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观念对小学生同伴关系影响的研究

父母教育观念对小学生同伴关系影响的研究

阮艳红[1]2004年在《父母教育观念对小学生同伴关系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小学阶段儿童的社会性交往主要体现在同伴交往,而父母是儿童社会性交往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影响力量。近年来,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但父母教育观念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类型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却很少。本文运用同伴关系的社会测量法和父母教育观念问卷研究父母教育观念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类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父母教育观念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积极,其孩子在同伴群体中表现出受欢迎,父母的教育观念消极,其孩子在同伴群体中常常表现为被拒绝。这一研究结果对丰富家庭教育理论和指导家庭教育实践以及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王婧[2]2016年在《父母教育观念对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父母教育观念作为父母教育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了解父母教育观念对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在西安市一所省级示范园大、中、小班共选取了163名幼儿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对父母的教育观念进行调查,采用同伴提名法对幼儿的同伴关系进行测量,运用描述统计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分析,运用观察法对4名不同类型同伴关系的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同伴关系进行观察,配合观察量表对4名幼儿在同伴交往行为中出现的积极策略、消极策略和中性策略进行统计,并将4名幼儿父母教育观念问卷的得分与访谈资料进行对比,以此探讨父母教育观念对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与年龄儿童的父母教育观念没有显着差异;(2)不同受教育水平父母教育观念存在显着差异;(3)父母教育观念与儿童同伴关系发展水平呈显着正相关(4)四种不同类型同伴关系的交往行为表现出不同特点:第一,同伴交往以使用中性策略为主,被忽视型幼儿比例最高;第二,受欢迎型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积极策略的频率更高;第叁,被拒绝型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消极策略的频率更高;第四,一般型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的消极策略略高于积极策略。此外,本研究在分析了父母教育观念对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影响的基础上,对帮助父母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陈晨[3]2016年在《4~6年级小学生情感虐待与攻击性:心理韧性、同伴关系的中介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小学生情感虐待、攻击性、心理韧性和同伴关系的基本情况,探讨小学生情感虐待与攻击性、心理韧性、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辽宁省某城市、城郊、农村小学4~6年级共1000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情感虐待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Buss&Perry攻击性问卷、同伴提名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4~6年级小学生情感虐待发生率34.31%,年级发展趋势不明显;男生情感虐待得分显着高于女生;父母不良嗜好是影响小学生遭受情感虐待的重要因素;小学生情感虐待学校类别主效应显着,城市小学生情感虐待低于农村小学生;情感虐待在家庭月收入1000~3000元的小学生更容易受到情感虐待。(2)4~6年级小学生攻击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4年级小学生攻击性水平最低,其次是6年级,5年级小学生攻击性水平最高;受虐待组的小学生在言语攻击、身体攻击、敌意、愤怒上得分及攻击性均分均显着高于非受虐组;男生身体攻击得分、攻击性均分显着高于女生;父母的不良嗜好是影响小学生攻击性的重要因素;农村小学生的攻击性水平显着高于城郊、城市小学生。(3)4~6年级小学生心理韧性整体水平随年级增长而下降,遭受情感虐待的小学生心理韧性水平显着低于非受虐小学生;女生人际协助得分、心理韧性均分显着高于男生;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相对较低;四年级小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相对较高。(4)4~6年级小学生同伴关系中非受虐组社会喜好得分显着高于受虐组,非受虐组社会影响得分低于受虐组;女生社会喜好得分高于男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男生社会影响得分高于女生,但差异不显着。(5)情感虐待与攻击性正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情感虐待与心理韧性、社会喜好显着负相关;攻击性与心理韧性、社会喜好负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理韧性与社会喜好正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心理韧性在情感虐待与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同伴关系在情感虐待和心理韧性之间起调节作用,即情感虐待与攻击性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论:4~6年级小学生群体中,情感虐待普遍存在。情感虐待可以直接对攻击性产生影响,也可通过心理韧性对攻击性产生间接影响;同时,同伴关系通过对心理韧性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来影响情感虐待与攻击性的关系。因此,可以从心理韧性和同伴关系角度对情感虐待进行干预和预防。

靳江涛[4]2013年在《小学生情绪调节困难、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情绪是高等动物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情绪与我们息息相关,每天在我们身上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绪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不良情绪会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影响,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我们适应周围环境。本研究以情绪调节困难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枣庄市台儿庄区某所小学的253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小学生情绪调节状况,以及情绪调节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水平不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小学生情绪调节困难在性别、家庭来源和年级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总体来说,我国的父母采用的教养方式良好,父亲的拒绝、否认维度在性别上存在主效应,在家庭来源上存在主效应,母亲的拒绝、否认存在家庭来源上存在主效应。除了母亲偏爱被试维度不存在年级主效应外,其他各个维度均存在年级主效应。3我国小学生同伴关系良好,同伴接受分量表、交往恐惧自卑分量表和总量表在性别、家庭来源上均不存在主效应,同伴关系总问卷在年级上存在主效应,四年级与六年级差异显着,五年级与六年级差异显着;4小学生情绪调节困难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着的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呈显着的正相关;小学生情绪调节困难与同伴接受和交往恐惧、自卑均有显着的负相关;同伴接受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着的负相关,与父亲严厉、惩罚,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呈显着的正相关;交往恐惧、自卑与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均有显着的正相关。5母亲的惩罚、严厉对情绪调节困难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对情绪调节困难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行为冲动控制困难、目标定向困难与情绪理解困难对同伴关系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母亲惩罚、严厉对同伴关系有显着的预测作用。6行为冲动控制困难、目标定向困难与情绪理解困难在母亲惩罚、严厉与同伴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陆秋婷[5]2014年在《小学生幼小衔接阶段人际关系生态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究小学生幼小衔接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模式,本研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对幼小衔接阶段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进行研究。本研究将父母教养行为量表、同伴关系量表、师生关系量表、自编的择校动机调查表及父母期望问卷合并为家长问卷,教师评定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为教师问卷,以北京市叁所普通小学的440名一年级学生家长及其班主任为研究对象,分别填写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使用差异检验、潜在剖面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微观系统中叁种人际关系,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质量较一致。家长、同伴与老师,作为与儿童有最直接联系的叁个因素,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发展。②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儿童的人际关系类型,根据叁种人际关系的各个维度进行归类划分,得出叁种不同人际关系类型,即和谐型,一般型和失衡型,以学校适应来衡量人际关系的状态,叁种类型的发展状态各不相同。③处于外观系统的父母期望和择校动机水平虽未直接影响儿童,但也影响着父母与儿童的互动,从而影响着儿童的发展。④处于宏观系统中的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由父母的学历、父母职业类型及家庭年收入组成,影响着父母的教育理念,进而影响外观系统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在入学前对择校问题的考虑。⑥在儿童幼小衔接阶段的生态系统中,父母期望的高低水平影响着人际关系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⑦生态系统中各个系统发挥着作用,且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儿童的整体发展。

胡朝昭[6]2014年在《重庆市主城区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旨在研究小学生自我概念和同伴关系的总体情况,自我概念和同伴关系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以及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关系。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重庆市主城两所学校的五年级、六年级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420份,得到有效问卷393份,问卷回收率为93.6%。所得资料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用到的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讨论后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良好,男生的自信自我得分显着高于女生。2.非独生子女的成就自我得分显着高于独生子女。3.五年级学生的家庭自我得分显着高于六年级学生。4.小学生同伴关系水平有待提高,在性别、是否独生、年级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5.自我概念的总体水平及家庭自我、身体自我、能力自我、成就自我、班级自我、同伴自我、自信自我与同伴关系呈显着的正相关。6.自我概念可以正向预测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自我概念越积极,同伴关系越好。预测能力从高到低的维度依次是班级自我、身体自我,家庭自我。本研究根据结果对同伴关系和自我概念的发展提出了教育启示与对策,主要供学校、教师和家长参考。

王浩月[7]2016年在《小学生同伴交往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儿童在个体的人格成熟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儿童在同伴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同伴关系,对其人格的发展极为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儿童的人格发展就不会达到成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成人。而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是长远持久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相对于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多的主观性,所以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更为重大,目前为止被大众所认同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主要有四种:民主型、专制型、权威型和放任型。本研究认为权威型和民主型相结合的新生代教养方式是最积极有利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对国内外有关小学生同伴交往关系及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做全面的文献综述基础上,本文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南京市Z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336同学发放同伴关系测量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314份。在分析问卷的基础上总结出小学高年级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和现状,将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分为受欢迎、被忽略以及被拒绝叁种。接下来进一步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关系的影响。从家庭教养中的管教方式、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沟通方式与语言的使用以及父母对孩子社交的态度四个层面来具体分析目前小学生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受欢迎、被忽略以及被拒绝的叁种情况及其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学校、家长以及家校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此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家庭中的情感温暖、信任鼓励、民主与权威相结合的教养方式、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同伴交往有显着的正面影响,会使儿童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受到欢迎,在同伴交往中地位较高,而家庭中的专制、放任的管教方式,忽视,淡漠的亲子关系、过度的社交干预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同伴交往有显着的负面影响,会使儿童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被忽略和被拒绝,导致同伴们避而远之。所以积极良好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及将来社会交往的成功起到很大的促进,子女和父母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是积极的、良好的,那么他们会把在家庭中获得的这种正面体验和学得的有效交往方式带到社会交往中,这有利于他们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立,从而受到同伴们的欢迎,更好的适应社会交往。

王星妮[8]2013年在《小学生同伴关系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生活中的一种非常重要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它对儿童,适应学校、社会生活,乃至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起点,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发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开放性和外显性,便于了解儿童真实的心理活动,是成为培养良好同伴关系黄金期。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但父母教育观念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的研究却很少。所以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对国内外现状及同伴关系,提出了同伴关系的研究问题综述;就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问题做出分析。分析儿童同伴关系与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马宁宁[9]2011年在《家庭教养方式对高年段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家庭和同伴是人类的儿童期社会化最先接触到的场所和群体。而且,家庭是比同伴更早影响儿童的发展,同时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同伴关系的发展。现代家庭的教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国内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溺爱型、专制型(专断型)、放纵型(纵容型)、民主型。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塑造不同的儿童心理特征,从而表现不同的同伴关系。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小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小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人的机会;在共同的游戏中,小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与人相处的各种技巧,能够学会谦让、容忍、合作等良好的社会化交往技巧。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小学生能够更好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概括出如下六点积极的意义:1、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小学生之间相互安慰,减少孤独感。2、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小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3、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相互学习并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能。4、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改变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意识形态。5、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6、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性别意识的形成。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揭示出导致小学生不良同伴关系的部分原因,,将对我们认识现阶段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发展、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及《小学生同伴交往调查问卷》,最终参加了2份问卷调查并且有效的被试共200人。本研究采用了独立因子T检验及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了解时下高年段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以及高年段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特征,进而总结出家庭教养方式对高年段小学生同伴关系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小学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同伴关系具有显着的影响。父母对五、六年级的小学生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会促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提高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相反,父母对五、六年级的小学生采取“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降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杨红梅[10]2010年在《蒙汉父母教育价值观、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人格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往研究表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小学生人格存在差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思想的启蒙者。父母在教育中持有的观点和看法,对孩子重要方面的着重培养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父母教育价值观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还是中间有一座“桥梁”呢?本研究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出发,探讨父母教育价值观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路径,并检验父母教养方式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主要分为叁个研究,研究一是通过理论推导、开放式问卷和结构式访谈,确定小学生父母教育价值观的预想结构,并自编“小学生父母教育价值观自评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最终的父母教育价值观结构,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二通过回译的方法将自编的“小学生父母教育价值观自评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小学生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问卷”翻译成蒙语,并对这叁个翻译好的蒙语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测查问卷在蒙古族被试中的适用性;研究叁是探讨蒙汉两个民族父母教育价值观、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人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民族在父母教育价值观对小学生人格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以及教养方式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父母教育价值观由独立性、坚韧性、好行为、知识性、关系性五个维度构成,自编的小学生父母教育价值观自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测查工具;2回译的“小学生父母教育价值观自评问卷”、“教养方式问卷”和“小学生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查蒙古族被试的有效工具;3民族在父母教育价值观各维度(独立性、坚韧性、好行为、知识性和关系性)对小学生人格各维度(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和亲社会性)的影响中起到了调节作用;4教养方式(溺爱性、民主性和放任性)在父母教育价值观各维度(好行为、知识性和关系性)对小学生人格各维度(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和亲社会性)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父母教育观念对小学生同伴关系影响的研究[D]. 阮艳红.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2]. 父母教育观念对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影响的实证研究[D]. 王婧.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3]. 4~6年级小学生情感虐待与攻击性:心理韧性、同伴关系的中介调节作用[D]. 陈晨. 沈阳师范大学. 2016

[4]. 小学生情绪调节困难、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 靳江涛.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5]. 小学生幼小衔接阶段人际关系生态化的研究[D]. 陆秋婷.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6]. 重庆市主城区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关系研究[D]. 胡朝昭. 重庆师范大学. 2014

[7]. 小学生同伴交往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浩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8]. 小学生同伴关系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J]. 王星妮.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9]. 家庭教养方式对高年段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D]. 马宁宁.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10]. 蒙汉父母教育价值观、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人格的关系研究[D]. 杨红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父母教育观念对小学生同伴关系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