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刺激性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促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一共有7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采取刺激性护理干预,对两组病人的效果给予比对。结果:护理之前,两组患者的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以后,干预组患者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采取刺激性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昏迷得到明显改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刺激性护理干预;急性脑卒中昏迷;促醒;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6-0227-02
急性脑卒中病人因为自身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神经以及脑组织坏死,进而引发昏迷,病人因为严重以及急性脑循环障碍,进而导致相关神经结构以及功能受损,最终引发昏迷,对病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1]。本文笔者选取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一共有78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一共有78例,随机分为两组。当中,干预组男26例,女13例。年龄在37~75岁,平均为61.4±5.6岁。病程在1~7天,平均为4.2±1.1天;对照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在38~77岁,平均为62.5±5.9岁。病程在2~10天,平均为5.4±1.8天。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其中包括有会阴清洗、口腔护理、预防压疮以及推拿理疗等[2],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采取刺激性护理干预。
1.2.1听觉刺激 听觉刺激通过语言呼唤以及音乐刺激等相关方法对病人的刺激,临床护士在实际操作当中应直接呼叫病人姓名,将病人当做清醒病人来看待。另外,为病人播放喜欢的音乐,每次20分钟,每天六次。除此之外,临床护士应与病人亲属在其耳边轻轻呼唤,同时增强沟通,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1.2.2触觉刺激 触觉刺激包含皮肤刺激以及温度刺激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对病人的足部、指尖以及掌心等相关部位给予按摩,按摩期间一定要注意强度应可以使病人感觉到疼痛,然而不会造成损伤,每次按摩时间10分钟,每日8~10次。后者则是护士坚持采取15摄氏度冷水和38摄氏度的热水交替完成对病人四肢以及皮肤刺激,每日2~3次,每次3~5分钟。
1.2.3视觉刺激 临床护士采取光照刺激以及色彩刺激等相关方法对病人眼球进行刺激,每一次翻开病人眼皮,同时用手电筒照射3~5秒,每日2~3次。另外,临床护士应在病人病床旁边防止一个熟悉以及颜色鲜艳的物体,进而给予有效刺激。
1.2.4味觉刺激和嗅觉刺激 临床护士应为病人准备各种味觉食物,食物剂量在5ml以下,每日一次,每次3~5分钟,对其面部表情变化给予密切观察,并且为病人准备各种各样的刺激性气味,每日一次,每次3~5分钟。
1.2.5其他刺激 运动刺激主要通过病人体位变化以及肢体被动运动,对病人机体神经给予刺激,进而对病人意识清醒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睫毛刺激采取棉签刺激病人睫毛,观察病人眼球运动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之前和以后的GCS评分情况给予记录[3]。
1.4 临床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之前,两组患者的GCS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以后,干预组患者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之前和以后的GCS评分情况对比(x-±s 分)
注:和对照组对比,*P<0.05。
3.讨论
脑卒中指的是一种因为病人脑部血管突然发生破裂或脑部血管持续堵塞,进而引发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因为缺少氧气以及血液,进而逐渐坏死,并且血管坏死影响到病人的脑部神经,所以,一些脑卒中病人发病就会导致昏迷,需要马上送入医院进行抢救。脑卒中昏迷病人大部分为中青年,病人进入医院伴有各个脏器器官受损,如,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以及呼吸道感染等[4]。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5],刺激性护理干预指的是一种通过病人附近各种外界刺激,进而提供患者大脑组织以及神经元的兴奋程度,进而对神经功能重新激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病人的颅脑皮质弥散性受到损伤,对外界刺激反应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然而患者在这个时候仍伴有一定的试听刺激反应能力,所以,临床护士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感觉刺激对病人的脑部神经进行刺激,进而使病人昏迷的时间明显缩短。另外,这种临床护理干预操作相对比较简便,方式呈现多样化,临床护士可以联合病人亲属共同完成。本文结果显示,护理之前,两组患者的GCS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以后,干预组患者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相关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采取刺激性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昏迷得到明显改善,在临床当中得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向力,陈雪梅,温春娣,等.刺激性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促醒中的应用[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4,14(5):615-616.
[2]葛东明,王正梅.刺激性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4,26(8):768-769.
[3]葛东明,王正梅.刺激性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4,10(32):7850-7851.
[4]秋丽红,喻敏玲,余芳.呼唤式护理为主的综合干预对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0):4307-1308.
[5]仲悦萍,陈晓艳.生物波治疗联合刺激性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中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0):117-118.
论文作者:杭天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4
标签:病人论文; 患者论文; 刺激性论文; 脑卒中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护士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