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框架下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转型:机遇与挑战_重工业论文

WTO框架下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转型:机遇与挑战_重工业论文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与WTO框架下的中国城市: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结构论文,机遇论文,框架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和城市化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和我国城市化的历史回顾

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含有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一是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一是以城市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伴随经济发展,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会发生重大转变:其一,产品的来源和去处以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即工业化过程;其二,城市和乡村人口分布发生转移,即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之所以伴随工业化出现,这是因为工业化有以下三种效应:1、农业过剩劳动力转移效应。工业发展带来技术革命,使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业劳动力开始过剩,从而客观上要求农业过剩劳动力迅速进行产业转移。2、规模经济效应。工业生产只有在较大规模下才能获得平均成本降低效果,所以工业一般有扩大规模趋势,不断吸引工人及其家属定居在工厂附近形成社区和城市。3、聚集经济效应。众多企业聚集在同一地方,可方便获得各种生产要素和享受各种服务设施,减少生产交易运行成本,有力促进城市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较高。总之,一个国家要改变传统经济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从工业化入手。而伴随工业化发展,如果没有人为的阻碍,一般情况下,必将带来人口有规律的、大规模的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源。

建国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启动,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1949-1957年是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全国城镇人口从5767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城镇人口比例从10.6%提高到15.4%。1958-1960年大跃进,促使城镇人口以10.4%的年增长率猛增,到1960年末,城镇人口比重达到19.7%,但为了克服大跃进恶果、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1-1963年不得不调整城镇人口,人口净迁入率出现负值,1964-1965年城镇人口基本恢复到1960年水平。1966-1978年文化大革命导致了经济停滞,同时也阻碍了城市化进程,1978年城镇人口比例下降到17.9%。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也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99年全国城镇人口为38892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30.9%。

尽管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也应看到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提高缓慢。1999年我国非农业部门产值已占到国民收入的82.3%,而同期我国城镇人口比例仅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9年的30.9%。我国人口的迁移速度并未随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动而加快,仍长期保留着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大军。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极不同步,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二)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要了解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的原因,首先须分析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

1、思想认识。对于城市化的正确的认识,能推动城市化的进程;相反,错误的认识会抑制城市化的进程。在我国曾长期存在一些关于城市化的错误认识,如认为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社会主义的中国只能走非城市化的工业化之路;过分夸大“城市病”,而忽略了城市化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等。这些错误认识造成了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人为地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2、经济体制、城乡体制、发展战略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城乡融合体制、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战略,能促进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吸纳较多的劳动力,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反之,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体制、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战略,能抑制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吸纳较少的劳动力,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体制,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形成了稳定的“铁三角”关系。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体制确保了国家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工业发展中,即确保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又维持了城乡分割体制。因此,一方面,在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情况下,由于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同样数量的资本,在重工业中容纳的就业数量要低于其他产业,因而减弱了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的能力,阻碍了伴随经济发展的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在长期实行城乡分割体制的情况下,人为地限制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也抑制了城市化的进程。

3、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因而能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反之,不良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会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会抑制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自然灾害、政治运动(1966-1978年)频繁发生,因此,在这种极为不利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相当缓慢,因而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城市化进程也相当缓慢。1978年以来,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国民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因而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

4、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的稳定发展,要求较少的农业劳动力,从而为非农产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能够在不减少农业产出的情况下实现更多农业过剩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反之,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或停滞不前,农业发展不稳定,要求较多的农业劳动力才能保证所需的农业产出,从而为非农产业提供较少的劳动力,会缩小农业过剩劳动力的规模、减缓农业过剩劳动力的转移速度,阻碍城市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相对于农业发达国家来说,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农业发展不稳定,农业生产仍处于较落后状态,农业仍是以消耗大量劳动力为特征的密集型产业,因而在这样一种低水平农业发展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客观趋势,城市化的进程也受到制约。

5、非农产业结构。如果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平衡发展,那么由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大于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因而这种产业结构能吸纳较多的农业劳动力,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如果第二产业过度扩大,第三产业相对萎缩,形成“畸工型”产业结构,就会减少吸纳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抑制城市化的进程。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着工业化相对超前、第三产业严重滞后的问题。第三产业在整个社会就业结构、产值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很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而且也低于世界上典型低收入大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显然,这种第三产业偏低增长的产业结构大大降低了非农产业的就业弹性,削弱了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6、资金。资金充足,一方面,可以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产业投资,扩大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也可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反之,资金短缺,一方面会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难以改善城市环境,并会削弱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抑制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会压缩产业投资,减少就业机会,吸收较少的农业劳动力,也将阻碍城市化的进程。由于我国资金匮乏,一方面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足,城市环境相对恶化,弱化了我国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另一方面,用于产业投资的资金也十分有限,减少了就业机会,因此,城市化的进程也受到了制约。

(三)我国城市化滞后的危害

城市化滞后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如城市体系不合理、经济社会结构畸形、城乡差别扩大、农村过剩劳动力积压、农村人地矛盾恶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第三产业不发达、国民经济效率降低等,尤其是广大农民为城市化滞后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沉重的代价。而且,这种滞后对我国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和就业结构优化以及形成合理的人口经济分布都将产生长期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尽快恢复我国城市化的正常状况。

二、WTO框架下的中国城市化

回顾建国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发现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在总结了上述影响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因素后,发现单靠“内力”来推动我国的城市化是很难取得改革的实质性进展的。而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了解和把握在WTO框架下我国城市化将何去何从显得十分重要。总的来说,加入WTO后,我国的城市化喜忧参半,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促使城市化健康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加入WTO后,我国城市化将面临的机遇

1、从经济体制、城乡体制、发展战略来看,加入WTO,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制度创新和战略转变。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打破了以重工业为重点的计划经济的模式,工业化开始了轻工业优先发展的“补课”,“铁三角”的两极开始松动,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但是,由于转型期间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市场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农业市场化进展缓慢,城市化及城市建设仍然是受计划经济控制的少数几个领域之一,城乡分割体制也没有彻底废除,因而城市化发展速度始终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

加入WTO,有利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WTO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主张利用市场手段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国际贸易组织,它遵循以下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

(1)非歧视性贸易;

(2)可预见的和不断扩大的市场推入;

(3)促进公平竞争;

(4)鼓励发展与经济改革。WTO将作为巨大的推动力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发展市场经济,突破城乡分割体制,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打破残留的“铁三角”关系,有利于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2、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加入WTO,有利于为我国创造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营造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加速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

一方面,加入WTO,总味着我国真正进入一个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可以享受到一百多个成员方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以及美欧等发达国家所给予的普惠制待遇,享受公正裁决贸易纠纷的权利,享受在WTO中发言的权利等,我国的外部经济贸易环境将大为改善,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出口,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由于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与农业劳动力转移有着密切联系,前者制约着后者,如果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因此,入世后我国经济的增长将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加入WTO,广泛引入竞争机制、创新机制,将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关系引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具体说来,当非农产业进入创新带动的内涵型扩展后,它可以在较少积累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这就有可能使农业保持较多的积累,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农业才能具有创新能力。同时,在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农业对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迅速增加,而工业部门在创新带动下的迅速扩展,则对农业劳动力有较大的吸纳能力。这样,就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同时具备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充分条件。农业过剩劳动力的迅速转移,保证了农业生产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从而缩小了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3、从资金角度来看,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吸收更多的外资,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1996年,我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已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GDP的1%左右。但与联合国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应占固定资产投资的9%-15%、GDP的3%-5%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亟待大规模的更新与建设,为此也需要大量的投资。据有关部门统计,“九五”期间,仅城市供水、交通及污水和垃圾处理就需要6960亿元投资。如果今后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联合国推荐的下限,则城市基础设施每年的投资额将达数千亿元,而目前国家财政总收入也只有8000亿元左右,单靠财政投资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必须进一步开拓城建筹资渠道,而引进外资无疑是个良策。

加入WTO后,随着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可以拆除许多壁垒,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将有显著的提高,这一方面会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充城市容量,增大城市吸纳能力;另一方面,将外资引入一般产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也将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市化的进程。

(二)加入WTO后我国城市化将面临的挑战

1、从企业发展、增加就业看,加入WTO后,吸收农业劳动力的主体——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收将明显减缓,这将影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乡镇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但它随着自身的发展以及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其本身的弊端也表现出来:极为分散而又规模小的乡镇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交通落后,运输费用高,市场信息不灵,社会服务差,大都成本高昂,质量不高,能源和原料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乡镇企业作为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主渠道的辉煌已不再现。

国有企业由于传统的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滑坡,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下降。而且,随着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向劳动力市场排放冗员,这更加弱化了国企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尽管国内有些学者认为,加入WTO可能会增加就业机会,但笔者认为,这些机会并不是给我国严重过剩的简单劳动力准备的。按劳动投入中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的差别,可将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劳动,一类是复杂劳动。假定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的是简单劳动,而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需的是复杂劳动。因此,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流动性受到劳动质量的限制,具有简单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只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如在农业、轻工业、建筑业和传统服务业之间自由流动,而具有复杂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可以在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之间,如在重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自由流动。如果具有简单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想要到重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就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必须经过一定的技能培训,必须为此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

因此,在WTO框架下,虽然可能存在加快劳动力自由转移以及扩大就业的有利因素,但由于劳动力素质本身就存在差异,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数量上,从整体上看质量还比较低,因此劳动力的流动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城市化的进程也受到约束。

2、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来看,加入WTO后,我国将面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改变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工业化的基本任务。其基本途径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加入WTO后,我国商品面临国外竞争商品的冲击,迫切要求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要求资金和资源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领域转移,将导致单位资金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相比,将使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率有所减慢,从而会减缓城市化的进程。虽然结构升级是这一时期继续推进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因此也是最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但从表层上看,一定程度上与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目标产生了矛盾。在这一矛盾下,“十五”期间将始终面对推进结构升级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两难选择,显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受到影响。

三、我国加入WTO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向融入世界经济又迈进一步,应善于抓住有利因素,积极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使我国城市化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同时,我国城市化也将面临一些挑战。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一些政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从经济体制、城乡体制和发展战略看,在WTO框架下要继续推进工业发展的战略转轨,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城乡体制改革,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则是“重中之中”。

要积极遵循WTO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进行制度创新,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尤其是要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建立农业的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培育农业的市场主体,即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并按经济原则进行活动的农业生产者。2、健全农业的市场体系。3、完善农业的市场政策。

改革城乡体制、进行制度创新,包括以下两方面:1、尽快改变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实行新的人口流动制度,如制定新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2、改革城市福利保障制度,实行城乡一体的福利保障制度。

(二)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一方面,我国要做好入世的准备工作,如熟悉世贸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按WTO的框架加快和完善国内的立法等,认真履行应尽的义务,并充分享受正当的权利,积极参加国际分工,按比较优势原则开展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出口,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及防范措施,抑制国际经济“负传递”。

(三)从吸引外资来看,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综合生活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等),制定一系列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尤其要注重发展所谓的“创造性资产”,它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一种人的因素,包括技术、革新能力、人力资源、市场准入、价格竞争能力等;另一方面,要在WTO的框架下,充分利用WTO的权利,制定利用外资、尽量争取更多的贷款、尤其是条件比较优惠的贷款的战略步骤。

(四)从企业发展、增加就业而言,一方面要深化企业改革,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面向市场,加强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我国的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加强职工在职培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五)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看,产业结构的升级应该因地制宜,分层次分地区进行。在发达的东部地区,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为主,并与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相结合,适时把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产业和地区的平衡发展。西部地区则以拓宽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纵观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当产业结构上升到以资金和技术密集为主导的阶段后,劳动力短缺特别是服务于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做准备,也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要选择。

标签:;  ;  ;  ;  ;  ;  ;  ;  ;  ;  ;  ;  ;  ;  ;  ;  ;  

WTO框架下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转型:机遇与挑战_重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