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镇企业群落化发展是促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落论文,乡镇企业论文,有效途径论文,促进我国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一般地,城市化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其基本动力是工业化。在我国农村,工业化的表现特征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80年代,是我国农村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引发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改革了传统的经济运转流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推动了我国农村工业化迅速发展。然而,十多年来在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历了“离土不离乡”的过程之后,终于渐进地汇集成一股强劲的“民工潮”,演绎出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人口大迁移。这种态势的形成,既是市场经济在我国城乡全面推进不可避免的社会经济现象,又是我国城乡无论是现期收入还是预期收入的巨大差异的结果。90年代,我国儿千万农民工涌入城市,上千万人愿花高价购买城市户口,这一现象既表明了城市化的潮头正在不断涌动,又蕴含着城市化过度滞后的阴影。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之所以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主要是50年代工业化初期我国采取了加速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为了在农村保持与加速发展重工业相称的高积累率和资源动员能力,我们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在内的以城乡隔离为特征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条工业化道路虽然使我国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由于战略选择倾向于重工业超前发展,忽视了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演进跃过了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阶段,因而工业化跳过了大量吸收低素质劳动力的工业技术初级阶段或低水平阶段,这虽然推进了经济增长,但把低收入水平基础上形成的积累主要投向重工业,不仅农业人口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人口的就业也成了问题。这就是50年代初期我们长期实行城乡分离政策,限制农业人口流入城市的经济原因。而城乡分离,大量农业人口与现代工业相割裂,成为了建国以后我国城乡不均衡发展,城市化过度滞后于工业化的重要原因。
70年代末期,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我国农村进行,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改革使农民拥有了经营自主权,成为了直接的经营者,从而在深层次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是,由于城乡隔离的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限制,农村居民仍然不能流动进城镇就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农村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农民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使我国农村工业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遍布于村落原野。据统计,我国乡镇企业80%分散于各个村落,19%分布在小镇,仅有1%布局在县城以上。乡镇企业“满天星”式的布局, 必然导致其基础设施投资过大,土地大量浪费,污染严重,企业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乡镇企业固有的社区属性,还使得生产要素和资本缺乏横向流动,企业之间缺乏横向联系,从而使产业雷同、结构重复、规模相似,缺少层次化和专业分工,同类产品市场饱和,低水平竞争激烈。与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和企业间缺乏分工相联系,企业经营效益难以提高,农村市场体系难以发育和完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二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伴发生的,工业化的推进,使工业向城镇集中成为必然,并带动起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市成为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中心,成为现代经济和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地域载体。而城市化的推进对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城乡一体化等方面也具有显著作用。我国农村改革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之所以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效应,其原因就在于农村城市化的过度滞后,阻碍了农村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这种工业化与城市化非同步发展,则缘于我国农村工业空间结构的分散化。纵观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其城市化进程初期,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是同步进行的。土地集中,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乡村地区形成推力,城市工业的发展,使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形成拉力,在这两种合力的作用下,大量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流向城市,为城市工业吸收而变更为工人,农民在实现了地域转移的同时实现了职业变更。而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畸形发展,农村推力过强而城市拉力不足,工业化没有发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我国是一个以落后的、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人口分布的现状产生于农业社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因而造成农业人口在可耕地面积上大体平均的分布,更由于顽固的二元经济结构壁垒的存在,就使得我国的农村工业化一开始只能采取农民在社区内就地兴办企业的形式。这样,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有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城镇中的工业化,而另一方面,又有以农民及其所处的农村社区组织为投资主体的农村工业化,前一个工业化过程,由于不断造成企业和人口的集聚,因此起着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作用;而后一个工业化过程,由于企业的布局不得不实行高度的分散化,因此,在绝大多数地区,它并没有带来社会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聚。因而它对推动我国人口城市化发展的作用也就十分微弱。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在急剧下降。1994年,我国农、林、牧、渔各业的总产值,只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7.5%,换句话说,即农村社会总产值中, 高达82.85%的比重是非农产业创造的,但是,我国的农业人口比重仍然高达76.7%,而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仍占全社会劳动力总量的53.18%。
上述分析表明,80年代我国农村工业化的浪潮,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收到了明显绩效,然而我国农村改革以来的持续发展并没有带来城市化效应,城市化滞后带来的结果是:(1 )农村工业化布局过于分散,具有传统的产业特征和浓厚的乡土色彩;(2)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仍大量地滞留在农村, 享受不到现代城市文明;(3)土地资源大量浪费,环境污染严重, 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4 )持续不断的“民工潮”不仅使农业失却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而且使城市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就业问题严重,交通运输频频靠急。
三
很显然,我国乡镇企业现行的分散格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严重困扰我国农村经济的两大问题,即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和土地资源的严重稀缺。
出路何在?我们认为组建企业集团,发展规模经营,改变我国乡镇企业的现行空间格局成为了世纪之交我国乡镇企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的趋势所在。组建企业集团,开发农村工业区,有利于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农村工业群落的形成,有利于将农村工业化积蓄起来的能量,引入城镇经济,并由此带动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促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农村工业群落的形成,不仅为乡镇企业以及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模式,将使现代城市工业和传统农业之间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有可能在增长过程中逐步衔接起来,当然,要实现这一转变,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具有普遍的意义。
(一)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真正获取足够的择业空间。
目前,我国劳动力的流动,受到户籍管理制度、住房制度、人事用工制度等限制,特别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把劳动力割裂为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中实行了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和农民合同工制度,这些政策的实施都是对旧有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尝试,但都不是长久之策。由于旧的户籍制度的限制,束缚了农民向城市的转移,同时还迫使一些已经转移到小城镇就业的农民在原籍保留着承包的土地,这样既延缓了城镇建设的步伐,又制约着土地的集中经营,因此,旧的户籍制度如果不进行彻底改革,我国城市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改革现行的劳动用工制度,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机制。
我国现行的劳动用工制度是城乡隔离制度和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这一制度造成的城市居民就业的优越性和对农民的歧视极不利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我们必须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机制,即随着城市企业改革的深入,今后无论是国有、集体、乡镇或三资企业,在劳动用工上均一律取消户籍限制,变过去相互分割的城乡二元劳务市场为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为消除城市就业对农民的歧视和扩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创造条件。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着力点。
城市是产业和人口集聚的产物,但是反过来城市发展水平又决定着这种集聚的程度和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城市发展总量、规模及其功能总是有限的,工业要素向城市的集聚不能不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所以发展中国家要想大规模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必然会面临城市发展不足的矛盾。工业化如果不能突破现有城市格局去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只能局限在城市现有条件下发展,造成不良循环。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新兴城市和城市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基本战略选择。这一点不同于国外发达国家,他们人口少,城市发达,故通常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减少,现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我国却相反,我国现有城市普遍工业效率低,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约束严峻,较大规模地吸纳劳动力既不现实,也不经济。更为关键的是,由于长期福利制度的保护,城市内部形成了超稳定的利益结构,通过调整利益的重点突破,全面启动并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将会面临难以预料的巨大困难。而小城镇长期被排斥于传统城市化组成部分之外,有条件广泛进行新的城市化机制的试验和探索,矫正传统城市化战略以牺牲农村发展作为代价的严重偏差,充分利用乡镇企业的巨大能动力量,开辟新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我国农村城市化演进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能否同步协调发展,是一个核心问题。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实,要成功地实现这个转变,还必须依靠全面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彻底解决我国农村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其中包括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引导和保护,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等。尤其是大力发展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工业群落,使其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载体,应当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国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