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探讨论文_韩静静

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探讨论文_韩静静

韩静静 滨海县妇幼保健所224500

【摘要】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60例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同期58例普通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其没有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设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不是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否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属于儿科中比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当前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在近年来的临床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得到了更大的重视,有研究认为承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的关系[1]。本组试验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60例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即观察组。回顾性分析同期58例无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临床资料,即对照组。对照组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在2个月—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2±1.04)岁。观察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在2个月—1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1±1.05)岁。给予2组研究对象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过程中,主要采用芯片法,主要检测的指标包括空泡毒素相关蛋白、尿素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等。给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治疗,剂量为0.8 l/kg,每天给予2 次。同时给予患儿泼尼松治疗,每日剂量为1.5 mg/kg,患者接受2周的治疗,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患儿地塞米松治疗。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阳性或者阴性,均未对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

1.3 疗效判定

完全缓解:患儿接受治疗后,其血小板数大于等于100X109/L,同时其没有出血现象。

有效:治疗后血小板数大于30X109/L,同样没有出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无效: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数低于30X109/L[2]。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采用卡方(X2)对检验,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式,采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儿的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27.58 %,观察组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31.67 %,组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表 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情况[n(%)]

组别例数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

对照组5816(27.58) 42(72.42)

观察组6019(31.67) 41(68.33)

P->0.05>0.05

2.2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阴性及阳性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组、阳性患者临床治疗总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2 。

表 2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阴性及阳性的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例数完全缓解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组4119(46.34)17(41.46)5(12.20)36(87.80)

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组199(47.36)6(31.57)4(15.79)15(84.21)

P---->0.05

3 讨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儿科比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多数患者临床疗效较满意,只有部分患儿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情况不理想,出现转为慢性、迁延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的难点。大量研究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成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毒的重要因素之一[3-4]。

在本组试验中,抽取我院收治的60例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58例无血小板减少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作为对照,通过采用芯片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对比差异不明显,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组、阳性患者临床治疗总效率对比,差异也不明显,两组数据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过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5]。

参考文献:

[1]程衍杨,熊昊,徐之良,李建新,李晖,蔡玮,韩杰,李姣姣,郭琳. 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1(01):22-25.

[2]李春,潘家华,刘洪军,曹芳,徐芳,王静.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探讨[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10(08):1056-1058.

[3]赵婵,包云光,邵一薇,李小兵.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血小板的影响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8(12):2921-2922.

[4]吴良华,李慧,万纯黔,祝彪,王晓冬,王春森,张晋琳. 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CagA蛋白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1(03):2256-2261.

[5]Loffredo G, Marzano MG, Migloorati R,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ldren: where is the truth? [J]. Eur J Pediatr, 20012 16(10): 1067-1068.

论文作者:韩静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  ;  ;  ;  ;  ;  ;  ;  

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探讨论文_韩静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