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中引发学生探究思维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式教学论文,方法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物理新课标要求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而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以探究思维能力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探究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现代教育要求,特提出几种有效方法。
一、质“疑”:质疑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头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学生常回答因铁比木头重)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个实例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了怀疑,思维中出现了疑问,最容易引发探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引“趣”: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更能增加学生的探究动力。富有趣味的东西,特别能引起学生思维。
例如:在讲热传导时,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金鱼,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当上部的水已沸腾了,下面的小金鱼却安然无恙。像这类“煮金鱼”、“喷泉”、“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实验,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新奇的现象常常出乎他们意料之外,使他们兴趣盎然,大胆探索。
三、善“议”:想想议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议能集思广益,互相启发。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议论,在议论中引发思维。
例如:在讲密度一节时,为了引导学生建立密度的概念,教师先提出一些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讨论。如去商店买酱油,买一公斤酱油,售货员用提桶提一次,买二公斤就提两次,为什么酱油的质量可以用容积(体积)来度量呢?学生的议论大致可以得出:
①同一提桶每次提出酱油的质量相同。
②相同体积的酱油质量是相同的。
③酱油的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思。
A.其它液体,如酒、醋等是否也有这种性质?
B.固体怎样?两个材料相同而大小不等的砝码,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经过学生的议论,可以概括:不同的物质对应的密度(ρ=m/v)值不同,密度值反映物质的特性,因此,很自然地引入密度的概念。可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议论,可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进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争“辨”:争辨是探究者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表现。辨者必据理力争,须旁征博引。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易于混淆的问题抛出来,适时地组织课堂争辨来引发学生思维。
例如,在讲“运动和力”时,一些日常错误的生活经验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尽管教师用了很多口舌,学生还是很难抛弃:“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点。如果在布置学生预先阅读课本的基础上,改用辩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却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先列举事例,如桌子不推不动,树无风不摇。故意说,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同时又反过来举例,如已推动的桌子,一抬手就停住了等等,这些事实也说明“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教师问学生:“我的观点对吗?谁有不同看法?”开始,有的学生说对,有的说错,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同观点的学生争论起来,争得面红耳赤,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反驳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辩论的结果,赞成教师观点的学生越来越少,教师最后“缴械”,宣布“力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
五、独“思”:思是探究者对问题的静态处理。古人云:“一寂就凝思,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探究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深思,就能架起教与学之间的思维桥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压强时,举学生熟悉的例子:
(1)同一人滑雪与步行陷入雪中的情况怎样?
(2)胖人和瘦人陷入雪中的情况怎样?
在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中,有时嘎然而止,让学生各自深思,就能沟通思路:“压力作用的强弱与什么有关”,顿时彻悟“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六、求“异”:异是探究的必然结果。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例如:在探究二力平衡时,让学生举例,有个学生举拔河比赛是二力平衡。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拔河比赛不是二力平衡。对这样的问题首先要鼓励学生,问题提得好,说明动脑思考了。切记不要搪塞学生,更不能训斥学生,即使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也要耐心正确引导,否则就会扑灭学生已燃起的思维的火花。
七、求“变”:变是探究者对探究问题的进一步升华,从“一题一问”到“一题多变”,沟通知识的联系,增加大脑中思维的内在模式。
课本中的多数问题,只要求回答一个方面的内容,对有些习题可以适当作些扩充、演变,增加发问,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作用。利用已有的习题,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改题训练,实质上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具体形式。
八、指“法”: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实例给学生介绍一些探究思维的方法。
(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物理情景中进行实验探究,探究中让学生按实验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边实验边思考,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实验后让学生按实验发生的条件和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想验证思考,培养思维的概括性。这是探究学习的主要方法。
(2)比较异同——教师可以从知识的整体内在联系出发,尽可能利用学生已掌握旧知识或相关知识通过对比与鉴别,同中求异,找出各自的特征,从而加以识别,正确运用。像热学中的热量、温度、比热、热能这样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可利用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述热学说理题,使学生对概念有较完整的理解。
(3)系统想像法——引导学生考虑问题时,不要孤立、静止地去理解知识,而应把知识梳理成点、线、面,脑子中有一个系统的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中要注意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从各章的知识点出发,按课本顺序理“线”,再逐步引导学生在各章横向联系上把单元知识联“面”,按知识的结构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想像。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最佳方法。
除此以外,还有单向、多向、逆向等一些探究思维方法,只要教师有针对性的注意运用,都可以达到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目的。
总之,上述介绍的八种引发学生探究思维的方法,需要教师灵活掌握,互相穿插渗透,互为交织,有机结合的运用,才能达到引发探究思维,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
标签:思维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