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探讨论文_石宇飞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探讨论文_石宇飞

国家体育总局射运中心 北京 100144

摘要:现阶段,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对于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工程管理当中,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工程总投入,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工程管理的效率及质量。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架构;最后探讨了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外延。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内涵;外延;研究分析

1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概述

1.1 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作为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只要是对工程在实际运行期内的运营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按照运用管理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管理系统以及运行系统两部分。所谓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对人力资源、市场、财务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而运行系统,则主要包括对工程的计划调度、监控、设备维护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以此来最大限度的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现阶段,很多大型工程企业,都具备了多个运营管理系统,在接下来的发展当中,应全面加强对各个运营管理系统的协调管理力度,促使彼此之间能够实现数据资源工程,有效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1.2 公众服务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服务社会公众。在这种情况下,工程企业就应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公众服务平台,使得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和社会公众之间实现良好的沟通交流。这不仅能够更加及时掌握工程信息,而且还实现了工程项目的公开化与透明化。与此同时,我们在构建公众服务平台的过程当中,还应积极增加电子商务功能,进而在提高工程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完善、全面的服务。

1.3 伙伴协作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现,离不开伙伴协作的大力支持。我们对于工程的管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和其他工程相互联系的过程。在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当中,无论是人力、数据还是设施设备,都是共享的。但是由于各个工程在不同的管理阶段对于人力以及设备等方面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就需要一个沟通协作平台,来科学合理的调配相关资源。通过建立完善的建立沟通协作平台的方式,无论是设计方、供应商还是施工方,都能够进行数据信息的共享。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管理水平,而且还能够确保工程施工建设的安全、稳定发展。

1.4 集成创新

所谓的集成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充分的借助现有的技术、资源,进而进行发展创新,衍生出新技术以及新资源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优化技术、工艺,才能够确保工程行业更好的发展下去。各个工程之间,通过信息工程的方式,不仅能够形成新的知识财富,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加快工程行业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加快构建一套完善的信息交换共享机制,这样一来,各个工程的资源以及技术经验,能够在这一平台当中得到交换与共享,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探讨,进而创造出更加先进的工艺技术,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工程知识管理的进步。

2 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架构分析

我们可以将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结构分为二层架构和四层架构两种,其中四层架构的应用最为广泛,四层架构的管理信息化形式,主要包括服务层、应用层、资源层、基础设施层,具体如下:

首先,服务层不仅承担着确保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的职责,同时也是应用系统界面以及信息集成的重要平台。在服务层当中,不仅能够实现呼叫中心、远程应用等方面的功能,还要具备知识管理的重要功能。服务层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企业服务总线两部分。企业服务总线,不仅能够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而且还能够完成应用层信息的集成工程。

其次,我们可以将应用层视作为应用系统的集合,其分布在各个子系统当中。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就能够充分的的结合自身的需求,来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并应用系统。与此同时,应用系统和业务流程两者之间的划分是相互对应的,在接下来的发展当中,我们应加大对于各个应用系统的有机整合力度,进而实现对应用层的信息化、集成化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再次,资源层主要就是对在工程建设当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建设数据库的方式,能够为接下来的工程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数据资料。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数据库当中的不同资源进行相应的分类,进而建立全新的数据库,这不仅更加有利于下一步的管理工作,而且还能够极大的促进数据管理水平的提升。

最后,基础设施层主要氛围公用设备以及网络两部分,为其他相关层面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持以及设施支持。通过建立工程的园区网络和外部网络并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对信息的快速处理,并通过建立基础设施共享平台的方式,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我们在构建四层架构的整个过程当中,应在系统现状的基础之上,加快使其各个应用系统在管理信息化架构的各个层面,实现数据的共享,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工程管理效率及质量。

3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外延探讨

(1)从固定阶段到全寿命周期的转变

从固定的时期转向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需要充分的融入信息化管理理念。通过专业化指导实践工作,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架构。在接下来的发展当中,工程管理不再是某一阶段的工作,而是需要融入到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当中。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充分的结合工程管理现状,对各项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最终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工程管理方案。

(2)从单独平台向多维度管理空间的转变

现阶段,随着工程管理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往传统的单独平台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工程发展所需。在这种情况下,就非常有必须促使其向着多维度管理空间的方向转变。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多维度管理空间的构建,不仅仅是当前工程管理实际所需,同时也是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就必须要始终坚持创新理念,加大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创新优化力度,将其更好的融合于社会的发展,促进工程经济效益的增长。

(3)从局限的平台向集成化特色平台转变

我们在信息化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对于管理系统的规划工作需要应严格的结合实际状况来进行。通过深入的分析开发商以及受益者两者的心理需求,实现对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创新完善技术平台,构建具有集成化特色的平台,有效提升管理水平。

(4)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工程管理模式

要想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工程管理模式,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我们应充分的借鉴当前工程管理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这些案例不仅仅包括成功案例,同时也需要积极研究分析一些典型的失败案例,对其进行经验总结,汲取教训,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加大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深度,将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典型案例进行相应的对比研究,并做好提炼工作,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工程管理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于工程管理效率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工程管理的过程当中,积极的应用信息化手段,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工程总投入,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工程管理效率及质量。基于此,我们就应积极的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使工程管理实现从固定阶段到全寿命周期的转变、从单独平台向多维度管理空间的转变、从局限的平台向集成化特色平台转变,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工程管理模式,在加快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同时,提高企业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朱高峰.对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工程科学,2012,10(12):32-35.

[2]王众托.系统集成创新与知识的集成和生成[J].管理学报,2012,4(5):542-548.

[3]刘人怀,孙凯,孙东川.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国特色及与美苏的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6(21):5-12.

论文作者:石宇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  ;  ;  ;  ;  ;  ;  ;  

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探讨论文_石宇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