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两种典型场景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两种典型场景

一、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两类典型场景(论文文献综述)

毛俊杰[1](2021)在《《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框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公众对于与疫情相关的新闻信息需求也大大增加。在深刻变化的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与传播方式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国内覆盖率最广、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成为公众获取权威疫情相关信息及其进展的重要来源。本文选取《新闻联播》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5月20日这段时间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研究样本,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运用台湾学者臧国仁先生的框架分析理论,利用文本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框架。在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的文献以及研究的设计进行梳理与说明之后,文章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进行了分析。在高层次结构分析中,从宏观层面重点讨论了主题,对主题类目进行了构建与分类,介绍了主题类目的总体情况,然后指出,主题类目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第一,主题内容:突出核心议题;第二,主题题材:展现抗疫成果;第三,主题编排:强化舆论引导。中观层面对节目的新闻体裁选择、整体叙事结构与作用、新闻背景的设置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体裁上来说,消息勾勒疫情全貌,通讯刻画抗疫典型人物,评论围绕热点发声。三种体裁全方位、多维度地报道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总体上来看,新闻结构图式完整,虽然情节性框架为主,但议题性框架也占有一定比重。局部来看,运用故事化手法突出情境和后果,深化了新闻价值;议题性框架位置显着,凸显了新闻立场。在低层次结构分析中,从微观层面对节目的语言符号和报道方式进行了分析。从语言符号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用精确的数字呈现间接表达立场;第二,色彩鲜明的词语表明情感和态度;第三,标题运用冒号和亮点信息强化传播效果;第四,口语化的语言增强亲和力。此外,还运用镜头语言和同期声充实新闻内容,间接表达媒体意见。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概括出了《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三个框架:形式框架——体现政治本位;情感框架——凝聚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形象框架——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最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启示,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正面宣传引导舆论;人文关怀稳定民心;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总之,面对这一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新闻联播》全领域、全方位覆盖式的报道,正面引导了社会舆论,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王琨[2](2021)在《CNN推特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的浪潮将各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背景下面向全球的社交媒体平台涌现成为国际交流、国际对话、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为各国争夺国际话语权,呈现国家形象提供了新的舞台。长期以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借助信息资源优势占据了国际传播的有利地位,成为国际传播格局的主导者,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成为被呈现的“他者”,国际舆论格局存在着不平衡的局面。2017年,特朗普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中美两国的关系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以CNN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中国在西方媒体中的国家形象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研究西方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对于中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定位自身国际形象、了解国际舆论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下在西方媒体特别是美国媒体中的形象了解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中国,研究选取了CNN的推特账号作为研究对象,从新闻框架理论出发,结合议程设置理论,使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理论,聚焦于CNN推特平台在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四年间的涉华报道,通过数据爬取和抽样选取样本进行类目建构和编码,探究其涉华报道在宏观选择框架以及微观话语重组框架中的特点,并由此总结出CNN在推特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在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的四年间,CNN在推特平台中对中国的关注度逐年提高,报道量也逐年增多。在宏观层面,CNN在推特平台中以视觉化的方式集中呈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同时借助杂糅交叉报道和高频重复报道等报道方式呈现了中国在人权、灾难、事故等方面的负面形象。此外,在微观层面,CNN在推特平台中的涉华报道带有明显的平台特色,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了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新闻报道中的词汇、修辞、引语、叙事等方式进行意义生产,隐含了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价值倾向与态度。研究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CNN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将中国国家形象呈现为异质化的负面政治空间、竞争对立与合作发展下的中国经济、科技繁荣与灾难频发的社会生活、古老传说与现代艺术并存的单一文化形象以及充满国际野心的军事威胁者五大形象。基于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的特性,CNN通过从宏大事件中抽取出碎片事实要素来对中国相关新闻进行报道,使受众通过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来拼接成了认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因此,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他者化”中国一方面源于媒体呈现的形象,另一方面则源自于受众根据碎片化拼接所进行的自我想象,而想象来源则是CNN暗藏于报道中的价值立场与话语权力。

朱琦[3](2021)在《新闻短视频的叙事模式研究 ——以第28-30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短视频获奖作品为例》文中指出短视频逐渐成为用户主要的媒介渠道。主流媒体若想掌握舆论话语权,需创新新闻报道形式。中国新闻奖,是国家级别的新闻奖项,获奖作品具有标杆性意义,且主要是主流媒体参赛。本文选取第28-30届获奖新闻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依托新闻叙事学,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语言出发分析50组作品,总计62件。研究主流媒体现阶段目前如何创作新闻短视频,存在什么问题?未来该如何发展?通过研究分析这些问题,扬长补短,以期给其它新闻短视频的制作带来借鉴价值。首先,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语言出发,描述性层面上掌握当下优秀新闻短视频叙事模式。叙事视角上,内视角强化亲历性,增强真实感,外视角强化客观性,达到告知作用,内外视角混合使用多元全面了解新闻事件。一元视角突出一个核心点,多元视角从多种意见出发了解同一事件或人物。第一人称视角注重主观感知,第三人称视角起到客观记录的作用;在叙事时间上,以顺叙客观还原新闻,以倒叙提升兴趣,以追叙补充完善背景,以预叙构建美好图景,以平叙实现主旨强化;在叙事语言上,核心画面语言以传统为主,更注重事实导向的新闻短视频较多会选用纪实类资料,以人物故事为核心较多选用剧情类视频,原创动画画面使用较少,配合同期声和解说,细化和串联新闻事件,配乐渲染氛围,文字语言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其次,从叙事意义建构的方式分析新闻短视频实现舆论引导的具体途径,通过具象化呈现,建构社会知识;正反面呈现,塑造社会规范;情感化呈现,形成社会共识,实现叙事意义的建构。第三,从生产主体、叙事模式以及叙事意义的扩散,分析叙事困境。叙事主体“移民”属性,导致新闻短视频欠缺竖屏式、短平快,新闻价值性、时效性、趣味性、真实性降低,在碎片化、图像优先、魔弹论失效的传播环境下,抑制叙事意义扩散。最后,新闻短视频的创作应以用户为核心,丰富叙事主体,软性化、圈层化以及闭环化进行叙事选题,叙事模式更具网感;叙事时长精炼呈现,打造新闻短视频品牌,提高用户粘性,才能全方位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实现舆论引导。

李晓[4](2020)在《偶像视域下电视新闻节目人物形象建构 ——以《新闻联播》人物报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物报道是我国一种传统报道样式,旨在通过建构偶像指引受众行为、产生道德教化、体现社会价值观。央视《新闻联播》作为最具权威的新闻栏目,其人物报道随着节目整体改版,在形象的塑造上卓有成效。新闻人物形象作为社会镜像的真实反映也随着社会嬗变而发生转变,通过追溯人物报道发展路径,发现人物形象塑造实现了从“典型”到“偶像”塑造的转型,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偶像人物形象建构满足了新闻媒介传递信息及引导舆论的客观需求、实现受众需求与心理期许、构筑时代记忆和进行社会整合的现实需求。在这一传播语境下,《新闻联播》不断改革创新,成效斐然,特别是在十八大后其人物报道全面改版,主要呈现了“时代偶像”“精英偶像”和“平民偶像”三种人物形象,传播了主旋律、实现了其应有社会功能。对改版后的《新闻联播》人物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可见:其为实现偶像形象建构,采用画面符号和语言符号双通道再现人物;通过人物报道的叙事主体和报道对象的言说,传达了国家话语、精英话语及大众话语;在文本的叙事策略上采用微观视角和“新”“旧”二元对立展现偶像形象,同时充分利用传播介质特性,在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实现内容整合,助力偶像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当前,人物报道在多媒体背景下呈现出多种可能,但在繁荣发展的表象下仍存隐忧,给偶像塑造带来困境,包括大众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新闻生产单一的报道框架以及消费主义对偶像符号的异化。鉴于此,可以从偶像研究入手,在塑造偶像形象时着重展现人物魅力,立足新的传播格局借鉴优秀经验,同时牢牢把握新闻节目的政治仪式功能,争取人物报道的创新发展,收获积极的传播效果。

郭芳[5](2020)在《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的文体研究 ——以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为例(2014-2019)》文中提出新闻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其文体演变受到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在人工智能、AR、VR、5G等媒介技术推动下,“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新闻游戏”“AR”“H5”等一大批融合新闻产品频现,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呈现形式与内容生产模式。本文以文体学为理论基础,以新华社全国“两会”报道(2014-2019)为研究样本,基于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融合新闻在结构方式、表达形式、语言风格方面的文体特征,以探究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文体变迁的表征,并预测未来融合新闻文体变革的趋势。研究发现,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应用,融合新闻呈现文本多模态、智能化,新闻叙事互动化、杂糅化,传播沉浸式等文体特征。具体表现为语言风格口语化、时尚化,呈现新旧媒体语言的交融性;新闻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到钻石形叙事变化;传播模式由内部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内外联动传播向“沉浸式传播”演进。另外,研究也发现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存在一些不足。

刘俊清[6](2020)在《框架理论视域下《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2018年山西广播电视台《每日经济报道》的脱贫攻坚新闻报道共计1006篇报道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为支撑,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报道数量、报道时段、报道体裁、报道地域、报道主体、报道领域、稿件来源、消息来源、报道视角等九个类目进行“框架列表”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报道的常用主题框架设置,进而分析《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叙事框架特点和话语建构特点,探究《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新闻报道框架的形成影响因素并针对报道框架特点提出框架建构的优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每日经济报道》在脱贫攻坚报道中存在产业发展框架、先进典型框架、政策解读框架、帮扶活动框架四个常用的主题框架,在框架特征上表现出“故事化”表达的情节框架为主、经济视角解读的议题框架为辅的叙事框架特征,在新闻标题、解说词、电视画面等方面也体现了电视经济新闻话语建构特点;在框架的影响因素方面,本文得出《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报道框架受到媒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本文针对其报道框架特点,提出了挖掘框架深度、强化新闻专业理念、重视民间话语表达、注重数据的可视化、丰富视听框架等五个方面的框架建构优化建议。

刘筱云[7](2020)在《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新生代媒体如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兼具社交功能的线上新闻媒体的勃发,传统媒体在不同层面的发展的受到冲击,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呈现大批分流的态势。在技术不断迭代的智媒大发展时代,传统报业经历了深痛改革的2018年,传统广播电视在经历了收视率极度下滑、业绩低迷颓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我国党的喉舌依旧是一种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样态尤其需要重视。在经历了这一轮斗争之后,传统媒体痛定思痛,改革自身,决定与新媒体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迅猛的发展势头及良好积极的政策扶持下,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在策、采、分、发四个环节产生了很大的变革,用以适应以“技术交融”为助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传统媒体转型,从报纸转为手机客户端、电视台的节目则转向互联网、手机移动平台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以新媒介技术为载体的传统媒体逐渐走上新媒体平台,对传统媒体的单一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了颠覆式的变革,收获了更广泛的受众及信息抵达率。在新媒介技术的刺激下,电视新闻节目要加快进行深度改革,树立“内容为王”的品牌效应,与新技术更好的融合促进,不断放大自身的舆论引导和专业集合的优势,争取在新发展新机遇中拔得头筹。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面临更多未知的挑战和机遇。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研究文献当中关于媒介技术理论的研究现状、新媒介技术与电视生产相结合的应用实践、媒介融合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梳理,对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生产、媒介融合等相关词条进行概念界定,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特性、形态的变迁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结合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旧生产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新闻制作时效性差、新闻采集荒漠化,分发体验单一、反馈机制缺失。深入剖析新媒介技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变革:智能化新闻生产理念的重构、新闻采集空间的多维拓展、内容生产模式数据便捷化、分发与体验智能化。用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选择我国新闻节目内容生产实践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中国舆论场》节目文本的解读,深度剖析大数据舆情分析技术应用、用户“两微一端”互动模式、多平台传播模式等方面,探讨节目形式优势和发展态势;在《2019年全国两会》融媒体矩阵报道案例中,对这种新型报道方式在媒介融合程度、传播态势、互动方式、传播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科学的剖析。就新媒介技术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提出用新技术打造新闻传播力、以用户思维为核心、多主体格局构建等方面的融合传播策略,以期对未来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之路贡献一些思考和建议。

毛彦心[8](2020)在《“一带一路”微视频的叙事分析与话语建构》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实践不仅事关“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实施,也是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争夺话语权、建设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新媒体环境下,除却日常性的常规新闻报道,微视频这一多模态报道形式在“一带一路”主题报道中日益丰富和类型化,在舆论造势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三大国家级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媒体制播了许多“一带一路”微视频。这些微视频进行着新形式的话语实践,创新性地对“一带一路”相关话语进行建构,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丰富了“一带一路”话语体系。话语与叙事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叙事作为一种文本编码手段可建构话语,而话语通过一定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策略实现对社会现实的建构、形象的建构、身份的建构等。反观目前的“一带一路”话语研究,从研究样本的形态来看,多集中在纸质文本或语言符号,鲜有对微视频这一整合了图像、文字、声音多模态样本在话语建构和意义表征上的研究。本研究以两次“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和“一带一路”五周年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三大国家级主流媒体集中出品的“一带一路”微视频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叙事手段和叙事框架,进一步研究微视频是如何通过视听叙事手段来实现对“一带一路”相关话语进行建构的,旨在为今后“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亦期待可为其他重大主题的新闻传播和话语建构作参考。本文以叙事学理论、话语理论为基础,以文献综述法、个案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五个部分的探讨:一是阐述“一带一路”微视频的产生与发展,对本文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和背景、发展现状分析;二是分析目前“一带一路”微视频的叙事手段;三是从宏观层面的议题设置、中观层面的结构叙事、微观层面的叙事表达三方面分析“一带一路”微视频呈现出怎样的叙事框架;四是从显在的核心话语呈现、内在的话语表达构建、隐性的话语功能实现三方面分析微视频对“一带一路”话语进行建构的手段、过程、结果;最后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理念和具体策略。

陈立[9](2020)在《新闻叙事学视域下《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涉老热点事件频发,老年群体“污名化”报道现象时有发生。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都起着“导向”的作用,媒体如何报道老年人物直接影响着受众对老年群体的看法和老年人对自我的认知。本文选取河南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活类老年期刊——《老人春秋》杂志为研究对象,基于新闻叙事学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选取《老人春秋》杂志2018年、2019年期间的409篇人物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在此基础上,探讨《老人春秋》老年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叙事策略、叙事立场和核心价值,发现《老人春秋》在进行老年人物报道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老人春秋》2018年、2019年杂志进行内容分析,第三部分从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聚焦角度分析《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第四部分为《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策略。第五部分为《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立场及核心价值,第六部分为《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问题及优化建议。研究发现,《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分为叙事者(谁在说)、叙事视角(怎么说)、叙事聚焦(说什么)三个部分。《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者主要是杂志记者,而知情者和当事人(即老年人)作为叙事者的报道占比较低,人物报道的叙事者构成较为单调。叙事视角以限知视角为主,叙事聚焦集中于军政界官员的退休干部,而对普通老年人群的关注度较少,普通老年人失去发言机会。在叙事策略上使用故事化与戏剧化策略,但这种策略使用过多会降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叙事文辞中,标题及行文中多使用“奉献”“公益”类等词语,内容涉及较为单一。叙事立场上包括树立老年人物模范典型、关注民生,坚持人本理念以及恪守新闻专业主义三点,《老人春秋》的核心价值是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和塑造孝文化的社会共识。《老人春秋》在叙事问题上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内容传统单一,时代感不足;叙事声音缺席,老年人“失声”;报道形式单调,创新性不足。对此提出的优化建议包括三点:创新内容风格,贴近社会热点;平衡发言机会,重视老年人心声;丰富报道形式,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李萌[10](2020)在《新媒体事件的主观性建构 ——基于赵宇案叙事模式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依托互联网生发、壮大的新媒体事件有着强大的公共能量场,既可以推动构建公民社会,也可能导致舆论暴力。媒体是影响其作用走向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赵宇案叙事模式的分析,应用叙事学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揭示了媒体在新媒体事件生成过程中的主观报道行为及其具体表现,追溯了媒体使用主观性叙事的动因和效果,并针对其中的负面影响从政府、媒体和受众三方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推动媒体文化和政治文明良性发展。研究发现,福建新闻频道在对赵宇案的两次报道中,使用了戏剧式叙事模式。通过建构二元对立、围绕人物组构情节、遵循从话语到主题的语义结构,将赵宇塑造成“平民英雄”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借助人物建构正义感的中心策略、中观修辞和平民叙事策略凸显人文关怀,引发受众共鸣。而戏剧式叙事模式和上述叙事策略的主观性就体现在,媒体及新闻从业者的个人意志和价值判断借此渗透进新闻报道当中,打破了“客观”、“平衡”和“中立”原则。虽然本文以福建新闻频道对赵宇案的相关报道为分析对象,但事实上,戏剧式叙事模式在新闻媒体中的应用具有遍及性和广泛性。基于此,笔者对其使用动因的分析和考察就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经笔者研究发现,戏剧式叙事模式是媒体在双轨制下出于提高广告收入、增强品牌效益,巩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而做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受众本位下基于受众阅读心理和接受心理的必然选择。在对受众态度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福建新闻频道对赵宇案的主观性建构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受众的认识、情感还是行为态度,都在媒体的框架内进行。在此基础上,笔者考察了主观性叙事的影响。针对其引发的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间的撕裂,指出需要政府、媒体和受众进行三方联动。政府要着力建立和完善接轨网络空间与现实政策的平台,媒体须坚守客观报道原则,受众则要提高理性思辨。笔者在本文中将多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叙事学理论拿来分析媒体对新媒体事件的报道,遵循叙事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媒体在新媒体事件的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论证了新媒体事件中主观性建构的媒体成分,使得当前对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新闻报道的批判有据可循。这既是对新媒体事件生成机制的丰富和拓展,也有助于正确引导新媒体事件的现实发展。

二、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两类典型场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两类典型场景(论文提纲范文)

(1)《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框架理论
        二、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研究现状
        三、《新闻联播》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样本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高层次结构
    第一节 主题类目的构建
        一、类目构建的方法
        二、主题类目的分类
        三、主题类目总体情况
    第二节 主题类目的特点
        一、主题内容:突出核心议题
        二、主题题材:展现抗疫成果
        三、主题编排:强化舆论引导
第二章 《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中层次结构
    第一节 报道体裁
        一、消息勾勒疫情全貌
        二、通讯刻画典型人物
        三、评论围绕热点发声
    第二节 报道图式
        一、图式结构概述
        二、图式结构特点
第三章 《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低层次结构
    第一节 语言符号
        一、数字呈现间接表达立场
        二、词语使用塑造积极情感
        三、标题选择赋能传播效果
        四、口语化风格增强亲和力
    第二节 报道方式
        一、镜头语言
        二、同期声
第四章 《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框架及启示
    第一节 《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框架
        一、形式框架:体现政治本位
        二、情感框架:凝聚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
        三、形象框架: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二节 《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启示
        一、正面宣传引导舆论
        二、人文关怀稳定民心
        三、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CNN推特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样本选取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CNN在推特平台中的报道特点
    一、新闻报道参与的互动化
    二、新闻报道内容的碎片化
    三、新闻报道形式的组合化
    四、新闻报道传播的跨媒介化
第三章 选择框架:CNN推特平台中涉华新闻的报道取向
    一、报道数量呈现关注逐年递增
    二、报道主题以政治经济社会为主
    三、报道形式呈现视觉化中国
    四、报道价值倾向呈现隐形立场
    五、报道手法体现媒体报道特点
第四章 重组框架:CNN推特平台中涉华报道的话语分析
    一、词语:语义关系再现意识形态差异
        (一) 高频词: 视觉化呈现关注重点
        (二) 关键词: 词汇使用勾勒语义细节
    二、修辞: 手法使用凸显隐含价值立场
        (一) 隐喻: 再现意识形态的“文字游戏”
        (二) 对比: 态度观点的暗中表达
        (三) 反问: 预设答案,影响受众认知方式
    三、引语:利用“他者”声音表达自身观点
        (一) 引语来源——“他者”身份的建构
        (二) 引语内容——“他者”话语意义的生产
    四、叙事:小写化叙事放大“中国形象”
        (一) 小写化叙事下的“奇观”社会
        (二) 小写化叙事下的“悲惨”个体
第五章 CNN新闻报道框架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意识形态的视觉呈现:异质化的负面政治空间
    二、竞争对立与合作发展下的中国经济
    三、科技繁荣与灾难频发的社会生活
    四、古老传说与现代艺术并存的单一文化形象
    五、充满国际野心的军事威胁者
第六章 CNN报道框架下中国的应对之策
    一、借力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塑造形象
    二、主动争夺话语权为受众设置政治议程
    三、融合多元传播形式展现多维中国文化
    四、借鉴西方媒体表现手法达到更好效果
    五、借助非政府组织进行交流对话
结论与局限
结语
附录: 文中所涉新闻报道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新闻短视频的叙事模式研究 ——以第28-30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短视频获奖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技术高速发展,信息获取更便捷
        (二) 媒介形式改变,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三) 短视频成热潮,新闻短视频蓬勃发展
    二、概念界定
        (一) 短视频
        (二) 新闻短视频
    三、研究综述
        (一) 叙事学的相关研究
        1. 注重结构分析的经典叙事学
        2. 注重跨学科和环境分析的后经典叙事学
        3. 叙事学与新闻学的融合发展
        (二) 新闻短视频的相关研究
        1. 分析生产模式,了解叙事模式
        2. 分析内容文本,掌握叙事特征
        3. 分析传播特点,扩散叙事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六、研究局限
        (一) 样本选择性局限,代表性有待提高
        (二) 基础理论不断发展,研究框架尚未完全成熟
第一章 新闻短视频的叙事策略分析
    第一节 叙事视角:不同切入角度,传递不同态度
        一、内视角情感共鸣,外视角客观中立
        (一) 内视角:强化亲历性,提升事件真实感
        (二) 外视角:强化客观性,强化告知功能
        (三) 内外视角:强化全面性,增加视角多元性
        二、一元视角聚焦集中,多元视角全面详述
        (一) 一元视角:聚焦单项,简单明了
        (二) 多元视角:意见多元,全面详细
        三、第一人称视角主观感想,第三人称视角客观主导
        (一) 主观感知的第一人称视角
        (二) 客观记录的第三人称视角
        (三) 综合全面的混合人称视角
    第二节 叙事时间:不同排列组合,突出重点不同
        一、时序:合理呈现事件的先后顺序
        (一) 顺叙下的事件再现
        (二) 倒叙下的兴趣吸引
        (三) 追叙下的背景完善
        (四) 预叙下的规划呈现
        (五) 平叙下的主旨强化
        二、时长:掌握叙事时长后的重点突出
        (一) 概括:提炼总结叙事事件
        (二) 场景:还原呈现叙事内容
        (三) 省略:突出核心叙事重点
        (四) 停顿:强调细化叙事效果
        三、频率:描述频率后的行为强调
        (一) 单一叙述下的叙事串联
        (二) 重复叙述下的事件强化
        (三) 概括叙述下的总结提炼
    第三节 叙事语言:多元使用叙事符号,实现形象化表达
        一、画面语言:情景再现,贯穿衔接
        (一) 纪实类资料:真实呈现,注重事实
        (二) 动画画面:模拟还原,衔接转场
        (三) 剧情类视频:基于事件,还原再现
        二、有声语言:视听结合,情感渲染
        (一) 同期声:反映新闻真实性
        (二) 解说:增加内容衔接性
        (三) 背景音乐:烘托情感输出
        三、文字语言:概括叙述,补充信息
        (一) 标题文字:主题概括,场景描述
        (二) 字幕文本:复刻呈现,核心提炼
        (三) 说明文本:画面说明,完善总结
        (四) 出品单位:明确主体,品牌初露
第二章 新闻短视频的叙事意义建构
    第一节 具象化呈现,建构社会认知
        一、场景化呈现
        二、聚焦化呈现
    第二节 正反面呈现,塑造社会规范
        一、呈现正面形象,起到示范作用
        二、呈现负面形象,起到警示效果
    第三节 情感化呈现,形成社会共识
        一、强硬式情感输出
        二、温情式情感认同
第三章 新闻短视频的叙事困境剖析
    第一节 叙事主体“移民”属性,生产思维固化
        一、缺乏短视频思维的叙事团队
        二、庞大全面的创作人员
        三、冗长低效的采编过程
    第二节 叙事风格传统,短视频属性不足
        一、横屏形式居多,欠缺竖屏式
        二、叙事时间过长,欠缺短平快
        三、叙事语言严肃,欠缺趣味性
    第三节 叙事模式运用不当,新闻价值性减弱
        一、情景再现与内容真实性流失
        二、符号融合性不足与内容质量降低
        三、模式同质化与内容差异性降低
    第四节 短视频叙事特性,抑制叙事意义建构
        一、图像文化优先与叙事流失
        二、碎片化叙事与意义弱化
        三、子弹论丧失与意义建构
        四、忽略媒介差异性与批量投放
第四章 新闻短视频的叙事路径展望
    第一节 叙事主体多元化,各尽所长创作新闻产品
        一、新老人才融合贯通,实现思维碰撞
        二、UGC+PGC并行,拓展新闻信息源
        三、人机协作相辅相成,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节 挖掘独特叙事选题,提高内容价值性
        一、软性化选题,强化贴近性
        二、圈层化选题,强化聚焦性
        三、闭环化选题,强化互动性
    第三节 叙事模式年轻化,以网感消弭距离感
        一、叙事视角多元化
        二、叙事语言平民化
        三、叙事画面竖屏化
    第四节 合理平衡叙述时间,强化叙事意义建构
        一、缩短时长,呈现精华
        二、多用概括,突出重点
        三、倒叙呈现,强化记忆
    第五节 打造新闻短视频品牌,增强用户粘性
        一、明确产品定位,统一叙事风格
        二、聚焦叙事视角,打造系列专题
        三、差异化创作产品,营造传播矩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获奖新闻短视频叙事视角统计
附录2: 获奖新闻短视频时长、形式及发布主体统计
附录3: 获奖新闻短视频叙事语言统计
致谢

(4)偶像视域下电视新闻节目人物形象建构 ——以《新闻联播》人物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闻节目与人物报道
    第一节 新闻节目人物报道的发展变迁
        一、新闻人物报道的历史钩沉
        二、人物报道形象建构新景观:典型人物的偶像化塑造
    第二节 新闻节目中偶像人物建构的深层动因
        一、新闻需求:信息形象化传播的载体
        二、个体需求:受众言行规训的“全息魅影”
        三、社会需求:存储时代与社会的“记忆晶片”
第二章 《新闻联播》人物报道演变与偶像形象呈现
    第一节 《新闻联播》人物报道改版及成因
        一、《新闻联播》人物报道发展与转折
        二、《新闻联播》人物报道变革的形成动因
    第二节 《新闻联播》改版后呈现的偶像人物形象
        一、承载政策宣传的“时代偶像”
        二、展现国家力量的“精英偶像”
        三、映现个体价值的“平民偶像”
第三章 《新闻联播》人物报道中的偶像形象建构策略
    第一节 偶像形象建构的新闻“文本”呈现
        一、画面符号:视觉上的故事化书写
        二、语言符号:听觉上的辅助表达
    第二节 偶像形象建构中的多元“话语”
        一、国家话语:彰显社会文化大格局
        二、精英话语:引领时代精神走向
        三、大众话语:社会成员的情绪共振与表达
    第三节 偶像形象建构的报道策略
        一、微观细节映照宏观形象
        二、“新”“旧”二元对立中的人物价值展现
    第四节 媒介技术发展下的偶像形象建构创新
        一、电视媒介中权威媒体的议程设置
        二、新闻联播的“两微一端”与全媒体整合
第四章 新闻节目人物报道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第一节 新闻节目人物报道的现实困境
        一、刻板印象:历史遗留的心理“偏见”
        二、框架单一:“过度政治化”遮蔽社会全景
        三、矫枉过正:消费主义浸染下的偶像建构
    第二节 电视新闻节目人物报道的发展对策
        一、偶像主体:多角度塑造人物魅力
        二、“三媒鼎力”新格局下借鉴优秀经验
        三、重视电视新闻节目人物报道的政治仪式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的文体研究 ——以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为例(2014-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融合新闻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3.2 新闻文体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对象
        1.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搜集
        1.4.3 类目建构与编码表
        1.4.4 编码及分析方法
        1.4.5 研究设计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内容分析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6 论文创新点
        1.6.1 选题新颖
        1.6.2 研究方法新颖
2 技术迭代与融合新闻文体的变革
    2.1 技术的演进与媒介形态的变革
        2.1.1 史前媒介与文字媒介
        2.1.2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
        2.1.3 数字媒介与智能媒介
    2.2 传播媒介的变化与新新闻文本的催生
        2.2.1 文字诞生之前:口头语言
        2.2.2 文字与印刷术诞生:印刷文本
        2.2.3 电子技术革命之后:电子文本
        2.2.4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数字文本
        2.2.5 21世纪以来:智能化文本
    2.3 技术的赋权与受众、媒介关系的重塑
        2.3.1 史前媒介时期:人与媒介比较疏远
        2.3.2 传统媒介时期:人与媒介关系紧密
        2.3.3 智能媒介时期:人趋向于媒介沉浸
3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语言风格分析
    3.1 词汇构成:网络化、交融性
        3.1.1 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
        3.1.2 新旧媒体词汇的融合
    3.2 句法特征:简单化、新颖化
        3.2.1 灵活融入网络流行句式
        3.2.2 省略句和简短句常态化
        3.2.3 感叹句、悬念句在自媒体平台流行
        3.2.4 语句出现不规则变化和杂糅倾向
    3.3 语言修辞:多符号、跨媒体
        3.3.1 形貌修辞呈现多种符号
        3.3.2 跨媒体语言的多模态化
    3.4 本章小结
4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结构形式分析
    4.1 文本构成:多媒体、多模态
        4.1.1 文字与图片
        4.1.2 音频与视频
        4.1.3 地图与图表
        4.1.4 超链接和互动设置
        4.1.5二维码+H5
    4.2 语篇结构:超链接、超文本
        4.2.1 单篇报道的融合文本
        4.2.2 组合式的融合文本
        4.2.3 跨媒体互动型融合文本
    4.3 叙事模式:数据化、互文性
        4.3.1 传统叙事
        4.3.2 互动叙事
    4.4 本章小结
5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表达方式分析
    5.1 呈现形式:可视化、视觉化
        5.1.1 短视频新闻占据鳌头,“微视频”带来多元传播
        5.1.2 “图”说两会受青睐,大数据应用扩大信息容量
        5.1.3 “两会”直播常态化,实时展现“两会”现场
        5.1.4 网页交互、H5设计,提升受众“两会”参与度
        5.1.5 虚拟技术、人工智能助力“两会”报道
    5.2 新闻叙事:非线性、对话化
        5.2.1 蜂巢型叙事
        5.2.2 菱形叙事
        5.2.3 钻石形叙事
    5.3 传播模式:全媒体、沉浸式
        5.3.1 全媒体传播型
        5.3.2 内外联动传播型
        5.3.3 虚拟场景传播型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反思: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文体的演变
    6.1 融合新闻文体的创新趋势
        6.1.1 新闻叙事空间多维虚拟化
        6.1.2 新闻符号表达多元化与匹配智能化
        6.1.3 新闻文本的沉浸式构建
    6.2 融合新闻报道的不足
        6.2.1 新闻语言溢出传统规范
        6.2.2 泛娱乐化的文体叙事
        6.2.3 脱离内容的技术堆积
        6.2.4 拘泥形式的互动效果
    6.3 融合新闻报道的提升对策
        6.3.1 建立行业标准,规范融合新闻的报道
        6.3.2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合理进行文体的创变
        6.3.3 优化用户互动体验,增强用户黏性
        6.3.4 强化技术和团队建设,升级融合新闻的生产流程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框架理论视域下《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做好脱贫攻坚报道是当前主流媒体一项重要工作
        二、理论背景:框架理论研究关注传播者的“主体意识”
        (一)西方框架研究:从“批判范式”到“建构主义范式”
        (二)我国学者框架研究:强调媒体“社会责任承担者”角色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报道(2018年)
        (一)山西脱贫攻坚成效显着,任务依然艰巨
        (二)《每日经济报道》的栏目定位
        二、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二)选题的实际意义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理论阐释
        (一)“脱贫攻坚报道”概念
        (二)框架理论阐释
        二、样本选择
        三、类目建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新闻报道内容的“框架列表”分析及常用主题框架设置
    第一节 《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新闻报道内容的“框架列表”分析
        一、报道数量:报道持续发力,特殊节点形成报道高峰
        二、报道时段:重视“头条”打造
        三、报道体裁:以消息体裁为主,突出时效性
        四、报道地域:聚焦深度贫困地区
        五、报道主体:政府为主,多部门参与
        六、报道领域:以经济领域的产业扶贫为主
        七、稿件来源:以栏目记者自采为主,原创度高
        八、消息来源:政府部门为主要消息来源
        九、报道视角:官方视角为主
    第二节 《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常用主题框架设置
        一、产业发展框架:聚焦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二、先进典型框架:讲述扶贫路上感人故事
        三、政策解读框架:解读扶贫政策
        四、帮扶活动框架:体现活动的现场感和意义
第二章 《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叙事框架特点和话语建构特点
    第一节 《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叙事框架特点
        一、情节框架为主:强调脱贫攻坚新闻的“故事化”表达
        二、议题框架为辅:注重脱贫攻坚报道的经济视角
    第二节 《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话语建构特点
        一、新闻标题:善用修辞,强化正面积极的报道基调
        二、解说词:大量使用数据,增强脱贫攻坚报道的客观真实
        三、电视画面:少用会议画面,把镜头聚焦农村脱贫一线
第三章 《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新闻报道框架的形成影响因素及框架建构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新闻报道框架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党媒性质和栏目定位的主动选择
        二、外部因素: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的合力影响
    第二节 《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新闻报道框架建构优化建议
        一、由“浅”到“深”,重视脱贫攻坚“故事化”叙事的深度
        二、由“杂”到“专”,突出经济视角解读的专业性
        三、由“疏”到“亲”,重视民间话语框架,引发情感共鸣
        四、由“静”到“动”,注重数据的可视化表达
        五、由“单一”到“多元”,丰富视听框架,提升传播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含致谢)

(7)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3.内容分析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电视节目
        二、电视新闻节目
        三、媒介融合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媒介融合理论及相关实践
        二、沉浸理论及相关实践
        三、其他相关理论实践
第二章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迁与生产模式的演变
    第一节 新技术对电视新闻的特性的影响
        一、电视新闻的生产特性
        二、电视新闻的社会价值特性
        三、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第二节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迁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演进
        二、新媒介技术引发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革
    第三节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模式沿革与发展
        一、传统新闻节目生产模式
        二、新闻节目生产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章 运用新媒介技术驱动电视新闻生产多方位变革
    第一节 重构智能化新闻生产理念
        一、新闻主体多元化转变
        二、新闻生产流程的精简化
    第二节 新技术开拓新闻采集多维度空间
        一、传感器采集抵达新闻前线
        二、智能数据手采集未来新闻
    第三节 新闻内容生产模式多样化
        一、多拟态智能化新闻生产
        二、临场化新闻内容颠覆式变革
        三、5G+新技术的新闻生产场域
    第四节 新闻分发与体验智能化
        一、精准实现用户个性化推送
        二、感官与认知重塑的新闻体验
        三、分众化传播重构认知体验
第四章 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案例分析
    第一节 融媒体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
        一、电视与“两微”互重的播报模式
        二、直播和线上用户多屏联动模式
        三、大数据分析舆情议程设置模式
    第二节 融媒体新闻报道《2019全国两会报道专题》
        一、全媒体全平台积极响应,打造新媒介生态域
        二、新技术助力新闻生产力,强力推进传播态势
        三、打造高科技年轻态产品,提升新闻高关注度
        四、加强融媒体矩阵报道力,追求全面互动格局
第五章 新媒介技术支持下电视新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
    第一节 新技术优化电视新闻报道,拓展新闻传播力
        一、云端优化生产流程,打造强势传播力
        二、大小屏协同赋能,电视新闻用户回流
        三、主流切分短资讯,跨媒介即时传播
        四、PUGC深化升级报道力,助力新闻影响力提升
    第二节 拓殖以用户集群为核心的电视新闻生态范式
        一、重视用户的内容运营,打造“众包”新闻模式
        二、精研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新闻精准抵达率
        三、新技术产品深度匹配,实现用户需求最大化
    第三节 技术革命浪潮中的多元化新闻主体格局重构
        一、区分新闻生产主体,重塑新闻媒体角色
        二、把握舆论使命担当,培育高素养的新闻人
        三、“技术狂热”冷处理,重构新闻专业主义
    第四节 智媒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应坚守的理念和范式
        一、算法决策呈“透明化”,打造新闻信任标签
        二、新闻与技术协同发展,赋予技术人文情怀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一带一路”微视频的叙事分析与话语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构
    四、文献综述
第1章 “一带一路”微视频的产生与发展
    1.1 “一带一路”微视频的概念界定
    1.2 “一带一路”微视频的产生背景
        1.2.1 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三大变化
        1.2.2 微视频传播“一带一路”话语的优势
    1.3 “一带一路”微视频的发展现状
        1.3.1 总体数量不断攀升
        1.3.2 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1.3.3 制作主体多元化
        1.3.4 传播渠道多样化
        1.3.5 传播效果引人注目
第2章 “一带一路”微视频的叙事手段
    2.1 轻剪辑:丰厚资源精简灵活呈现
    2.2 故事新闻:可视化情节再现人物经历
    2.3 微纪录:宏大与微末互融
    2.4 动画宣传:用有趣和写意消解严肃枯燥
    2.5 音乐MV:流行文化的借用
第3章 “一带一路”微视频的叙事框架
    3.1 宏观层面的议题设置
        3.1.1 政经议题多文化议题少
        3.1.2 以小见大的双主题框架
    3.2 中观层面的结构叙事
        3.2.1 传统范式:线性结构宏大叙事
        3.2.2 后现代特征:非线性与时间解构
    3.3 微观层面的叙事表达
        3.3.1 视觉空间:虚实结合
        3.3.2 听觉符号:情感化表达
        3.3.3 叙事者:多主体复调
        3.3.4 叙事节奏:简洁明快
第4章 “一带一路”微视频的话语建构
    4.1 显在的核心话语呈现
        4.1.1 原声习语阐释“一带一路”
        4.1.2 字幕高频词句强调核心话语
    4.2 内在的话语表达构建
        4.2.1 视像符号隐喻务实合作
        4.2.2 全球中国故事建构互利共赢
        4.2.3 “他者”话语暗示“一带一路”广受欢迎
    4.3 隐性的话语功能实现
        4.3.1 助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4.3.2 建构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第5章 “一带一路”微视频的话语策略
    5.1 话语建构的理念
        5.1.1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纽带
        5.1.2 “文化自信”为根基
    5.2 话语建构的策略
        5.2.1 内容上去“刻板化”
        5.2.2 视角上去宏大化
        5.2.3 立场上去精英化
        5.2.4 手段上新媒体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9)新闻叙事学视域下《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及问题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问题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 概念界定
        二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样本选取及类目分析
        一 分析单位选取
        二 类目建构
    第二节 统计结果分析
        一 报道篇幅
        二 报道体裁
        三 报道议题
        四 报道主体对象
        五 消息来源
        六 报道栏目
第二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
    第一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者
        一 记者作为叙事者
        二 知情人作为叙事者
        三 当事人作为叙事者
    第二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视角
        一 全知视角
        二 限知视角
        三 客观视角
    第三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聚焦
        一 公众人物
        二 新闻人物
        三 普通人物
第三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故事化与戏剧化策略
        一 非事件性新闻:故事化叙事
        二 事件性新闻:戏剧化叙述
    第二节 叙事文辞策略
        一 字词使用:多使用褒义词
        二 句式选择:暗含作者态度
第四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立场及核心价值
    第一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立场
        一 树立老年人物模范典型
        二 关注民生,坚持人本理念
        三 恪守新闻专业主义
    第二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核心价值
        一 弘扬无私奉献精神
        二 塑造孝文化的社会共识
第五章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问题及优化建议
    第一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叙事问题
        一 内容传统单一,时代感不足
        二 叙事声音缺席,老年人“失声”
        三 报道形式单调,创新性不足
    第二节 《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的优化建议
        一 创新内容风格,贴近社会热点
        二 平衡发言机会,重视老年人心声
        三 丰富报道形式,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新媒体事件的主观性建构 ——基于赵宇案叙事模式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新媒体事件研究综述
        1.2.2 新闻叙事学研究综述
        1.2.3 主观性叙事研究综述
        1.2.4 赵宇案相关文献综述
    1.3 理论基础
        1.3.1 民主参与理论
        1.3.2 叙事学理论
        1.3.3 符号矩阵理论
    1.4 研究方法
        1.4.1 叙事学分析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内容分析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新媒体事件的叙事模式
    2.1 赵宇案事件回顾
        2.1.1 首次报道
        2.1.2 二次报道
        2.1.3 事件进展
    2.2 人物建构
        2.2.1 格雷马斯符号矩阵下的二元对立
        2.2.2 情节关照
        2.2.3 转换叙事时空
        2.2.4 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
    2.3 叙事情节
        2.3.1 情节组构
        2.3.2 叙事视角
    2.4 话语分析
        2.4.1 梵·迪克新闻文本结构分析模式
        2.4.2 从话语到主题的语义结构
        2.4.3 支持/质疑话语模式的构建
    2.5 新闻叙事的主要模式
    2.6 主观性叙事策略的巧妙应用
        2.6.1 中心策略:通过人物建构正义感
        2.6.2 中观修辞手法的使用
        2.6.3 平民叙事策略与人文关怀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戏剧式叙事模式的使用动因分析
    3.1 市场驱动:双轨制下的艰难探索
        3.1.1 福建新闻频道的市场化
        3.1.2 建构媒体品牌的必然举措
    3.2 受众本位:新闻故事化的延展
        3.2.1 “新闻故事化”的扩张
        3.2.2 “赵宇案”中的故事化表现手法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主观性建构的传播效果及影响
    4.1 左右受众情感,影响受众行为
    4.2 凝聚社会共识,革新公共治理
        4.2.1 在情感动员中形塑“共意”
        4.2.2 以信息公开牵引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4.3 加剧两个舆论场的错位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方联动,推动媒体文化和政治文明良性发展
    5.1 政府:对接民间舆论,加强网络规制
        5.1.1 正视民众政治参与行为
        5.1.2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5.2 媒体:调整叙事角度,端正叙事立场
        5.2.1 合理处理市场化与公共价值的关系
        5.2.2 坚守公平与公正原则
    5.3 受众:正确认识民间舆论,提高理性思辨
        5.3.1 民间舆论场的复杂性
        5.3.2 主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四、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两类典型场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框架研究[D]. 毛俊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CNN推特平台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研究[D]. 王琨. 山东大学, 2021(02)
  • [3]新闻短视频的叙事模式研究 ——以第28-30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短视频获奖作品为例[D]. 朱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偶像视域下电视新闻节目人物形象建构 ——以《新闻联播》人物报道为例[D]. 李晓.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的文体研究 ——以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为例(2014-2019)[D]. 郭芳. 暨南大学, 2020(04)
  • [6]框架理论视域下《每日经济报道》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研究[D]. 刘俊清.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D]. 刘筱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一带一路”微视频的叙事分析与话语建构[D]. 毛彦心.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0)
  • [9]新闻叙事学视域下《老人春秋》人物报道研究[D]. 陈立. 郑州大学, 2020(03)
  • [10]新媒体事件的主观性建构 ——基于赵宇案叙事模式的分析[D]. 李萌.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两种典型场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