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层次论文,结构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10)01-0001-07
1998-2007年的1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结构问题日益突显。结构的合理性继规模的适切性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较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能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培养和输送质量合格、数量及层次、种类相当的各类专门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满足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阻滞社会经济发展。探寻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方向。
一、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相关概念界定
1.高等教育结构
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并不统一。有学者将“教育结构”界定为“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根据一定的比例和秩序所形成的系统”[1],而高等教育结构“就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各单元、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及其高等教育内部诸要素和外部环境诸因素的关系形式”[2];还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结构就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的关联方式和相互作用形式的相对稳定形态”[3];“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织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4]等。综合上述各种定义,本研究将“高等教育结构”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单位、部分、子系统等)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构成形式的相对稳定形态。
2.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本研究中,“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遵循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惯例,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研究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层次划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生和博士生4个层次进行剖析。
(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文献回顾
1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文献回顾
近20年来,从“结构视角”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已经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相对而言,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研究尚处于理论构建阶段。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理论”[5]和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的“高等教育结构多元化思想”[6-8]较具有代表性。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如郝克明(1987)、齐亮祖(1986)、李少元(1988)等学者,对从建国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结构等的发展变化和历史经验进行了研究和探讨。[9-11]邵金荣等追溯了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演变过程,分析了1949-1957年、1958-1965年、1966-1976年和1977年至今4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特点。[12]郭必裕在对我国高校层次变化量变与质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层次结构的模糊性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进而提出优化教育层次结构的设想。[13]吴丽卿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十分必要。积极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提高本科层次的教育质量,适度控制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14]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研究大多拘于理论分析与探讨层面,深入实际的实证研究在量与质上都稍显不足。
2.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文献回顾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较为零散,很多学者都是从区域经济视角剖析某个地区或某几个地区经济增长对该地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影响作用,或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反作用。郭必裕认为,高等教育层次越低,与地方经济关系越密切,层次越高,办学成本越大,辐射的区域越大;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高教重心应随之上移。[15]严全治运用实证分析法,对1995-2004年中国区域高等教育、经济差距及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区域间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逐步缩小区域高等教育差距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16]郑鸣等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并没有带来区域经济的全面增长,而是因地而异。[17]樊华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对1998-2002年时序立体数据进行处理,发现经济科技与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互正影响。[18]周祥运用动态经济数学模型,以1998-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数据源,研究了四川省高等教育各层次人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提升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19]
二、研究假设与样本选择
(一)研究假设
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增长促进了教育支出的扩大,为高等教育各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适应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这些使得经济因素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层次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基于理论溯源和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2: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样本的选取
1.指标选择
(1)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作为样本数据,用学生数来衡量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目前大多数研究采取的统计指标。与学生数相关的统计指标主要有3种:毕业生数、在校生数和招生数。郝克明、谢维和等学者的研究分别选择毕业生数和在校生数作为研究的主要统计指标[20-21]。毕业生数与招生数反映的是高等教育接受者的流量,而在校生数反映的是一定时间段内的教育存量。由于招生数相对毕业生数更能反映社会需求与国家政策引导的取向,因此,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量的测量上,首先选取1998-2007年10年间各层次(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招生数作为反映高等教育各层次变化的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采用各层次之间的比例关系作为反映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总体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具体而言,选取1998-2007年专科与本科招生数之比(专本比)和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与本科招生数之比(研本比)两个指标。
(2)经济发展
筛选因子是实现模型最优化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建模的置信度和准确性。我们在筛选经济发展因子的时候,从定性分析入手,充分借鉴了国内经济学界的有关专家、学者的建议,对搜集到的大量文献资料做了整理分析,在尽可能地满足指标因子代表性好、覆盖面大、灵敏度高、可量化的条件下,通过大量的相关计算和遴选、剔除,最后选出了能够很好地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8个指标,即全国财政收入,GDP,人均GDP,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数据来源
研究中运用的多项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7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01年,2003-2007年)和《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2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的相关数据等。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每一指标数据始终来自一种年鉴,同时,对于不同年份中的指标统计口径做了严格的审查和统一化,最后得到了真实可靠的建模数据。
三、实证研究结果
(一)199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情况
1998-2007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硕士、博士4个层次的招生规模基本呈逐年增长态势,高等教育各层次规模增幅较大,如图1所示:
图1 1998-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各层次招生数发展走势
从图1可以看出,本科招生数在10年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653135人上升到2007年的2820971人。而专科招生走势曲线的斜率大于本科,这说明专科招生的增长幅度在这段时间内超过了本科。从2002年开始,每年的专科招生数都大于本科,即使是在2007年专科招生数首次出现下降的趋势,但招生的绝对数量值仍然比本科多出17252人。硕士与博士同样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其中,硕士招生趋势曲线的斜率更大,说明硕士招生的增长速度比博士要快。
从1998年至2007年,各层次之间的结构比例也一直在变动。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专本比例。以年度各层次招生数计算,10年间,专本比增长了52.65%。研本比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增长了43.52%。专:本:研从1998年的65.91∶100∶10.34变化为2007年的100.61∶100∶14.84,由于专科层次招生数增幅较大,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重心下移,如图2、图3所示:
图2 1998年、2007年专本比、研本比变化
图3 1998年-2007年专本比、研本比走势图
(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首先使用SPSS16.0进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法来分析各维度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经济发展指标中的全国财政收入、GDP、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与各层次招生数和各层次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与各层次招生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各层次比例不呈相关关系;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与各层次招生数和各层次比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各指标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其中,财政收入、GDP和人均GDP与本科、专科和硕士招生数相关系数较大,与博士招生数相关系数最小。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本科、专科和硕士招生规模影响较大,对博士招生规模影响最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影响是所有经济发展因素中相关度最高的因素。这表明,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和成本分担制度的建立,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消费能力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本科招生影响最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88和0.973,而跟研本比的相关系数也达到了0.868和0.822,可以看出,教育消费能力、尤其是高层次教育消费能力受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具有重要影响。第三产业因其产业特性而与专科层次紧密相连,从而导致第三产业对专本比的影响要高于研本比。除第三产业占GDP指标外,其他各经济发展指标对研本比的影响明显高于专本比,表明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较高层次关系密切。
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假设1得以验证。
(三)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地剖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通过将原来指标作线性组合,形成新的综合指标。
1.分析原理及模型
(1)主成分分析原理
2.综合指标的构建
(1)经济发展综合指标的构建
表2中所列出的数据,是反映经济发展8个指标在1998-2007年的数据。根据主成分提取原则,要从这8个指标中提取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且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5%的前m个主成分。
通过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3)结果,提取2个主成分,即m=2。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表4)可知,三产占GDP这一因子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该因子的信息;其余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除三产占GDP外的其他指标的信息;根据表3,前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8.823%>85%,这说明提取两个主成分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所以研究用两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8个变量。
用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表5)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得到的两个主成分如下:
(2)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综合指标
研究选用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招生数来表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原理同经济综合指标的主成分分析,通过SPSS16.0软件分析可以得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综合指标模型如下:
(3)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
根据以上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综合指标和经济综合指标的计算,可以得出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SPSS16.0软件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经济影响因素作回归分析,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根据该理论模型,可以得出:199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线性关系。
根据回归结果,多元决定系数(Adj.R2)为0.873,表明高等教育招生实际指标与高等教育招生拟合指标拟合度较高,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基本适应经济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根本需求,假设2得以验证。
图4是1998-2007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拟合图。图中,点标曲线代表1998-
四、结论
1.199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在各层次总体规模不断扩充的大趋势中,各层次的扩充幅度并不相同,相对来讲,硕士与专科层次规模扩充速度最快,其次为博士和本科层次。由于专科教育绝对数增长较快,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增长点转移到了专科层次。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重心下移。
2.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本科、专科和硕士招生规模影响较大,对博士招生规模影响最小。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和成本分担制度的建立,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消费能力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教育消费能力、尤其是高层次教育消费能力受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与专科层次发展关系紧密。
3.研究在对199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析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线性关系,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分析的结论基本符合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实际规律,模型可信度较高。从1998-2007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拟合图可以发现,高等教育招生综合指标与高等教育招生拟合指标拟合度较高,特别是在2000年、2001年、2006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拟合效果好,吻合度高。研究表明,1998-2007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展基本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当然,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以便对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