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益斌[1]2009年在《针对HBV S基因反义锁核酸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鼠抗病毒疗效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也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仅乙肝病毒携带者就达1.3亿之多。目前尚无特效药。传统中草药因药理机制不十分明确,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临床常用的干扰素、拉米夫啶等药物的专一性又不高,且容易导致病毒基因变异,因此,寻找一种新的专一性抗HBV药物具有重大的意义。反义寡核苷酸技术的使用,使乙肝基因治疗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但由于反义寡核苷酸容易被组织细胞中的核酸酶降解,以及杂交结合力不强等因素,致使反义核苷酸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锁核酸是最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抗降解能力强、亲和力高、毒性小、易被机体吸收等特点的新型核酸药物。国外开始利用锁核酸对爱滋病治疗进行研究,而利用该技术对乙肝进行治疗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导。因此,本课题在体外细胞试验研究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阳离子脂质体作为锁核酸药物的传递体,采用流体动力学法,从尾静脉注入HBV转基因鼠体内,观察反义锁核酸药物在小鼠体内的抗HBV效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确定ASODN与阳离子脂质体的最适比例及其包裹形式; 2.确定阳离子脂质体作为基因治疗药物载体在小鼠体内的毒性; 3.确定ASODN在HBV转基因鼠体内的有效剂量及给药方式; 4.观察反义锁核酸在HBV转基因鼠体内的抗病毒效果及其作用规律第一部分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与阳离子脂质体的最适比例及其包裹形式目的:探讨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ASODN)与阳离子脂质体的最适比例及其存在方式。方法:设计合成针对HBV S基因翻译起始区(155~165nt)的11-聚反义寡脱氧核苷酸片段并进行不同修饰,以无菌ddH2O配成系列标准浓度溶液,于260nm波长处,利用UV-2450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定量测定功能制作标准曲线。ASODN与脂质体的相对用量以ug/ul表示,配制成不同比例的载ASODN脂质体混悬液,利用超滤管收集各比例载药脂质体离心后的滤液,UV-2450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出各滤液中ASODN的浓度,并按公式(3-mf)/3×100%计算出载药率。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ASODN在脂质体混悬液中的存在方式。结果:ASODN的紫外吸光度与其浓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A=0.063C+0.073,R2=0.999。ASODN/脂质体比例为1:0.5、1:1、1:2、1:3和1:4时,载药率分别为71.71%、78.38%、81.45%、83.75%和81.68%。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ASODN/脂质体比例为1:3~1:4时,电泳条带的亮度明显暗于1:0.5~1:2时的电泳条带。结论: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ASODN)与阳离子脂质体的最适比例为1:3,ASODN主要以被包裹的形式存在于脂质体混悬液中。载药率不随脂质体的用量无限增加。第二部分阳离子脂质体作为基因治疗药物载体在小鼠体内的毒性目的:探讨阳离子脂质体在小鼠体内的毒性,以确定脂质体作为基因药物载体的安全剂量。方法:采用流体动力学法,经尾静脉给小鼠注射不同剂量的阳离子脂质体,对照组注射等量5%GLU液。于注射前、注射后第1天和第3天,经眶静脉采血,采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外周血中的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中性粒细胞(GR%)。用722型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浆中的清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同时做脏器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肝、肾脏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2ul/g剂量以上组的WBC、BUN、CR均明显升高(P<0.05),ALT、Alb无显着性差异(P>0.05)。12ul/g剂量以下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与注射前比较,注射后第1天,WBC、BUN、CR显着升高(P<0.05),而注射后第3天除CR外均基本恢复正常(P>0.05)。而ALT、Alb无显着性差异(P>0.05)。肝肾脏组织切片HE染色,各剂量组间组织结构变化无差异。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对小鼠外周血相和肾脏功能的毒性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故使用其作为核酸药物载体用于基因治疗研究时,剂量应小于12ul/g体重,每两次给药时间至少间隔1天。第叁部分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在HBV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有效剂量及给药方式目的:探讨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ASODN)在HBV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有效剂量及给药方式。方法:经尾静脉和腹腔分别给HBV转基因小鼠注射不同剂量的ASODN脂质体混合物,于注射前、注射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经眶静脉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小鼠血清HBsAg、HBeAg的含量;用PCR基因扩增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鉴定小鼠血清中的HBV S片段。结果:PCR扩增产物在750~1000bp之间;用药后第1d、3d、7d血清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3ug/g组为22.1%、36.1%、27.9%和54.4%、77.9%、83.8%;6ug/g组为27.5%、40.6%、33.9%和56.2%、77.5%、86.2%;12ug/g组为31.2%、44.1%、28.9%和60.0%、69.3%、84.0%。腹腔注射组血清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均为0.0%。结论:ASODN对HBV转基因鼠抗病效果存在剂量效应,以6ug/g体重剂量为好。腹腔注射方式无效。第四部分反义锁核酸在HBV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抗病毒效果及其作用规律目的:探讨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的反义LNA对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HBV复制和表达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互补于HBV S基因翻译起始区的反义LNA,与脂质体混合,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血清HBsAg含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检测血清HBV DNA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组织细胞HBsAg、HBcAg的表达;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LY%)、粒细胞百分比(GR%)、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清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等指标;小鼠肝脏、肾脏、心脏做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反义LNA对小鼠脏器的影响。结果:血清HBsAg的表达,注射后第1d、3d、7d、14d、28d,S-ASODN脂质体组抑制率分别为20.3%、31.5%、37.1%、24.1%和15.5% ;LNA-脂质体组抑制率分别为41.7%、52.8%、57.8%、30.5%和27.6%。血清HBV DNA的复制,S-ASODN脂质体组对HBV DNA的抑制率分别为2.41%、14.06%、27.44%、18.69%和17.49% ;LNA-脂质体组抑制率分别为6.64%、38.538%、40.19%、39.12%和23.58%。小鼠肝细胞HBsAg、HBcAg的表达显着低于对照组。小鼠肝肾功能及组织学未见异常。结论:针对HBV S基因反义LNA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鼠HBV复制和表达有显着抑制作用。
陈宗艳[2]2008年在《DHBV侵染规律和preS蛋白原核表达及在评价抗人类乙肝新药的应用》文中提出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同属嗜肝DNA病毒科,这类病毒的特征是有强的嗜肝细胞特性,在病毒形态、基因组结构、复制过程等生物学特性相似。DHBV感染鸭模型是研究HBV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抗HBV药物的实验动物模型。本文通过调查四川地区麻鸭自然携带DHBV的情况,分离DHBV毒株,以此毒株为模板,扩增主要抗原基因preS。通过构建DHBV-preS原核表达质粒并诱导表达,从而对表达蛋白免疫原性、表达蛋白抗体介导的免疫组化检测人工感染DHBV后在体内的蛋白定位分析与侵染规律,以期系统地了解的入侵方式和复制机理,为阐明DHBV的发病机制提供关键的实验数据。同时建立基于定量检测DHBV的FQ-PCR方法,用于DHBV疾病模型研究,并结合体外模型HepG2.2.15细胞研究抗乙型肝炎新药,结果如下:DHBV毒株的分离及分子特征解析结果表明:四川麻鸭自然携带DHBV 4%,证实四川麻鸭是研究实验性DHBV感染动物模型的良好鸭种;对分离到的其中3株DHBV阳性血清全基因克隆、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全基因组均含3006个核苷酸(GenBank登录号EU429324,EU429325,EU429326),具有X-like开放阅读框特征;进一步研究ORF-S还表明该基因编码33个氨基酸,有四个疏水区,无N-糖基化位点,也无豆蔻酰化位点,在1~30aa内有一个明显的信号肽,在19~20aa处有断点,跨膜螺旋预测为外膜蛋白,抗原位点主要分布于preS区氨基酸序列中。根据DHBV-preS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分离的DHBV毒株为模板扩增目标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经PCR、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后,将DHBV-preS基因正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的ApaI和NcoI位点间,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DHBV-preS。重组表达质粒pET32a(+)/DHBV-preS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DE3),用IPTG诱导,能表达出了大小约为37kD的preS重组蛋白,与预期表达蛋白分子量大小相符;经对不同诱导时间及诱导剂IPTG浓度等条件进行优化,确定重组质粒pET32a(+)/DHBV-preS的最佳诱导条件为0.8mmol/LIPTG、37℃条件下诱导4h。表达产物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将得到的preS重组蛋白做梯度稀释,初步建立ELISA检测DHBsAb的方法(间接法);同时将纯化的重组蛋白与等量弗氏佐剂混合制备preS重组蛋白免疫原,四次免疫家兔,获得的兔抗DHBV-preS高免血清经辛酸-硫酸铵粗提后,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抗体IgG。建立DHBV-preS基因表达蛋白抗体介导的免疫组化方法;针对DHBV的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及荧光标记探针,建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sescence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检测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值)与模板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3,将其检测极限的Ct值通过标准曲线换算成拷贝数约为5copies/L,未检测到鸭病毒性肝炎、鸭瘟病毒、鸭源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鸭源致病性沙门氏菌、鸭疫里默氏杆菌,表明FQ-PCR检测DHBV方法灵敏、特异性强。采用鸭乙型肝炎病毒人工方法感染1日龄四川麻鸭,攻毒后于不同时间采血分离血清,采集肝脏、胰腺、肾脏、脾脏等组织或器官,经建立的DHBV-preS基因表达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方法和FQ-PCR方法检测DHBV在感染鸭体内侵染过程与定位分布,并结合组织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对DHBV在感染鸭体模型侵染规律进行系统观察。结果显示:感染后2d可在血清和肝组织中检测出DHBV DNA,血清中DHBV DNA从感染后第10d~30d DHBV DNA的拷贝数保持在1.00E+09以上,肝组织中DHBVDNA的含量从感染后第5d~52d保持在5.00E+09以上;肝脏DHBV DNA第14d达到最高水平,而血清中DHBV DNA第22d达到最高水平。肝脏、胰腺、肾脏、脾脏的损伤程度与DHBV DNA水平成正相关;在感染后3~52d内的不同时间点从肝脏、胰腺、肾脏、脾脏及大脑六种组织器官中检测出DHBsAg,DHBsAg主要分布在细胞浆,少部分分布于细胞核,未能从食道、腺胃、肺、心脏、生殖器和肌肉中检测到DHBsAg,表明DHBV嗜肝的同时具有泛嗜性,且在靶器官的侵染与分布具有一定选择性;在感染后1~3d、52d以后各组织相继不能检出DHBsAg,感染后12~31d病毒在机体内各组织的分布最为广泛,感染后4d肝脏开始出现DHBsAg阳性细胞,感染后6d肾脏、胰腺、脾脏相继开始出现DHBsAg阳性细胞,而脑组织在感染后10d出现阳性细胞;肝脏的检出率最高,持续至52d,大脑的检出率最低,分析表明该蛋白可能是膜蛋白,具有运输核浆与引导病毒组分进入核内参与病毒复制的功能。DHBV感染后第4d,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开始降低,谷丙、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P<0.01),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P<0.01),肌酐和尿素有变化但无规律,表现为升高趋势,感染后44d开始,各项血液生化指标逐渐趋于正常值,表明DHBV引起肝脏损伤的同时累及肾脏。在建立的抗人类乙型肝炎新药体内药效评价的技术平台和体外模型HepG2.2.15上评价抗乙型肝炎新研制药物-核苷类似物(代号PNA)的作用。在HepG2.2.15细胞系中,PNA有明确的抑制HBV DNA复制作用,抑制HBsAg和HBeAg,在7.8~62.5μg/mL剂量范围内有剂量—时间依赖关系,未见到明显细胞学毒性;在鸭乙肝动物模型中,PNA对DHBV DNA抑制率达50%的最低用药剂量为口服20mg/kg,口服40mg/kg、80mg/kg PNA对DHBV的抑制率与拉米夫定口服组(50mg/kg)基本一致,可以减轻鸭脏炎症,抑制DHBsAg在肝脏中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针对HBV S基因反义锁核酸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鼠抗病毒疗效研究[D]. 邓益斌. 广州医学院. 2009
[2]. DHBV侵染规律和preS蛋白原核表达及在评价抗人类乙肝新药的应用[D]. 陈宗艳. 四川农业大学. 2008