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心理压力源的儿童入学准备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压力论文,幼儿论文,策略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幼小衔接及入学准备的涵义
“幼小衔接”是一个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过大量关于“幼小衔接”和“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国外学者布隆芬布伦纳提出“生态衔接”(ecologicaltransition)的观点,他认为场所(setting)转换和角色(cole)转换的过程都是一种衔接的历程。纽曼阐述了儿童生活中所经历的许多“垂直的衔接”,如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从小学到中学……以及“水平的衔接”。“水平的衔接”是人在生活中转换场所而产生的,像从幼儿园回到家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幼小衔接”主要是指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所经历的场所和角色的转变。
为了更好的适应各种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幼儿园、家长和小学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工作,使大班的幼儿具有入学准备的状态。入学准备状态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国外研究发现,大约16%~35%的适龄学前儿童尚未达到必要的准备状态。由于起点上的差距,这部分儿童比其他人更可能发生学校适应问题。
二、“幼小衔接”时期幼儿的心理压力源及其表现
幼儿的身体和运动、情绪与社会性、学习态度、言语及认知的发展等都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着,不能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分割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否则将会使孩子因为各种变化而不知所措,甚至产生学习适应不良等压力。5~6岁的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正处于一个衔接和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幼儿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场所和角色的转换会给幼儿的心灵带来很多的冲击和变化,家长和教师的期待以及同伴的变化也会给幼儿增加心理的紧张和不安。关于幼儿心理学的近来研究证明幼儿也是存在心理压力的,幼儿的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6个方面,分别是:父母、老师、环境适应、同伴关系、功课学习、其他。当面对各种心理压力时,幼儿的表现主要有4个方面:生理上的反应、行为上的反应、情绪上的反应和个性上的变化。
在“幼小衔接”这一过渡阶段,幼儿更容易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现将其压力源细化如下:
来自父母方面的入学期待:小学不同于幼儿园很大的一点在于幼儿园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那么多的功课和作业。而进入小学后儿童就要面临各种考试和测验,每天都会有一定量的作业,有考试甚至还会有排名等。随着这些变化家长的期待和要求也自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此外,现代社会的父母工作比较繁忙,在社会中体验到竞争的激烈和残酷,他们一定程度上会将自己感受的压力和竞争投射到儿童的身上,要求儿童从小就要努力,以期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因此可能会不顾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报很多的兴趣班和辅导班等。
老师方面:幼儿园的老师和小学的老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尤其在我们国家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缺乏有效且充分的沟通,他们对儿童发展特点的理解,对儿童已有经验的了解,对儿童的要求,表扬和批评方式等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管是幼儿园大班的幼儿还是初入小学的儿童都很在意作为“权威人士”的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如果评价不当,就有可能影响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或导致幼儿的压力。
环境适应方面:这一点在幼小衔接时期表现的更加突出,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的教室桌椅、黑板等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都不同于幼儿园。相应的规章制度也会发生变化,如作息时间。进入小学后儿童没有了午睡的时间,没有那么多的游戏时间……这些都会给刚刚进入小学的儿童带来一些适应的问题和压力。
同伴关系: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自己原有的同伴可能会发生变化,原有的好朋友或玩伴可能不和自己在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同时他们会认识很多新的同伴,怎样和新的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同伴关系的变化和转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幼儿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困惑。
功课学习:进入小学后儿童的学习负担明显加重,学习的东西变多了,功课做不完、作业不会做、考试考的不好、学习赶不上其他的同学等都会给儿童带来学习上的压力。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很强调儿童的基本学习习惯和基本的技能,如注意力、坐姿、握笔姿势、写字姿势等基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而在幼儿园是没有这么多硬性的规定或要求,因此儿童需要适应这些要求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的生活。
其他:一位小学一年级的教师说道:“一般孩子在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基本上体重都会减轻,主要是适应的问题,还有的孩子会生病,有的甚至还会像在幼儿园一样尿裤子,大便拉到裤子里等”。还有如小学的饭菜不合儿童的口味等都会给儿童带来一定的压力和不适应。
幼儿在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会表现出生理、行为、情绪和个性上的变化,如有的幼儿会连续生病,还有的幼儿会闹情绪甚至不愿意去上学等。
三、基于幼儿心理压力源及其表现的教育策略
基于上文对幼儿心理压力源及其在“幼小衔接”时期的表现,为了更好的做好入学准备,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笔者尝试提出下面的几点建议:
第一,教育者要认识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基于5~6岁幼儿身心发展的可能性,提出合理的入学准备要求。一方面,5~6岁幼儿身体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儿童脑的发育已经为幼儿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进入小学提供了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如大班幼儿的大肌肉群已经发育较发达: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稳,能做跳跃运动,可以成热的接物和扔物等;小肌肉群也开始发育,可以从事一些精细的活动,如手工制作、写字、绘画,会系鞋带、能画出人体的各个基本部位,能模仿写出数字和笔画简单的字。因此可以在大班做一些前书写和前运算的练习,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幼儿正确的握笔和正确的坐姿等基本学习习惯,而不是要掌握多少汉字,数多少数字;另一方面,幼儿的身体和神经系统尚处于成熟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虽然幼儿画画和写字动作技能得到了发展,但他们的手腕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协调能力较差,容易疲劳,所以会影响写字和绘画的质量,因此不能提过高的要求。
随着幼儿动作能力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服务的能力也增强了,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等;幼儿的骨骼也在迅速的发育,如5~6岁的幼儿已经开始掉乳牙,换新牙。这时他们更加体会到自己长大了,教育者可以抓住时机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的独立能力为入小学做好相应的准备。
第二,教师和家长做好幼儿入学准备的环境创设,使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的环境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教师可以在与幼儿家长的互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各种学习资源以及各种具有预测性的课程,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机会,并使幼儿把受到的教育和已有的经验联结起来。例如适当调整大班下学期的作息时间,带大班的幼儿参观小学,参与到小学课堂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小学的校园环境、教室环境以及课间活动等。幼儿园的墙壁和板报也可以加大对小学生活的介绍和宣传,将其纳入到大班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的经验。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谈话或教学活动,请大班幼儿想象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比较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异同,为进入小学做好心理准备,并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第三,为幼儿的入学准备提供适宜的课程知识,并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首先,培养幼儿发展所需要的读写能力,包括:读写意识,即对各种书籍表现出兴趣;书写意识,如把声音和对应的字母相匹配,在文字中辨认自己的名字;故事意识,如意识到故事的顺序(开头、中间和结尾)及线索;涂写的过程,指进行有一定顺序或形状的涂写过程,如画圆圈等。其次,提供幼儿发展所必须的认知和一般知识。包括自然知识,指关于外部世界存在物的知识;逻辑—运算知识,指个体内心对物体、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建构。这种知识把自然知识延伸到构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和关系的范畴;社会—规则性知识,指关于社会中那些取得人们一致认可的规则以及学校中习得的、具有传承性的知识。最后,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好的学习品质比知识更为重要。学习品质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对新任务和挑战所保持的开放性和好奇心;主动性、完成任务的坚持性和专注性;反省和解释;想象力和创造性;认知风格。这些学习态度或者学习品质是在平时的各种学习和游戏中养成的。
教师要指导父母掌握儿童发展及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实践知识,鼓励家长观察幼儿面对各种压力的表现,和幼儿进行平等的交流,了解幼儿情绪反应的动因,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教育。家长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为亲近的人,更容易觉察幼儿情绪、行为和个性的变化。幼儿处于“学前期”的最后一个阶段,随着各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情绪色彩表现的最为丰富多样。在儿童的情绪发展的趋势中,情绪表现的形式从外显到内隐;情绪的控制从冲动到自制。从情绪引起的动因看是从直接到间接,最初可能是由某个具体的刺激直接作用于个体,后来可以由语言、表象、社会范例、社会评价及自我评价等因素一起。尤其是5~6岁的幼儿社会活动增多,见识更为广阔,各种情绪反应的社会性越来越强。因此家长如果掌握幼儿情绪发展的趋势,结合幼儿的情绪反应,更容易辨别幼儿的压力来源,然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和幼儿进行交流和谈心,了解幼儿的紧张和压力,从而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
最后、培养幼儿同伴交往的知识和技能。5~6岁幼儿的思维发展处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幼儿的判断、推理、理解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同伴交往经验,对于如何有效地解决同伴交往问题也有了初步的判断。因此,成人可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式指导幼儿,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及其交往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幼儿多和同伴交往,培养幼儿交往的主动性和信心;此外还要教给幼儿基本的交往行为和礼貌用语,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鼓励幼儿以礼貌用语的方式和互惠的方式合理的解决交往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