直觉入手,运用模型、隐喻及相关的方法论,剖析信息管理的深刻内涵,并使之上升到一般理论的层次。该书共分5章:①模型、隐喻及转喻;②激活财产;③价值分析;④竞争优势;⑤商品与市场。他们认为,信息管理产生的条件有三个:一是信息可以模型化;二是信息必须在特定情境中实现模型化;三是具有特定目的。他们进一步考察了信息资产模型化的4种情境即企业、政府、大学和图书馆,发现在这些情境中资产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他们还运用2×2矩阵表逐一分析了上述4种情境中信息资产的表现形式和类型以及如何激活这些资产的方法。以图书馆为例,其信息资产可概括为藏书、建筑设施、职业技能、信誉、技术基础、历史遗产(heritage ite-ms)6种主要类型,它们又可归入资产矩阵模型(见图2),但由于缺乏生产、包装、分配、营销等手段,这些资产只是一种静态的资产,我们必须运用资产管理战略才能将之激活,这些战略包括转让、出租、特许经营、合同承包、重新估价和开发等。克罗宁和达文波特在《信息管理原理》中还多次论及图书馆,但图书馆在此无疑只是信息管理理论的一个具体的应用领域,其信息管理理论已超越多年来形成的信息行业及其观念而发展为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管理理论。
斯特洛特曼是德国的图书情报学者和信息管理学家,他在1993年发表了“90年代的信息管理:概念框架”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信息管理思想。斯特洛特曼认为,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及相关信息过程进行规划、组织和控制的理论。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内容、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结构三部分;信息过程则包括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过程。如果将信息管理简化为一种“圈轮”结构,那么,处于核心的是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外层是信息服务背景,再外层是由信息提供者、信息分配者、竞争对手、顾客和支持性服务等要素构成的信息市场背景,最外层是由那些与信息市场发展有关的政策、经济趋势、社会政治变化、技术趋势、法律、社会制度、市场规则等要素所形成的信息环境背景(见图3);而图书馆和情报服务则是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斯特洛特曼认为,图书馆与情报服务必须改进对资源的管理,以提高生产率、服务效果和质量;在外部,它们必须把握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设法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以支撑它们的信息管理。斯特洛特曼将信息管理定位在信息服务的框架内是一个创举,它充分体现了图书情报学的思维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斯特洛特曼的信息管理理论是真正融合信息资源管理和图书情报学理论的产物。
信息管理学派的理论已远远超越了图书馆学的规定性,它既是图书馆学也不是图书馆学。从肯定的意义上来审视信息管理理论,它包容了图书馆学的合理内核,是图书馆学进化与变迁的必然结果;从否定的意义上来审视信息管理理论,它与图书馆学理论有质的不同,它们之间是要素和整体的关系,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信息管理学不会取代图书馆学,诚如克劳福特和戈曼所言:“在过去的年代中,当电影、收音机和电视普及开来时,人们曾几次预言印刷物和公共图书馆将会消亡。然而现在的结果是,新的媒介建立了自己的市场——它们不仅没有取代相反还增进了印刷物和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同理,信息管理学将在广阔的领域和较高的层次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图书馆学则将继续在信息资源体系研究领域确立自己的优势。
8 结束语
即将跨入第三个百年的西方图书馆学决非是理念派图书馆学和实用派图书馆学所组成的“黑白照片”,相反,它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这是无数图书馆学人用生命和执着谱写的壮丽篇章。其间,有辉煌,有悲壮,有曲折,有坦途,有重彩,有淡抹,有收获,有失落,有治学的单调和枯燥,也有追求的乐趣和喜悦,更有奉献的崇高和伟大。这是一部图书馆学史,但也是一部人学史——一部关于图书馆学人的历史。当我们站在世纪的门槛上,开始绘就新世纪的蓝图时,追古论今,将会使我们的方向更加明确,前程更加光明,征程更加顺利,收获也更加丰硕。让我们以克劳福特和戈曼的名言自勉吧:赞美过去,创造未来!
标签:图书馆论文; 电子图书馆论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 经济学派论文; 印刷行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