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困难,寻求突破——关于中国西部旅游开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西部论文,旅游开发论文,困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障碍
从总体上说,和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状况一样,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也是相对落后的,无论是国际旅游业还是国内旅游业,其产业规模、外汇收入、接待人数等指标都大大低于东部省区。这一现象应当说是正常的,符合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但是要扭转这一局面,使西部旅游业有个腾飞,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西部发展旅游的基本条件,从而得出符合客观的结论。应当说,西部发展旅游业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和机遇,但是,其劣势与困难还是相当明显而巨大的,正视这些困难是确定西部发展旅游业战略的关键——
经济落后。
中国主要的特困区大多在西部省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由于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很多,交通、通讯等多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不少西部地区正在调整产业结构,以资源为主体的产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也难以实现快速增长。一方面,由于总体经济落后,国民人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低,一些地区仍然在为温饱而奋斗,当地产生旅游需求的能力低,当地国内旅游的规模难以扩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实力差,当地投资力量不足,特别是一些投资量大、回收期长、满足旅游需求的旅游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实践证明,在落后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非是人们预期的“投资小、见效快”,而是“投资大、见效慢”,这更加剧了旅游业发展的难度。也是由于经济落后,开放程度低,人们的思想观念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封闭落后形成的观念陈旧、保守仍然相当严重,这又是不利于具有先天开放性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远离旅游市场。
落后地区本身产生旅游需求的能力低,区内国内旅游的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外地或境外旅游者到这些地区的旅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一般地讲,长途旅游者多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的。就旅游活动来讲,旅游者希望“旅从速,游从悠”,从而西部地区普遍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远离主要的客源市场。从国内旅游来讲,西部地区多面积宽广,与东部地区遥遥相对,距离远。即使是首都北京离大多数西部城市都有相当大的距离,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飞行距离超过了从北京到其他亚洲国家首都城市。从国际旅游来说,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区并没有国际机场,国际入境旅游者还主要靠首都或东部口岸进出,迂回飞行,使时间和空间距离更显得大。远离旅游市场所带来的问题至少有两个,一是交通费用高,二是途中时间长。例如,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往返机票就得4000元,几乎相当于到新马泰三国游一周团的综合包价;其飞行时间,即使是乘坐波音飞机也将近4个小时,往返途中就占去了10多个小时的时间,和许多旅游者到中国的国际旅行的时间不相上下,甚至更长。其他的交通工具(例如火车或汽车)的替代性颇低,或者对某些旅游者来说则根本没有可能。这样就造成了另外一个结果,旅游者的重访率非常低,而且,除非是在某些领域有特殊兴趣的人或针对特殊的吸引物,一般外国旅游者首次来华不大会把许多西部地区作为首选旅游目的地。
季节差异大。
西部地区的一些省区,特别是西北部地区,如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等自然条件所致,季节差异特别大,而且多是冬季漫长,气候严寒,风沙严重,适宜旅游的季节则显得非常短促,能够满足一般大众观光旅游者需求的时间不长。再加上出游习惯所致,人们大多更希望到冬季温暖的地区活动,所以,即使是西部一些地方可以旅游,但仍然难以吸引更多的客人。因此,为旅游经营造成了困难。
文化旅游资源薄弱。
西部地区疆域宽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许多西部地区多个少数民族集居,其文化遗产更是丰富多彩,有很多历史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文化价值,享誉世界。但是,还应当看到,在西北地区的一些地方,一些已经开辟的旅游景点,例如陵墓、岩画、洞窟等,其本身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相互距离大,编制线路、组织游览困难。更为不利的是,一些历史文化遗址,由于历史年代久远,由于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遗址破烂不堪,文物所剩无几。特别是一些颇有名声的洞窟、陵墓,历史上屡遭劫难,宝贵的文物被国内外不法之徒盗窃洗劫,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级政府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囿于经济拮据,地广人稀,保护工作也多是力不从心,文物保护的经费显得是杯水车薪,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等劫难使不少侥幸存留的文物再次惨遭洗劫。目前,一些宝贵的文物残缺不全,支离破碎,往昔的辉煌只能靠想象,靠导游人员的详细说明。例如,当年颇受推崇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绝大多数壁画被切被盗,宛如废弃的马厩,满目疮痍。在这些景点中,有不少景点周围的环境差,接待设施简单,难以形成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氛围。经常给人一种“不去遗憾,看后后悔”之感。
至于少数民族文化,有些地方民族同化程度高,趋同化严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逐渐淡化,文化识别不突出,原有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些地方为了开展旅游,吸引游客,把所谓的少数民族文化搬到全国各地,变成了一种“表演文化”、“展示文化”、“再造文化”,过分的夸张,随意的歪曲,失去了原来文化的真实性,甚至出现了“假冒伪劣”的把戏。致使当地文化的特殊魅力在消失。
生态系统脆弱。
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似乎不少特殊的旅游资源是由于经济落后得到了保护。我国西部一些古老的村落、民居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因为交通不便、当地没有开发能力而保护了下来。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与此同时,自然条件恶劣和经济落后,则使得当地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显得非常脆弱。西部一些地区风沙大、气候恶劣、水源短缺、沙化严重、植被不佳。特别是沙漠和沙漠边缘地区,固沙、治沙工程艰巨,而破坏起来则轻而易举。植树绿化困难,而破坏砍伐易如反掌。自然破坏难以遏制,而开发不当的人为破坏更是雪上加霜。
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也有同样的特点和问题。原本封闭状态下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极其脆弱,经不起强烈的冲击,弄不好“围城效应”使产生特殊吸引力的文化群体及环境遭到破坏。例如,地处四川—云南边界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是我国境内惟一保留的母系氏族社会。对这一地区的开放就必须谨慎,人流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就必须考虑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再如,西藏藏族有着非常独特的宗教仪式,例如,天葬既神秘又神圣,旅游活动必须以尊重民族传统、宗教信仰,以不干扰其正常的生活为前提。否则旅游的发展就会遭到当地民族的反对甚至敌视。
人才缺乏。
位置偏远、社会封闭所造成的经济落后往往会导致人力资源缺乏。一方面是因为基础教育支持力度小,教育水平低,自己难以培养出大量的有用人才。由于经济落后造成的生活水平低,现代化水平低,这就很难以吸引外来的人才。而且,由于同样的原因,这些地区难以留住人才,使原本非常缺乏的人才又大量外流,无疑使人才缺乏更加恶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日益显现,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而且从整个国家的政策来看,对人才流动的限制会逐渐放松的,原来靠政治思想工作来输送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越来越显得乏力。因此,西部地区人才问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而旅游业和传统的农业、工业相比,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都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更加成熟的竞争对手,因此,发展旅游业不仅需要苦干实干、艰苦奋斗的人,更需要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人才,更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善于应付形势变化的人才,需要掌握新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这当然也是更加缺乏的人才。
知名度低。
中国是个大国,对外开放的时间短,虽然作为一个国家整体知名度高,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对现代中国了解得更少。世界上有些人之所以对西部一些地区——例如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区——感兴趣,很多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所了解的西部仍然是一个世纪甚至许多世纪以前的事情,是当年外国人笔下、外国人眼中的西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国际旅游来讲,大多数还集中在内地一些大城市或传统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我们对外促销显然也主要是这些地区。面对偌大的旅游市场,地方上可以筹集的宣传促销费用更是杯水车薪。因此,对欧美地区,甚至是亚太地区的旅游大众来说,他们对西部地区还是知之甚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一地区的旅游发展。
当然,指出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困难并不是有意识地否认这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潜力,也不是阻止这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理由。实践证明,和优势一样,劣势也是掩盖不住的,抹杀不掉的。发现优势与机遇,便于下定决心,而只有找到劣势,正视困难,才能制订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在决策上少犯错误,在发展上少走弯路,使西部旅游业从一开始得以健康发展。
开发机遇
关于西部地区发展旅游的优势,特别是资源的优势,许多作者都做过非常详细的阐述,本文不再多说。这里着重分析一下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几个重要的机遇。
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
世界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作用和影响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许多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旅游度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西方旅游者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把眼光转向东方,转向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文化。而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当今的许多旅游者,更求新、求异,寻求刺激,不愿随大流,不愿再到传统的旅游地旅游。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预测,21世纪最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中包括文化旅游和各种形式的探险旅游。这两种旅游发展趋势都有利于中国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中国是东方最古老文明的国家之一,如果说中国东部许多地区在近现代和西方国家联系密切的话,而中国的西部地区则在古代与西方的联系历史更加久远。特别是像丝绸之路这样的文化产品,对西方人更加具有吸引力。如果说,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东部地区接待的海外旅游者多的话,在下一个世纪里,西部地区的许多特殊的自然形态和环境更是许多现代旅游者的兴趣所在。西部地区许多地方鲜为人知的神秘与独特、最富挑战性的粗犷与艰险构成了更大的吸引力。西藏自不必说,陕西的兵马俑一直是我国入境旅游的热点,而多彩的云南,神秘的宁夏,剽悍的内蒙古,说不完的古丝绸之路,永远向人类挑战的喜马拉雅山……将来一定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
新的信息技术为边远地区进入世界提供了新的工具。
作为经济落后的边缘地区,经常受到信息不畅的困扰,“藏在深闺没人知”。而没有人知晓就难得吸引人来旅游,“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然而,在当今世界上,信息技术的发展简直是一场革命,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许多产业机构和传统的运作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就是这一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传统上的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提供了进入世界舞台的跳板。网络把世界各个角落神奇地联系在一起。因特网使世界各地的联系突破了时空距离,在相互联系方面把所谓的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摆在了同等的位置。即使是边疆地区,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私营企业,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信息传递到整个世界,在这个方面几乎没有多大差异。
国家开发大西部战略的实施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整体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西部大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央政府制定了开发大西部的战略,无疑这为西部省区经济腾飞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中国开发大西部的决策不仅有利于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调动全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力量和积极性,而且,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也一定会引起整个世界的关注。旅游活动往往是一个地区对外开放和扩大经济合作的先导,也可能是刺激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中国沿海地区和特区的发展说明了这一点,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也将证明这一点。人员流动,人员交往,势必促进交换,促进经济合作。目前,国家开发西部战略的第一步就是加大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机场、公路、铁路的建设,火车提速已经先行了一步。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旅行,也提高了整个西部地区的知名度,也在总体上增强了吸引外部资金的能力。毫无疑问,中央政府加速西部开发的步伐将进一步激发西部地区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有利于当地人民认识自己的资源优势,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寻找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在很多地区,旅游就可能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旅游发展的实践为西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今后西部旅游发展中,有大量的经验可以借鉴,避免过去出现的错误,少走好多弯路。
指导思想
从旅游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来看,西部地区的旅游发展应当和东部地区发展有所区别。
市场的选择。
和东部大多数地区和城市不同的是,在国际旅游方面,西部地区重点考虑的是特种旅游市场而不是大众市场,也就是说,考虑依靠特殊的旅游产品吸引有特殊兴趣的旅游者,而不是一般的观光旅游者,更不是度假旅游者。首先,西部地区不要排斥背包旅游者。一般来说,背包旅游者虽然不是高消费的旅游者,但他们是大批旅游者的先驱,他们对服务设施要求较低,逗留时间长,他们所看重的不是消费遣性的享受,而是新的感受新的发现,通过他们可以进行广泛的宣传。第二,要重视特种兴趣旅游者的特殊要求,满足他们特殊需要的信息、设施与设备。例如,探险旅游的向导服务,体育旅游的设备和技术服务,以及汽车拉力赛等特殊活动的后援等服务。建立一支服务于特殊旅游的队伍。第三,要创造条件,满足特种兴趣旅游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要求。特种旅游的参与者需要提供特殊服务,满足特殊要求,保证服务质量,这些旅游者人数不会多,但兴趣与目的非常明确,因此,可以采取控制旅游者的流量,适当高收费的原则,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特种兴趣旅游者的要求,也可以减少生态系统的压力。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减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压力,另一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声誉与形象,为旅游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品的选择。
在资源开发方面,突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特殊的自然生态,开展以探险和发现为主题的特种旅游。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区都有自己的特殊自然生态系统,不少是内地和东部地区所缺乏的,如高峰、雪山、草原、沙漠、戈壁、绿洲、高山湖泊等。在文化资源方面,突出民族文化,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是旅游开发之永恒的主题。这些地区有汉文化,有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融合文化。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可以发现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形成强烈的反差,产生独特的吸引力。例如甘肃的南部地区,在汉族包围的地区中有回族和藏族两个相对独立的民族集居地,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生活方式,相互衬托,相互比较,宛如一个大型活的民族文化博物馆。云南、贵州都有类似的特点,已经引起了国际旅游市场的极大兴趣。在这些地区上述两种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项目的开发求精、求异而不求大,求独特而不求标准;重视当地特色,求土不追洋。尽量不搞大型人造工程,不要攀比内地和东部地区的豪华。在文化产品方面,要深度开发,不要仅仅停留在一般民族表演歌舞或舞台化的文化上。但是,无论是生态产品还是文化产品,都要特别强调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把“绿色产品”、“绿色经营”和整个“绿色”的观念引到西部。
当地人的利益。
西部旅游的发展必须强调促进西部整个经济的发展,利用西部的特殊资源发展旅游业,必须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使当地人参与,发挥当地旅游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在就业、收入等方面使当地社区得到好处。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西部发展旅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扶贫”,更不应当看作是“恩赐”或“慈善”活动,而是把它看作是正常的商业行为。西部地区依靠自己的特殊资源所开发的特殊旅游产品——特殊吸引力和它带给旅游者的特殊感受,就需要前去享用的旅游者用货币去支付,这是一种正常的交换。所以说,是西部地区用自己的特殊旅游产品满足了外来旅游者的特殊需求,赢得了应有的收入和补偿,不应当把这种交换行为贴上“扶贫”的标签。作为产品供给方的西部地区——尽管经济水平低——也必须提供与其价值相匹配的产品,不能因为其本身的经济落后而降低产品质量,降低服务标准;同样,而作为需求方的东部或其他地区的旅游者——尽管经济水平高——也一定考虑钱花所值。不要把正常的经济活动变成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行为。一般的旅游活动和经济援助活动要区别开来。
寻求突破
上面曾经谈及西部地区发展旅游的制约因素,一些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是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的。因此,根据中央政府实施开发大西北战略的有利时机,考虑西部地区的实际,在政策上和策略上寻求新的突破,使西部旅游发展随着总体开发战略的实施而跃上新的台阶。
加快信息技术的建设,实现进入市场的突破。
信息技术的革命为西部开发创造了新的机遇。在西部旅游发展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接受信息,传送信息,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方面实现突破。在了解市场需求,探索市场发展趋势,宣传促销自己的产品时,要着眼于新的技术,新的媒体,新的方式,而不要沿袭传统的方法,老的方式,旧的媒体。特别是针对海外特种市场的开发,更要在网上交易上下功夫。利用网站进行即时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自己的产品,利用现代技术,开发新的支付手段,实现预定和预付。在这方面要舍得投资,要高起点,快进入。
开发反向交通,实现由边远到前沿的突破。
西部许多地区,例如西藏、云南、新疆、内蒙古等省区都属于边境地区,从首都或内地的角度来看,属于边远地区,边缘地区,给人一种遥远、不便的感觉。但是,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它们又都是前沿地区,是距离国际市场最近的地区。从传统的交通线路来看,国际游客先到东部或首都国际口岸再到边境地区显然是距离遥远,但是,如果在这些边境地区多开放一些口岸,或开放一些国际机场,则会大大缩短了这些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距离。使长途变成了短途,使藩篱变成了通途。特别是使边境地区口岸变成允许第三国公民通过的口岸,使到东部或中部的国际航线在西部停留,允许更多的包机进入,西部的交通状况会有很大的改观。
交通先行,实现可进入性的突破。
旅游活动的关键是交通,西部旅游开发尤其如此。西部地区远离东部与中部,而西部大部分地区本身幅员辽阔,城市间距离长,高昂的交通费用制约着旅游者到西部许多地区旅游的决策。解决交通问题最为关键。目前,铁路方面加快西行火车的提速显然是重要的一环,这将对西部旅游产生重要的影响。航空方面也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西部地区的航空运输应当降低门槛,让利或放利,让更多的航空公司参与西部线路的运行。西部地区自己的航空公司应当主动降低价格,引进客流,政府可以利用相应的政策或税收反过来支持民航业和其他交通部门。为了整个地区的大局,可以考虑牺牲一些行业的利益,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予以补偿。只有这样做,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可进入性方面有所突破。
发挥私营部门的优势,实现旅游开发投资的突破。
资金不足是西部地区在旅游开发中经常提及的一个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的确如此。经济上的落后,政府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投资建设和开发。一些国有企业自己有自己的难处,短期内难以为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这是事实。但是,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从西部地区一些开发项目的实际来看,私营部门的资金还是相当充裕,关键在于是否有好的投资项目,是否有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情况也是如此。因此,在西部旅游发展过程中,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要把眼光转向私营部门,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颇具实力的非公有企业,无论是在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上(如豪华饭店)还是景点建设上(如主题公园和景区开发),都涌现了不少成功的私营企业家,私营投资开发商。因此,西部旅游开发上,要改变一味地向中央政府要资金的传统,要向市场上去找资金,要靠好的政策、好的环境去吸引社会资金,要开发政府和非政府多种投资渠道。政府下大决心和力量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好发展规划,商业性的活动由市场去运作。
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实现管理经营水平的突破。
人力资源在西部开发中是非常重要的,西部的旅游发展更是如此。在这方面,的确要靠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靠东部和中部发达地区的大力支持。一定把中央政府关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用好。虽然靠政治思想工作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更要靠其他激励措施。中央政府要鼓励各种形式的送技术、送知识、送教育到西部的活动,有计划地为西部地区开办培训班,加快当地急需人才的培养。也可以采取合作、合资的办法建立培训机构。当然,作为不发达地区,也要充分利用国际机构和组织的力量,开展人才的培养和输送。
结论
中央政府已经下定决心开发西部,国务院有关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即将出台,这无疑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当然,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西部经济的发展会促进整个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同样,旅游业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整个西部地区的开放和发展。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靠中央政府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西部地区自己的努力。当务之急不是马上“赶制”规划,“炮制”项目,伸手要钱,而是要更新观念,科学地分析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弄清优势和劣势,认认真真地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从而制订出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分步实施。西部开发的任务是艰巨的,各级政府都有紧迫感,但决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同样,西部旅游的发展也必须遵照旅游业本身的发展规律。欲速则不达,决不要重复东部一些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失误,走盲目上项目的老路。同时要防止一些企业利用开发大西北的好时机,为了赚钱,搞出一些破坏环境、糟踏资源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