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学习永不折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像大多数浙商一样,我也是草根出身,只有初中文化;像大多数浙江企业一样,杰克公司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核心技术是装配工业缝纫机;像大多数浙江企业的成长历程一样,我也是靠东南西北地闯荡,从做市场起家的。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浙江的企业家大多数还处在完成了原始积累,从小老板到企业家、从企业家到现代企业家的转化过程中,都在追寻能够在知识经济年代里获得更大的发展,做出更大的事业。
认识学习
在缝纫机行业,中国的产量占了全球市场的70%以上。但是,销售收入却只占40%多一点,德国和日本,因为把握了核心技术,拥有高端市场,也就掌控了高端产品的价格,其产量虽然只占全球市场的40%,销售收入却高达60%。这就是差别,就是科技含量带来的高额利润———知识的价值。我所理解的现代企业,首先就是要有这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学习这样的企业,缩短彼此的差距,做出拥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要台州,七山二水一分地,资源贫瘠。改革开放以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地方,工业基础相当薄弱;改革开放以后,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生产规模小、创新能力差、管理基础弱的劣势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了出来。集中表现的矛盾就是:因为知识型人才匮乏,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缺失。可以说,自主创新就是台州制造业在下一轮整个制造业向中西部、南亚和非洲转移之后,能否拥有德、日一样的核心竞争力,而保证生存空间的关键所在。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提高企业经济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性战略部署。我个人认为,做品牌也好,做贴牌也好,目前中国的企业,基本都还是在跟着大牌走,而大牌跟着美国、德国、日本走,最缺少的就是创新,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的根本出路是要有自主创新队伍,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要实现自主创新,前提就是要不断学习,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对于我们这样起点低、底子薄的企业来说,学习是应变之道,培训是永不折旧的投资,也是我们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
投资学习
杰克的员工队伍,原以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外地打工者为主,是典型的劳务型人员结构。要把劳务型队伍转变为知识型队伍进而培养成创新型队伍,是要花大价钱、高投入的,这些年来,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和时代要求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有三点感悟。
首先,我是用“借塘养鱼”、“筑塘养鱼”、“筑巢引凤”,以及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的方法引进人才、输入知识、吸收营养、弥补不足。1999年到现在,和我们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科研院校就达到了十六家;我们先后引进的各类人才不下200名。企业有了一定实力之后,我们又在北京、上海、日本等更广阔的天地里招募人才、寻求合作,甚至兴办研发机构。
正是有了各类人才的融入,今天的杰克,整个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也得到了更新和提高,企业效益有了长足的发展。杰克快速发展成为行业内一匹实力不可低估的黑马,企业进入了自主创新的良性发展轨道。这个时候,我是真正体验到了拥有知识和获得知识的重要。
作为杰克的当家人,经营着这么一个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我经常有如履薄冰的感觉,最大的担忧,其实就是感觉到知识储备不够。每年到国外参加国际缝纫机展览,看到迅猛发展的电子产品、光机电产品,再看看自己的产品,十分汗颜。我深深感到,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学习,自主创新,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外界都说我是个学习能力非常强的人,其实,我是被逼出来的。凭借着只读完高一的底子,我一直在拼命学习,十年经营管理的过程,也是十年学习的过程,一直读到中欧管理学院MBA 硕士毕业。高一文化读硕士,有点赶鸭子上轿。为了读好读出效果,我费尽了心机,吃尽了苦头。但是,苦尽甘来,十年寒窗苦读,也使我的整个管理理念和知识结构有了脱胎换骨的质的飞跃。十年经营和学习,我深切体会到,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理论素质和管理知识的储备、更新、提高,不仅是挑战商场的必备条件,更是决战市场、适者生存的先决条件。如果只凭我原先那点底子,要打点这样一个产值8个多亿、近两千人马的企业,肯定会面临“知识透支”和“本领危机”,企业的命运也会岌岌可危,不堪设想。
其次,我一个人学出来了还不行,还要带动和强化我的管理团队一起学习,就是引进的高级人才也要知识更新,要提倡终身学习。从2000年开始,我们分期、分批把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送到国内外著名学府,去进行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技能学习。到目前为止,公司总监一级,生产制造、供应营销、质量技术这些关键岗位的经理人都先后到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中欧、浙大、国家会计学院、宁波健峰管理技术学院这样的学校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培训。
我们有位曾在国企工作的干部,叫黄展洲,原先是我的助理,大专文化,被派到复旦大学学习,经过二年的人力资源进修后,再回到公司,做了人力资源总监。黄展洲不辱此行,学以致用,如鱼得水,把平衡记分法、绩效考核、EHR 等先进管理手段运用到日常工作之中,杰克的用人、留人机制也提到了一个很高的档次。
第三,按需所学、为我所用,采取实用的态度,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我们主要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我们每年都会根据市场变化和经营需要,根据员工具体情况,对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质量各个方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走出去方面,历年来,青岛海尔、大连三洋、深圳华为、韩国三星等公司都是我们学习参观的榜样。2005年一年,就有138人次外出学习和考察先进企业,有86人次在先进企业和科研院校学习深造。请进来方面,我们经常邀请一些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咨询顾问、缝制专家到公司讲课。连美国通用公司、日本丰田公司的专家也成了杰克的培训讲师。2005年共举办各种培训459场,平均每2天就有3场,培训总时数32942小时,人均48小时。
通过学习,杰克员工增强了自主创新意识,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提升。杰克原先只是用粗放的、家庭作坊式的方法组织生产经营。如今,经过了长期学习洗礼的杰克公司,已经可以熟练运用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像QCC、TOM、IE、SAP-ERP、6SIGMA 等现代手段,已经在杰克广泛运用。公司的包缝金工车间通过推行精益生产后,精简了工艺流程,整合了人力资源,车间生产人员从42人减至30人,日产量却从原来的120台增加到了220台,产品合格率也由原来的86.4%提高到现在的96.6%,人均工资提高了20%。
回顾这些年来走过的路,我强烈地感觉到了学习的重要。原来只能照葫芦画瓢把别人的机子买来拆卸开来照着做,到现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的机器产量已超过总量的一半,拥有各种专利五十多项;从年产规模不过一万台,达到了五十多万台;年产值从只有几十万元发展到现在8个多亿。这呈几何级数飞速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呢?那就是四个字:投资学习。
企业投资学习,可能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天长见效果、日久见功夫,潜移默化的能量是无法估量的。企业的成长就是靠永不停歇的追求、持续不断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的确是永不折旧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