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10kv线路施工中电缆的敷设技术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10kv线路;施工电缆;敷设技术
10K V电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用电需求,但是电缆工程本身的隐蔽性较高,所以其在实际应用中一旦出现故障就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并且难以进行故障问题的快速解决。因此,只有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故障问题的发生。电缆敷设是10K V线路施工中的重要环节,该施工环节的质量对于电网运行安全的影响较大,切实进行电缆敷设技术的合理应用以及技术优化是当前十分重要的施工研究内容。
一、当前常见的电缆敷设技术分析
(一)直埋敷设技术的应用
直埋敷设技术是常见的敷设技术类型,常用于10K V线路施工当中,该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以下技术应用要求。首先,施工人员在进行敷设施工之前应当就缆沟底部进行清理,之后运用软土细沙进行铺垫,尽可能保证沟底铺垫的厚度在100毫米左右。在进行实际的电缆敷设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适当的保证电缆的松弛度,且控制松弛长度在电缆实际长度的0.5%到1%之间。并在电缆铺设完成后再利用软体细沙进行掩埋,保证厚度在100毫米左右。为保证电缆不受损害,还应当在这基础上进行再一层的保护板的设置,并保证保护板的实际宽度大于整体电缆的宽度的100毫米即可。而后,施工人员再开展相应的回填操作,其要求施工人员在沟深一半的位置处进行相应的电缆标志带的设置,并保证回填操作过程中采用分层夯实的方式进行施工。在完成以上施工操作之后,施工人员应当以每50毫米或100毫米为线进行电缆标志设置,并在电缆拐弯以及接头的位置进行电缆标志的设置。
其次,当电缆敷设的线路与公路相重合时,施工人员还应当就电缆进行相应的保护管的设置,避免电缆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人为的损害。同时,当电缆敷设施工过程中难以实现破路施工时,施工人员可积极运用非开挖技术展开相应的敷设施工,并采用具有高密度的聚乙烯电缆导管参与实际施工。而当电缆敷设线路重合长度较短的桥梁时,其则可将电缆敷设于桥梁两侧,同时采用涂塑钢管展开保护。并且当在道路旁安装电缆敷设保护管,则应当将其设置在与道路间隔2m左右的位置。同时在选择或者制造保护管时应当使其管口呈光滑状态,并将其两端设计成为喇叭形状,利用相应的防腐措施进行防腐处理。例如在其表面进行油漆涂抹。另外,保护管的内直径与电缆的外直径之间的比例大小应当设置为1.5甚至更多。
最后,当需要在地下进行多条电缆的并列敷设时,施工人员应当严格设置电缆之间的分割线,避免其出现多条电缆接头碰触,从而引发严重的电缆安全事故。另外,施工人员可采用电缆接头井敷设的方式开展施工,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注重托条的接头位置设置时保证其的相互错开。
(二)排管敷设技术的应用
施工人员采用排管敷设技术进行电缆敷设施工时应当严格遵循以下技术应用准则。首先,施工人员在进行修沟施工时,若电缆敷设的数量较多,直管敷设技术在应用时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使用排管敷设技术。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排管选择时应当尽可能保证排管的内直径与电缆的外直径大小之间的比例为1.5,或者更高,排管的深埋深度则应当控制在0.5米。当电缆的敷设线路和其他管线之间存在着平行关系以及交叉敷设的关系,这需要根据实际施工过程中进行深埋深度的重新制定。另外,排管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还应当就施工散热问题进行考虑,保证各个排管之间的距离在20毫米左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次,为保证排管敷设工作的质量,施工人员在进行排管选择时应当保证排管的管口光滑,并在施工开展之前进行严格的排管清理,避免电缆被划损。另外,施工人员还应当根据实际的施工需求进行相应的工作井的设置,并将各个工作井之间的距离控制在150毫米到200毫米之间,方便之后的电缆维修与检查工作的开展。
最后,施工人员在进行穿管选择时还应当尽可能就穿管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与选择,例如选择塑料、石棉以及水泥作为主要的穿管材料。当所选择的穿管的材料为塑料时,施工人员还应当进一步的就穿管的抗冲击性、承压性等进行考虑。
(三)水下敷设技术的应用
水下敷设技术的应用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较高。施工人员在运用该技术进行施工时,应当切实保证电缆的质量。其主要是指电缆的机械强度符合标准,并尽可能的采用具有加强铠装的电缆,同时要求电缆的护套防水性能较高,例如常见的P E护套就是防水性能较高的护套类型。另外,在开展电缆敷设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应当就施工地的水流速度进行测量,尽可能将敷设线路设置在水流速度较小的位置,避免外界条件对敷设施工造成过大的影响。另外,在施工完成之后,施工人员还应当注重相应的电缆保护措施的应用,根据电缆实际情况进行标示牌的设置等。
二、电缆安装与常见的敷设施工问题探究
通常来说,电缆的敷设长度都较长,需要高压电缆头作为连接,这就需要在电缆敷设拐弯处进行电缆头的制作。而在这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将制作重点放在热缩套件的合理选择上,注重电缆的切割,并把电缆的自断口进行重叠,保证重叠的长度在200毫米到300毫米之间。另外,还应当在电缆头制作的最后,采用锡焊的方式进行焊接、绑扎以及整形操作。
另外,在实际的电缆敷设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多种敷设施工问题,施工人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调整措施进行问题处理。例如,针对10K V线路中的敷设施工而言,电缆截面大小通常是240毫米,这将会造成电缆运输以及敷设的难度提升。而针对电缆拐弯直径而言,电力电缆也存在较高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拐弯半径的大小在实际电缆半径的15倍甚至更多。另外,当电缆拐角的角度过大,还可能会造成其内部出现严重的机械性损伤问题。但是电缆的绝缘层较厚,所以其难以直接观察到电缆内部的损伤问题,判断损伤程度。施工人员大多会采用就电缆的回路电阻测量的方式进行判断,但是依旧难以就电缆的实际损伤情况进行明确。当机械性损伤不断提升,其还将可能会造成电缆绝缘效果降低,导致整体的电路出现故障。此外,在电缆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多种电缆头的故障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电缆头的制作不合理而造成的。表现为电缆头在地形因素等的影响下,中相电缆头长度较长,整体电缆为拱状形式,最终造成电缆头根部出现故障问题。所以,施工人员在实际的敷设施工过程中,应当避免出现电缆扭曲的情况,在电缆需要转弯设置时,保证相应的预留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10K V线路的建设质量与运行安全,施工人员有必要不断提升电缆敷设技术的应用水平。首先,施工人员应当熟练的掌握当前常见的敷设技术,包括直埋敷设技术、排管敷设技术以及水下敷设技术等,并根据实际的线路施工要求进行合理的敷设施工技术的选择。其次,施工人员还应当注重电缆安装与实际敷设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同时,针对常见的敷设技术应用中面对的多种问题,也应当及时的进行针对性措施的制定,以此保证整体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雷云峰.试论10kV配电工程电缆施工的敷设处理技术[J].中国科技投资,2017(29).
[2]林小青.电缆敷设技术在10kV电力配电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2):72+74.
[3]刘宁.10kV配电工程电缆安全施工的敷设技术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18,4(17):74.
论文作者:李杰昌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电缆论文; 施工人员论文; 技术论文; 过程中论文; 线路论文; 较高论文; 护套论文; 《电力设备》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