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影响新加坡城市与建筑风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含多元的种族、宗教,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政策导向等。在多元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之下,新加坡不仅积极吸收国际的先进理念,同时注重继承本国的文化遗产,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热带建筑,并通过40多年全面而严谨的城市规划,建设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关键词】多元文化环境;新加坡城市与建筑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208-02
1.研究背景与意义
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以来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片总面积不足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一个东南亚国家从建国初期面临种种矛盾和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且获得了“花园城市”的美誉。
在新加坡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其他城市发展同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如何使多元文化和谐共融,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问题。在面对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如何在跟紧跟时代步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又保留鲜明的城市特色,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2.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因素
2.1 多元的种族文化
新加坡是由移民组成的多民族社会,全国人口主要由四大族群组成,其中华人(汉族)占了大多数,约占总人口的74.2%,马来族占13.3%,印度裔占9.1%,欧亚裔占3.4%。由于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多种文化并存的政策环境,使得多个族群均得以发展,因此多元文化成为了新加坡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新加坡不同的族群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如牛车水(中国城)的华人区的佛牙寺,采用了中国唐代的建筑风格;又如马里安曼兴都庙继承了印度庙宇的传统形象展现了印度的佛教文化。这些建筑都传承了各自民族、国家的建筑特色,体现了新加坡多元种族文化融合的现状。
2.2 多元的宗教文化
新加坡提倡宗教与族群之间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实行宗教自由政策。根据2010年的人口调查,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口占总人口的83%。
在新加坡有着各式各样的宗教建筑,许多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也被列为国家古迹。如佛教的双林寺,基督教的亚美尼亚教堂和圣安德烈教堂,回教的哈贾法蒂玛回教堂和苏丹回教堂,印度教的马里安曼兴都庙和尼瓦沙柏鲁马兴都庙等。
2.3 殖民文化
由于新加坡曾被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殖民统治一段时期,其境内遗存着一定数量的殖民者总部等办公建筑。这些殖民建筑,沿袭着宗主国的建筑风格,表现出鲜明的欧式建筑的特征。例如新加坡高等法院,其建筑平面横向对称布局,立面则采用科斯林柱式,分三段式划分,构图稳定,比例推敲严谨,秉承了欧洲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3.新加坡建国后城市与建筑风貌的形成
3.1 立足于本土的现代主义追求
新加坡是众多种族、文化的大熔炉,多元文化、多元种族使新加坡成为多种要素记忆、传统并置的场所。与此同时,新加坡在建国之初,面临着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新的国家迫切需要属于自己的新的建筑。这吸引着许多外来、本土建筑设计师在此基础上思量、推敲,试图探索出一种有别于东西方的热带现代建筑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国际化的建筑视野
新加坡一直以来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许多著名国际建筑师把新加坡作为实现自己新尝试的“乐园”,国际化的建筑视野使得新加坡的建筑一直以丰富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新加坡河畔的现代建筑群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其中许多标志性建筑均由国际建筑大师所设计,如贝聿铭设计OCBC银行总部大楼,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亚洲最高的建筑之一华联银行大厦,建筑大师萨夫迪设计的滨海湾金沙酒店等,这一建筑组群也成为了新加坡引以为豪的城市地标。
3.3 对历史与传统的保护
随着城市与建筑革新的飞速发展,新加坡意识到全球化的趋势,也意识到自身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
因此新加坡开始注重其多重性的文化根源,主张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同建筑创新统一起来。有关地域主义的讨论伴随着政府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达到了高潮,大批的修复与保护项目的实施,使得保护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得到宣扬,也使各族群文化可以在各自聚集地自由发展。在这样的理念与政策之下,新加坡河、中国城、小印度、甘榜格南中的许多具有历史价值建筑得以保存,成为现在新加坡珍贵的城市财富。
3.4 规划策略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新加坡高品质的城市建设得益于其概念规划具有前瞻性。新加坡的概念规划每10年编制一次,1971~2001年共编制完成了4轮概念规划。每一轮概念规划都积极应对当前国内国际的主要矛盾,引导各主要功能区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新加坡新市镇采用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先规划好捷运系统,以每个捷运系统站点为中心规划新市镇,避免了城市蔓延式的发展,保证居住与工作的平衡。新加坡通过公屋制度,解决市民的基本住房需求。每个住宅小区按一定的标准配置好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新加坡坚持总体开发的策略,严格保护自然区域的基础上,建设区域采用高密度开发,既满足开发建设的需求,又有效保护自然环境,给市民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场所。
新加坡于1967年开展花园城市运动,在道路两侧、未开发土地和新开发地段积极种树,并建设大型公益与休闲设施。新加坡发展“公园联道系统”,利用狭小地段如河道、道路旁进行绿化并铺设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形成绿色网络串联全岛的公园,提高了公园的可达性和可利用性。
4.总结与启示
多元的文化环境为新加坡的城市与建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方向。在此基础上,新加坡并不是固守狭隘的地域性,也不只是盲从国际潮流,而是立足本土文化的发展,通过建筑创作引导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交融,以多面貌的建筑形态描绘出特有的文化与魅力。
参考文献
[1]赵立瀛.新加坡城市与建筑印象[J].建筑师,2003,01.
[2]欧阳底梅.新加坡的园林绿化[J].广东园林,2002,3.
[3]赵虹.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成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4]李晓东.当代新加坡建筑回顾[J].世界建筑,2000(1).
[5]唐子来.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J].城市规划,2000,24.
论文作者:邢鹏威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
标签:新加坡论文; 建筑论文; 文化论文; 城市论文; 印度论文; 种族论文; 宗教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