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出发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近现代史论文,历史观论文,历史学家论文,出发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6月6日,北京市史学会和国家教委社科中心联合召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问题研讨会,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现将部分与会同志的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我想谈谈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近几年来,一些文章发表了一些意见,与以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说法有较大的差距。有些文章认为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辛亥革命之前或之后,无论如何都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还有的同志认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说法是一个失误,需要从根本上加以否定,并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从而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设想或新的理论基点。不久前刚出版的一本讨论晚清变局的书的作者,明确地在后记中说,他在书中特别地用“中世纪社会”或“东方社会”来代替国内经常使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说法,尽管在书中我们看不出来有这么一个主张。我觉得,这些说法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原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说法是不是真的不妥当、不科学?是不是真的需要一种新的说法来代替它?
我认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提法是我们观察近代中国历史问题的一个出发点,因为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认识到这一点,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奋斗和努力的,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得出了这个看法。孙中山曾经提过“中国是一个次殖民地的社会”。共产党成立后,对这个社会性质的认识也经过了一个历史过程,一直到三四十年代才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世的百岁老人陈翰笙先生当年领导一些学者对当时中国的农村作过许多调查和考察,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作过许多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说法,以致于引起了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大论战。当时也有各种说法。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认识的得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三十年代末,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泽东在他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中都论述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并以此作为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根据,一个出发点,认为只要明确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就能够确定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正确地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过程中,正确地在战略和策略上处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事实证明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建国以后国内学者特别是近代史学研究者对这一认识的正确性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当然学者们的这种研究并不总是很好的,也有不少缺陷,但是如果因为过去的研究中存在着不妥之处,就要对有关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这一个基本论断提出否定的意见,我认为是不妥的。实际上这些否定的意见也没有拿出新的观点,也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种看法现在有逐渐蔓延之势,值得我们这些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同行认真考虑,并寻求新的论证,新的说明。过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铁的事实证明它是正确的,今天我们应该再通过对大量历史事实的占有来进一步论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不然的话,前述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可能会继续蔓延下去。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基础,就是建立在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基本分析之上的,因此否定这些基本分析,实际上就否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根基。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