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1]2002年在《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现代汉语“是”字句联结为事实基础,以“小句中枢说”为理论依据,以“表—里—值”小叁角为研究思路和方法,对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进行定量定性的动态研究。绪论部分,评述“是”字句研究现状,归纳“是”字句基本类型,提出事实基础和理论依据,并勾勒研究框架。正文部分,探讨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的基本联结关系,“是”字句类型配置,前后成分搭配,简缩与扩展,两种联序的不对称性,语法环境以及与然然联结、否否联结的比较等问题。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分单复句联结和分句联结,前者的基本联结关系是对照和转折,后者的联结关系可以是并列、因果、转折叁大类,但以对照关系最为常见;每种联结关系与联序、“是”字句类型配置、前后成分搭配互相选择、互相制约。这种联结使用省略、隐含、共用等语法手段加以简缩;通过成分扩充、联肢增生、联肢多对应等语法手段加以扩展。这种联结可以充任宾语或进行再联结,促成动态语境。这种联结有然否序和否然序两种联序,它们在句法、语义、语用、语篇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的不对称性。这种联结是“是”字句联结的一种,与然然联结、否否联结等有同也有异。总结部分,谈叁点体会:一是讲实据,讲实证:二是探求更贴近汉语事实的理论;叁是重视理论的开放性和拓展性。
朱斌[2]2004年在《汉语语法研究的实和虚——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的思考》文中认为本文针对汉语语法研究的事实和理论谈叁点认识 :(一 )讲实据、讲实征 ;(二 )探求更贴近汉语事实的理论 ;(叁 )重视理论的开放性和拓展性。
张耀丽[3]2016年在《蒙古国初级汉语水平学生“是”字句偏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级阶段是二语习得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出现的偏误应该引起国际汉语教师的重视。汉语“是”字句用法复杂,“是”字的省略规律很少被提及。蒙古国初级汉语水平学生在学习“是”字句用法时,经常出现很多偏误,“是”字残缺和语序偏误最为严重。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第一,丰富本体“是”字句研究,总结“是”字隐现规律。第二,研究蒙古国初级汉语水平学生“是”字句偏误,帮助缺乏汉语语感的蒙古国学生减少偏误,更好地运用“是”字句。第叁,了解喀尔喀蒙语和汉语的整体差异。第四,根据偏误研究成果,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为蒙古国的汉语教学提供借鉴。本文共五章。第一章介绍选题缘由、意义、语料来源,从本体研究角度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角度概括前人研究成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分析“是”字句的定义、句法,“是”在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情况,按结构总结“是”字隐现规律,即“是”什么时候可省,什么时候不能省,什么时候可省可不省。第叁章是本文研究重点,分析蒙古国初级汉语水平学生“是”字句的偏误情况。通过蒙汉对比,了解到“是”字句在蒙汉中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多对多的。通过整理调查问卷总结其常见偏误类型、偏误原因,最后给出偏误等级和补救措施。第四章在分析蒙古学生学情、教学内容后,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给出建设性的教学策略。第五章结语总结本文研究成果。本文创新点在于:一.综合从结构和意义的角度研究“是”字省略规律。目前这方面研究成果很少,多数文章只指明偏误类型,并没有说什么情况能省,什么情况不能省。二.作偏误评估及补救分析。目前的偏误分析几乎无人从这一角度着手,希望本文能为泛泛僵化的偏误分析提供新思路。叁.教学策略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教学实际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笔者希望通过本体分析、偏误分析、教学策略的分析,能为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相关语法教材的编写提供有益参考,促进汉语国际教学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董斌[4]2007年在《对外汉语精读教材“是”字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汉语教材建设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核心,是促进汉语国际推广的中心环节。而其中尤以精读教材为重中之重。本文选取了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精读教材全套《汉语教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是”字句语料库。从“是”字句的分类统计、编排顺序和复现情况叁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了考察。提供了一系列精确的教材统计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教材评估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讨论了相关问题,提出了笔者的看法和建议。作为一个封闭性的研究,笔者力求对《教程》中的“是”字句分布情况作一个客观、静态的描述,为有关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参考,也希望对今后的教材编写工作有所裨益。
田玉西[5]2012年在《“是”与“的”的本体研究现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文中提出“是”和“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是预科班都要求掌握的。但是“是”和“的”的词性和句法功能很复杂,并且其语义特征有很多种,不易区分。虽然国内外很多学者做出了不同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这些研究都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标准性。每个学者都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不同的方面,各抒己见,较少兼顾其他方面,要不就是就相同方面的不同观点相互比较,但是很少注重这些方面的联系。本文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成果细化和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前人只是在句式方面研究出现的偏误,并基于语料进行分析,然后给出建议,并且很少与本体研究结合,分析出现这种偏误的原因。本文就是把对“是”与“的”本体系统化的分析研究与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问题充分的结合起来,用本体研究解决对外汉语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可行性的建议。本文从本体研究出发,系统总结了“是”和“的”词性,句法功能和语用条件。从最基础的角度,描述了在现代汉语中“是”和“的”研究和使用情况,为“是……的”格式中各个句型的不同语法功能和语用条件的分析做好准备,并为后文留学生出现的偏误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接着从本体的角度重点分析了“是……的”结构的不同格式,在前人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各个句式的句法功能和语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是……的”句式是一种限制格式,并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解释。在进行充分的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语料库的资源,对留学生习得“是……的”进行了偏误分析,并从本体角度分析了种种偏误出现的原因。所有的研究和分析都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所以在文章的最后,结合前面的研究和自己仅有的少量经验对“是……的”句式在对外汉语的教学活动中提建议,主要从教材项目的编写和课文与课后练习的配合,老师的讲解,课后的复习巩固等角度提出的建议。
余娜[6]2012年在《“A是B之一”句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诸如“他是我们学校最帅的男生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类似的句式。然而,在传统的语法规范中它们是否“合法’是有争议的,也就是极量副词“最”能否和“之一”搭配的问题,前人对此已有论述,但未注意到“之一”在这类句式中的作用,更没有没有对包含“之一”的判断归类句做全面的考察。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语料的分析,主要运用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句法结构形式、语义功能、语用意义以及转换比较研究等角度对“A是B之一”句式进行了描写解释,并详细分析了它与相关句式的不同之处,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A是B之一”结构中A的句法结构类型比B要丰富得多,它可以由名词及名词短语、动词及动词短语、代词和一些形容词等来充当,而B的成分则主要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光杆名词和极个别述宾短语。“A是B之一”中的“是”一般不出现否定形式,可以受副词修饰,还可以用“为”、“系”等替换。整个“A是B之一”格式既可以单独作为小句存在,也可以作为句内的成分或分句而出现,多数情况下做小句。“A是B之一”在其7种相关句式中数量占优势。2.“之一”具有[+部分]义素。“A是B之一”的语义特征是表示归类,其内部又可以根据A是体词还是非体词性成分分为真同归类和准同归类两类,不能表示存在、等同、描写和说明。这是由该格式自身以及A、B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3.A是主题,“之一”是“A是B之一”要表达的焦点,发话人交际的目的是凸显A属于B这一范围,所以应该重视A。“最XN,没有之一”、“最……之一”、“……之一”言说对象的范围不同:第一个结构仅仅强调表示处于顶点位置的XN;第二个结构可以表示靠近最高量级的一部分;第叁个结构可以表示整个范围内的任意点。我们试图由此揭示“A是B之一”更加符合汉语经济准确而不夸张的交际心理。“A是B之一”句式中A作为主题反映了发话人交际视点的移动,同时也使受话人明确了关涉对象,引入了主题。“A是B之一”一般是陈述句,在极个别疑问句中作为句内成分使用,少数情况下,因陈述者感情的强烈可见于感叹句,没有见到祈使句的例句。4.“A是B”、“A是B之一”、“A是(一)量B”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替换。倾向使用“A是B”或“A是(一)量B”的条件是:(1)当A为个体时,表达强调的是A的“质”而非“量”或者B的可及性很低;(2)A为非个体。倾向使用“A是B之一”的条件是:(1)表达强调的是A的“量”而非“质”;(2)B中不含“集体”概念词语,用其他两种形式可误解为等同;(3)用其他两种形式不合交际心理需求。叁种形式都可以使用的情况是:(1)B中含有“集体”概念词语,用其他两种形式不致误解为等同;(2)社会交际心理需求的发展变化。在一定时期内B的组成成分中有无表示“集体”概念词语是制约“A是B之一”和“A是B”或“A是(一)量B”转换的重点,能否转换同时还受社会的发展,人们交际的心理和方式影响。
王思敏[7]2004年在《“什么是X”与“X是什么”汉英语言中的对比分析》文中提出汉语的“什么”用在句中表示疑问时,其英语里的对应形式是“What”,两词都具有指别兼称代的功能,在句中可指代未知而欲知的信息,例如:“什么是X?”跟“What is X?”,两者都属于疑问代词,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是,在汉语的使用习惯中,人们对“X”作出发问时,除了用“什么是X?”的句式,同时可以用“X是什么?”,这两种句式一般被认为没什么不同,用哪一种形式发问都可以,作用都是对“X”提出询问。汉语这种特点,英语并没有对应的使用情况,英语对欲知的“X”作出提问时,必须以“What is X?”的句式,在一般情况中,“X is what?”是个不合标准的句子。本论文从汉英两种语言这种特殊现象作为出发点,主要探讨与汉语“什么是X?”跟“X是什么?”,以及英语“What is X?”跟“X is what?”几个疑问句式相关的一些语言问题。文章首先描述汉英两种语言使用上述句式的基本概况;然后,研究汉英两种语言中“什么是X?”及“X是什么?”的语法特色,集中讨论英语必须以“What is X?”句式提问的这个语法现象,并通过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相关理论进行初步解读。论文的第叁部分,我们将使用大量篇幅、仔细分析汉语中“什么是X?”跟“X是什么?”的差别,研究内容涉及句法、语义及语用等方面,并且尝试找出人们把“什么是X?”与“X是什么?”两种句式视作等同、随意互用的原因;同时,对如何使用“什么是X?”跟“X 是什么?”提出与既往不同的看法。这部分的研究目的,一方面想指出人们向来所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希望为汉英两种语言在有关问题作进一步对比前打下参考基础。承接第叁部分的分析,文章第四部分将综合汉语及英语在“什么是X”与“ X是什么”的异同,然后总结汉语及英语的语言特色,看看两者在表达相同思维时所采用的手法和习惯。
玛丽娜[8]2016年在《俄罗斯汉学家的汉语语法着作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博士论文对俄罗斯汉学家的着作进行比较研究——以郭列罗夫(ГореловВ.И.,1911–1994)撰写于1957年的《汉语实用语法》为基础。另外所探讨的对象是俄罗斯汉学家索尔采纳娃和索尔采纳夫(СолнцеваН.В.,1926–2014,СолнцевВ.М.,1928–2000)出版1979年的《现代汉语理论语法》,伊万诺夫和波利瓦诺夫(ИвановА.И.,1878-1937,ПоливановЕ.Д.,1891-1938)撰写于1930年的《现代汉语语法》和龙果夫(ДрагуновА.А.,1900–1955)撰写于1952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绪论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文献来源。第一、二、叁、四章旨在揭示郭列罗夫《汉语实用语法》中的语法现象分析。在具体的论述和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将郭列罗夫的观点与现代汉语研究的观点作比较。在对比和剖析的过程中,笔者重视《汉语实用语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第一章描述并分析了郭列罗夫《汉语实用语法》中的词类系统,并且突出郭列罗夫对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在这部分中,主要论述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此外,笔者阐述《汉语实用语法》在汉语词类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章中论述并分析了郭列罗夫《汉语实用语法》中的句法功能,并且突出郭列罗夫对汉语句法成分的特殊观点。此外,笔者阐述《汉语实用语法》在汉语句法功能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第叁章着重阐述了郭列罗夫《汉语实用语法》中的单句。这个部分包括单句的句型、句类和句式。第四章论述和分析郭列罗夫《汉语实用语法》中的复句。第五章阐述和剖析伊万诺夫和波利瓦诺夫的《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语法现象。在此部分对郭列罗夫的《汉语实用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进行对比。第六章论述和分析索尔采纳娃和索尔采纳夫《现代汉语理论语法》。笔者在此部分介绍该着作的主要语法观点,并且和郭列罗夫的《汉语实用语法》以及《现代汉语理论语法》的实词作对比。第七章是郭列罗夫的《汉语实用语法》和龙果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对比研究。笔者在此部分突出郭列罗夫的《汉语实用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不同点。本文分析表明:俄罗斯汉学家所描述的汉语语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具有突出的价值和意义。结语包括郭列罗夫的《汉语实用语法》的特点和不足之处,概述郭列罗夫的《汉语实用语法》与伊万诺夫和波利瓦诺夫的《现代汉语语法》、索尔采纳娃和索尔采纳夫的《现代汉语理论语法》、龙果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间的异同。
范茹[9]2017年在《现代汉语“X是X”构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分类考察、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认知的角度对“X是X”构式进行了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全面研究,解决了“X是X”的分类、“是”的词性、构式义的形成与理解等问题。首先,根据“是”的语法功能和意义,论证了“X是X”结构中的“是”具有动词、副词两种词性,并根据“是”的词性将“X是X”结构分为了“X是X”判断式和“X是X”让步式两个构式。其次,对“X是X”判断式和“X是X”让步式的构式义分别进行了描写,发现“X是X”判断式构式义的形成与ICM中的转喻映射有关,通过统计分析认识到较高的语用频率促进了“X是X”让步义的稳固。最后,对“X是X”判断式的语用研究认为,“X1”和“X2”基本同形,这违反了合作原则的“量准则”,因而产生特殊会话含义;而“X是X”让步式符合“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能起到语用缓冲的作用,有利于言语交际;还用关联理论说明了“X是X”构式会话含义的明示-推理过程。
肖元珍[10]2005年在《限选式“不是A,就是B”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不是A,就是B”的语言事实为基础,以“小句中枢说”为理论依据,以多平面、多角度为研究思路和方法,以量化统计为研究手段,对“不是A,就是B”的一种类型——选择关系的句法形式、语法意义、语用功能、语体特征进行较为详尽的描写和归纳。导言部分,初步解释限选式“不是A,就是B”限选的概念,提出该格式下辖次类的标准,并勾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简述相关研究情况以及本专题的研究意义。正文部分语形分析,从静态的角度,主要观察格式的选择项、关联词语、小句主语、小句宾语中的A、B结构成分、句法功能等方面,归纳出对称性、趋整性、趋简性等叁个句法结构特点。语义分析部分,分析格式的内部语义关系和外部语义关系,从研究格式选择项A、B之间的语义关系,到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归纳出类同比较性、“量级”性、“排除异项性”“可选择性”等四个语义特点。语用分析部分,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格式的语用条件、修辞功能和表达语气、语体特征、前后项顺序的制约因素等四方面。总之,本研究力图较好的实践一条从事实现象描写到理论方法归纳的研究路子。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D]. 朱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2]. 汉语语法研究的实和虚——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的思考[J]. 朱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 蒙古国初级汉语水平学生“是”字句偏误研究[D]. 张耀丽. 吉林大学. 2016
[4]. 对外汉语精读教材“是”字句研究[D]. 董斌. 暨南大学. 2007
[5]. “是”与“的”的本体研究现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D]. 田玉西.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6]. “A是B之一”句式研究[D]. 余娜. 浙江师范大学. 2012
[7]. “什么是X”与“X是什么”汉英语言中的对比分析[D]. 王思敏. 清华大学. 2004
[8]. 俄罗斯汉学家的汉语语法着作比较研究[D]. 玛丽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9]. 现代汉语“X是X”构式研究[D]. 范茹. 黑龙江大学. 2017
[10]. 限选式“不是A,就是B”分析[D]. 肖元珍. 暨南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