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社会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张雪卿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摘 要: “社会学”课程由于其所特有的性质,在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中作为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来开设。文章以忻州师范学院思政专业“社会学”课程教学为例,探究该门课程的课程定位及其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社会学;课程改革;高师院校;课程;教改;师范人才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师范类专业人才,是高师院校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首要任务。课程作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本单元,是高师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直接影响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高师院校社会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怎样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牢固掌握社会学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又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师范类专业人才呢?现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探讨。
一、“社会学”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定位
郑杭生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将全部社会科学做了三个层次的分类:一般、特殊和个别。第一层次是像历史唯物论这样的哲学科学,第二层次是历史学、社会学这样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第三层次是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专门社会科学。“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整体出发来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这一论点在中国社会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在专业领域内,社会学是一门基础课。但对于非社会学专业来说,尤其是在高师院校,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学课程基本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来设置的。现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对社会学课程在忻州师范学院思政专业体系中的定位进行分析。
1.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弥补专业必修课的不足
在2014年以前,社会学课程是作为专业必修课存在于忻州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的。在2014年之后,随着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改变,社会学课程成为专业选修课。同时,学院正式启动大学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专业选修课的社会学也踏上课程改革的征程。
从公司层面想方设法引导基层站区长关心关注职工的合理诉求,以职工合理诉求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公司出台一系列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重点完善3类薪酬分配办法、拓展职工发展3大通道、搭建职工关爱3大平台;在标准化站区建设中对职工宿舍、食堂、活动室及站区环境进行升级优化,引导站区长营造“心齐、劲足、气顺、风正、实干”和“快乐工作,健康生活”良好氛围。
社会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尽管是专业选修课,但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它的研究内容囊括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结构等所有方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高师院校学生通过学习社会学这门课程,能够系统地了解社会,分析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尤其对自身将来走向社会、进行更宽泛的职业选择、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
依据“两个转化”原则,学院在社会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一是将教学内容从教材本身向教材外扩充,二是将知识课堂转化为情感课堂。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在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欧洲对中国文学的关注与对中国绘画的关注具有同构性,自18世纪始,中国俗文学即被译介至法国。小说、戏剧等所谓的“俗文学”在中国文人的价值判断中并不被看重,却成为西方接受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学作品。法国人对这类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甚至于译介之先就想象中国故事的样貌,乃至伪造译自中文的作品。欧洲人对中国俗文化的青睐甚至想象,源自其对中国历史、文化以及广阔社会生活的兴趣。这与对中国绘画中的世俗内容表现的兴趣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扩充教学内容,实现“两个转化”
社会学课程是学院思政专业第五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这时学生已经学完公共课,进入全面的专业课学习阶段。从社会学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角度看,其既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又是一门通识教育课。这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思政专业大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能够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可以说,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只是一种“训练”,并不是真正的教育。
张伦谨记着母亲的话,也将这些话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我们偶尔还会和父母顶顶嘴,张伦,我从来没见他顶过嘴。”成家后,张伦对待谢婉娇的父母亦如自己的父母,老人家指出他的问题和毛病,希望他改正时,五大三粗的他会乖乖听着,不反驳、不解释也不发脾气。
1.教学内容从教材本身向教材外扩充
1.研究基础:笔者目前是在校16级国画研究生,本科专业是美术学,具备国画的绘画技法和专业技能,对历代国画和现当代不同风格的绘画有一定的基础了解,具备分析作品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熟悉中国美术史及相关理论知识。本论文基本确定研究思路,并且各部分内容也具备一定资料,对文章的继续深入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社会学作为思政专业的选修课,教师需要把前沿的学术成果反映到课程中,这是由该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在教学中,一是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二是要围绕教学目标把学术前沿成果补充进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前沿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穿插前沿性研究成果,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学前沿动态。社会学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当前社会发展状况,要联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比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校园暴力问题及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都可以作为课堂联系实际的材料,以强化师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2.将知识课堂转化为情感课堂
教学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作为社会学课程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层面、学习能力,还要根据上述情况及这门课程的特点详细拟定讲授内容,包括课程应以何种方式导入、教学过程如何设计等,以激发各层次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构建快乐课堂、对话课堂。要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心灵对话,因为教师只有将情感倾注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感受到知识的生命力,领悟到知识的美,最终达到师生合作互动的教育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重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教师应该在以往教学改革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社会学课程内容上探讨如何从理论性向实践性延伸,加强两者之间的黏合度,在教学方法上尝试运用情境教学、师生互动、案例教学及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当前社会中与学生相关的重点、难点、热点现象开设案例分析课程。
1.选取有效案例进行课堂分析,使学生形成高阶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教师通常单一举例硬性灌输,结果使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需要对这种通过单一举例来解释理论的低层次授课方式进行改革。教师要结合现实,将有实际价值的案例作为教学分析的素材,使学生在课堂上分析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感知到的社会问题。教师讲解这些案例时,要允许学生分析和质疑,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与所学社会学理论知识相对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深刻领悟社会学理论的精髓和魅力,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当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之后,再进行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时,就能减少或避免盲目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能够在参考经典案例的基础上对身边的社会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得出值得他人借鉴和推广的新案例,进而形成高阶思维。
2.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形成高层次教学活动
课堂讨论是师生课堂互动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应变能力,也能考验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视角、思考程度等。同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应急讨论问题的水平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实际检验。师生在讨论中的互动,既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应依照以下原则设置讨论题目:首先,讨论的题目在理论层面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以便为参与讨论的学生提供选择和辩论的空间。其次,设置的题目应能使更多学生参与进来,要能预见讨论之后的效果。例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平时所了解到的思政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社会学课程中他们较为感兴趣的“大学生社会化”等问题作为讨论题目。有的学生将重点放在大学生社会化的意义上;有的学生将重点放在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不同影响上;有的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子女,便对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进行了深刻了解,并将其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进行比较。学生们只要在前期进行认真、充分的准备,就能在课堂发言中做到胸有成竹,充分参与讨论过程,使课堂互动成效显著。
总之,社会学课程与思政专业中的专业必修课功能互补。必修课程政治性强,而社会学课程中的知识不仅社会生活气息浓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启迪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发展理性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师范类专业人才。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相互配合,更易于大学生接受。因此,加强社会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叔君.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社会学概论》中的应用与实践[J].岱宗学刊,2011(01).
[2]刘宜君.试论实践教学法在《社会学》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3]汤夺先,孙文.高校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以安徽省A大学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4(01).
[4]席丹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社会学概论》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4(0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3561(2019)29-0011-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忻州师范学院院级教学改革课题“高师院校‘社会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YB201519
作者简介: 张雪卿(1973-),女,山西忻州人,讲师,硕士,从事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