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应该走向成年——专访新浪网创始人、点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有限公司论文,新浪网论文,中国互联网论文,创始人论文,专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回头看这10年的中国互联网,您觉得主要发生了哪几点变化?
王志东:10年前,中国互联网面临的问题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当时有这么三种道路,一是全国产化,譬如说靠当时各地方的信息港、新华社之类的官方背景,就是往体制化的道路上走;第二种是进口外国的,国内企业跟着跨国公司合资,中国很多产业都是这样,外资通过合资然后吞并几乎整个产业;第三条路就是今天的互联网,我们民间利用国外人才、技术、资本发展自主的产业链。过去其他行业里很少用这种方式,也很少做成功的,但互联网依靠着对本土文化的把握和一时的政策壁垒走成了。
这就确立了第三条道路作为主流方向。我觉得这是很大的变化,因为当时整个行业里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信心问题,它包括什么呢?比如当初我们融资或者上市路演时,外国投资者说你们还在做这个啊,AOL、Yahoo进来后你怎么办?说的我们好像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一样,等老虎来了,等互联网用户上1000万,人家一进来就没你们的事儿了。外国人还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韩国、日本、南美、欧洲都是如此,国际品牌涌入后,本土品牌一下子就没了。资本市场这样看我们,跨国公司也是这种高高在上的精神,他觉得我还没发挥呢,中国加入WTO后我进来,就可以证明你们是一堆游击队。
除了跨国公司的正规军身份之外,国外的资本市场普遍存在这样一个概念,他们强烈的认为,中国这个市场落后美国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中国的今天就是三、五年前的美国。也的确,人家的网景都上市几年了,我们这边还没解决上网账号的问题。把中美之间定义为先进和落后,他们觉得来中国是扶贫来了,尤其有些海龟有一种天然的优势:你看,我来自未来,我知道未来有什么,我是拿未来的技术跟你比。
一直到2001年,包括国内的媒体、政府主管单位、互联网业者、投资人都是这个心态。我离开新浪跟这有很直接的关系,虽然这不是全部,但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那几年的压力是相当大,今天全反过来了。到今天为止,没有一家外国兵团成功的。现在哪个跨国公司想进入中国,我们可以反过来问,凭什么你们进来能立得住?所以这10年中国互联网公司通过一系列胜仗,挣了很多钱之后,自信心上来了。
记者:卓越亚马逊现在还活着,除此之外的跨国公司几乎全军覆没。
王志东:中国市场对跨国公司而言是局部市场,但对本土公司而言是整个世界。这就导致外国兵团在中国市场的资本、人力、执行等方面没有竞争优势。很常见的一个现象是,跨国公司会基于全球战略,忽视中国市场个性化的产品或政策,跨国公司的体系不太允许分公司的本土化策略走得太远,否则总部会觉得管理成本非常高。再比如,跨国公司的中国分公司在其全球体系里是边缘化的外围分公司,中国区的管理、决策和信息反馈的执行力天然不足,他们的想法上面不批,无法做决策。
记者:某种程度上,他们把握不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王志东:是的。我跟Yshoo总裁也聊过,他们自己都感慨,说Yahoo这个模式、风格在全球35个国家都成功了,但在中国我自己看着都别扭,觉得还是应该像新浪那样花里胡哨的才舒服。
首先要认识到,中国的确是个特殊的市场。如果中国复制美国能成功,那原装进口货自然是最有优势的,但完全复制美国模式不可能成功。你可以复制他当时的策略、技术,但是你复制不了他的那批人和用户,中国很特殊,至少到目前为止还很特殊。
记者:那么中国的特殊性体现在哪儿呢?
王志乐:中国跟其他国家的互联网市场特征有很大的不同。不要认为这些不同都是我们的劣势,好像没进化好,相反,因为这个不同它产生了很多新的机会,或者说产生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
最明显的一点是用户规模大。现在中国已经超过4.2亿网民了,人多蕴含着很重要的商业机会,它有想象力空间。比如有时候拿腾讯的英文名(Tencent)开玩笑,腾讯就是十分钱,什么意思呢?他每个用户挣一毛,他就能挣个百十来亿。回头想想,为什么就只挣十分钱呢,因为已经足以成就规模。当然海量用户也特别适合互联网,否则你怎么去向几亿人收一毛钱?
没有这么多用户,你可能就没有这个想象力,有也没有落实的空间。我们确实起步的晚,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后发优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国人IM(即时通讯)软件用得少,为什么?因为IM出现之后,美国人已经习惯于发电子邮件,而中国人没用过电子邮件,一上来就用IM。
没有互联网,很多商业模式是不成立的,但是有了互联网之后,他就能把这些商业模式变成现实。互联网的一个特点就是整合,新浪是整合了新闻,百度是整合了各种网页网站,淘宝是整合了供需,QQ整合人脉。所以其实互联网最畅通的商业模式,都是基于整合。
再一个是因为中国不成熟,大家会有很多担忧,这些都是机会。这些机会也是你没法从美国拷贝的。比如阿里巴巴做电子商务最担心什么,信誉啊。阿里巴巴的诚信通能做什么呢?做不了什么,就确定一下你的确是个实体公司,出了问题我能按照联系方式找到你,然后给你挂个已认证的牌子,马云就卖这个牌子。但美国的信托体制早就解决了,不会出现卖牌子的机会。
第三个不同之处,这是一个受政府管制的行业,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运营商是国家垄断的。在顺应管制的时候,就开发出来白色和黑色的地方。说实话在一个企业里,不是说黑白分明,介于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在商业里是最有吸引力的,很多人是愿意进入灰色地带的。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冒险家的行为,灰色地带是一种冒险。
美国也有很多管制,也有灰色地带,比如Google街景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下就属于灰色地带,到底它算不算侵犯隐私?Google在世界各地吃官司,网络上论战连连,它还是坚持要做。判断它是不是灰色地带,就看他有没有官司,但美国的立法精神是法无禁止即自由。所以美国的灰色地带偏白,而中国偏黑。
记者:这一点导致跨国公司无法适应中国商业环境的复杂性。
王志东:不光是跨国公司,互联网本身在中国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不敢说互联网是媒体,现在我们也不需要提了。在中国,互联网拥有媒体的全部特征,它就是第四权力,这个属性是慢慢得到主流社会认可的,很多事情只有在网络上曝光才会受到重视,这样他慢慢就怕这个网络,怕证明了监督的存在。我认为改革开放30年的后10年主旋律,互联网至少是主要推动力之一。从今往后的10年,我也相信互联网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记者:现在有很多人在感慨互联网创业的不容易,忌惮大公司的垄断力量。
王志东:好多人认为前面那些大佬把机会都抢光了,其实互联网永远存在机会。大公司有很多资源,小公司也有自己的优势。10年前看三大门户就觉得赢者通吃,但是原先的“三大”都已经变成“三小”,三大门户在互联网公司的排名里已经很靠后了。
现在创业不像以前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顶着政策上的风险。创新环境变好,创业成功才变得更加艰难。你有想法的时候,别人也有想法;你开始起步的时候,别人甚至比你更快。比如你可以想一想,现实中有什么还没有被互联网化?已经互联网化的现实还有哪些可以改善?创业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互联网每三年都会有所调整,因为这个市场本身就是很具革命性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信心还是该有的。
我想强调一点,我们看到的这种商业模式的误区,就是有很多人创业时非常雄心勃勃,提出要建立某种大平台,要整合产业链。我们去看看他的商业模式,非常高级,一旦实施了的确是非常诱人,但是有一点,如果一个企业要做的事情是要改变整个市场,要改造整个产业链,要产业链的上上下下都跟你配合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在市场面前,企业和个人都是渺小的。
大的平台、大的产业链我们都很喜欢,但是实际上真正成功的企业,往往是从某一个点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平台也好,产业链也好,是在成功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这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是重要的,而市场上、产业链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都有各自的目标,你要把他们的想法统一,唯一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先做大。当你做大了以后,你要去整合这个产业链,也许根本不需要你自己提出来,你在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上游下游的联系。
所以,一种过于复杂的商业模式,一个过于宏大的创业目标,有时候往往会让你忽略了眼前真正可行的、能做的事情。
记者:那您怎么看待中国互联网盛行的抄袭之风?
王志东:我对中国互联网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乐观的,我们的抄袭大都属于创新性的抄袭。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自力更生,也没有这个必要,何况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根据本地市场的需求做了相应的创新。
我们当年在策划门户的时候,一早就表示要跟Yahoo不一样。因为Yahoo这个门户是一个中转型的网站,用户找到对应资源后就跳转离开了,Yahoo只负责这个门。我们分析之后觉得行不通,为什么呢?美国有足够多的网站让用户跳,中国没有。新浪得做成目标站,新浪是一个门,但得把用户引到我们自己的地方上来。
我们看到国内有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复制外来的经验,你可以说新浪有复制Yahoo的成分,你可以说QQ有复制ICQ的成分,淘宝有复制eBay的成分,但是所有成功的复制都是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它拿来的同时一定要跟自己所在的环境、所在的气场做一个充分的结合。纯粹的复制注定是要失败的,最终只能成为一片浮云。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互联网不能一概而论说它没有创新。当然我们现在的网游、IM等过于具有中国色彩,外国无法模仿。
我们其实也在谈论这个问题,中国互联网除了创新性在市场中发展以外,能不能给产业有所贡献?所谓有所贡献,就是我们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模式被外国所模仿。现在是别人做完以后我们模仿,我们做出的很多新模式是中国特有的,外国没法模仿,那么将来会不会创造出模式让美国人学习,这应该说是很多人的梦想。这个梦想不是说靠一朝一夕就能做的,而且你要做这样一种创造和创新,我觉得第一个问题,首先应该有一个大的市场容许它发展,这已经逐步具备了;第二,在产业当中应该有鼓励创新的氛围。中国互联网应该走向成年了,4亿网民的覆盖率已经足够大了,早期发展的粗放型甚至完全走灰色道路的模式,现在应该做出调整了。我相信在未来三至五年,中国也应该能冒出去一两个能够对世界互联网有所影响的模式。
记者:您刚才说到互联网现下的环境还是偏浮躁,VC要对此负很大一部分责任吗?
王志东:对。中国大部分创业者觉得获得预期中的投资就算成功,而VC的心态是,一看谁谁谁做了什么事成功了,VC马上会去找它看能不能投资。如果人家不要他的钱,VC很自然的反应是去投老二,甚至没有老二它就造一个出来。这样等于他鼓励大家去抄袭,你去做一个类似的,能达到一定目标后我给你投钱。
而在美国,VC一般来说不会去找完全雷同的公司,他会觉得抄袭的公司不容易成功,也不酷,没意思。再者美国是先由天使投资做起步,一些成功过的个人想回报社会、挖掘好项目,就希望投一个有创新性的公司,而不是找一个一样的公司去破坏产业链。
国内的问题是天使投资这个层面不成熟。这几年慢慢有一批天使投资人出现了,但是现在市场上比较混乱,天使投资和VC抢项目。你只能等待,咱们的第一代创业者大多还在岗位上没有退位,等这一批天使投资人起来后,中国的创业环境会得到改善。
记者:其实这么多年来您也一直是在创业的路上,您怎么看待您的创业之途和新浪这10年?
王志东:我经常说,人一辈子能干成一件大事已经不容易了。我已经干成过两件事,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挺满足,挺感谢上帝、感谢国家的。第二个,我觉得在互联网领域可做的事情特别多,一个人不可能独霸天下,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业。总体来说,新浪这10年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思路办事。它还是门户,核心产品还是新闻,后来的博客、微博客都是沿着媒体属性往前走,传播新闻对他们而言还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个模式你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一招鲜,吃十年,这是很难的,说明原来的定义蛮不错的。不好的地方就是现在当不了老大了,只能说是网络新闻领域里的老大,而且领先其他公司之处也越来越少。
总体而言,新浪的创新能力不足,其他领域没有太大建树。这就是新浪,新浪也许慢慢的在形成大企业病,可能从它体制上、资源的分配上很难向其他方面扩展。当然,你要是站在一个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好事,创业者少了些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