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青冈县红十字会医院 1516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对比两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100%(25/25),对照组治愈率为52.0%(13/25),无效率为48.0%(12/25),两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82,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表现为月经期肿块增大、月经结束后肿块缩小、切口位置疼痛等,组间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对照组仍有部分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且有加重趋势,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通过临床症状、血清检查以及影像学确诊,在治疗过程中,尤以手术治疗效果最佳,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也是较为常见的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为0.03%~0.40%[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的不断增加,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为深入探讨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特选取2012年9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其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参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26.46±3.38)岁,分娩孕周38~42周,腹部横切口17例,腹部纵切口8例,发病时间为剖宫产手术后5~18个月;对照组患者年龄21~37岁,平均(27.24±4.23)岁,分娩孕周39~41周,腹部横切口19例,腹部纵切口6例,发病时间为剖宫产手术后6~21个月。所选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病史,均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临床特征:患者就诊时腹壁切口位置均有疼痛性肿块,尤以月经前1~2 d疼痛最为明显,月经期过后肿块逐渐减少,疼痛感降低。临床检查均可发现切口位置存在形态不规则包块,活动度差,边界模糊,且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2-3]。后经CT、彩超诊断证实均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分娩次数、剖宫产术后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手术病灶切除治疗。(1)手术时间为月经结束后的3~5 d;(2)手术前需做好各类常规消毒准备工作,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护理;(3)术中病灶切除时以病灶位置为中心,逐步辐射至病灶外1.5~2.0 cm的正常组织;(4)腹壁肿块切除成功后,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病灶局部位置;(5)对患者手术切口位置进行缝合,必要时采用补片做加固处理;(6)术后给予患者抗菌治疗。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孕三烯酮药物治疗,2次/周,2.5 mg/次,持续服用3个月。第1次用药于月经期第1天,第2次服用于月经期第3天,后续服药时间以此类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评定标准
无效:患者腹壁切口周期性疼痛无明显好转,临床检查仍有疼痛性结节存在,CT检查显示低回声结节;有效:患者腹壁,切口位置疼痛症状消失,经CT检查后并无低回声结节显示[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为100.0%(25/25),对照组治愈率为52.0%(13/25),无效率为48.0%(12/25),两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82,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表现为月经期肿块增大、月经结束后肿块缩小、切口位置疼痛等,组间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对照组仍有部分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且有加重趋势,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关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原因研究存在较大争议,主要存在三种学说类型,分别为:诱导学说、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以及体腔上皮化生学说[5-6]。研究表明,因人体子宫类型不同,子宫内膜的植入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但若子宫内膜一旦异位种植成功,大部分子宫会出现周期性出血、细胞增殖,形成周期性粥快。本研究通过对所选5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可知基本为医源性种植。其确诊依据为:(1)腹壁切口均有不同大小的肿块;(2)所选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3)所选患者肿块大小及疼痛程度均在月经前后表现尤为显著;(4)经CT诊断证实均有低回声肿块结节[7]。
当期,药物及手术病灶切除法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方法。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表现,但因病灶位置被结缔组织包围,药物较难侵入病灶位置,难以彻底根治。手术切除病灶治疗效果尤为明显,治愈率高达100%[8]。本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治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52.0%,无效率为48.0%,两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性显著。
但需要注意的是,术中病灶切除时要以病灶位置为中心,逐步辐射至病灶外1.5~2.0 cm的正常组织,手术医师要尽可能保护切口位置,避免纱布与手术器械直接接触切口位置,缝合腹壁切口前需使用生理盐水做冲洗处理,以防止病灶重新复发。
参考文献:
[1]张孝艳,乔玉环,郭瑞霞,等.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5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7):557-558.
[2]贾西彪,王红静.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2,33(12):1853-1855.
[3]樊家玉,鲁建兴,李星云,等.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0):1166-1168.
[4]张鸿慧,邢华英,刘绪芳,等.中国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状与思考[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2,39(5):521-524,532.
[5]李秀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频彩色多普勒声像图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3):281-282.
[6]童依琴.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62.
[7]康美霞,游丽雅.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及治疗[J].河北医学,2011,17(3):326-328.
[8]赵群,付良轩.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0):1601-1602.
论文作者:李玉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5
标签:腹壁论文; 切口论文; 内膜论文; 子宫论文; 患者论文; 异位症论文; 术后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