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外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观察论文_王鸿娟,邓姣红,蒋丽

湖南省耒阳市人民医院儿科 湖南耒阳 421800

摘要:目的 对比为新生儿提供外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方法 将我院儿科于2016.2月-2016.11月间接收94例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划分为常规组47例与研究组47例,护士为常规组患儿提供股静脉穿刺采血,为研究组患儿提供外周静脉穿刺采血,评价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情况、评估患者采血后标本溶栓率及皮肤紫绀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0例(85.11%),研究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5例(95.74%),研究组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χ2=6.525,P=0.011)。常规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12.77%,皮肤紫绀发生率为17.02%,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4.26%,研究组患儿皮肤紫绀发生率为6.38%,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皮肤紫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经外周穿刺采血法操作简单、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且采血后新生儿出现皮肤紫绀、标本溶血率较低。

关键词:新生儿;外周静脉;股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

新生儿血管特点为官腔细弱、皮肤组织较薄、静脉位置难以确定等,导致临床静脉血液标本采集工作难度较大,且新生儿哭闹、肢体摆动、不配合等行为均对静脉采血工作提出较高要求,新生儿常见静脉采血部位包括头部、股静脉等,我院过往多通过股静脉采血,但由于股静脉位置特殊,靠近会阴部,且穿刺部位皮肤发生紫绀可能性较大,穿刺难度较大导致成功率低[1-2]。本文对比为新生儿提供外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发现经桡静脉采血成功率较高可有效缩短穿刺时间,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儿科于2016.2月-2016.11月间接收94例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划分为常规组47例与研究组47例,常规组新生儿包括男29例、女18例,月龄在1-25d,平均为(14.2±3.2)d,体重平均为(2618.2±45.6)g;研究组新生儿包括男30例、女17例,月龄在2-24d,平均为(13.8±30)d,体重平均为(2615.3±45.1)g。两组新生儿基本资料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本次研究已取得所有新生儿家长同意;排除存在凝血障碍新生儿;排除合并其他严重机体合并症新生儿。

1.2 穿刺方法

为常规组患儿提供股静脉穿刺采血,流程:护士准备好穿刺用物,护士协助患儿取仰卧位,由2名以上护士共同实施,将患儿穿刺侧肢体外展,自然弯曲膝盖,将小腿呈现90°弯曲状,将穿刺侧肢体臀部垫上无菌单;另一护士负责固定患儿肢体,操作者站在患儿足侧,触摸股静脉搏动,确定穿刺点后做好消毒工作,选择适宜角度(20-30°)后斜刺进针,观察抽出血液颜色,确定进入血管后抽取血液后拔针固定[3]。

护士为研究组新生儿采用外周静脉穿刺采血,护士采用小号头皮针连接注射器,护士评估患儿头部血管表现,选择粗直浅静脉,常规消毒皮肤后由操作者手持针柄,确定穿刺点,使用四指分开穿刺皮肤,固定皮肤后采取适宜角度后进针,确定针头进入血管后放平针头,进入1-2mm,使用左手固定针柄,抽吸静脉血,拔针进行按压[4]。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及采血后标本溶血及皮肤紫绀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估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

常规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0例(85.11%),研究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5例(95.74%),研究组新生儿经桡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χ2=6.525,P=0.011)。

2.2 评估两组患儿采血后出现标本溶血及皮肤紫绀情况

常规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12.77%,皮肤紫绀发生率为17.02%,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4.26%,研究组患儿皮肤紫绀发生率为6.38%,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皮肤紫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股静脉穿刺主要优点:采血量足够;缺点:穿刺难度较大、穿刺结束后按压时间长、穿刺后出现皮肤紫绀、血肿可能性较大、股静脉位置特殊;股静脉位置特殊、临近血管及神经丰富、机体暴露面积较大、影响皮肤保暖效果[5]。

外周静脉血管穿刺优势:①新生儿头皮静脉搏动明显、②穿刺部位确认难度较低、穿刺简单、③拔针后可快速止血、穿刺后并发症情况少见;④对患儿造成机体疼痛感较小、⑤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操作步骤简单,可在暖箱内进行[6]。

综上所述,经外周穿刺采血法操作简单、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且采血后出现皮肤紫绀、标本溶血率较低。

参考文献:

[1]王蕾,孔令华,徐振彦等.两种采血方式在新生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7):88-89.

[2]刘蓓蓓,徐业芹,吴荣华等.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穿刺静脉选择的比较[J].江苏医药,2014,40(6):730-732.

[3]张慧,雷佳,陈蓉等.两种静脉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2):5-7.

[4]方东霞.新生儿静脉采血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7):107.

[5]陈春芙.基层医院新生儿外周静脉采血的临床应用[J].母婴世界,2015,(4):164-164.

[6]张惠蓉,杨红瑞,康存花等.新生儿股静脉采血的环节控制[J].全科护理,2016,14(11):1158-1159.

论文作者:王鸿娟,邓姣红,蒋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0

标签:;  ;  ;  ;  ;  ;  ;  ;  

新生儿外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观察论文_王鸿娟,邓姣红,蒋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