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约对乌克兰政策看北约东扩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约论文,乌克兰论文,进程论文,政策论文,北约东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北约东扩及其对乌克兰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欧洲政治与战略格局发生剧变。两极格局掩盖下的宗教纷争、地区冲突以及种族矛盾纷纷涌现,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利用其优势力量重整世界。鉴于地位特殊,北约受到西方普遍青睐,成为其打造国际新秩序的得力工具,这是北约得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基础。然而,在后冷战时代,北约却选择了冷战化的政治扩张方式,以东扩开启了其重塑世界的历史进程。
1990年7月,北大西洋理事会在伦敦召开会议,北约确定了预防与处置危机新战略,取代了旧的防御安全战略。与此同时,北约竭力淡化军事职能,强化政治职能,向政治—军事组织转型。1991年11月,北约在罗马召开首脑会议,决定向前苏联、东欧国家实施扩展战略,确定了北约东扩的基本思路。为此,北大西洋理事会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在政治上大造舆论,在组织上做出铺垫。1992年3月,前苏联、东欧各国大都加入“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乌克兰由此进入北约视野中。北约最初对乌克兰的战略设想是:由芬兰、波罗的海国家、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组成一个缓冲地带,如果得到条约保证的话,这些国家的安全将得到俄罗斯与西方的尊重。在北约看来,尽管乌克兰在地理位置上远离北约,但它最接近俄罗斯,这就决定了乌克兰必然会被北约视为防范和遏制俄罗斯的最佳目标。
1994年1月,北约召开布鲁塞尔首脑会议,提出“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正式启动北约东扩进程。在该计划中,北约非常重视乌克兰在东扩进程中的立场。
1995年9月,北大西洋理事会发布《北约东扩报告》,宣称北约将向东扩张,将中欧、东欧及波罗的海各国全部纳入其中。在《北约东扩报告》中,北约更直白地表达了对乌克兰的好感以及东扩的真实意图。北约宣称:俄罗斯不是北约联盟合适的候选国,俄罗斯不止是太大了,它与北约各国也大相径庭。没有哪个国家今天或在不远将来愿意按照《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款的规定,防御俄罗斯与中国接壤的边境。
1996年6月,北大西洋理事会宣布,北约正与15个有意加入北约联盟的欧洲国家展开对话,这其中包括乌克兰。1997年7月,北约在马德里召开首脑会议,乌克兰受邀参会。这次会议正式吸纳波兰、捷克、匈牙利加入北约,这成为北约的首轮东扩。尽管乌克兰与北约首轮东扩无缘,但双方签署了《北约—乌克兰宪章》。宪章规定,双方每年召开两次或更多会议,确定政治与安全合作的总原则。
2002年11月,北约召开布拉格首脑会议,确定了第二轮东扩日程表,决定将保加利亚等四国与波罗的海三国纳入北约。
2004年5月,北约实施第二轮东扩,保加利亚等七国入盟北约,北约也因此得以深入欧亚大陆腹地,直接与乌克兰接壤。2004年底,在北约支持下,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亲西方的反对党领导人尤先科当选总统。由此,北约与乌克兰的政治、经济交往变得更加频繁,双边关系进一步提升,北约因此加大对乌克兰支持力度。从2005年开始,北约还向乌克兰提供巨资,用于销毁乌克兰境内各种陈旧、危险武器与弹药,特别是火箭、导弹、核武器等。
很明显,北约在第二轮东扩后还想进一步扩张,东扩已经成为北约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一个重要内容。扩大对乌克兰的影响,力促乌克兰“民主化改造”,显然是为北约下一轮东扩做准备,为建设欧洲—大西洋新秩序打基础。
二、北约东扩与其对乌克兰政策的政治与社会基础
北约东扩与其对乌克兰政策本质上是一致的。总体而言,北约东扩以及对乌克兰政策的社会基础非常深厚,其中既有传统冷战模式的影响,也有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变化的作用;既有北约自身政治与安全战略的调整,也有北约候选国政治、安全战略的回应。
首先,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为北约调整安全战略、实施东扩提供了契机。
其次,北约东扩的思想动因在于冷战思维与敌对意识形态,这在北约东扩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乌克兰为代表,北约竭尽全力施加影响,其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北约候选国。抛开两轮东扩期间北约对乌克兰施加的影响不说,北约对乌克兰的干预程度可谓登峰造极。在2004年底乌克兰大选中,北约直接支持反对党,公开要求执政党下台。在尤先科当选乌克兰总统后,北约与乌克兰双边关系向纵深发展,北约甚至亲自为其量身打造了一套北约版的“民主化”标准,指导乌克兰走向市场经济、议会政治与开放社会。
第三,北约候选国所表现出的态度,构成了北约东扩不断深入的一个重要砝码。
北约一再修改入盟标准,看似由于北约急于东扩所致,实则为北约及其东扩对象联合作用使然。冷战结束后,许多前苏联、东欧国家不遗余力地推行全盘西化政策。在两轮东扩后,所有新成员都在北约指导下加紧推进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与之相比,那些尚未加入北约却意愿强烈的国家,则更是不计代价地向北约靠拢,乌克兰就是其代表。自苏联解体开始,乌克兰就一直设想远离俄罗斯,靠近经济发达、文化自由的西方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乌克兰不断表现出加入欧洲政治与安全结构的意向,并且显示出逐渐退出独联体的意向。这些前苏联、东欧国家对北约东扩的政治态度,推进了东扩进程,使北约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共吸收了十个国家入盟,超过了冷战时期北约对外扩张的总和。
第四,北约内部对东扩及对乌克兰采取的政策,是促成北约东扩不断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北约酝酿东扩之初,内部一直存在着“贵族路线”与“平民路线”之争,这一争论贯穿了北约东扩进程的始终。
然而,在北约对乌克兰政策上,不论是北约新成员还是老成员,态度空前一致。美国与西欧各国坚决支持北约接纳乌克兰,并为乌克兰“民主改革”撑腰打气,甚至不惜为此挑战俄罗斯。
与之相对应,北约东扩后所接纳的新成员国家,也都一致支持北约对乌克兰政策,视之为北约东扩进程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对它们来说,如果北约能接纳乌克兰,乌克兰就会成为北约新的战略前沿,就会形成对俄罗斯最具威慑力的战略安全地带,就会使东欧、波罗的海各国远离俄罗斯,获得更大的政治与安全空间。因此,尽管乌克兰尚未加入北约,但它实际上已经和东欧、波罗的海各国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战略利益共同体。无疑,这对于深化北约对乌克兰政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北约东扩及其对乌克兰政策的结果
毋庸置疑,北约东扩及其对乌克兰政策,对北约自身的发展以及欧洲战略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影响到未来国际政治与安全格局的建构。从北约的立场看,北约东扩尽显西方赢得冷战之威势,笃定会为北约建设欧洲—大西洋新秩序奠定重要基础;从当今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所见,北约东扩及其对乌克兰政策,实际上已经严重威胁到现有国际秩序及国际行为准则,危及联合国的权力与地位,直接影响到未来国际政治与安全秩序的构建,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某种不确定因素。“北约东扩就其目标来说,暴露了一些根本性矛盾,并且在政策道德与战略目标上同时造成伤害。”同样,对于北约新成员国以及准成员国来说,北约东扩的作用好坏参半,短期内还无法充分领略。因此,如何看待北约东扩及其对乌克兰政策的结果,还需要作具体分析。
第一,北约东扩及其对乌克兰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北约在全球的政治与安全格局中的地位。
此外,北约东扩及其对乌克兰政策,同样也使北约自身经历了一次全新的嬗变。
第二,北约东扩及其对乌克兰政策,给当前的国际社会带来了大量不稳定因素,使未来国际战略走势变得晦暗不明。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北约与俄罗斯关系、俄罗斯与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关系、北约与外部世界关系等几个方面。
首先,北约东扩及其对乌克兰政策,对俄罗斯构成了直接威胁,增加了欧洲安全体系的不稳定系数。
其次,如果说北约两轮东扩还仅仅涉及俄罗斯周边安全利益的话,那么,北约对乌克兰政策则直接触及俄罗斯的核心安全利益。
再次,北约东扩及其对乌克兰政策,打破了欧洲原有的战略平衡,特别是北约实现战略转型、插手全球政治与安全事务之后,更使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安全秩序受到严重挑战。
第三,北约东扩给其新成员国、申请国的内政与外交政策造成巨大影响。北约东扩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北约新成员国经济与军事援助、安全防御保证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矛盾与困惑。因为北约东扩完全体现了北约自身政治与安全利益,并非恰如东欧、波罗的海国家所需。上述国家按照北约制定的标准实施政治与社会民主化,造成了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的严重分裂,因为毕竟这些国家或多或少保留了旧的意识形态、社会秩序、文化传统等印记,这些差距并非靠北约“援助”就能弥补。
乌克兰政府、社会、民众三方就北约东扩所产生的严重分歧,其程度非常强烈,以致影响到北约在乌克兰的政治与安全实践。2006年7月,克里米亚半岛费奥多西亚港居民反对北约染指乌克兰,抗议美军到访,最终迫使北约不得不取消了“海上微风2006”联合军事演习。由于北约接二连三遇到来自乌克兰的强烈社会反弹,使其感到气馁。“在现实主义的标准下,西方应当听任乌克兰自身的命运安排,这对乌克兰人民来说是个悲剧,但是对所有人来说则带来了安全。”可见,对北约新成员国以及申请国来说,北约的东扩政策也不都是积极的、稳定的。
综上所述,对北约来说,北约东扩及其对乌克兰政策尽管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北约自身以及俄罗斯、乌克兰等众多独联体国家,甚至影响到欧洲乃至国际战略格局的现在与未来。表面上,北约下一轮东扩的目标似乎对准了乌克兰,但事实上,北约东扩的真正目标旨在建立欧洲—大西洋政治与安全新秩序,建立以北约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新格局。在一个扩张的北约联盟下,乌克兰与大西洋联盟的边界所具有的意义不断增加,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走向一个分裂的欧洲。也许正由于此,北约东扩及其对乌克兰政策的影响才会如此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