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传统村落的影像档案建设
兰东兴
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大型工程建设、打工潮、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等因素叠加,中国的传统村落正经受着剧烈冲击。为了扭转被破坏的局势,国家层面采取许多保护传统村落的措施,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就是重要举措之一。有些村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改变或消失,用影像记录尚留存的传统,至少可以保留一段历史的记忆。
(3) 以水稻减产不超过10%为评价标准,扬粳113分蘖期蓄水深度上限为30 cm~40 cm,淹水历时上限为3 d,可为分蘖期稻田水分管理指标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今天互联网已经普及,影像记录走进日常生活。每个传统村落面对的现实环境不同,保护措施因村而异,传统村落在每个人的眼中和镜头下各有特色。充分利用影像记录传统村落的景象和发生在传统村落的活动,借助互联网将这些影像加以保存、编辑或传播,应该是传统村落档案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运用互联网技术搜集传统村落影像档案
据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手机和网络不仅传输文字、声音和图像,还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其保存和传输视频的功能。我国视频用户规模达到6.12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这样的媒介环境,使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发生重大改变。每个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都能轻松地用影像记录和传输村落景象;每个携带数码相机、DV或便携式摄像机的人,都可以快速地将自己拍摄的村落画面或情景上传至网络;每一个拥有并掌握基本编辑程序的人,都可以运用具有编辑功能的手机、电脑对传统村落的影像资料加以整理和播发。人们习惯影像记录,这给传统村落档案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思路。
第一,增强档案资料的影像载体。传统村落影像具有真实、动态、多维的特点,它可以成为保存、保护和展示民俗文化原生态的重要载体。传统的档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手抄的家谱、手绘的村落地图或传统建筑画像、手写的故事和民歌,以及一部分古籍和文物,今天已经具备将这些档案资料进一步转换成影像形式的技术条件。转换之后,可避免翻阅原件造成损害,还便于数字化处理。对自然环境、村落建筑、村落文物的调查记录及测量资料,同样可以做成影像,形成文字和影像两种载体。而且,自然环境、村落建筑在不断变化,将不同时间段的影像记录保存下来,可以清晰反映其变化的轨迹。将传统村落正在消失的非遗用影像做抢救性记录,建立静态的文字和流动的画面两种资料,便于今后观看和恢复。
总而言之,地表覆盖和施肥的处理方式能够有效改善陕北土壤质量和环境,对于陕北枣树生长、提高枣树果实产量和品质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值得推广和利用,但是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结合土壤现实和气候环境进行科学的配比,切忌“一刀切”,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枣农的利益,助推陕北经济的发展。
5)王家会站非汛期,每月可施测1至3次流量,采用连实测流量法推算流量。汛期根据降水情况和巡测安排,适时施测。结合施测的实测流量逐步修正历年单值化关系线,根据历年单值化关系线推算流量。
其次,对传统村落影像档案进行分类,要遵循档案学的一般分类原则。传统村落从立档调查工作开始,就是从人类学、民俗学、遗产学等学术视角切入的,主要以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各类传统村落的多样性原生态信息。但这并不排斥其他分类,而且网络时代的人们也不满足于一种分类。只要传统村落的档案分类有利于档案传播,有助于社会通过影像档案全面了解传统村落,其分类都是有意义的。人类学方法拍摄的纪录片深受学者青睐,影视纪录片的观赏性很强,新闻专题片聚焦特殊背景下的具体内容,专业摄影师镜头下的画面追求意境,“拍客”“快闪族”的镜头大多指向现实生活场景,以此分类的村落影像档案适合分众传播。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个性,在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传统建筑、服饰、饮食、劳作方式、娱乐形式、节庆、礼俗、语言、歌舞等方面不尽相同,以此分类的村落影像档案,有利于条块呈现传统村落面貌。
2.3.4 稳定性试验 取“2.2.4”项下经预处理的米索硝唑pH敏感脂质体溶液适量,分别在室温下放置0、2、4、6、12 h时,以甲醇为空白,于322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结果,米索硝唑吸光度的RSD为0.91%(n=5),表明经预处理的米索硝唑pH敏感脂质体溶液在室温下放置12 h内基本稳定。
大数据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每天都有大量的影像在网络中传播,为传统村落影像档案搜集提供了渠道。在搜集过程中,双方都可建立影像采集渠道:一是档案管理者主动向影像记录者搜集,二是影像记录者向档案管理者自愿提供。互联网时代向影像记录者征集资料,最方便的手段就是采用大数据抓取;影像记录者向档案管理者提供,也同样可以通过网络通道提供。影像资料不只局限于专家学者,普通村民记录最方便,普通人的视角往往比专业拍摄者的记录更接近真实。许多唯一性的经典故事就储存在村民的记忆中,某一个祖传秘方、生产或生活绝技、民间信仰或宗教活动的演述程式等就存在于村民身边,随手记录的影像资料因此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多通道获得的传统村落影像不是传统意义的档案资料,对其做技术处理后再灵活分类、拆分、组合很有必要。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传统村落影像档案管理系统
鄂中生态副总经理代中旭表示,鄂中生态科教短视频不仅降低了农化服务成本,还让技术服务离田间地头越来越近。目前鄂中生态已经在微信等自媒体开通了专家绿色通道,农民有任何的技术服务需求,都可以通过科教短视频、图片等迅速传送到专家团队,在1小时内解决技术需求,实行远程诊断,远程给出营养方案。
最后,传统村落影像档案有必要也有利于建立数字库。传统村落影像经过数字化技术之后,可以和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一并保存,采用多样化查询检索等手段,为更高级的数字化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馆服务,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服务。基于影像数字技术的这些功能,为了完整地保存和有效地利用村落档案,建立村落档案数据库成为可能和必须。建立数据库,既能使原有的档案资料经过影像转换后以数字化形式储存,也便于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的档案资料进入庞大的存储空间,更为档案资料检索、传输以及档案馆之间的资料共享提供保障,还实现了村落档案以静态的文字图片和动态影音同时呈现。数字化的传统村落影像档案,提供了保护村落的一条途径,它为人们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资料。数字影像档案资料,使得浏览传统村落数字影像资源的网络用户能够便捷地接收到真实而且丰富的传统村落信息,不仅能扩大村落档案的使用率,而且使用户对传统村落有更全面而且深刻的认识,并最终转化为关心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实际行动。
第二,扩大影像档案资料的来源。一个传统村落看似规模不大,但要获取全方位的影像资料却并不简单。因为传统村落档案在设定遗产资源一级类目的时候,就包括非常庞杂的内容,囊括村落气候、气象、山川、土地、村落规模和布局、人口数量和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活水平、交通条件、地方语言、禽畜饲养和水产养殖、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古建筑、古遗址和其他重要文物、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古籍、历史档案以及其他村落文物、古歌、传说、史诗、歌谣以及传统曲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美术、传统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传统节庆与仪式以及其他村落非物质文化,所以,将如此多的档案都转换成影像,仅凭档案管理者,或者只从村民手中搜集,未免渠道太单一。内涵丰富的传统村落,不同的人在做影像记录时有不同的视角,会反映不同的层面。外村人从中会发现本村落人熟视无睹的精彩,普通平民会从中感受到与学者不一样的韵味,民间记录会与官方记录持不同的立场。将这些影像储存于网络之中,既不会像纸质资料一样增加存放空间,还方便检索和复制。
第三,拓宽传统村落影像档案的搜集渠道。互联网建立的是网状联系,人们可以借助网状社会关系在若干陌生人那里获得自己需要寻找的资料,传统村落完全有可能从没有谋面的网民那里找到自己不知道的有价值的影像档案。互联网是信息分享,网民可以将自己拥有的某个传统村落需要的影像资料分享出去,而自己仍保留原件。若干年前有人在某传统村落用影像记录的社会生活,今天则会成为该村落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
首先,在分类之前,要对村落影像作基本的价值判断。判断的第一标准是影像的真实性。作为村落档案的影像,应该尊重客观,尽可能再现客观,艺术影像不在其中。第二标准是影像的画面应该清晰,曝光处理恰当,构图能把握基本规范。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一样,互联网时代审美多元,不妨保留不同视角留下的村落影像,它有助于人们对传统村落多维度认识,甚至促进某些文化因子生长。
三、运用互联网优势促进传统村落影像档案充分利用
互联网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信息更开放,传播渠道更多,接收者与传播者之间的关系更平等、更公平、更互动。传统村落档案建设,不仅要运用互联网作为重要媒介和工具平台,还要从工具使用的技术掌握上升到对互联网时代传统村落影像的特征、功能、使用规则等的灵活运用,最后形成价值理性思考。
第一,统筹处理档案影像和文字、语音的关系。事实上,传统村落的档案不只有影像,而且影像档案也存在缺陷,因此在重视影像档案的同时,其他档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一是影像在记录村落物质文化遗产时做不到精确反映其年代和背后的故事,例如一座古建筑,除了用影像直观记录之外,还需要文字进一步说明,人们才能清楚地知道建筑的时间、建筑者、建造原因、建造过程、维修和改造情形等。二是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的信息毕竟有限,例如传统工艺的起源、流变、传承关系、掌握的要领、与村落其他文化事象的关系等,都有待文字或语音介绍。三是影像在记录传统村落活动的时候,没法记录镜头外同时进行的活动,也做不到全程毫无遗漏,更不能揭示活动背后的深层意义,只有加上文字解释或解说词才会完整。四是有些歌唱和故事讲述因语言的地区差异或受到噪音干扰,还要辅之以文字才能让影像档案使用者明白。
第二,辩证处理传统村落影像档案对历史记录与未来保护的关系。传统村落档案除了作为历史资料保存以供查询之外,它还要被使用,为保护传统村落服务,为社会多样化发展提供历史样本和现实依据。完好保存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原件封存,被便利使用的办法就将其数字化处理,置于网络传输平台。
如今,声音、视频、图像的压缩技术日趋成熟,模式识别、MPEG压缩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广泛使用,这些都为传统村落的数字化影像档案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多已进入数字化智能管理,传统村落的数字化影像档案建设可以从中借鉴经验。很多融媒体中心都建立了数据化采集系统、数据可视化系统,并与电台、电视台、网站保持畅通的影像传输通道,与图书馆、平面和音像出版、其他各种档案馆建立了共享的媒资系统,甚至手机移动APP也能轻松下载视频和图片,这些成功的实践运作已经为传统村落的数字化影像档案建设奠定基础。如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媒介都能通过数字技术、互联网、卫星等渠道进行信号传递,这就为打造全方位传播村落文化影像提供了技术平台,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村落影像档案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现在的村落档案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村落的文字记录和资料保存,工作重心依旧停留在村落实物清理和文字建档,档案只向村民和前来村落参观的人们有限开放,很少把实物和文字转换成影像,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远距离展示传统村落形象,没有在传统文化保护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几乎没有数字化处理后对外传播,这一现状与互联网时代信息开放和共享的特征不相适应。
第三,科学处理已列入目录的传统村落和其他村落的影像档案关系。通过严格程序申报并经过考察而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按照管理规定都已做到“一村一档”,但是还有两种村落的影像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个是大量未列入名录的历史悠久、特色突出的村落没有把建立档案提上日程。目前尚未列入“名录”的村落,并非意味着它的“传统”要素就没有价值,它的影像记录同样需要按照传统村落档案的方式保存和管理。另一个是“传统”特质不鲜明的村落被漠视,其影像记录不受重视。传统村落事实上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与周围的其他村落总是存在或隐或显的关系。现在建村历史不长的村落在细心保护下,也有可能将来成为传统村落。因此,对于那些具有“传统”要素的村落,留下相关影像,不仅有助于烘托和解读传统村落档案影像的意义,而且也是对传统的珍视;对于那些历史不太长,特色尚不鲜明的村落,有意识地留下影像,建立自己包括文字和音响素材在内的数据库,今后将会成为其历史文化逐年层累的具有文献价值的记录。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陈正源
标签:传统村落论文; 数字化影像论文; 档案建设论文; 影像资料论文; 影像档案论文; 影像记录论文;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