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重评——必要性、方法及其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大林论文,必要性论文,及其他论文,模式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63年,毛泽东在审阅《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杂志编辑部联合撰写的《关于 斯大林问题》一文时写道:“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 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 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关 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09页)这话深刻地预示 了有关斯大林问题研究的走向:21世纪仍将继续争论。苏东剧变后十多年来,斯大林模 式的话题再度被热炒,不同立场的学者对斯大林模式持有截然相反的见解,各种观点激 烈碰撞。在21世纪的第二个年头,笔者撰写本文,以期抛砖引玉,为全面重评斯大林模 式揭开序幕。
一、对几组概念的辨析
“模式”(英文:Mode)一词的本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当“模式”这个词被用 于形容一定社会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时,它所具有的含义应该是指一定政府代表统治阶 级组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时所提倡的理念、所组建的体制和所采取的政策、 方针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函概这些含义,那么,采用“社会模式”应该是恰当的。在 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由于“社会模式”这个词太抽象,而且它与社会制度、社会形态 的概念在含义上比较难以区分,因而很少被人使用。不过,在指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 会模式时,“社会主义模式”这个概念的使用频率就比较高了。本论文所研究的斯大林 模式,恰恰就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模式,有些学者称之为斯大林社会主义 模式。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相同的,都是指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及其实行 的体制和采取的政策等。在深入研究斯大林模式之前,一定要廓清下列几组概念的区别 。
1.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与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制度是从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性质的角度对社会 形态作出的另一种称谓。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有五种社会形态,相应 地就有五种社会制度,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如上所述,社会模式指的是一定政府代表统治阶级在组织社会 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时所提倡的理念、所组建的体制和所实行的政策、方针等。那 么,一种社会制度就可以有多种社会模式,诸如,资本主义制度可能有美国模式、日本 模式和新加坡模式等,而社会主义制度,则可能有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铁托南斯拉 夫模式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等。在研究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时,通常必须在其 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框架内对社会生活作出分析,也就是在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对社会 模式进行研究。
2.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体制。按照上述界定,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 社会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政策的统称。斯 大林体制则仅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实行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称谓,不包含指 导理论和政策层面的内容。显然,二者是种属概念的关系,斯大林模式包含着斯大林体 制,斯大林体制则包含于斯大林模式之中。相比而言,斯大林模式比斯大林体制具有更 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有体制层面的内容,而且包括有比体制更抽象的指导理论和更具体 的政策、方针的内容等。
3.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模式。在指称斯大林时期的社会模式时,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模式 两个概念经常被混用。其实,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前已提及,斯大林模式指的就 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和实行的体制、采取的政策等,而苏联 模式除指称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和执行的体制、采取的政策外 ,还包含有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些内容。显然可见,苏联模式这一概念 的外延比斯大林模式要大的多。因此,为了使概念的能指在时空间上尽量集中在斯大林 执政时期的苏联,采用斯大林模式的概念是比较合适的。
4.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主义。从字面上看,斯大林主义应该是指由斯大林本人创立的 较为成熟的思想体系。与斯大林模式相比,斯大林主义属于意识形态的概念,斯大林模 式则是全面涵盖社会生活诸方面内容的概念,其中当然包括有意识形态的含义,二者的 差别是明显的。而且,由于斯大林主义首先是由刻意攻击共产主义的西方学者提出的, 它已经带上了一定的贬义色彩。因此,在指称斯大林的思想体系时,我们一般不采用斯 大林主义的概念,而采用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在笔者看来,斯大林的社会主义 理论(即所谓的“斯大林主义”)应该是斯大林模式主要的理论支柱。研究斯大林模式, 必然要论及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但是对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则远不能代替对 斯大林模式的研究。
5.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运动、社会问题。社会模式与社会运动、社会 问题是两种不同类别的概念。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运动指的是当时苏联社会发生的主 要社会活动及其过程,如农业集体化、工业化、肃反扩大化等;斯大林时期的社会问题 指的主要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富农问题、备战问题、党内斗争 问题等。此二者不直接包含有社会体制、政策的含义。分析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运动 和社会问题,对于加深斯大林模式的研究当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不能把对它们的分 析当作研究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6.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个人的社会活动。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立起来 的,斯大林个人的社会活动(包括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执行起 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由此认为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个人活动的结果。在研究斯 大林模式的成因及其负面效应时,一些学者倾向于从斯大林个人活动的角度去探讨问题 ,较少去探讨社会深层原因。总体上看,有关斯大林个人的政治活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而有关斯大林模式的研究则仍做的不够深入。目前,俄罗斯公开了大量苏联时期的秘 密档案,这对于研究斯大林时期苏联重要决策和政治斗争的内幕非常有帮助,一些学者 运用之去剖析斯大林个人行为的动机,这类研究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我们更提倡用之去 研究斯大林模式,因为对社会制度的研究比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的研究具有更重 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7.社会主义模式的一般性与斯大林模式的个性。社会主义模式的一般性,是指科学社 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理论、制度和运动三层含义,此处专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 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 对于处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与世界资本主义并存的社会主义制度来说,社会主义模式 的一般性应该是:建立并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实行共产党的领导和无 产阶级专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等。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因而 社会主义模式的一般性在斯大林模式身上是有所体现的,比如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 行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构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等等。斯大 林模式的个性则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时采取的特别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等, 比如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集体农庄,组建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等。 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因而它既具有社会主义模式一般性,也有斯大林模 式的个性。分清这二者的区别,有助于在变革斯大林模式时,合理地继承其中所包含的 社会主义模式的一般性,扬弃斯大林模式的个性,使社会主义改革不至于偏离社会主义 的轨道。
二、重评斯大林模式的必要性
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21世纪,毛泽东40年前关于斯大林问题的论断得到了深刻印证。 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后,有关斯大林模式的研究仍然在争论。历经半个世纪的 沧桑后,人们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已经突破了迷信和仇恨的藩篱,具备了理性分析的基 本条件。由于斯大林模式是一个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过并仍发生着巨大影响的事物 ,实质上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源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又面临许多 艰难险阻的时候,开展这一研究的必要性是非常明确的。
总体上说,在目前的形势下,重评斯大林模式的必要性表现为:
第一,正确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需要。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经历了凯歌猛进的高潮,也经历了溃败退步的低潮。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苏东剧变 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走向低潮。可以说,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恰恰就是苏联实 行斯大林模式创造了伟大成就,和各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效仿斯大林模式的时期 。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恰恰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变革斯大林模式时,错误地 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丢弃无产阶级政权时出现的。由此可见,斯大林模式 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分清斯大林模式的是非是正确总 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关键。然而,以前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研究,或 者是受到“左”的思想倾向的影响,不敢真正去揭示它的弊端,做的主要是对其历史功 绩的颂扬;或者是受到变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现实需求的驱动,没有去分析这一模式 形成的客观原因、积极作用及其在当代的一些积极意义,只是一味地去揭示其弊端。这 些研究实质上都是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未能对斯大林模式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无 助于正确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由于斯大林模式至今仍然是学术界 争论的焦点之一,人们对斯大林模式至今仍然无法达成共识,因而也无法形成较一致的 关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认识。所以,为了正确总结20世纪世界社会 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就必须重新评价斯大林模式。尤其是,对斯大林的功过和斯大 林模式的是非的评价,曾经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赫鲁晓夫和戈 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国内都曾经掀起了攻击和否定斯大林的热潮,所以,诚如前文引述的 毛泽东关于斯大林问题研究的论述,在21世纪人们仍将围绕斯大林问题继续展开争论。
第二,正确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需要。斯大林逝世后,虽然苏联对斯大林 模式作了一些调整,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仍然保留着。后来苏联推行的社会主义改 革,实质上改的就是斯大林模式。因此,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就难免要涉及到斯 大林模式的评价。近两年来,有些学者出于当今世界变革斯大林模式的要求,提出了“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剧变的根子”的论断。这种观点是有待商榷的。尽管斯大林模式存在 着很多弊端,尽管在实行斯大林模式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一些过失,这些因素在 苏联解体过程中的确也可能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无论如何不能把斯大林模式当作苏联解 体的“根子”。因为如果没有斯大林模式,就没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如果没有 斯大林模式,就没有苏联70多年的历史,甚至就没有20世纪中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 潮。那么,怎么可以把它作为苏联解体的“根子”呢?况且,戈尔巴乔夫倡导的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及其一系列行为直接导致了苏联改革的失败,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又 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面对如此复杂的历史事件,怎么可以轻易作出斯大林模式是苏 联解体的“根子”的断言呢?怎么可以草率地把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原因归咎为改革的 对象——斯大林模式呢?在我们看来,苏联解体的悲剧,是由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 以全面否定斯大林模式为突破口,在改革进程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 原则连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一起抛弃直接造成的。所以,要正确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 其教训,就必须重拾斯大林模式的话题。
第三,给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的需要。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苏联解体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教训是:分不清社会主义模式的一般性(科 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斯大林模式的个性,在变革斯大林模式时将科学社会主义的 基本原则连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一起抛弃,就将导致无产阶级政权的垮台。就是说,为 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时,就不应全面否定传统社会主 义模式(斯大林模式是其典型形式),而应采取扬弃的做法对待之,继承其积极面,革除 其弊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曾“照搬照抄”斯大林模式,可以说,改革 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模式就是一种准斯大林模式。因此,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的其实也就是准斯大林模式。如果希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能够顺利推进,避免重蹈苏 联解体的覆辙,就理应对改革的对象——斯大林模式作出准确、系统、全面的分析。认 清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分析它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巩固无产阶级 政权的积极作用,揭示它含有的弊端,然后再合理扬弃之。这就是研究斯大林模式能为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的理论参考。
第四,进行现代化类型比较研究和探索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的需要。苏联实行 斯大林模式后,以十多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现代化,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 国。凭借这一成就,斯大林模式在当时对全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斯 大林模式长期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作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被认为是落后国家赶 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对此,西方学者作了不 少探索。即使是对共产主义持有强烈敌视态度的兹·布热津斯基也研究认为:“在过去 40年中,依靠国家采取行动来对付经济和社会弊端的倾向四处流行。”“把国家当作救 助社会的主要手段的做法间接地提高了苏联制度的地位,因为苏联制度是国家计划和国 家指导的社会革新的最典型的样板。”“这种趋势不可避免地促使新创立的几十个原殖 民地国家最初采用各种各样的国家社会主义建国方针。其中不少国家最初从苏联的经验 中寻求灵感,并把苏联的经验当作仿效的样板。……在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第三世界国 家赞颂苏联模式是现代化和社会正义的最佳最快的途径。”(参阅兹·布热津斯基著: 《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这说明,斯大林 模式作为一种由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的“后发先进”现代化模式,对于广大落 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的确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西方学者研究这一问题的目的多半是 为了给资产阶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最终是为了抑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那么,反过来 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研究这一问题则可以为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理论参考。 然而,多年来,这一研究却并未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所以,从现代化的角度重评斯大 林模式,无论是对于推进现代化类型比较的学术研究,还是对于探索落后国家现代化的 途径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重评斯大林模式的方法
斯大林模式是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社会主义模式,它产生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存在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实现形式。它的实行创 造了非凡的成就,而它自身却具有许多内在的弊端。它既有力地推进了国家的现代化进 程,使苏联(俄国)走上了“后发先进”的现代化轨道,又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迎来了一 个停滞不前的困难时期,注定要进行一次艰难的变革。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 研究者只有坚持正确的立场,掌握科学的方法,才有可能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下文将 简要谈谈我们开展这一研究所坚持的立场、所采取的方法和有关研究的思路等。
首先,坚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去评价斯大林模式。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无 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斯大林模式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在苏联的一种实践形式,因此,要正确重评斯大林模式,就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 的立场上。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 ;就是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立场;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立场。在研究斯大林模式时,笔者主张要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 时期苏联所处的复杂的社会条件;要对斯大林模式创造的伟大成就作出恰当的肯定,对 二十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就作出符合实际的肯定,还原历史的真面目;要实事求 是地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中探索克服斯大林模式弊端的途径,寻找合理变革斯大 林模式的途径,探讨社会主义改革的源头活水。但是,在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负面 效应时,切忌过分夸大,不能用当今世界变革斯大林模式的现实要求去否定当时斯大林 模式形成和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不能以斯大林模式的实行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为由将其 看作苏联解体的“根源”;更不能以否定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为名去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 基本原则。
其次,必须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去研究斯大林模式。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研究斯大林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 综合分析,所涉及的问题很多。这要求研究者要有一个能透过现象洞察本质的研究方法 。唯物史观就是这样的一个研究方法论,它提倡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生活,去揭示社会政 治、文化生活的各种现象和发展趋势,从而揭示社会生活的实质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去研究斯大林模式时,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入手:(1)分析社 会的经济状况,揭示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巨大困难,阐明列宁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面 临的新问题,从中揭示联共(布)路线转变的深刻原因;(2)剖析苏联所处的特定历史环 境,分析资本主义的包围、备战意识对社会的反作用、国内阶级敌人的反抗以及俄罗斯 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对国内社会生活构成的巨大影响;(3)剖析联共(布)高层领导对马 克思主义的理解及其思维方法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进而又揭示出这些因素对经济生 活活的反作用;(4)揭示体制转轨、模式变革的社会深层原因,分析社会模式内在的经 济与政治、文化体制之间的互动关系。
再次,应该拓宽视野,开拓新思路,从现代化的角度去研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作用 和弊端等。斯大林模式就是苏联人民先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再发展社会主义所应具有 的物质文化水平的社会实践形式,是落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赶超西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途径。从客观效果上说,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快速推进现代化,锻 造强大的工业基础,缔造先进的科学文化水平,构筑稳固的国防基础,推进社会向城市 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卓有成就的作用。因此,把斯大林模式当作落后国家快速实现现 代化的一种发展途径,将其放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上进行审视的做法是恰当的。从 现代化的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俄(苏联)虽然拥有现代化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其他一些重要的现代化“参数”,如工业化程度、城市化程度、 群众普遍的文化水平、人的意识的革新等却仍然处于现代化以前的行列。苏联的现代化 进程不仅肩负着如此沉重的任务,而且还面临着来自国内外敌人的双重威胁。在这种形 势下,斯大林模式的实行却使苏联摆脱了众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快速推进了现代化。在 重评斯大林模式时,恰恰就是要把斯大林模式的诞生看作是苏联现代化进程上实行的体 制转轨,将从工业化途径的转变、生产方式的变革、政党制度的嬗变、意识形态的更新 、文化传统的传承、人民群众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等角度去开展研究。
再其次,要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包括制度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学科的方法去研究斯大林模式。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涉及到制度变迁的问题,事关社 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凭某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不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 行跨学科研究才能对之作出全面的分析。比如,开展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自由放任市 场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显然对于分析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的原因和结果具有重要的帮 助;运用发展社会学的方法从社会制度的变迁的角度,透视斯大林模式的诞生及其对资 本主义的自由放任经济制度的冲击,显然能够在制度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对斯大林模式作 出更清晰的分析;借鉴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当时苏联各级干部及广大群众的心理需求 ,显然有利于揭示斯大林至高无上的权威形成和个人崇拜现象出现的社会原因,等等… …。
最后,必须正确对待新公开的苏联秘密档案。近年来,俄罗斯公开了大量苏联秘密档案。这些秘密档案大多是关于政治活动内幕的记述和有关决策的文献,(注:目前,在 中央机关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组织一批专家整理翻译苏联 新公开的大批历史档案,计划在2002年出版《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全书共36卷。)对 于研究某个决策的出台过程和某次政治斗争的内幕尤其具有价值,对于研究社会发展战 略和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利弊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这些资料涉及到许 多政治机密,对它们的运用更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将得出不同的结论。它们既可用以论证某一类论点,也可用以否定这类论点。正如列宁 所说:“社会生活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材料来证实任 何一个论点。”(《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33页)因此,笔者才特 别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分析这些资料,争取根据当时的历史 条件,在首先考虑到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的前提下去对这些资料作整体的分析, 以深化斯大林模式的研究。
总之,从现代化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 、发展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把对整体的研究分解成对各部分 的剖析,又从对各部分的剖析提炼出对整体的评价,这应该是重评斯大林模式的有效方 法。
标签:斯大林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