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沈 威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 通过实地调查浙江省部分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志愿者工作运行情况,对文化志愿者的性质、作用及参与农村文化礼堂的必要性进行了剖析,深入探究文化志愿者在促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存在的主体性、规范性、持续性、专业性等四个方面的瓶颈短板问题,并提出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方式从政策供给到政策优化转变,文化志愿组织参与方式从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文化志愿项目实现方式从行政化模式向招标化模式转变等三个方面,以推动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运行机制及路径选择创新。

关键词: 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志愿者;困境;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文化志愿者是农村文化礼堂有效运行的重要队伍保障,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军之一。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这一农村最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新农村建设角度分析,为新农村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在保护、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方面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社会治理角度分析,在农村社会发展、社会整合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具有独特作用;从人力资源配置角度分析,能够凝聚农村文化精英和热心农村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传统农村社会政治结构角度分析,继续匹配和推动农村传统上重道德、重伦理的伦理型范式和“家国同构”的组织结构。2013年始,浙江省在全省行政村大力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统筹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困境。2016年,笔者组团走访了杭州市余杭区、湖州市德清县等浙江部分区县农村文化礼堂,实地调查发现其机制和路径仍有待深化和健全。

一、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志愿者是指那些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文艺技能等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和帮助的人。”[1]文化志愿者本身具有专业性、组织性和规范性,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平台,强调公益文化艺术服务,进一步推动文化志愿者发挥更大作用和实现更大价值,特别是当今经济社会转型,赋予了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使命和担当。

(一)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迫切需求

农村文化礼堂是集思想道德建设、乡村文体活动、特色文化培育、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当前,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外出打工农民和外出求学农民大量增加,农村劳动力不但在数量上呈现“空心化”的趋势,并且农村人力资本也呈现“空心化”趋势。原有的农村文化精英长期在外,城市生活方式的选择使他们在经济和文化认同上与农村的关联度急剧下降,农村文化精英的持续出走,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延续和开展缺少主体支撑,精英的缺位成为目前农村文化礼堂内生动力不足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当前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健全工作队伍。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和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意见》(〔2013〕37号)提出,“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协助开展文化礼堂各项工作”。当前,在农村文化礼堂的管理和发展中,缺乏科学专业的骨干队伍和科学规范的管理队伍。大部分的文化志愿者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艺术素养,如果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能为农村文化礼堂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也能够对农村文化礼堂发展起到科学指导和规范管理的作用,成为未来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发展的一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对于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改革农村文化供给方式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文化志愿者”的概念,指出:“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是繁荣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重要举措之一。”过去政府包办公共服务,提供单一化、低质量文化服务的状况迫切需要改变,政府不再是农村文化产品的唯一提供者。因此,进一步探索推进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引导和监督为主导,以培育文化志愿者组织为主体,以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为基础,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三)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农村道德示范的推动力量

“没有道德,就没有乡土中国;留得住道德,才能留得住乡愁。”[2]在流动时代、市场经济、城镇化浪潮背景下,部分村民传统道德观念淡薄,部分农村道德失范现象抬头,如何使相互差异的大众群体之间在对话与交往中实现身份认同、产生自我归属感、获取情感归依和本体性安全的场所达成共识,获得自我保护机制和情感性依存的根基,实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而整合为一个共有的合法性规范,塑造一个完美和诗化的人生境界是当今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农村文化礼堂所具有的民俗性、草根性和道德自律性功能正在消解。文化志愿者作为农村先进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之一,在提升农村社会道德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文化志愿者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奉献意识,在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具有正面引导作用,是新时期农村道德建设的榜样。二是文化志愿者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在文化实践过程中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呈现出几何式增长,使之反馈他人,实现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三是文化志愿者自愿参与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他们内心的愉悦感和存在感能进一步增强文化志愿者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为农村文化礼堂的重构提供精神支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会愈演愈烈,企业需要不断发展提升,增强竞争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势必成为未来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夯实企业发展基础,为企业在未来长远的竞争和发展中占据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存在的短板

(一)文化志愿者主体性的短板

车辆段在回填施工高峰期,各类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非常多。根据周边交通情况以及场地内施工特点,需合理布置出入口、施工通道及行走线路,确保场内运输车辆安全流畅。

(二)文化志愿者规范性的短板

当前,文化志愿者的准入制度不够完善,文化志愿者缺乏规范性。由于“志愿者”的界定标准过于宽泛,以致各种各样的“活动”都被标上“志愿”的标签。文化志愿者的规范性不强制约了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一是文化志愿者准入不够严格。要有规范的文化志愿者招募程序与招募办法,才能招募到具有良好志愿服务精神、具有一技之长的文化志愿者。但调查发现,在动员招募文化志愿者过程中,个别单位只看重数量,缺乏科学而规范的文化志愿者选拔制度及实施机制,不加选择地招募文化志愿者,使得文化志愿者不能完全符合农村文化礼堂所具有的民俗性、草根性和道德自律性特点要求,进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二是文化志愿者评价制度不够健全。评价是对文化志愿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志愿服务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体现志愿者工作绩效。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系统而规范的志愿者绩效考评办法,这不利于文化志愿者队伍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农村文化志愿者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村空间偏远、人员分散、公共资源匮乏的特点,导致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缺乏科学管理,缺少成熟的组织体系。四是文化志愿者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文化志愿者在付出劳动的同时,需要有充分的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当前由于志愿服务队伍的不稳定和不健全,缺少基本的物质保障,激励机制很难出台实施。

文化志愿者的主体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是衡量文化志愿者能否切实发挥效用的首要因素。一是农民群众主体缺失。调查中发现,不少村庄的文化志愿者由村干部兼顾。由于缺乏文艺团体、志愿者团体和相关的社会组织,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村干部进行推动,农民成为被动的参加者,使得农民群众作为志愿服务的核心群体,不能较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不仅影响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二是主动服务意识缺乏,有些志愿者只是出于提升自我能力、扩展知识的需要,有些志愿服务带有行政色彩,由相关单位组织参与,主观上动力不足。三是文化产品不够贴近农村实际。文化志愿服务只有针对群众文化需求实际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由于沟通不足或是对农村实际情况缺乏了解,有些非本土志愿者服务不适应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致使供需出现错位。四是行政干预过强。机关事业单位经常以行政组织方式安排志愿服务,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志愿者的参与热情,个别志愿者存有抵触和逆反心理。

(三)文化志愿者持续性的短板

国家和地方政策供给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目标导向的趋势,第一要务是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核心是人民群众作为“顾客”的满意度。一直以来,国家和地方都十分重视文化志愿者的管理和发展,鼓励和引导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发挥文化志愿者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积极作用。2016年7月,文化部制定并印发了《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提出“鼓励和引导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北京、厦门、杭州等地都相继出台了支持文化志愿者发展的政策,特别是浙江从2013年开始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要建成10000个农村文化礼堂。因此,浙江省需制定更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招募和培养更多的文化志愿者,扶持和培育更多的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推动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发展。一个理想的政策预期有待于政策实践的验证,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寻求完善,实现政策优化。虽然文化志愿者活动在农村文化礼堂已有一定的实践经历,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政策支持,但就目前的政策资源状况而言还没达到“充分优化”。当前政策供给逐步成熟,但政策体系尚未成熟,等待解决的问题还不断涌现,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入研究从政策供给向政策优化转变,必然需要支持和鼓励越来越多的专业文化志愿者参与到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中去,提升已建农村文化礼堂的使用率以及农民群众的参与率、获得感。

传统的农村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往往具有行政化、强制化的倾向,这既不利于农村文化志愿者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农村文化礼堂的进一步推进。因此,农村文化志愿服务应当改变传统的行政化模式,广泛引入项目招标等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方式,让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节省成本,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方式有三种选择:一是项目式,文化志愿者承担农村文化项目。文化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通过参与招标的方式,承担农村文化礼堂的部分或全部文化项目,将农村文化礼堂的需求与文化志愿者自身的知识经验、专业储备相结合,使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更趋专业化、科学化和多元化,更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合作式,文化志愿者与农村文化管理者协商合作。文化志愿者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储备,能为农村文化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农村文化管理者对农村的村情和农民的需求更加了解,能够为文化志愿者开展服务提供支持和帮助,因此,文化志愿者和农村文化管理者的深入合作,能够推动文化志愿者更好地参与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三是包揽式,文化志愿者包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这种包揽式的建设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自主性、专业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礼堂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文化志愿者专业性的短板

由于志愿者活动的自身特色,完全依靠政府部门介入不可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存在着政策能力难以溯及或者绩效不佳等问题。因此,新时期文化志愿服务的重心要转向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上,政府部门更多地要发挥“掌舵而非划桨”作用[3],让公众拥有更多公共服务的选择权和参与权。通过志愿者组织等第三方社会组织,引入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弥补政府部门提供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由政府提供“元政策”予以宏观倡导和支持,学校、企业和民间组织等提供“亚政策”予以促进和推动,逐步形成“政府支持、需求引导、市场推动、志愿组织承办”模式是当前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志愿者极具可操作性和社会效益的工作机制。目前,浙江省各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加大有关社团组织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快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组织化进程。未来,政府部门除了全力推动政策供给,应更多地统筹规划民间力量,重点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让市场成为文化礼堂的推动力量,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礼堂的建设主体,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从而更高效地促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三、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创新

(一)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方式:从政策供给到政策优化转变

在我国,志愿服务常态化不够的问题在文化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普遍性。一是服务时间连续性不强。以大学生文化志愿者为例,由于受课程时间的限制,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时间基本集中在寒暑假等节假日,这就造成了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在寒暑假等节假日异常活跃,而平日里则相对冷清,给农民带来了断裂式志愿服务。二是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不健全。在实地调查中,不少村民表示,文化志愿者带来的服务往往在短期内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效果具有不可持续性,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尚未形成。三是文化志愿者自主持续意识不强。个别志愿者自我认识不足,把志愿服务看作是临时性、阶段性事务,一旦没有动员就很难自觉提供服务。

一是建立结构合理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为志愿者提供便利的服务平台。政府主要负责指导和规范农村文化礼堂工作,减少对志愿服务的直接干预,保证志愿服务组织相对独立性,把更多服务空间和资源交给志愿服务组织,调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者积极性。志愿服务组织要制定文化志愿者章程,努力保障文化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二是搭建文化志愿服务理念宣传普及平台,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依托农村文化礼堂阵地,积极搭建宣传平台,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者事迹。三是搭建社会资源整合平台,吸引和鼓励更多的群众积极加入文化志愿者行列,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四是搭建供求信息对接平台。相对于城镇,农村信息闭塞,文化服务需求信息无法顺利到达文化志愿者。浙江省可以通过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以大数据的方式建立志愿者与志愿服务信息供需互动机制,通过创建形式多样、时间灵活的活动,使各种文化志愿者都能参与到农村文化礼堂活动中来。

(二)文化志愿组织参与方式:从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

文化志愿服务作为一项专业性、专门性较强的社会服务工作,必然需要相关专业人才参与才可能提供优质服务,也只有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业务技能培训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求。一是文化志愿者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储备和管理经验。根据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不少在农村文化礼堂工作的文化志愿者缺乏专业的志愿服务知识和经验。例如,部分文化礼堂的文化志愿者就是负责安全保卫和日常开放的管理员。二是本土文化志愿者缺乏专业培训。本土文化志愿者是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的主体,主要是退休人员和农村文化积极分子,他们有一定时间,熟悉农村实际,了解村民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文艺特长,但仍相对缺少专业技能,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提升;外来文化志愿者专业水平较高,但数量太少。三是文化志愿者自我管理不够。自我管理是文化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可靠保证。推动文化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发展,必然要推动志愿者在“助人”过程中实现“自助”,增进服务对象、服务组织以及志愿者三者的共同发展。

(三)文化志愿项目实现方式:从行政化模式向招标化模式转变

由于算法ESD和MSD的区别仅在于更新半径的不同,其两者的搜索逻辑相同,因此复杂度的计算方式也一致.改进SD检测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包含以下几个因素:

四、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搭建供求平台,增强主体意识,提升农村文化志愿者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句话不仅攻击征兵宣传片嗜杀黩武,还暗示中国的青年人对此十分买账,以至于宣传部门如果想要得到青年人注意,就得用“straight outta Beiijng”这种露骨的宣战字眼。这无疑同西方叙事中中国民族主义泛滥的观点相关联,符合西方观众对新闻事件主体(中国和解放军)的预期,从而造就了新闻的负面性和一致性价值。

(二)健全管理体系,增强规范思维,提升农村文化志愿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强化招募工作,多渠道向目标对象发出邀请,广泛吸纳社会各领域的文化热心人士参与,不断提高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通过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动员人们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志愿服务。二是加强培训工作,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培训班、专题班、观摩实践、慰问演出等,帮助文化志愿者学习农村文化服务政策,熟悉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及资源的情况,掌握更多的服务技能和技巧,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规范管理引导,加强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规范志愿服务,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动员、招募、培训、上岗、考核等系统化机制建设,确保服务质量。

(三)完善保障机制,增强持续能力,提升农村文化志愿者战斗力和执行力

一是建立良好评价体系,以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时间累计制度为基础,以服务质量考评为重点,形成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组织表彰和社会评价相互动的文化志愿服务考评激励体系,可以设立志愿服务基金,运用多种形式,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二是表达人文关怀,按地域或专业队伍情况,开展志愿者论坛等互动活动,向文化志愿者表达人文关怀,充分调动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三是加大经费投入,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多种农村文化礼堂志愿服务经费筹集方法,为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打好坚实基础,鼓励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捐助,确保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持续开展。四是树立典型示范,大力表彰表现突出的文化志愿者工作先进团队和优秀文化志愿者,形成人人争做文化志愿者的良好局面。

(四)推进科学研究,增强专业水平,提升农村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和精准化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组织好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的基础,要加强农村文化需求调查,理清农村文化志愿者现状,明确农村文化礼堂的内容与形式。二是加强前瞻性研究。借鉴国外文化志愿服务理论和实践,加强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研究,推进农村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和制度化,并加强农村文化礼堂职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研究、农村文化志愿服务参与影响因素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精准化的研究。三是加强研究成果运用。集聚专家队伍,通过编写培训教材、出版研究成果、组织系列培训班和学术论坛,以研究推动完善文化志愿者动员、招募、培训、配岗、上岗和反馈等六个环节一体化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

总之,构建农村精神文化空间的根本目的和旨趣就是构建公共性社会认同,确保大众精神文化“共在”。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需要在建章立制、宣传发动、招募培训等多方面完善机制,有效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向社会化、制度化、项目化和规范化等“四化”目标推进,引导农民更好地分享、创造和发展精神文化,更有针对性地保证精神文化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努力夯实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基础,以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达到实现文化自信的目标。

因此Δφj(n)即为对消时所需的准确补偿相位,将a通道信号进行相位补偿后与b通道信号相减并作Fresnel近似得

参考文献:

[1]薛丽.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及完善路径反思[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7):10.

[2]王学涛,李松,王政,等.中国的乡村道德路在何方[J].半月谈,2014(4):9.

[3]简·莱恩.新公共管理[M].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 G249.2;D6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303(2019)03-0051-06

收稿日期: 2019-03-13

基金项目: 2017年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的困境与对策”(2016STZX53B)

作者简介: 沈威(1981—),男,浙江湖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副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志愿服务。

(责任编辑:王新云)

标签:;  ;  ;  ;  ;  

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