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

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

代明俭[1]2016年在《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现如今,美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内容,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美育教学已经成为了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此,对美育教学渗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将美育教育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刘鹤翔[2]2017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美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具有美的品格、美的理想、美的情操和美的素养。有学者这样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在各个学科中的教学后所形成的教育。而美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对美育进行深入的了解,更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学科的热爱,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小学数学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构建一个基础的逻辑体系,更是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喜欢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此为小学数学教育的立足点。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基础的数学知识,促进小学学龄儿童思维的发展,并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感化与教育。而且在小学教学课堂的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数学的教学,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本文从相关的背景和概念入手,通过研究美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分析美育渗透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改进的措施以及途径。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发现,可以抛砖引玉,对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有所贡献。

王殿双[3]2015年在《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美育问题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学科的教育,其在任何学科中都有体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对学生感受数学美,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的美育教育融入较少,这对学生的数学审美和素养的提高非常不利。如何将美育问题合理融入小学数学教育中是当前教师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进行了简单思考。

朱秀英, 刘斌斌[4]2018年在《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文中认为美育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并不仅仅只是对艺术类学科的教育,它也能够融入任何学科,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数学这一自然学科来讲,它蕴含自己独特的美,将小学数学教育和美学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于数学审美有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通过美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针对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感受数学美以及创造数学美进行讨论与分析。

张丽杰[5]2002年在《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文中认为本文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这一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观点。 第一,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美育的概念及其含义。并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进行初步的界定。 第二,论述了美育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意义。认为小学数学教育要打破单调、乏味的教育教学模式,美育的作用不可小视。特别指出:美育原则的贯彻落实,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因而,对学生理解数学、形成数学兴趣、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叁,全面分析了美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难于落实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观念,难以胜任美育对数学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上存在的缺陷,使美育缺乏有效的载体;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制约着他们的审美能力;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及远离生活实际,使“数学中的美”被隐蔽起来;美育自身的艰难处境,使美育难以在数学中扎根成长;评价体制的单一和狭隘,使数学中的美育成为一纸空谈。由此得出:美育在小学数学中的贯彻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有赖于政策的导向、教育观念的转变;有赖于小学数学教材的更新改进;更有赖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也会受到数学学科本身以及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因而美育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渗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第四,在分析当前教育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进行合理定位。提出了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内容、美育目标、美育原则的构想。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绝不是美育与小学数学的简单迭加,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科的特点,有其独特的内容。其核心就是: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运用美育的原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学好数学、爱好数学。

赵燕[6]2016年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叁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叁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冯昊[7]2014年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在小学教学中"无美不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谓美育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美育教学更应该给予贯彻和实施。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程伟伟[8]2015年在《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很多教师都能够意识到,多样化课堂教学才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养也非常重要。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点就是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将美育很好地融合其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课程中渗透出的各种美。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很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这也能够带给学生更丰富的课堂体验,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各

云霄[9]2012年在《浅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问题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门科学,数学有其独特的美,故应当将美育渗透于小学数学教育中.本文从若干个方面出发,结合相关案例,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作出思考.

马达[10]2001年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容提要:本文将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100年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一历史阶段我国中小学、中师、高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发展、关联等问题,从中总结出得失与规律,以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依据和参考。 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时期。1.萌芽期(1901—1919):以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为标志。2.初创期(1919—1949):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契机,美育逐步受到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起步。3.建设期(1949—1956):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4.曲折发展期(1957—1966):虽然美育未得到重视,但学校音乐教育在困境中仍有所发展。5.停滞期(1966—1976):在极“左”路线干扰下,美育被否定,学校音乐教育遭受严重破坏。6.繁荣期(1977—2000):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重新得到确立,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六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哪个时期政府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并在具体的措施、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证,哪个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J]. 代明俭.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 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鹤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3]. 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问题的思考[J]. 王殿双. 中国校外教育. 2015

[4]. 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J]. 朱秀英, 刘斌斌. 中华少年. 2018

[5]. 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D]. 张丽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2

[6]. 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7].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J]. 冯昊.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

[8]. 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问题的思考[J]. 程伟伟. 科普童话. 2015

[9]. 浅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美育问题的思考[J]. 云霄.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

[10].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 马达. 福建师范大学. 2001

标签:;  ;  ;  ;  ;  ;  

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问题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