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探讨分析论文_宋玉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昆明儿童医院儿保科 云南昆明 650034)

【摘要】目的: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男女性别发生率及各亚型的构成比,以及共患病的发生情况,为ADHD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采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的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确诊为ADHD的患儿,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SNAP-IV评估问卷对对立违抗、品行问题、情绪问题进行筛查。结果:ADHD患儿169例,男140例,女29例,男女比例为4.83:1,男性远多于女性;其中注意缺陷型85例,占比50.3%,多动冲动型20例,占比11.8%,混合型64例,占比37.9%,男女性别在各亚型无显著性差异;ADHD共患病76例,男66例,女10例,其中对立违抗男61例,女9例,品行问题男8例,女1例,情绪问题男11例,女4例,男女性别无显著性差异;在共患病76例中,不同年龄患儿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注意缺陷多动患儿男性患病率显著多于女性;6~9岁是发病高峰期,注意缺陷、多动冲动、混合型三个亚型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对立违抗、品行问题、情绪问题三项共患病中,对立违抗发生率最高,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性别;亚型;共患病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037-0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多动症,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主要变现为与患儿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综合征,是一组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国际公认患病率为3%~5%,国内的患病率为4.31%~5.83%[1],常合并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和抽动障碍等。由于其症状和功能损害可从儿童青少年持续到成年,故往往存在社会适应不良及社会功能损害等,因而ADHD共患病越来越受到关注。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采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为ADHD的6~13岁患儿169例,其中男149例,女20例,6~7岁31例,8~9岁31例,10~11岁8例,12~13岁2例。

1.2 研究工具

采用DSM—IV儿童期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儿童青少年心理测验综合软件系统2.0版中的儿童气质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SNAP-IV量表(父母版),进行ADHD三项共患病筛查。

1.3 研究方法

随机采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的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确诊为ADHD的7~13岁患儿,常规进行WISC-R智力测试排除智力低下,并排除铅中毒、广泛性脑发育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类疾病。其中男140例,女29例,6~7岁33例,8~9岁33例,10~11岁8例,12-13岁例2例。采用儿童青少年心理测验综合软件系统2.0版中的儿童气质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SNAP-IV量表(家长版)进行ADHD共患病筛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3个亚型ADHD患儿构成情况

ADHD患儿169例,男140例,女29例,男女比例为4.83:1,男性远多于女性;其中注意缺陷型85例,占比50.3%,多动冲动型20例,占比11.8%,混合型64例,占比37.9%,注意缺陷型为最多见,男女性别在各亚型无显著性差异。

2.2 不同年龄的ADHD性别构成

6~7.9岁80例,占47.3%,8~9.9岁为70例,占41.4%,6~9.9岁为ADHD发病的高峰期,10~11.9岁14例,占8.2%,12~13.9岁5例,占3.1%。各年龄分段在ADHD患儿男女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

2.3 ADHD共患病性别分布情况

对立违抗、品行问题、情绪问题三项比较,对立违抗男性61例(43.6%),女性9例(31.1%),发生率最高,情绪问题男性11例(7.9%),女性4例(13.8%),发生率其次,品行问题男性8例(5.7%),女性1例(3.1%)较少发生,三项问题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主要变现为与患儿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多 动、冲动、注意缺陷是其三大核心症状。根据临床表现共分为三个亚型:注意缺陷型(ADHD-A)、多动冲动型(ADHD-HI)、混合型(ADHD-C),可合并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和抽动障碍等,称为ADHD共患病[2]。对患者的学业、职业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广泛消极的影响,被认为是一种影响终生的慢性疾病[3]。

本文对169例ADHD患儿进行了年龄、性别以及共患病发生率的相关调查,结果发现,男孩患病人数显著高于女孩,男女比例达4.83:1,与国内报道一致,存在明显性别差异,这可能与家庭、社会、文化背景有关。造成学龄期ADHD儿童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有:①男生一般以外化性行为如攻击、违纪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为主,而女生则以内化性行为主,而难以觉察漏诊[4]。②国外学者认为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男生发病率高于女生的 主要原因。也可能是社会对子女的要求、评价、期待不同。家庭对男孩期望值较高,偏多溺爱、粗暴,致使男孩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较多。女童更多见注意力缺陷问题而少见多动问题,因此到初中或学习任务更重时才被诊断[5、6]。③男性儿童的小动作多、喧哗、活动过度等核心症状明显多于女性儿童,这些症状极易引起老师、家长的重视,使得男性儿童较女性儿童更易识别,这也是男性儿童确诊人数明显高于女性儿童的原因之一[7]。

ADHD三个亚型对比发现,注意缺陷型(ADHD-I)所占比例达一半以上,远高于多动冲动型。ADHD-I是以注意缺陷为主,注意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视觉信号、听觉信号的准确输入和信息的处理,导致学习与记忆功能损害[8],随着学龄期儿童的入学,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而注意缺陷型的患儿往往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到其学习成绩,引起家长、学校重视而到医院就诊。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本身自控能力增强,多动、冲动的症状相对隐藏,故而多动冲动型(ADHD-HI)较少。三个亚型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

根据四个年龄段结果显示,6~9岁患儿明显集中,为ADHD患病的高峰期。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看,多动症状在年龄较小时就能观察到,而注意力缺陷只有当儿童上学后,学业压力增加,对注意力的要求增加,才能引起家长等的重视[9]。该群患儿正处于小学1~4年级学习阶段,自身要求较学龄前期增高,由ADHD造成的学业、家庭及社会交往等功能损害在进入群体生活后逐渐凸显,是造成集中就诊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

在共患病三项调查中,对立违抗发生率最高,情绪问题其次,品行问题发生率相对较低。ADHD患儿学业及社交功能受损,综合能力下降,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值,导致家长在教育方面的负性情绪增加,容易与患儿产生冲突,出现对立违抗,情绪障碍,但是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这与王艳葵等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不符[10],这与本次研究样本量偏小有关,尤其在共患病方面,未对品行问题、情绪问题进行细化调查,学习困难等未列入调查范围,造成可比性降低,这也是本次研究的缺陷。

【参考文献】

[1]金星明,静进等.发育与行为儿科学[M]北京,人名卫生出版社 2014,12(1)428-437.

[2]肖庆华,王庆红,罗甜甜等.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病及功能损害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9):728.

[3] AHMEDR,ASLANIP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 update on medication adherence and persistence in children,adolescents and adults[J].Expert Rev Pharmacoecom Outcomes Res.2013,13(6):791-815.

[4] Breen MJ,Altepeter TS. Situational variability in boys and girls identified a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J].JClin,Psychol.1990,46:486-490.

[5] Gottesmman M M. Helping parents make sense of ADH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J Pediatr Health Care,2003,17(3):149-153.

[6] Mc Bumett K,Pfiffner LJ,Willcutt E. etal. Experimental cross-validation of DSM-IV types of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J].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9,38:17-24.

[7]金星明,张依文,王建忠.注意缺陷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1,20(1):18-19.

[8]罗学荣,李雪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记忆和学习的研究.[J].中国心理杂志,2003,17(3):190.

[9] Mc Bumett K,Pfiffner L,Willcutt E. etal. Experimental cross validation of DSM-IV types of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J].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9,38:17-24.

[10]王艳葵,吴文桑,王艳丽,陈运彬.惠州市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病现状调查[J].广东医学 2015,3,36(5):773-775.

论文作者:宋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  ;  ;  ;  ;  ;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探讨分析论文_宋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