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1世纪的中华文明_华夏文明论文

展望21世纪的中华文明_华夏文明论文

展望21世纪的中华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文明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把文明分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大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物质文明方面,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发展先后、快慢、程度高低的不同。

本文讲的“文明”,主要指精神文明,即: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政治制度。这方面,各国各民族有明显的差异。

美国亨廷顿教授的“文明冲突论”,遭到中国学术界的一致反对。我们认为,世界几大文明确有差异,但不像亨廷顿教授说的那样严重。而且差异不一定要形成对抗,发生冲突。各种文明可以并行不悖。历史上,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主要是经济利益的争夺,而不是文明的冲突。欧洲天主教在中世纪发动的“十字军东征”,表面上是“宗教战争”,实际上是争夺经济利益的战争。中国许多学者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把欧洲中世纪“十字军东征”那套思想理论搬到今日世界上来,是违反历史发展潮流的。

在展望下个世纪的中华文明之前,有必要简单回顾中国的传统文明。

一、中华传统文明是“多样化的统一”

外国朋友往往把孔孟儒家学说与中华传统文明等同起来,这是不全面的。

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2400年中,孔孟儒家学说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是主流派,但不是唯一的学派。儒家思想本身也经过两次大的变革与改造。应当说,中华文明是一个博大的系统,是一株有主干有枝桠的大树。

(一)儒家学说在西汉时期经董仲舒等学者整理、诠释,被汉武帝(公元前140—88年在位)定为官方思想。在宋代,经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重新注释,作了很大的改造。那以后七八百年间的“儒学”,与孔子、孟子的“早期儒学”已有很大差异。

(二)在儒家产生的春秋战国时代,还产生了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辩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他们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是非主流派,遭到排斥,但他们的著作并未遭到查禁、焚毁,一直在中国大地上流传。这与罗马天主教统治欧洲的中世纪不同。

(三)中国历史上虽然独尊儒家学说,但历代皇朝实际上交替使用道家、儒家、法家的治国思想。一个新的皇朝建立时,为了医治战乱的创伤,往往采用道家学说,“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当皇朝已经稳定,经济已经恢复,皇帝便转向儒家,兼用法家,以此来巩固政权,巩固已经形成的社会、政治制度。皇朝末期,矛盾重重,社会大乱,皇帝更多倚重法家,想用严刑峻法来挽回危局。

(四)中国民间还有一套思想体系。这就是历代人民创作的大量诗歌、小说、戏曲所形成的思想体系。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主要来自民间文学。广泛流传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西厢记》等等,对人民的思想影响,不亚于官定的孔孟学说。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发展着两套互相关联又有差别的文明体系,一是官方的,一是民间的。民间文学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它更富于民主精神和创造精神。

(五)中华文明不仅是汉民族的文明。它是以汉族文明为主,吸收本国各民族文明以及外国文明而形成的。中国大地上有56个民族,汉族官方的和民间的意识形态对各少数民族影响很大,其优秀部分大体上被少数民族所接受;同样,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被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所吸收,共同形成“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在汉族为主的中国东部、中部地区,被外国人以及许多中国人认为是“道地中国传统文明”、“道地汉族文化”的东西,实际上其中有许多来自少数民族,以及外国。只有民俗专家才能分辨出哪些是汉族古代原有的,哪些是从其它民族吸收来的。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去考察,既看到那个民族的鲜明特色,又可以看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我为主,取精用弘”,是汉族的传统思想,也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思想。它使中国56个民族友好团结,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这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化的。

在中国人看来,为宗教信仰而打仗是荒唐的,不可思议的。据以色列学者和美国犹太人教授的研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生过“排犹运动”的国家。

希腊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美是多样化的统一。

中华文明正是“多样化的统一”。

中华文明经5000年而不衰,因为它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主体,又能从别的民族的文化中选择、吸收其优秀的部分。

二、近代、现代,中华文明在困境中更新

中国学者把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把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6世纪、17世纪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仍处于世界前列。到了19世纪,中国大大落后于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差距之大,正如长矛与步枪,大刀与大炮。

为什么中国落后?有的人归之于孔子“法先王”、“述而不作”的保守思想,有的人归于明末和清代的“闭关锁国”,缺乏竞争意识。

这些说法都有一些道理,但还只是从主观上找原因,没有说到根本。

孔孟以来的中华文明中,确实缺乏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主要原因是,两千年间,中国周边各国的经济文化都比中国落后,中国没有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欧洲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则不一样。在欧洲,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互有短长,旗鼓相当,互争雄长。

欧洲各国之间的争斗,给人民带来痛苦,也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国家的竞争,开始时是在欧洲大陆上,然后转向海外,掠夺殖民地,也促使航海技术的进步。

中国明代曾几次派出庞大的远洋船队去东南亚各国访问,直到非洲东南部,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促使沿线国家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对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文明发展都有好处。但是沿线各国的经济互补性不强,没有达到必不可少的程度,因而没有形成稳定的大规模的海上贸易。

明朝末年,日本大举进入中国沿海。但他们主要是来抢劫、掠夺的海盗,并不是来做生意的商人。明朝末期的中国政府不胜其烦,于是断绝与日本的交往,并下令禁海。清朝沿袭明朝的办法。“禁海”二百年,中国大大落后于欧洲。

鸦片战争是穷凶极恶的侵略战争。19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美国在土耳其种植和收购鸦片,运来中国销售,中国每年有上千万两白银输往英国。中国禁止鸦片贸易,英国派海军攻打中国,强行在中国推销鸦片,于是爆发两次鸦片战争。落后的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英国人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用洋枪大炮杀害中国人民,但也带来了欧洲的天主教、基督教,捎来了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新思想、新文明。

中国人接受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新思潮,有过几十年的痛苦过程。因为西方侵略者口喊“自由、平等、博爱”,却欺压、屠杀中国人民。毛泽东把这叫做“先生老是侵略学生”。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是认真的,接受“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并不特别困难。

原因是,中华文明是“多样化的统一”,其中一些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思想是相通的。或者说,中华文明与西方近代文明有许多联络点。

比如,孟子说:“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这些思想加以引伸、发展,就是“民主”。

孔子一再强调:“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加以引伸发展,就是“人权”、“博爱”。

中国民间诗歌、小说、戏剧本来就富于人文主义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文学艺术相通的部分更多,连接点更多。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化革命”,真正的文化革命。仅仅二三十年间,中国人就走完了欧洲花了三四百年时间才走完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思想历程。

“五四运动”还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特别是民间的知识分子和接近工人农民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更为容易。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国民党政府抓住共产党就杀,见到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就烧,并且要把持有、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的人关进监牢。所以,新中国成立时,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直接读过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

然而,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不到一年,中国的青年学生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两年后,即1951年,多数知识分子(包括出生于地主、官僚、资本家家庭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到1953年,对马克思主义持否定态度的人就很少很少了。

在今日中国,最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知识分子,就是50年代初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那批干部和知识分子。我们称为“解放牌干部”、“解放牌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在过去的错误的政治运动(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对待,但他们至今坚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在今日中国,哲学界的张岱年教授,经济学界的陈岱孙教授、陶大镛教授,社会学方面的费孝通、雷洁琼教授,文学界的臧克家、姚雪垠,他们都不是共产党员而是民主党派成员,他们在过去都曾受到相当严重的伤害,他们现在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1980年病故的历史学泰斗,无党派的顾颉刚先生,在病床上叮嘱我,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中国历史。他说:“我从20年代初开始寻找研究中国历史的思想方法,解放后我才找到,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解放初期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是读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二是读《社会发展简史》。几乎全国所有的干部、知识分子、大中学生都认真读过《社会发展简史》这本书。稍后,大家读中国学者集体编写的《哲学常识》、《经济常识》两本书。

为什么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比较容易地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

二是从比较中感到马克思主义最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在实践中老是碰壁;运用马列主义,才取得国家的独立和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大量翻译出版各国的学术和文学作品,中国人比较各种思想,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运用经过改造、引申、发挥的传统文化材料,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毛泽东选集》四卷中,引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话,比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话还多。

四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与概括,完全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1949年的中国,几种社会制度都存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有典型的原始社会,四川的凉山地区是标准的奴隶制社会,西藏的农奴制与欧洲中世纪的农奴制社会完全一样,中国广大农村是封建制社会,而上海、香港已进入资本主义。所以中国人读《社会发展简史》,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著,感到很亲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思想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国人民很容易接受。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对清朝大官僚太温和,致使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侵吞,许多革命党人在革命胜利之后受迫害,甚至被屠杀。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赞成“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华文明,既保存了中国传统文明中的优秀部分,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

三、当代,中华文明的振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8年,是中国从任人欺侮的弱国变为独立自主的大国的过程,是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初步工业化国家的过程,也是新型的中华文明逐步形成的过程。

我们的成就举世公认。

全国56个民族团结和睦,并肩前进,48年中没有发生过大的民族冲突。

新中国成立后,只用了三年时间,在1952年医治好了几十年大规模战争的创伤。从1953年到1990年的38年间,尽管中国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仍达6.7 %,比西方发达国家快两倍。最近5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1%。

正因为如此,中国在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方面,迅速缩短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他写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说:“在1953年,中国全部工业生产能力只相当于1900年时英国的71%。”1953年时,中国人口是英国的14倍。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英国工业比中国早走了300年。现在,中国工业已把英国工业远远地甩在后面, 正在直追美国。据联合国公布的统计资料,1993年,中国各种工业品的产量,除飞机和汽车外,已全面超过美国,电视机产量是美国的二倍多;1994年,中国各种农产品的产量,除牛奶和大豆外,都大幅度超过美国。中国的鸡蛋产量是美国的三倍半。当然,由于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半,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经济水平仍大大落后于美国。

1952年,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中国多1/3。现在,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印度的好几倍。

人均预期寿命。1949年,美国就达到了68岁,中国只有35岁。现在美国是76岁,中国是70岁。

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再不是畏畏缩缩、低人一等的“东亚病夫”和“弱小民族”,而是以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出现在世界上。在国内,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精神蔚然成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正在成长。

这说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成功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是成功的。

建国48年,中国有两次大的失误, 遭受过两次大的挫折。 一次是1958年的“大跃进”,一次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犯错误的原因很复杂,有经济社会原因,国内国际环境的原因,也有文化、思想方面的原因。

中国人民并不苛责为中国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的毛主席。因为任何伟大人物都会受到他那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局限。“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并不是毛主席一个人的错误,在当时是得到亿万人民的拥护和参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经济不发达,小生产者——农民占人口的80%。小生产者的思想必然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到知识分子和干部。1979年我作为记者在中国农村采访,许多干部总结说:“我们往往把社会主义思想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把小生产者思想当作社会主义思想来宣扬。”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平均年增长速度在9 %以上,比西方国家快三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迅速提高。

中华文明正在振兴,并将在下个世纪全面振兴,理由是:

(一)中国已经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科研体系、教育体系,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大为改观。这是中华文明全面振兴的基础。

(二)中国学术界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传统,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进行了全面的、认真的研究,对世界上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对中国的实际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

(三)新中国成立48年,我们有大量成功经验,又有失误的教训;既犯过“左”的错误,也犯过右的错误。我们把这两者都看作宝贵的财富。

(四)20年来,中国有数十万人去外国留学,使中国人眼界大开,便于选择借鉴。

(五)中国的新闻事业、信息产业空前繁荣。对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学说的最新动态,都能及时掌握。

(六)中国的出版事业空前繁荣。中国各民族从古到今的书籍、资料几乎全部整理、汇编出版。既有原文,又有历代学者的注释,还有供大众阅读的普及版。世界各个主要国家从古到今的重要著作都已翻译成汉语,在中国出版发行,陈列在全国上万个图书馆里,任人阅读。中国出版了外国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全集。俄罗斯伟大作家的著作,在中国都有全集,而且有几种译本。以人权问题为例,中国出版了三套大型丛书,收集、翻译了联合国关于人权的全部约法、世界各国的人权法律,以及从古到今各国学者关于人权的论著。美国、英国的外交官和联合国官员看了大为惊叹。他们没有想到,中国人研究问题如此认真。

(七)旅居外国的华侨和移居外国的华人,总数有几千万。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保持了中国传统文明,又吸收了当地的优秀文化成果。近十年,他们大批回到祖国参观、访问、投资、交流,每年上千万人次,而且逐年增加。他们的新知识、新思想将对中华文明宝库作出很大贡献。

四、展望21世纪,中华文明将全面振兴

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有可能超过美国。到205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可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1世纪的中华文明将全面振兴。它向什么方向发展?有几种看法。

——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人散布“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那是别有用心。中国没有必要也没有力量威胁别国。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向来是孔子所说的“和为贵”。即使是在古代,中国强盛并且妄自尊大的时期,基本政策还是“怀远人”。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思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它来自社会主义制度,来自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有少数人鼓吹“全盘西化”。这是中国绝大多数人民不能接受的。持这种主张的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越来越少。因为现代化不必要“西方化”,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有的人认为:西方文明(主要指伦理道德、价值观)已经衰落,走进了死胡同,21世纪将是中华文明取代西方文明;而中华文明将是以“新儒家”为主体的文明。这是说梦话。过去,西方文明没有能够消灭和取代东方文明;今后,我们也不期待东方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取代西方文明。那是不可能的。儒家思想中有许多可取的部分,经过改造,可以为今人所用。但是儒家思想毕竟是2500年前形成的,只适应封建社会。它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礼”就是确立尊卑、上下、君臣、主仆、治人者与被治者的政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臣要效忠于、服从于、服务于君,而君要行“仁”政,对臣宽厚。这样,天下就稳定、太平了。儒家这套思想体系,早已落后于时代,即使经过改造,也不可能成为21世纪中华文明的主体和骨干。

我认为,21世纪的中华文明仍然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样化的统一,像一株根深干壮,枝桠繁茂,叶绿花红,果实累累的大树。

(一)哲学、宇宙观、世界观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是科学的,是二千多年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思想发展的结晶;150 年来世界上的科学发现与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成为中国人观察世界的基本观点。

哲学分为本体论与方法论两大部分(中国的传统哲学还包括道德、伦理)。我国哲学界当前的问题是,对本体论花的精力很多,对方法论的研究不多。这方面,中国有丰富的文化宝库可供开掘,现实生活也提供了大量资料,哲学家大有可为,人们也迫切需要这种著作。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其他的哲学流派(包括“新儒学”),也会在中国存在、发展。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与发展,会从侧面、反面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健康地发展。

(二)宗教观。21世纪的中国,绝大多数人仍然是无神论者,不信宗教,但又尊重宗教信仰的自由。这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利于社会安定。历史上,许多中国人遇到天灾人祸就烧香求神,他们是见庙就拜,见神就磕头,而不是问那是什么宗教的庙堂和神像。这是信神而不是皈依宗教。正如孔子所说,这些人是“祭神如神在”。今日中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生活中风险增大,不可预见的事增多,到各种寺庙烧香求神的人也增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信神而不入教”。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这种人会减少。

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将在中国长期存在,自由传教。各种宗教会和平相处,宗教徒与无神论者也和平相处。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和宗教裁判,今后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宗教冲突。过去常有同一宗教内部的教派之争,解放后已大为减少。随着民主、法制的健全,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教派之间也会和平相处。

中国的天主教、基督教仍会坚持自办教会,他们与国外教会的交流会增多,但不会接受外国教会的政治性指令。

破坏社会秩序、残害人民身心健康的邪教,是中国广大人民和各种宗教组织都反对的。只要一出现,就会被取缔。

(三)价值观。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人们最尊崇的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人民建功立业,作出大贡献的人。这些人被称为“英雄”、“志士”,他们的姓名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被神化。中国人把“建功立业,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看作是人生的最高价值。现在看来,功和业不是独木桥,而应是多方面的,“行行出状元”;功和业有大有小,都是光荣的。对于“富豪”,中国人是“敬而远之”,或者是“敬而不亲”。对“为富不仁”是鄙夷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人,即使成为亿万富翁,也不会得到中国社会的尊重。

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价值观。这符合实际,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四)伦理。中国的传统是把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然后向各方面辐射,与各方面联系。在家庭内,是父(母)慈子(女)孝,夫妻和睦,兄弟(姐妹)友爱,妯娌互助。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又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中国废除了压迫、剥削制度,人不再成为金钱的奴隶,中国的家庭关系出现新面貌。既保留了传统美德,又有新的进步。最重要的进步是破除“男尊女卑”观念,实现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父母抚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不仅是伦理原则,而且成为法定的义务。由于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常有变动,中国的小家庭增多,老夫妻、小夫妻各自一个家的增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正常现象。这不影响中国家庭的“天伦”之情。节假日聚在一起,更加亲热。

(五)人际关系。中国的传统是把“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家庭关系,推而及于家族、亲戚、师友、邻里关系,以至全社会和整个国家。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使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变成家庭内部那种亲密关系。“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想法,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做到。但中国这种传统思想的可贵之处是把人看作“社会的动物”。在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不再成为金钱的奴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姐妹父老乡亲”的人际关系就可能形成并稳固。新中国成立48年来,这种新型人际关系已经初步形成,下个世纪将继续发扬。

宗族、同乡会、同学会一类宗法性组织,旧中国能起到一些互助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建立了更适应现代社会,因而更为有效的社团组织,如工会、妇女会、青年会等等,原有的同宗、同乡、同学观念逐渐淡薄。近年,这类宗法组织有所抬头,这是值得注意的。但是只要政策得当,可以预料,这类组织不会有大发展,其主要内容应是共叙友情、乡情、亲情。

(六)集体与个人,纪律与自由。这两种关系是互相依存的。集体是许多个“个人”组成的,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生存、自由、发展;“集体”只有团结其成员,发扬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办成公益事业。个人要维护集体,遵守集体的纪律;集体要维护每个成员的权利,尊重和保护个人的自由。这一套,我们称之为“集体主义”,它是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到现代的产物,已经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艰苦创业时期,我们强调“集体利益”和“纪律性”多一些,是必要的。到21世纪,集体主义仍然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全社会公认的准则。由于国际国内形势越来越好,集体将更多地照顾个人权益,更为尊重和保护个人的自由。

(七)政治制度。“民主政治”是今日世界的总潮流。中国古代没有“民主”的概念,也没有“民主政治”的先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给中国引进了民主政治制度。但不久就被军阀专制所取代。中国人民开始看到真正的民主政治,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这种民主政治立即受到各界人民的欢迎。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打败了国内外敌人的强大力量。人民群众把民主政治制度称为“人民当家作主”。这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人民当家作主”,符合“Democracy”的本意。 新中国把各地实行民主政治的经验总结起来,通过民主程序,确立了一套完整的民主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通过这种制度,组织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行业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

21世纪的中国,将继续实行这种政治制度,并将使这套制度更加完善,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我估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会有更大的进步,人代会和人大代表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将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实行当地居民愿意接受的政治制度。

西方认为,他们那种“多党多派争斗制”才是民主政治,老想推翻我们的民主政治。

如何实行民主政治,我们与西方国家的看法有很大不同。但我们主张各国政府都不干涉别国内政。我们希望,21世纪能形成国际政治新秩序。

标签:;  ;  ;  ;  ;  ;  ;  ;  ;  ;  

展望21世纪的中华文明_华夏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