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师范院校语文教学论文_徐君善

创新教育与师范院校语文教学论文_徐君善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省 徐州市 221300)

摘要:创新能力是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最高能力和最根本的素质,创新教育则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创新型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最终是要培养造就全面、主动、和谐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教师;创造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的最高能力和最根本的素质,创新教育则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学校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语文教学来说,承担创新教育的重担就更显得责无旁贷。

一、创新教育——教育的核心

所谓“创新”,是指独特地、新颖地、成功地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且有一定意义的问题;有时也指独特地、新颖地提出前人未曾发现的且有重要意义的新问题;或指独特地、新颖地提出有可能解决某一重大问题的最佳设想。“创新”不仅指为全社会、全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生,也指对于个人具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由此可知,判断创新应有两条标准:一条是社会标准,即从社会范围来考察,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一条是个体标准,即问题的解决与个体自身或个体之间具有新颖性、突破性、独创性。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它是在客观需要的驱动和伦理规范的要求下,在已有经验和感性知识、理性知识以及新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统摄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的敏捷转换和灵活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获取的信息,以具有超前性和预测能力的认知模式,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及规律,并进一步提出具有独特见解的、具有主动性和独特性的复杂思维过程。它的思维方法包括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类比思维等形式,这些思维方法以其意识上的能动性、方向上的求异性、结构上的灵活性、时间上的突发性、空间上的整体性、思维成果的创新性,揭示了思维过程的独特性。这对于将来要承担教书育人重任的高师生来讲,如何卓有成效地利用在校时间,培养这种智力品质、开发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创新型教师——教育的关键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面对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新课程发展要求,不难看出今天教师角色的转换应主要体现为: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变成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成为教学的创新者。而语文教师的创新精神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经验。能自觉、主动地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有着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表现出较强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榜样。

(2)不断改革,勇于探索。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在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勇于标新立异,敢于出奇制胜,善于从新角度、以新方法去思考问题,并常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推进教师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主动探讨、主动发现、广泛交流的学习环境,创建学生——语文—社会——世界相沟通的新型教学模式。

(4)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三、创造能力——人才的灵魂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要义就在于: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善提问题、创造性地提问题;不仅能提问题,还要能独立解决问题,尤其要培养学生在诸多问题中发现新的联系,寻找新的突破口;运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主要有:

(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兴趣的产生、思维的激活、智力的发展起着刺激作用。教者设计出问题情境、活动情境、辩论情境、表演情境、实验情境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将会使学生学习认真、思想集中、情绪高涨、气氛活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的激情渐渐萌发。就学生参与而言,可指导学生课前参与教具的制作、教学环节的设计、相关教学资料的准备;课上参与质疑、解疑、阐述、评价、概括、表演、练笔;课后参与作业设计、课外活动的组织等。在这过程中,要力求保证学生参与的广度,即所有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同步和谐地参与教学过程;把握好参与的深度,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层次,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训练思维,把握不同契机角度。在教学中,教者可根据教学实际,把握住契机,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即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如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如《草船借箭》,反映出诸葛亮虽神机妙算、知人知天,但缺乏合作共处能力,没能团结周瑜联手抗曹);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即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曹冲称象》可称石头,亦可称物、称人,《司马光》可破缸、推缸、手拉手捞、架梯子……);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即求异思维或逆向思维。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便是逆向思维的最好范例;《石钟山记》便是苏轼求异思维的记录。

(3)培养想象,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想象力最重要

的特征,莫过于它的超越性,它可以超越感官,进入人无法直接感觉到的领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它可以超越知识,使人类在未知领域中神游、遐想(“寂寞嫦娥舒广袖,吴刚捧出桂花酒”);它还可以超越自然,创造出无数自然界并不存在的事物(《西游记》中的人物、事件)。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再造想象,理解课文中有关环境气氛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的描述,从而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在写作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借助再造想象将已经经历过的生活图景调到眼前来,更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全新的生活图景。

(4)鼓励创造,为创新教育热身。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从鼓励学生质疑入手,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让学生踊跃发言,以便引出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案,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建议;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追求标新立异,允许观念离题。只有做到教学民主、气氛和谐、尊重个性、包容异说,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与显露,才会有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产生,才能为他们日后从事创新教育奠定基础。

论文作者:徐君善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创新教育与师范院校语文教学论文_徐君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