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指南》内容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预算执行论文,部门论文,指南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指南》是审计署于2007年11月推出的一部针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业务的专业审计指南。该指南是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经验及总结我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旨在推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审计人员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提供一部实用工具和操作指引。
就法律地位而言,《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指南》属于我国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的第三层次,不具有行政规章的效力,而是一部具有指导作用的操作规程和方法,全国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办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事项时应当参照执行。
该指南共十五章节,就其内容的逻辑联系而言,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概述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环境及基本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三至十二章,详述审计项目从计划、准备、实施到报告及后续跟踪全过程的操作规程和方法,为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包括第十三至十五章,概述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联系密切并经常结合开展运用的其他审计实务(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和经济责任审计)和方式(专项审计调查),在内容上起到一个补充、完善的作用。
为便于审计人员更好地掌握指南内容,现就本书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应用进行逐一解读。
第一章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环境
主要内容:本章内容为审计人员在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之前所应掌握的背景知识,包括:政府和政府部门的概念,我国政府的基本架构及政府部门的划分,政府部门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基本内容,部门预算及其相关的财政改革措施,部门内部控制的目标、要素和方式等,属于全书的引言部分。
特点:1.部门和部门预算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两个关键词,要具备实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资格,就必须能够读懂其中含义。本章内容即紧紧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对有关内容作了精炼阐述,可以说是审计人员的入门知识。2.由于指南主要用于指导具体审计实务,为突出其实用性,本章作为阐述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章节,未占用太多篇幅详细铺开,而是仅对有关内容做了点题式介绍。
应用提示:1.对于初次参加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人员而言,认真学习本章内容很有必要,但仅限于本章显然是不够的,建议审计人员以本章内容作为起点,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更好地理解部门和部门预算的内涵。2.本章节与其后章节在某些内容上有关联之处,例如与第四章《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审计》均涉及部门预算编制程序,与第五章《部门预算资金拨付审计》均涉及国库集中收付等等,有关内容之间密切联系且互为补充,建议在阅读中关注这些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第二章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概述
主要内容:本章讲述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概念、特点、目标、内容、程序和方法。
特点:本章内容提纲挈领,对其后第三至十二章的审计实务在理论上进行了高度概括。或者可以理解为,第三至十二章是本章内容在实务层面上的具体展开。这种先理论基础后具体实务,内容前后呼应、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结构即形成本指南的总体特点。
应用提示:审计人员通过学习本章,将会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基本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也有助于对其后章节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初次参加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本章节也是必备的入门知识。
第三章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组织和准备
主要内容:本章讲述审计项目组织及准备阶段的操作规程和方法。其中审计组织阶段包括审计项目的计划工作(第一节)和审计工作方案的制定工作(第二节);审计准备阶段则是项目的具体执行单位和审计组在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工作方案下达后,在实施审计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第三节),具体包括:组成审计组、审前调查、内控评价、初步分析性复核、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送达审计通知书。
特点:1.紧紧围绕相关审计准则,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实务,将相关规定和要求具体化。审计组织和准备阶段的工作受到多项审计准则和规范性文件的约束,如《审计署关于印发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等等。本指南在遵循有关准则和规范性文件的前提下,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实际环境,对相关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具体化,以确保其实用生和可操作性。例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贡量控制办法(试行)》第九条规定了审前调查应当收集的有关资料,指南则在本章第三节对所应收集资料的范围进一步明确和细化。2.充分利用表格、模版等直观表述方式,突出实用性。例如,在审前调查阶段可采取调查表的方式采集有关情况,本章给出了财务信息系统调查表、银行账户开设情况调查表、所属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项目支出情况调查表4种表格的参考格式。此外,还提供了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及承诺书5种文书的模版。3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为本章难点,目前这些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在我国民间审计和国家审计中的运用实践尚不成熟,本章主要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和国外审计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特点,对有关成果进行了移接。
应用提示:1.本章节涉及多项审计准则和办法,在具体应用中应结合参照,确保审计组织和准备工作的合法和规范。2.为便于审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的有关内容和方法,指南在《附录一: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中提供了应用举例,建议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将本章与附录一结合阅读。3.各部门情况和特点各不相同,本章关于审计准备阶段实务的操作规程仅是在考虑各部门共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只能作为最低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充分考虑各部门的特性。本章提供的各种表格和模版,也要在实务中进行灵活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和细化,以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第四章 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审计。
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是预算执行的起点和依据,学习本章时,首先要把握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的原则。编制部门预算应遵循四个原则,即合法性原则、真实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预算批复应遵循两个原则,即及时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把握了预算编制和批复的原则,再按照《指南》中的内部控制测评和实质性测试进行尝试,可以实现存在性、完整性、计算准确性、合法性、效益性等审计目标。
第五章 部门预算资金拨付审计。
资金拨付是预算执行活动的源头,部门预算资金拨付审计是从源头上规范预算行为的重要环节。学习本章前,首先应了解国库制度改革的一些背景。2000年以前,我国实行以预算单位设立多重存款账户为基础的分级分散支付制度,弊病较多。自2001年起,我国陆续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和授权支付改革,目的在于规范预算执行程序,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本章分别介绍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两种情况的部门预算资金拨付审计业务和审计案例。
第六章 部门预算基本支出审计。
基本支出预算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各预算单位日常运转的重要保证。学习本章时,应抓住“定员”和“定额”这两个核心,审计中常见的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擅自扩大支出范围等问题都是从核实基本支出定员、定额入手,发现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数存在差异的。
第七章 部门预算项目支出审计。
对于基本支出,财政是按照定员定额标准核定的,部门之间差距不大,而项目支出由于各部门业务性质的不同,在资金规模和数量上区别较大。因此,规范项目支出,对约束部门权力,规范部门预算管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章的内容是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第二节介绍的部门预算项目支出业务审计内容和方法,是本章的重点,书中对应取得的资料、内部控制制度调查与测评、实质性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有较详细的介绍,在开展审计时,审计人员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案例中列举的行政事业性项目支出审计和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审计的例子,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八章 部门非税收入收缴审计。
2003年以来,我国逐步规范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分离的管理模式,在立项审批、收费许可、票据管理、收入征缴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政策性较强。对这项业务审计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即合法性、完整性、计算准确性和揭示与披露。本章在第二节详细介绍了非税收入收缴业务审计的内容和方法,第三节给出了执收行为不合规、资金管理不合规等常见错弊定性和处理处罚依据,第四节描述了查处转移隐瞒捐赠收入、截留非税收入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助于加深对非税收入收缴业务审计程序的理解。
第九章 部门国有资产审计。
对部门国有资产进行审计应围绕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进行。本章包含的内容较多,分别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进行了介绍。第一节对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要求进行了说明,提出了具体审计目标;第二节通过表9-1至9-12分别介绍了各项业务的内部控制调查表、内部控制测试程序表和审计程序表;第三节给出了部门在占有、使用、处置、管理国有资产中常见错弊的定性和处理法规;第四节详细介绍了巨额固定资产未登记入账并违规将房产出租收入用于发放福利以及违规转移财政资金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的查处过程和方法。实际工作中,可结合预算执行审计,对国有资产效益审计进行积极探索。
第十章 部门政府采购审计。
政府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财政管理制度。我国自1996年起在部分地区进行政府采购制度试点,目前初步形成了政府采购制度框架,在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抑制腐败现象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的政府采购管理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管理体制不完善,执行与管理的职责不清,一些单位认识不到位,采购规模小、范围窄等。本章在第一节对政府采购业务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二节描述了政府采购预算编报、计划编制、合同签订与履行、组,织实施等环节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第三节中给出了采购预算、计划编报不合规;采购过程中随意调整采购方式,采购资金大量结余,使用效益不高等常见错弊的定性和处理依据,第四节列举的两个案例步骤清晰,值得借鉴。
第十一章 部门其他业务审计。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涉及的业务除了第四章至第十章的内容外,还包括一些其他业务,限于篇幅,本章重点介绍了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和非财政预算拨款,这四类业务与前面介绍的收入、资金拨付、基本支出、项目支出、政府采购等业务环节密切相关,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章节进行阅读,特别是从常见错弊和审计案例的介绍可以看出本章内容与前面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建议在学习中关注各种业务的关联关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十二章 审计报告与审计处理
主要内容:本章内容为审计报告与审计处理,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编制、送达审计报告,出具审计建议函,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综合利用审计成果,后续跟踪检查,以及归集整理审计档案等。
特点:1.本章所介绍的内容是审计人员在结束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现场之后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它是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所进行的反映、综合利用、检验检查,以及保存和再利用等。2.本章所介绍的操作方法和程序,是我国国家审计相关准则和有关规定的具体化和程序化,带有比较强的指导性。
应用提示:1.应按照国家审计相关准则、审计署规范性文件和要求,并结合部门实际,来运用本章所介绍的操作规程和方法,以实现规范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2.本章介绍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信息等的编报程序、内容要素与格式等规范性要求。重点介绍了作为反映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结果载体的审计报告的编报程序和方法,虽然是以编制中央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为例,但对于地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报告的编制,仍有借鉴参考作用。
第十三章 部门决算草案审签
主要内容:本章内容主要为介绍决算草案审签的审计目标、内容和方法,以拉清单列表格等方式对应取得的资料、内部控制调查与测评、实质性测试的内容和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列举了部门决算中几种常见错弊及定性、处理处罚依据,并附以两个典型审计案例加以分析说明。
特点:1.部门决算草案审签是审计机关在财政部门批复部门决算之前,由审计机关对部门决算草案的编制、汇总情况进行审计,审计机关行政首长对审计结果签署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类型。2.部门决算草案审签主要关注决算草案编制和汇总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注意账账、账表、表表、账实之间的相符、准确、真实。
应用提示:1.由于部门决算草案审签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有着密切的关系,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必然影响、反映到决算;决算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能是预算执行中的问题。运用本章知识进行部门决算草案审签时,应考虑将其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合起来。2.决算草案审签应注意“突出重点”,规避审计风险。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受审计人力、时间所限,一般不可能对部门所属全部单位实施审签,这就要求在把握总体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按“数额大、影响大、危害大”的原则,紧紧抓住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问题,作为决算草案审签的重点内容。同时,为尽量规避审计风险,在决算草案审签报告中应明确列示此次现场审签的单位,而对未现场实施决算审签的单位,则指出是根据其提供的账表资料进行审签的,被审计单位对其提供的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十四章 专项审计调查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审计调查目标的确定和内容的选择,专项审计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专项审计调查方案和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编制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特点:1.专项审计调查是审计机关实施的,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或者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特定事项所进行的专门调查活动。所谓特定事项,可以是某一专项资金,如救灾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等的管理使用情况;也可以是某项政策法规,如减免农业税、退耕还林等的执行落实情况。2.一般地,专项审计调查对象具有广泛性、复杂性,调查事项相对单一、集中,调查结果时效性较强,调查作用的发挥更具建设性、宏观性等特点。
应用提示:1.专项审计调查着眼点不在于查处个别部门、单位的一般违法违规问题,而是针对宏观的体制和政策法规、微观的管理和制度等,揭示带有共性或者苗头性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信息,督促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促进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专项审计调查成果的利用程度,取决于建设性的审计建议,审计建议应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应根据问题及成因,针对不同层次和部门提出在当前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审计建议,而且不仅要解决现实问题,还要着眼于长远发展。
第十五章 经济责任审计
主要内容:本章在总结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围绕政府部门、大型企业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内容、方法,经济责任的划分和审计评价,以及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和报告的编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特点:1.经济责任审计是干部管理部门的授权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管辖权的划分,与干部管理权限一致。2.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和财务收支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但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内容、结果利用等却与之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监督、评价和鉴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并明确其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更宽泛,不仅包括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领导干部个人的经济状况;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将提供给干部管理部门,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依据。
应用提示:1.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接受委托而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地区、部门或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审计,监督、评价、鉴证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是指当事人基于特定职务而应履行承担的与经济相关的职责、义务等。2.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内容和方法是本章的重点,经济责任的划分和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成败的关键。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评价,不仅应运用规范、科学的定量指标、定性指标进行分析评价,而且要充分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主客观原因所起的作用,分清其应负的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以减少审计人员因知识、经验、个人成见对审计评价产生不当影响。3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还有待于今后的实践探索与总结升华。
附录一: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
该附录主要内容是以图表和举例的形式,分别说明了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应考虑的因素、所采取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等。
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对于决定审计程序的性质、范围和时间,节约审计成本,规避审计风险,意义重大。但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尚未被广泛运用,属于应重点研究解决并付诸大量实践的审计技术方法之一,需要在今后的审计实践中不断丰富、总结和发展。
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运用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对于需要经过会计处理程序,并且其结果直观地体现在会计报表的业务,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但对于不涉及会计处理程序的业务,则不太适合运用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技术方法进行审计。
附录二:计算机审计技术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运用
该附录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面临的信息化环境和计算机审计技术在预算执行审计中运用的基础条件两个方面,阐述了计算机审计技术在预算执行审计中运用的客观基础;第二部分围绕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分别介绍了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运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第三部分简要介绍了联网审计技术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运用的方式方法、程序、主要内容等。
该部分的难点是信息系统测试技术的运用。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实践中,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安全性进行审计评价,因受技术手段和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所限,是个难点,但由于事关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审计取证材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充分,故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测试,应当成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内容。
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计算机审计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与手工审计相比,它是革命性的嬗变,对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已成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现实。当然,在审计实践中,特别是查处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和大案要案的过程中,手工审计在查阅、审核大量原始单据和相关业务资料时的作用则十分重要。世界是丰富的,事物是发展的,伴随着审计环境、审计对象的变化,必将引发计算机审计相应的变化,理论创新和技术发展与审计实践永远是相伴相生、永无止境的。
标签: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部门预算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专项审计论文; 资金预算论文; 预算控制论文; 项目执行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项目预算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资金运用论文; 时政论文; 审计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