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诗鉴赏的理性思考_诗歌论文

高考新诗鉴赏的理性思考_诗歌论文

高考新诗鉴赏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诗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全国高考来看,新诗鉴赏题已考了三次,1999年《我爱这土地》(艾青)占3分,2000年春季高考题《雷》(杜运燮)占3分,2000年全国高考题《金黄的稻束》(郑敏)占6分。理性地分析这三次测试,我们会领悟和感受到很多的东西,值得进行一番理性思考。

一、重视现代新诗而非当代新诗

自五四以来,现代新诗有了长足的发展,由原来的白话入诗,逐渐转移到讲究内涵与意蕴。从这三次命题来看,选材范围大都围绕三四十年代的新诗为主,而没有选取当代建国后的诗作。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短诗的名篇,作于1938年11月17日,表达了一位诗人的爱国情怀。有一位诗人曾这样评说这首诗:“《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像而获得的。”

《雷》是诗人杜运燮的诗作,此诗作于1948年新加坡。诗人是从另一个视角,来赞颂人民解放的深层意蕴的。“闪电、风、枝条、眼睛”这些从自然到人类的意象,都“渴望”雷的到来,一共12句,每句后面都有“他们来了”,这既是自然呐喊,更是心灵的呐喊,既是对旧中国的否定,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金黄的稻束》是女诗人郑敏的诗歌代表作,此诗选自她的个人诗集《诗集1942-1947》,她是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九叶派”中还有穆旦、杜运燮、袁可嘉等人。这首诗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或者是劳动的伟大,从那金黄的稻束的成果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生命主题。

从中国新诗的发展来看,新诗的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有低沉也有张扬,有迷途也有光明,选取内涵丰蕴、意象丰厚的诗作,应是新诗测试的最优选择。

二、重视抒情短诗而非叙事诗

抒情诗同叙事诗是从内容方面划分诗作的两种形式。从三次测试来看,高考命题由于受时间、内容、篇幅的限制,命题大都以现代抒情短诗为主。而在1992年“三南”高考时,曾考过一篇叙事性的短诗《水乡行》,也仅仅是从词语、内容方面测试的,还没有涉及到全方位的鉴赏。

从近三年的诗歌命题来看,选择抒情短诗有它的特殊优势:

一是文字精短,利于阅读与品味。《我爱这土地》共10行,110字。《雷》共12行,208字。《金黄的稻束》共16行,143字。总之,行数在15行以内,字数在200字左右,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迅速阅读完,在此基础之上达以感知、理解与品味。

二是意象单纯,利于鉴赏。意象是诗歌的特有个性,是鉴赏诗歌的中介与途径。《我爱这土地》中“鸟”与“土地”,构成了两个意象,两者之间的桥梁是“爱的深沉”;《雷》中的“雷”与人们的“呻吟声”、“挣扎声”、“怒吼声”、“欢呼声”组成的声音,构成两个方面的意象,两者中间的桥梁就是“渴望”。《金黄的稻束》中“稻束”与“母亲”又构成两个意象,两者的关系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是成果,一个是创造成果的人,“疲倦”在诗中重复了两次,就构成了两者沟通的桥梁。只有伟大的“疲倦”,才有这人类伟大的“思想”。

三、重视意境内涵而非直白情绪

诗歌贵在意境,重视意境就是重视文学的内蕴。这三首诗作,在意境的创设、角度的渲染、语言的深邃、技巧的运作方面都堪为典范。而高考命题人则更深地更细地进行了剖析与挖掘,值得我们借鉴。

1.思想内涵的挖掘。

《我爱这土地》是通过前三项的表层词语的含义来深挖诗人所表达的主题内容的: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的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发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这三项集中考查了诗歌的思想、主题,是从“鸟儿”、“土地”及两者关系的角度来挖掘展示的。

当然,后面两首诗作,也在主题、思想方面有深入的探究,如《雷》中对“政治黑暗”的揭露,《金黄的稻束》对“生命力的消逝与沉思”等等。

2.隐层意蕴的挖掘。

诗歌的隐层意蕴是很多的,高考命题人十分注重这一方面。《金黄的稻束》题中曾有这样的表述:“‘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这些都是从隐层意蕴来揭示深层内涵的。

3.表达技巧的挖掘。

请看画线处的文字:

“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雷》)

“以‘随意’、‘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雷》)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金黄的稻束》)

“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金黄的稻束》)

“从实到虚”、“由远及近”、“时间变迁与空间位移”、“听觉与视觉变幻”、“由外在到内在”等等,这些专业术语的介入,使得新诗的鉴赏进入了新的层面、较高级别的层次。

同时,命题者用直白的方式来设计错误项,用了“是……不是……”、“就是”、“意在”等词语,则看出命题的欣赏视角,是反对直白情绪的。用“是什么”、“就是什么”来诠解诗句是不提倡的,也达不到欣赏诗的目的。

标签:;  ;  ;  ;  ;  

高考新诗鉴赏的理性思考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