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中医院糖尿病科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摘要】目的:探讨消渴症的中药及针灸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消渴症患者33例中医药治疗的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上消型15例,中消型8例,下消型10例。经治疗 上消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中消型患者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9%。下消型患者,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1例,有效率90%。结论:中医药针灸治疗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糖值,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值得临床治疗推广。
【关键词】消渴症;中药;针灸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085-02
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因患者小便甘甜,故又称糖尿病。本病应与尿崩症、神经性多尿作鉴别。西医称为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异常,遗传、感染等因素引发,临床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身体代谢紊乱。采用中医药治疗不良反应少,对临床症状减轻有重要的影响[1]。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消渴症患者33例中医药治疗的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33例消渴症患者,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53±2.5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7±2.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西医对消渴病(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2 辩证分型
33例患者辨证分为:上消型15例,症见以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为主,兼见尿多,食多,舌尖红,苔薄黄,脉象洪数。中消型 8例,症见食量倍增,消谷善饥,嘈杂,烦热,多汗,形体消瘦,或大便干结。兼见多饮,多尿。舌苔黄燥,脉象滑数。下消型10例,症见食量倍增,消谷善饥,嘈杂,烦热,多汗,形体消瘦,或大便干结。兼见多饮,多尿。舌苔黄燥,脉象滑数。
1.3 治疗
1.3.1中药处方 上消有虚实之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虚证用麦冬饮子(《证治汇补》)加减:人参、麦冬、五味子、生地、天花粉、知母、茯神、炙甘草、葛根、竹叶。实证用人参竹叶汤加减:人参、麦冬、山栀、黄芩、黄连、炙甘草、竹叶。二方均以人参、麦冬益气救液。麦冬饮子以生地、干葛、天花粉增液养阴,竹叶、茯神清心火,知母退虚热,甘草、五味酸甘合而化阴。人参竹叶汤以黄芩、黄连、栀子大清肺胃实热;虚则补其阴,实则泻其火,治消之大法也。
中消以消谷善饥为主症,用生地八物汤(《医学心悟》)加减[2]:石斛、玉竹、生地、山药、知母、麦冬、丹皮、黄芩、黄连、黄柏、薄荷。中消属胃,胃火过旺,消谷如焚,法当养阴清胃,方用三黄、知母泻胃火,丹皮清血热,生地、麦冬滋养阴液,山药健脾和中,荷叶升清化浊,胃火清则无烁谷之忧,津液复则消渴自愈矣。加石斛、玉竹以增强滋养胃阴的作用。
下消肺肾亏,金水涸,饮一溲二。治当肺肾兼顾。用黄芪汤(《医学心悟》)加减:黄芪、人参、五味子、麦冬、枸杞子、熟地,加山萸肉、覆盆子、桑椹子。人参、麦冬养肺阴,重用黄芪补肺气,以资化源,枸杞子、熟地、五味子滋补肝肾,纳气润燥,覆盆子补肾固精,缩小便,桑椹子滋阴养血,补益肝肾。枸杞子治消渴而降血糖。倘久病虚及阳,酌服金匮肾气丸。
1.3.2针灸 上消取手太阴、少阴经穴为主;中消取足阳明、太阴经穴为主;下消取足少阴、厥阴经穴为主,辅以背俞及经外奇穴。补泻兼施。
上消:少府、心俞、太渊、肺俞、胰俞;
中消:内庭、三阴交、脾俞、胃俞、胰俞;
下消: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胰俞。
胰俞为治疗上中下三消的经验穴。上消宜清心肺,故取少府、心俞泻心火,太渊、肺俞补肺阴。中消宜调脾胃,故取三阴交、脾俞补脾以布津液,内庭、胃俞以清胃热。下消宜治肝肾,故取太溪、肾俞补肾纳气,太冲、肝俞平肝降火。口干舌燥加廉泉、承浆;嘈杂善饥加中脘、内关;目糊加光明;头晕加上星;阳虚灸命门[3]。
2.结果
33例患者中,上消型15例,中消型8例,下消型10例。经治疗 上消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中消型患者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9%。下消型患者,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1例,有效率90%。
3.讨论
五志过极,精神烦劳,心火偏亢,消烁肺阴,以致口渴多饮,发为上消。或因偏嗜甘肥酒辛,脾胃积热,化燥伤津,遂致消渴善饥,发为中消。或因恣情纵欲,房室不节,肾精亏耗,封藏失职,以致尿多而混,发为下消。消渴虽有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之分,但其病机主要是阴虚燥热所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消渴日久,阴津极度损耗,阴虚阳浮,可出现烦渴、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唇红、舌干和呼吸深快证候,甚至出现昏厥、虚脱等危象。
糖尿病患者正气虚弱,极易并发感染,针刺时必须注意严格消毒。如发现病人有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嗜睡,甚则昏迷,呼吸深大而快、呼气中有酮味(如烂苹果味)者,甚至可见血压下降,循环衰竭,是糖尿病引起酸中毒,病情危险,宜中西医结合及时抢救[4]。针灸治疗对胰岛素有良好的双向调整作用。糖尿病病因病机复杂,并发症多,治疗影响因素也多,综合疗法在这些方面较有优势。所以现代临床更注重加强各种疗法之间配合,并寻找饮食、运动、情志、调护、西药、针灸、中药等相结合的综合调护与治疗组合方案。
【参考文献】
[1]马玄.中医药治疗消渴病临床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16(22):57-57.
[2]李霞.探讨消渴症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2):439-440.
[3]朴耕希,徐玉东,刘艳艳,等.近20年糖尿病针灸治疗处方特点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4):262-264.
[4]陈书明.中医治疗及饮食调理消渴症21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7):35-36.
论文作者:吕正鑫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7
标签:麦冬论文; 患者论文; 针灸论文; 有效率论文; 生地论文; 人参论文; 知母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